《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仲弓(zhònɡ) 樊迟(fán)B.皋陶(táo) 有莘女(shēn)C.夏桀(jié) 弘毅(hónɡ)D.取譬(pì) 济众(jì)答案B解析“陶”读“yá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在家无怨 B.尧舜其犹病诸C.非礼勿视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答案C解析A项,“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B项,古义为“担忧”。D项,古义为“贫穷”。与今义均不同。3.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答案D解析“错”通“措”,译为“安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举直错诸枉 ②尧舜其犹病诸③何谓也 ④可谓仁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C解析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用;③中“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④中“谓”作“称为”“叫做”讲。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B.仲尼岂贤于子乎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处所,译为“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表对象,译为“对”。6.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2)己所不欲,________。答案(1)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2)勿施于人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①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②子曰③举直错诸枉④能使枉者直⑤何谓也⑥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使民如承大祭承______________(2)在邦无怨怨______________(3)举皋陶举______________答案(1)承当(2)怨天尤人(3)举荐8.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樊迟)问知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举直错诸枉 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答案B解析A项,“知”通“智”。C项,“错”通“措”。D项,“乡”通“向”,“知”通“智”。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诸:诸多C.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疏远D.雍虽不敏 敏:聪明,机智答案B解析诸:兼词,之于。10.下面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仁人就位,坏人自然远离。D.孔子认为统治者取得天下后应该“选于众”,也就是要不拘一格,广泛招揽人才。答案D解析“选于众”是子夏的观点,非孔子的观点。这里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11.给文中横线处添加标点。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答案①:“②,③:‘④,⑤’,⑥?”12.翻译下列句子。(1)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2)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3)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田常欲作乱于齐,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之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越王大说,许诺。遂行。报吴王,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回也闻一以知十 成以其小,劣之B.去而之吴 辍耕之垄上C.君因以兵迎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D.利莫大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案A解析A项,连词/介词。B项,动词,去。C项,介词,趁此。D项,兼词。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虽常被子贡辩得理屈词穷,但对他的才智是极为了解的。当齐国的田常准备讨伐鲁国时,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孔子唯独派子贡出行。B.在齐国,子贡指出,如果攻打鲁国,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又赶到吴国,鼓动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以解除吴国的后顾之忧。C.子贡赶往晋国,提醒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让晋国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D.子贡以其杰出的才智在五国间周旋,结果是保全了鲁国,同时影响到此后十年间五国的政局。答案A解析对“黜”理解有误,“唯独派子贡出行”有误。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2)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参考译文】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子贡口齿伶俐,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出色?”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指望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二个道理。”田常想在齐国叛乱,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子张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了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胜,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攻打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他。”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在千斤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份量也可能产生移位。讨伐残暴的齐国,用来镇服强大的晋国,没有比这样做获利更大的了。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阻扼了强齐的扩张。这道理智者是不会怀疑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居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打败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去做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现在您保存越国来向诸侯国显示您的仁德,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施加晋国以威力,各国诸侯一定来向吴国朝见,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果真很害怕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是让越国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越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子贡就离开了。子贡回报吴王,吴王非常高兴,把(越国派来的大臣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你可以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辞却他的国君随行。”吴王同意了,就辞谢越王。于是吴王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子贡因而离开吴国来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整治好武器,休整好士兵,等着吴军的到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去办了。子贡离开晋国又到了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大败。果然带兵逼近晋国,晋国人攻击吴军,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失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于是越军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灭掉吴国三年后,越国称霸东方。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使各国形势发生了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有变化。三、文化经典专栏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6、17题。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注】①几:委婉。②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16.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解析通过对两则材料主张的分析,可知,两个文段谈的都是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17.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论语》选段强调子女对父母不能有怨恨,认为父母有过错时,即使劝说无效也不能怨恨。《孟子》选段强调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父母有大过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解析要找出两则材料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一问的分析,孔子主张父母如不听从劝谏,子女应“劳而不怨”,仍要恭恭敬敬地不触犯父母,为父母而操劳,不要有任何不满和怨恨;而孟子则认为当父母有大过错时,“不怨”使亲情疏远,是不孝,也就是说“怨”才是孝。【参考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发现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加以劝说。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仍要恭恭敬敬地不触犯父母,为父母而操劳,(这是孝道仁爱,)不要有任何不满和怨恨。”孟子说:“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怨恨,这是越发疏远父母了。……越发疏远父母,这是不孝。”四、表达与交流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__①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__②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__③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想变成什么颜色②事实并非如此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解析语段的话题是“变色龙变颜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