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建筑垃圾消纳建设技术导则》_第1页
《长沙市建筑垃圾消纳建设技术导则》_第2页
《长沙市建筑垃圾消纳建设技术导则》_第3页
《长沙市建筑垃圾消纳建设技术导则》_第4页
《长沙市建筑垃圾消纳建设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1为贯执行国家、湖南省及长沙市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的

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和管理,做

到安全处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长沙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垃

圾消纳场工程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3本导则规定了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

当本导则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应按照国家的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4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

国家及湖南省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

2.1建筑垃圾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城镇道路垃圾、拆除垃

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

筑物、构筑物、城镇道路、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

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

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2.2工程渣土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基础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弃土。

2.3工程泥浆

钻孔桩基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泥水盾构施工、水平定

向钻及泥水顶管等施工产生的泥浆。

2.4工程垃圾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料。

2.5城镇道路垃圾

各类城镇道路建设、修缮及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弃料。

2.6拆除垃圾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弃料。

2.7装修垃圾

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3—

2.8堆填

利用现有低洼地块或即将开发利用但地坪标高低于使用

要求的地块,且地块经有关部门认可,用符合条件的建筑垃圾

替代部分土石方进行回填或堆高的行为。

2.9建筑垃圾消纳场

按一定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收集、堆放建筑垃圾的场地。

2.10填埋库区

消纳场中用于填埋建筑垃圾的区域。

2.11堆体

消纳场中填埋形成的建筑垃圾实体。

2.12填埋处置

采取防渗、平铺、压实、覆盖等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和对

填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体、污水等进行治理的处理方法。

2.13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经处理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方法。

2.14封场

填埋作业至设计终场标高或消纳场停止使用后,堆体整形、

不同功能材料覆盖(可选)及生态恢复的过程。

2.15三区三线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

—4—

3.基本规定

3.1一般要求

3.1.1建筑垃圾应从源头进行分类,按照工程渣土、工程

泥浆、工程垃圾、城镇道路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进行分

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建筑垃圾收运、处理全过

程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垃圾和危险废物。

3.1.2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城镇道路垃圾和

拆除垃圾应优先就地利用。

3.1.3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宜按金属、木材、塑料、其他

等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

3.1.4建筑垃圾均宜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处理及利用优

先次序宜按表3.1.4的规定确定。

表3.1.4建筑垃圾类型与处置方式

类型处理及利用优先次序

资源化利用;堆填;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

盖用土;填埋处置

建筑工程垃圾、城镇道路垃圾、

资源化利用;堆填;填埋处置

垃圾拆除垃圾

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填埋处置

3.1.5消纳场的选址应符合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长沙市

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应符合《长

—5—

沙市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长沙市渣土消

纳场布局规划(2020—2035)》等专项规划,并报自然资源和

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3.1.6消纳场的建设用地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保

护生态的原则,建设的总平面布置应满足填埋和管理的需要。

3.1.7消纳场总占地面积应按远期规模确定;用地指标应

符合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及当地土地、规划

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应根据处理规模做出分期和分区建设

的总体设计。

3.1.8消纳场的建设应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

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均应具有相应

等级的资质证书。设计文件应满足现行国家《市政公用工程设

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建质[2013]57号)的要求。

3.1.9消纳场建设项目在开工建设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

律、法规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

求,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及管理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1.10消纳场的建设必须实行监理,建设单位应委托具

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

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

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

3.1.11消纳场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及各项安全设施应与主

—6—

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2填埋物入场要求

3.2.1进入消纳场的填埋物应是无法再次利用的建筑垃

圾。

3.2.2进场物料粒径宜小于0.3m,大粒径物料宜先进行

破碎预处理且级配合理方可填埋处置,尖锐物宜打磨后再填埋

处置。

3.2.3工程渣土与泥浆应经预处理改善渣土和淤泥的高

含水率、高黏度、易流变、高持水性和低渗透系数的特性,改

性后的物料含水率小于40%、相关力学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后方

可填埋处置。

3.2.4盾构渣土的填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垃圾处

理技术标准》CJJ/T134和现行地方标准《湖南省建筑垃圾源头

控制及处理技术标准》DBJ43/T516、《湖南省盾构渣土处理技

术标准》DBJ43/T515的规定,必要时,宜制定填埋的专项处

置方案。

3.2.5禁止未经分选及资源化处理的工程垃圾、拆除垃圾

及装修垃圾直接入场填埋处置。

3.2.6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

产生的建筑垃圾,应符合《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

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

66号)的有关规定。

—7—

3.2.7填埋物中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垃圾、危

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3.2.8禁止含水率大于40%的建筑垃圾直接入场填埋处

置。

—8—

4.选址与勘察

4.1规划选址

4.1.1规划选址应考虑区域共享、城乡共享。

4.1.2消纳场选址应先收集下列基础资料:

4.1.2.1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

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沙市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

(2020—2035)》、《长沙市渣土消纳场布局规划(2020—2035)》

及相关规划,长沙市“三区三线”划定有关内容。

4.1.2.2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

4.1.2.3场址周围人群居住情况和公众反映。

4.1.2.4地质地形图、地貌图等相关地形图。

4.1.2.5土壤、岩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本底

值。

4.1.2.6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4.1.2.7道路、交通运输、给水排水及供电条件。

4.1.2.8洪泛周期(年)、洪水位、降水量、蒸发量、主导

风向及风速,基本风压值。

4.1.2.9服务范围内的建筑垃圾量和性质,建筑垃圾收集

运输情况。

4.1.2.10周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他自然保护区等敏

—9—

感点的保护要求。

4.1.3消纳场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4.1.3.1符合相关规划及空间管控要求。

4.1.3.2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

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1.3.3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压覆矿产资源

调查。

4.1.3.4进行社会稳定性评价,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4.1.3.5宜优先选择具有自然低洼地势的山坳、废弃的采

矿坑等地点。

4.1.3.6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敏感目标的地下水流

向的下游。

4.1.3.7宜选在环境敏感目标的主导风向下风侧,场界距

居民集中区的距离由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结

论确定。

4.1.3.8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地壳稳定的地基上,以

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1.3.9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消纳容量,使用年

限应达到相关要求。

4.1.3.10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的地

区。

4.1.3.11施工较方便,具有电力、给水和排水条件。

—10—

4.1.3.12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应综合服务区域、建筑垃

圾收集运输能力、预留发展等因素,收运路线宜尽量少穿越或

避免穿越城区。

4.1.3.13宜建于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或以外的区域。

4.1.3.14若设有资源化利用设施,应考虑产品出路。

4.1.3.15不应受洪水或内涝的威胁;必须建在该类地区时,

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其防洪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的有关规定。

4.1.3.16不应选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沙

及采矿陷落区等地区。

4.1.3.17应满足长沙市城管、建设、规划、环保、国土资

源、林业、环卫、交通、铁路、水利、安全监管、卫生监督等

有关部门的专业要求,选址应有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

人员参加。

4.1.4消纳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4.1.4.1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

各类生态保护区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

区域。

4.1.4.2人员密集的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

4.1.4.3洪泛区和泄洪道。

4.1.4.4地质构造活动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及岩溶

发育区。

—11—

4.1.4.5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供水水源远景

规划区。

4.1.4.6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

史学及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4.1.4.7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4.1.5消纳场的选址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4.1.5.1场址预选

在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选定三个或三个以上候选场址,

然后通过对候选场址进行踏勘,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

植被、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交通运输、用地性质、周

围人群居住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推荐二个或二个以上预选场

址。

4.1.5.2场址确定

对预选场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比较,推

荐一个拟定场址。完成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并通过审查,办

理《选址意见书》。

4.2工程勘察

4.2.1消纳场的勘察除应满足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满足

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相关专业勘察

设计规范的要求。

4.2.2工程勘察可配合工程建设分阶段进行,分为初步勘

察和详细勘察,也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次完成。勘察应符合

—12—

有关标准的规定。

4.2.3工程勘察的范围,应包括消纳场场地全部范围及邻

近相关地段。

4.2.4岩土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

4.2.4.1地质、地形地貌特征。

4.2.4.2地质构造特征、地基和边坡稳定性。

4.2.4.3岩土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4.2.4.4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岩土和拟填埋建筑垃圾的渗

透性。

4.2.4.5污染物的运移,对水源和岩土的污染,对环境的

影响。

4.2.4.6筑坝材料和防渗覆盖用黏土的调查。

4.2.4.7断裂构造对场地地基和堆体的影响。

4.2.5工程地质测绘可根据需要采用影像提取技术、BIM

技术、GPS测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

4.2.6测绘范围应包括场地全部范围及其邻近有关地段,

其比例尺,初步勘察宜为1:2000~1:5000,详细勘察的复杂

地段不应小于1:1000。若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次性完成勘察,

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调查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13—

5.总体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垃圾消纳场总体设计应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设

备,做到技术可靠、节约用地、安全卫生、方便作业、经济合

理。

5.1.2消纳场主体工程可包括:防洪与雨污分流、地基处

理与场地平整、垃圾坝、堆体排水、填埋气体导排(可选)等

工程。

5.1.3消纳场配套工程可包括:计量设施、洗车作业平台、

道路、消防、电气、通风与空调、绿化等工程。

5.1.4根据需要可在消纳场内设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区,或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与消纳场同址建设。

5.1.5当填埋对象混有易降解有机物时,消纳场必须设置

有效的气体导排与处理设施,严防填埋物产生的气体自然聚集、

迁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5.1.6建筑垃圾消纳场应配备计量设施和洗车作业平台。

5.1.7对已达到设计最终堆积标高,或由于各种原因未达

到设计最终标高而提前停止使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应进行封

场设计。

5.1.8消纳场场界应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如铁丝网、围挡、

—14—

界碑、旗帜或其他警示标识。

5.1.9消纳场影响范围内有古树古木、珍稀植物时,应有

相应的移栽方案。

5.2规模等级与防护

5.2.1消纳场的规模分级应按表5.2.1确定。

表5.2.1消纳场规模分级表

单个消纳场总容量V(104m3)

填埋高度H(m)

V>10050~100V<50

H>50一一一

15~50一二二

0<H<15二二三

注:建设场地为复杂场地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应按一级要

求建设

5.2.2消纳场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防护距离,新建

消纳场的防护距离,应以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的批复为准。

5.2.3消纳场最终坡底线与其相邻的铁路、道路、工业场

地、村镇等之间必须有安全防护距离,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表5.2.3消纳场设计安全防护距离

单个消纳场等级

序号名称

一二三

国家铁(公)路、航道、高压线路铁

1塔等重要设施≥1.5H≥1.5H≥1.25H

2村庄、居住区、工业场地等≥2.5H≥2.5H≥2.25H

—15—

注:

1.安全防护距离,消纳场由其内部最外围堆体的坡底线算

起;航道由设计水位的水位线算起;铁路、公路由其设施边缘

算起;建(构)筑物由其边缘算起;工业场地由其边缘或围墙

算起。

2.当计算安全距离与村庄、居民点的距离不大于300m时,

应按300m考虑。

3.非通航河道、市政管线(尤其是长输管线)、市政道路、

交通市政设施和隧洞等的安全防护距离可参照国家铁(公)路、

航道、高压线路铁塔的标准适当调整确定。

4.场地及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的消纳场,其设计最终坡底线

与主要设施、场地、居民点等的安全距离应根据所采取的安全

措施论证确定。

5.表中H值为消纳场堆体设计最终堆置高度。

6.对于安全距离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消纳场,应设置安全

工程防护措施,并强化安全监测工作方案,安全防护距离按采

取工程措施要求确定。

7.对于低于周边地形标高的洼地形消纳场,安全防护距离

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论证确定。

8.消纳场的安全防护距离,应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

批复为准。

—16—

5.3总平面布置

5.3.1消纳场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

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规定。

5.3.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场址地形,结合自然条件、地质

条件、外部工程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并考虑施工、作业等

因素,经过计算经济比较确定。

5.3.3总平面宜按照功能要求进行分区合理布置,主要功

能区包括进出口、填埋库区、污水处理区、生产管理区、道路、

周边围护等,根据工艺及填埋对象可设置资源化利用区、气体

处理及利用区等。进出口、污水处理区、生产管理区及道路等

应进行硬化,硬化后的地面不得有浮土、积土。

5.3.4总平面布置宜分开设置人流和物流的出入口,应避

免人流和物流交叉。

5.3.5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宜为消纳场总面积的

70%~90%,不得小于60%。消纳场宜根据处理规模和建设条

件作出分期和分区建设的安排和规划。

5.3.6填埋库区应按照分区进行布置,库区分区的大小主

要应考虑易于实施雨污分流、场地防渗及可回收利用,分区的

顺序应有利于建筑垃圾场内运输和填埋作业,应考虑与各库区

进场道路的衔接。

5.3.7污水处理区处理构筑物间距应紧凑、合理,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并应满足

—17—

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埋设各种管道以及养护、维修和

管理的要求。

5.3.8生产管理区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5.3.8.1宜布置在长沙市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与预处

理区、资源化利用区、填埋库区、污水处理区之间宜设绿化隔

离带,绿化应结合长沙市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

5.3.8.2管理区各项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均应符

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3.9场区管线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5.3.9.1雨污分流导排管线应全面安排,做到导排通畅。

5.3.9.2管线布置应避免相互干扰,应使管线长度短、水

头损失小、流通顺畅、不易堵塞、便于清通。各种管线应用不

同颜色加以区别。

5.3.10道路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卸料位置、填埋

工艺、各级单元标高以及填埋区、生产管理区等布局合理设置,

满足消纳场使用年限及消防的需求。

5.3.11资源化处理工程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5.3.11.1应根据产品类型设置相应的生产线及仓储区,仓

储区需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供养护和产品调配。

5.3.11.2应以生产线为主体进行布置,其他各项设施应按

—18—

处理流程、功能分区合理布置。

5.4道路

5.4.1道路的设置,应满足交通运输、车载负荷、填埋作

业、消纳场使用年限及消防的需求,并应与竖向设计、绿化及

管理相协调。

5.4.2消纳场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场区道路、进场道

路:

5.4.2.1场区道路为消纳场场界范围内填埋库区与生产管

理区、洗车作业区等各功能区之间行驶汽车的道路。

5.4.2.2进场道路为消纳场与公路、城市道路等相连接的

对外道路。

5.4.3场区道路分为永久性道路和库区内临时性道路。

5.4.4永久性道路应根据道路交通量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中的露天矿山道路三级或三级以

上标准设计;库区内临时性道路及回(会)车作业平台可采用

中级或低级路面,并应有防滑、防陷、硬化设施。场区道路应

满足全天候使用,并应做好排水措施。

5.4.5场区道路可依据渣土运输车交通量选择:

5.4.5.1运输车辆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85辆以上的场区

道路,可采用一级露天矿山道路。

5.4.5.2运输车辆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25~85辆的场区道

路,可采用二级露天矿山道路。当条件较好且交通量接近上限

时,可采用一级露天矿山道路;当条件困难且交通量接近下限

—19—

时,可采用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5.4.5.3运输车辆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25辆以下的场区

道路,可采用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5.4.6场区道路平面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5.4.6.1不同等级的场区道路宽度可参考表5.4.6选择。

表5.4.6车宽和道路宽度(m)

计算车宽2.32.53

一级7.07.59.5

双车道道路路面宽二级6.57.09.0

三级6.06.58.0

一、二级4.04.55.0

单车道道路路面宽度

三级3.54.04.5

5.4.6.2坡道中心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15m。在平坡或下

坡的长直线段的尽头处,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如受地形

或其他条件限制需要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时,应设置限制速度

标志,并应在弯道外侧设置挡车堆等安全设施。

5.4.6.3路肩宽度宜采用1m或1.5m。当受场地条件限制

时,路肩宽度可采用0.5m或0.75m。

5.4.6.4消纳场内主要设施外应设环形消防道路,道路的

宽度不应小于4m。

5.4.6.5场区道路应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当条件受限需采

用回头曲线时,应设置限速标志,并在其外侧设置挡车堆等安

全设施。道路的最小曲线半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双车道

—20—

路面加宽值等各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的有关规定。

5.4.7道路纵坡要求不大于表5.4.7的规定。如受地形或

其他条件限制,二级、三级道路的最大纵坡可增加1%,作业

区临时道路坡度宜根据库区堆体具体情况设计,可适当增大坡

度。

表5.4.7场内最大纵坡

道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最大纵坡(%)789

5.4.8道路的纵坡长度,不应小于50m。

5.4.9道路纵坡连续大于4%,应在不大于表5.4.9所规定

的长度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应大于3%,长度不

应小于100m。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道路的缓和坡段长度不

应小于80m。

表5.4.9纵坡限制坡长

纵坡(%)道路等级限制坡长(m)

>4~5一700

一500

>5~6

二600

一300

>6~7二400

三500

二250

>7~8

三350

二150

>8~9

三200

>9~11三100

—21—

5.4.10路基的设计,应根据消纳场道路性质、使用要求、

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结合施工方法和当地经验,提出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宜优先选择建筑垃圾填筑路基。

设计的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对影响

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采取相应的排水措

施。

5.4.11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性质、使用要求、交通量及

其组成、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施工能力、养护条件等,结合

路基进行综合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其表

面应平整密实和粗糙度适当。

路面板厚计算,应以作用于道路上的最大轴载为设计荷载,

应适当考虑比最大轴载小的其他轴载的影响。

5.4.12库区内临时道路包括施工便道及通往库底的作业

道路等,临时道路应硬化,计算行车速度以10km/h计。

5.4.13当利用天然洼地修建消纳场时,应先对洼地进行

清理,修建场区道路至场底进行填埋作业。

5.4.14位于城市道路网规划范围内的进场道路设计,应

按现行的有关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执行;位于公路网规划范围

内的进场道路设计,应按现行的有关公路的设计规范执行。位

于上述规划范围外的进场道路设计,宜根据汽车交通量参照现

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中三级或三级以上的

厂外道路标准设计。

—22—

5.4.15进场道路的设计,应做到沿线企业或居民共同使

用,并兼顾地方运输需要。

5.5生产管理区

5.5.1生产管理设施的布置,应位于消纳场全年最大频率

风向的上风侧,并应布置在便于生产管理、环境洁净、靠近主

要人流出入口、与城镇和居民区联系方便的地点。

5.5.2生产管理设施与填埋区的距离应符合安全防护的

要求,两者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

5.5.3全场性的生产和管理设施,应根据消纳场规模和具

体条件,可集中或分区布置。单一功能区服务的生活设施,应

靠近人员较多的作业地点,或职工上、下班经由的主要道路附

近。

5.5.4生产管理设施用房可使用现场装配式活动房。建筑

群体的组合及空间布局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5.5.5活动房必须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确保结构安

全。并有防御强风、特大暴雨雪和雷击的能力。同时应符合文

明卫生、消防、环保和使用功能等要求。

5.5.6生产和管理设施应设有稳定可靠的水源和完备的

给排水系统。

5.5.7给水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

规范》GB50013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

关规定。

—23—

5.5.8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用水标准及定额应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及湖南省地方标准《用

水定额》DB43/T388中的有关规定。

5.5.9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

规范》GB50014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

关规定。

5.5.10生产管理区应实行雨污分流并设置雨水集排水系

统。污水的处理措施及排放标准,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的批复要求。

5.5.11取用地下水的,应符合长沙市水资源管理相关规

定。

5.6资源化利用

5.6.1建筑垃圾作为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时,应符合相应

的建筑材料标准。

5.6.2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在卸料、贮存、给料及处理全过

程中应采取抑尘、降尘及除尘措施,同时应配套相应的降噪、

生产废水处理等措施。

5.6.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时应根据物料特性进行预处

理,包括分类、加湿及简单破碎。

5.6.4资源化利用的工艺应根据进场物料特性、产品形式

及出路等综合考虑确定,主要包括给料、除土、破碎、筛分、

—24—

分选、粉磨、输送、贮存等。

5.6.5混凝土、砖瓦类再生处理应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技

术标准》CJJ/T134的规定。

5.6.6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资源化利用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5521的规定。

5.6.7道路用再生级配骨料与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JC/T

2281的规定。

5.6.8建筑垃圾中废金属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废钢铁》GB/T4223、《铝及铝合金废料》GB/T13586、《铜

及铜合金废料》GB/T13587的规定。

5.6.9建筑垃圾中废木材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管理规范》GB/T22529、《废弃木

质材料分类》GB/T29408的规定。

5.6.10建筑垃圾中废塑料的再生处理应符合《废塑料回

收分选技术规范》SB/T11149的规定。

5.6.11建筑垃圾中废玻璃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废玻璃回收分拣技术规范》SB/T11108、《废玻璃分类》

SB/T10900的规定。

5.6.12建筑垃圾中废橡胶的再生处理应符合《再生橡胶

通用规范》GB/T13460的规定。

5.6.13建筑垃圾中回收砂、石再生处理应符合《建设用

—25—

砂》GB/T14684和《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

5.6.14再生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道路

材料、建材及新型墙材的有关规定,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6—

6.主体工程

6.1一般规定

6.1.1消纳场应根据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条件,对防洪及

雨污分流、地基处理与场地平整、垃圾坝、堆体排水、防渗系

统、填埋气体导排等进行合理设计。

6.1.2消纳场主体工程设计应取得以下资料:

6.1.2.1现状地形图(1:500~1:1000)。

6.1.2.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资料。

6.1.2.3消纳场周边既有设施情况资料,包括道路、铁路、

水利、建构筑物、管线等资料。

6.1.2.4气象、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及地

质灾害评估等资料。

6.2防洪及雨污分流

6.2.1消纳场应建设完善的防洪及雨污分流系统,防洪及

雨污分流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象、地形地貌、汇水面积、

水文地质条件和堆体的透水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6.2.2消纳场防洪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6.2.2.1消纳场防洪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防洪

标准》GB5020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及相

关标准的技术要求。防洪标准应按不小于50年一遇洪水水位

—27—

设计,按100年一遇洪水水位校核。

6.2.2.2消纳场防洪系统根据地形可设置截洪坝、截洪沟

以及跌水和陡坡、集水池、洪水提升泵站、穿坝涵管等构筑物。

洪水流量可采用小流域经验公式计算。

6.2.2.3填埋库区外汇水面积较大时,宜根据地形设置数

条不同高程的截洪沟。

6.2.2.4消纳场外无自然水体或排水沟渠时,截洪沟出水

口宜根据场外地形走向、地表径流流向、地表水体位置等设置

排水管渠。

6.2.3消纳场雨污分流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6.2.3.1消纳场应分别设置污水收集系统及雨水收集系统。

生活污水、堆体积水、洗车废水等均应单独收集处理,雨水由

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

6.2.3.2雨污分流系统应单独设置,避免与堆体排水系统

相连通,雨污分流导排管应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6.2.4利用天然洼地进行填埋作业时,若洼地内积水较多,

应采取排水、清淤等处理措施。

6.2.5封场后应在堆体表面修筑排水沟,雨水应通过堆体

表面排水沟排入截洪沟等排水设施。

6.3地基处理与场地平整

6.3.1填埋区的地基应是具有承载堆体负荷的自然土层

或经过地基处理的稳定土层,对不能满足承载力、沉降限制及

—28—

稳定性等工程建设要求的地基,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6.3.2填埋区地基以及其他建(构)筑物地基的设计应按

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及《建筑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有关规定执行。

6.3.3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在实地考察和岩土工程

勘察的基础上,结合考虑填埋体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

通过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3.4填埋区地基应进行承载力计算和最大堆高验算。

6.3.5应防止地基沉降造成防渗衬里材料、积水收集管或

导流层的拉伸破坏,应对填埋库区地基进行地基沉降及不均匀

沉降计算。

6.3.6填埋区地基边坡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边坡

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有关规定执

行。

6.3.7经稳定性初步判别有可能失稳的地基边坡以及初

步判别难以确定稳定性状的边坡应进行稳定计算。

6.3.8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宜进行边坡支护等处理,边坡

支护结构形式可根据场地地质和环境条件、边坡高度以及边坡

工程安全等级等因素选定。

6.3.9消纳场的场地平整应满足填埋库容、边坡稳定、防

渗系统铺设、地基稳定、场地压实度、场地排水方面的要求。

—29—

6.3.10宜将填埋区场地坡度倾向下游污水处理系统。

6.3.11场地平整应结合消纳场地形资料和竖向设计方案,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土方量计算。填挖土方相差较大时,应调

整库区设计高程。

6.3.12消纳场的场地平整宜与填埋库区膜的分期铺设同

步进行,并应设置堆土区,用于临时堆放开挖的土方。

6.3.13当利用洼地进行填埋作业时,应采取排水、清淤

等预处理措施加固基底土地。

6.4垃圾坝

6.4.1根据筑坝材料不同,垃圾坝可分为(黏)土坝、碾

压式土石坝、浆砌石坝及混凝土坝四类,采用一种筑坝材料的

垃圾坝为均质坝,采用二种及以上筑坝材料的垃圾坝为非均质

坝。

6.4.2坝址选择应以筑(堆)坝工程量小,形成的库容大

以及能避免不良地质作用为原则,并结合筑坝材料来源、施工

条件、其他构筑物的布置等因素,经综合论证确定。

6.4.3坝高选择应综合考虑堆体的坡脚稳定、填埋库容及

投资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4.4坝型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筑坝材料来源、施

工条件、坝高、坝基防渗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4.5坝基处理及坝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6.4.5.1垃圾坝地基处理的基本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3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

范》JGJ7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混凝土重力坝

设计规范》SL319及《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的

相关规定。

6.4.5.2坝基处理应满足渗流控制、静力和动力稳定、允

许总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等方面要求,保证垃圾坝的安全运

行。

6.4.5.3坝坡设计方案应根据坝型、坝高、坝的建筑级别、

坝体和坝基的材料性质、坝体所承受的荷载以及施工和运用条

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4.5.4坝顶宽度及护面材料应根据坝高、施工方式、作

业车辆行驶要求、安全及抗震要求等因素确定。

6.4.5.5坝坡马道的设置应根据坝面排水、施工要求、坝

坡要求和坝基稳定等因素确定。

6.4.5.6垃圾坝护坡方式应根据坝型(材料)和坝体位置

等因素确定。

6.4.5.7坝体与坝基、边坡及其他构筑物的连接应符合下

列规定:连接面不应发生水力劈裂和邻近接触面岩石大量漏水;

不应形成影响坝体稳定的软弱层面;不应由于边坡形状或坡度

不当引起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坝体裂缝。

6.4.5.8浆砌石坝和混凝土坝结构设计应按重力式挡墙进

行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31—

GB50330的规定;碾压式土石坝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的有关规定。有特殊要求,

或受力复杂及采用新型结构的垃圾坝设计,应进行专项研究。

6.4.6筑坝材料的调查和土工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

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和《土工试验方法

标准》GB/T50123的规定执行。土石坝的坝体填筑材料应以压

实度作为设计控制指标。

6.4.7坝体防渗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6.4.7.1土坝的防渗处理,可采用与填埋库区边坡防渗相

同的处理方式。

6.4.7.2碾压式土石坝、浆砌石坝及混凝土坝的防渗,宜

采用特殊锚固法进行锚固。

6.4.7.3穿过垃圾坝的管道防渗,应采用管靴连接管道与

防渗材料。

6.4.8应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坝体安全稳定性分析计算,

稳定性分析计算应考虑坝体、坝体与堆体的共同作用。浆砌石

坝和混凝土坝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宜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

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碾压式土石坝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宜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

6.5堆体排水

6.5.1堆体排水应与周边区域的地表水排水系统分开设

置,避免将周边区域的地表水导排入填埋库区内。

6.5.2消纳场堆体积水的水质与水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要

—32—

求:

6.5.2.1水质参数宜参考长沙市内同类型的建筑垃圾消纳

场实际情况合理选取。

6.5.2.2水量宜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充分

考虑长沙市气候特征及填埋作业方式,并结合场地地下水水量,

建筑垃圾渗出水量可忽略不计。

6.5.2.3水量计算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指标包括最大日产生量、日平均产生量及逐月平均产

生量的计算。

2)当设计计算处理规模时应采用日平均产生量。

3)当设计计算导排系统时应采用最大日产生量。

4)当设计计算调节池容量时应采用逐月平均产生量。

6.5.3堆体积水导排包括堆体底部导排与堆体内导排,主

要设施包括导流层、盲沟、竖向收集井、泵房、调节池等。

6.5.3.1堆体底部导排宜采用导流层、盲沟及导排管网,

堆体底部导排盲沟根据需要宜采用鱼刺状布置形式(图

6.5.3—1)。

图6.5.3—1鱼刺状盲沟系统示意图

—33—

1—堆体边界;2—主盲沟;3—次盲沟;4—穿孔管;

5—管堵;6—热熔焊接;7—垃圾坝;8—穿坝管

6.5.3.2堆体内导排宜采用盲沟、竖向收集井等组合方式,

堆体内盲沟平面上宜采用放射状布置,竖井个数与平面分布,

应根据堆体渗透性、竖井影响范围,水平向盲沟分布等因素综

合确定。

6.5.3.3竖向收集井应与场底导流层连接(图6.5.3—2)。

竖井由穿孔井管、碎石填料、土工或滤水网布组成,竖向收集

井水平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

图6.5.3—2堆体内积水导排方式剖面示意图

1—导排竖井;2—建筑垃圾堆体;3—水平导排盲沟;

4—库区底部导流层;5—库区地面;6—垃圾坝;7—穿坝管

6.5.3.4各分层盲沟的垂直间距应根据填埋规模、建筑垃

圾透水性、堆体积水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垂直间距宜

10m~15m,相邻层间的盲沟宜错位布置。

6.5.4导流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5.4.1导流层宜采用建筑碎石或卵(砾)石等石料铺设,

厚度不宜小于300mm,粒径宜为20mm~60mm,CaCO3含量

不应大于10%,由下至上粒径逐渐减小。建筑碎石强度应满足要

—34—

求。

6.5.4.2导流层与建筑垃圾之间宜铺设反滤层,反滤层可

采用土工滤网,单位面积质量宜大于200g/m2。

6.5.4.3导流层内应设置导排盲沟和穿孔导排管网。

6.5.4.4导流层应保证堆体积水通畅导排。

6.5.4.5导流层下可增设土工复合排水网强化积水导流。

6.5.4.6边坡导流层宜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铺设。

6.5.5盲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5.5.1盲沟宜采用建筑碎石或卵(砾)石铺设,石料的

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10—3cm/s,CaCO3含量不应大于10%。

主盲沟石料厚度不宜小于400mm,粒径从上到下依次为

20mm~30mm、30mm~40mm、40mm~60mm,建筑碎石强度应

满足使用要求。

6.5.5.2盲沟内应设置高密度聚乙烯(HDPE)穿孔收集

管,管径应根据所收集面积的积水最大日流量、设计坡度等条

件计算确定,HDPE收集干管公称外径(dn)不应小于315mm,

支管外径(dn)不应小于200mm。收集管设计标准应与地表

排水的设计标准相适应。

6.5.5.3HDPE收集管的开孔率应保证环刚度要求,开孔

率应小于0.01m2/m,水平及竖向穿孔收集管应采用不同的开

孔方式。HDPE收集管的布置宜呈直线。

6.5.5.4穿孔收集管的材料性能和安装结构应满足载荷要

—35—

求,宜采用开挖敷设作业法,根据需要采用柔性连接或刚性连

接。

6.5.5.5主盲沟坡度应保证积水能快速通过HDPE干管进

入调节池,纵、横向坡度不宜小于2%。

6.5.5.6盲沟内的HDPE穿孔管可采用土工布包裹。

6.5.5.7盲沟断面形式可采用菱形断面或梯形断面,断面

尺寸应根据堆体积水汇流面积、HDPE管管径及数量确定。

6.5.5.8堆体内各分层盲沟应与竖向收集井相连接,其坡

度应能保证积水快速进入收集井。

6.5.5.9堆体内各分层盲沟应在堆体分层碾压完成后,开

挖施工。

6.5.5.10盲沟内导排管为HDPE穿孔管,穿坝处及下游

为HDPE实管,穿坝处的导排管在垃圾坝修筑时预埋在坝体内。

6.5.6竖向收集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5.6.1竖井与填埋作业按照先建竖井后填埋的作业顺序

进行,依次循环,竖井随建筑垃圾填埋高度的升高逐步升高。

6.5.6.2竖井的位置、间距、竖井直径、竖井内透水管的

进水孔孔径、数量、间距等应根据堆体积水产生量进行具体设

计。

6.5.6.3竖向收集井可兼作导气井,形成立体导排系统收

集建筑垃圾堆体内的积水,竖向收集井水平间距应通过计算确

定。

—36—

6.5.6.4当竖井仅用于排水时,竖井在施工与填埋作业过

程中应加设临时性井口盖等安全保护设施,竖井施工填埋作业

完成后,应设置永久性井口盖。

6.5.7根据消纳场场址水文地质情况,当可能发生地下水

对消纳场施工和堆体稳定性产生危害,或对基础层稳定和防渗

系统破坏时,应设置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应符合

下列要求:

6.5.7.1地下水水量的计算宜根据消纳场场址的地下水水

力特征和不同埋藏条件分不同情况计算。

6.5.7.2根据地下水水量、水位及其他水文地质情况的不

同,可选择采用碎石导流层、导排盲沟、土工复合排水网导流

层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导排或阻断。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应具有

长期的导排性能。

6.5.7.3当场底不做防渗处理时,地下水的收集与导排可

与堆体底部导排系统共用导排设施。收集管管径应综合考虑地

下水导排水量及堆体内积水量进行计算确定。

6.5.7.4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可参照堆体积水导排系统进

行设计,地下水收集管管径可根据地下水水量进行计算确定,

干管外径不应小于250mm,支管外径不宜小于200mm。

6.5.7.5当填埋库区所处地质为不透水层时,可采用垂直

防渗帷幕配合抽水系统进行地下水导排。垂直防渗帷幕的渗透

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

—37—

6.5.8为减少堆体积水,填埋库区地表水排水应符合下列

要求:

6.5.8.1填埋库区排水系统应阻止未作业区域的汇水流入

建筑垃圾堆体,应根据填埋库区分区和填埋作业工艺进行设计。

6.5.8.2填埋库区分区雨污分流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平原型消纳场的分区应以水平分区为主,坡地型、山

谷型消纳场的分区宜采用水平分区与垂直分区相结合的设计。

2)水平分区应设置具有防渗功能的分区坝,各分区应根

据使用顺序不同铺设雨水导排管。

3)垂直分区宜结合边坡临时截洪沟进行设计,建筑垃圾

堆高达到临时截洪沟高程时,可将边坡截洪沟改建成堆体积水

收集沟。

4)未进行作业的分区雨水应通过管道导排或泵抽排的方

法排出库区外。

5)作业分区宜根据一定时间填埋量划分填埋单元和填埋

体,降雨时通过填埋单元的日覆盖和填埋体的中间覆盖实现库

区雨水导流。

6.5.8.3堆体顶面、边坡及平台应设置表面排水沟,排水

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沟不应因堆体的沉降而形成倒坡。

2)应根据堆体上下游不同汇水量采用不同的排水沟断面

尺寸,排水沟断面尺寸、水流量及流速等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

—38—

防洪标准的要求。

3)排水沟应采用防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或选择抗不均匀沉

降的材料。

4)排水沟的布置应能有效防治表面径流对堆体的冲刷。

6.5.8.4堆体边坡之间的平台上应设置承接上游坡面径流

的排水沟,并应与下游排水沟连接。

6.5.9根据堆体积水的水质情况可选择设置调节池对堆

体排水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6.5.9.1调节池容积宜根据堆体内积水逐月平均产生量确

定,调节池容积不应小于三个月的积水处理量。

6.5.9.2调节池可采用土池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6.5.9.3调节池的池坡比宜小于1:2,防渗结构设计可参

考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

的相关规定。

6.5.9.4调节池池壁应作防腐蚀处理。

6.5.9.5调节池周边应视地形设置导排设施,并进行加盖

处理,避免雨水进入。

6.5.10堆体积水的处理应符合如下要求:

6.5.10.1积水不可直接排放,积水处理工艺应根据积水的

水质特性、产生量和达到的排放标准等因素,通过多方案技术

经济比较进行选择。

6.5.10.2积水处理后外排放标准应达到国家现行相关标

—39—

准的指标要求或环保部门规定执行的排放标准。

6.5.10.3积水处理宜采用“预处理+物化处理”的工艺组合。

6.5.10.4预处理可采用混凝沉淀、砂滤等工艺。

6.5.10.5物化处理可采用纳滤(NF)、反渗透(RO)、蒸

发、回喷法、吸附法、化学氧化等工艺。

6.5.10.6积水处理后宜循环利用,出水标准根据利用情况

确定。

6.5.10.7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和浓缩液应进行无害化处置。

6.5.11场底导排设施应在填埋作业前完成,堆体内积水

导排设施应与填埋作业交替进行。

6.5.12降雨结束后,应排除库区内地面积水,并清除受

雨水浸泡软化的表土层后方可进行填埋。

6.6防渗系统

6.6.1防渗系统应根据消纳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进行选择。当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

且场底及四壁衬里厚度不小于2m时,可采用天然黏土类衬里

结构。当天然黏土基础层进行人工改性压实后达到天然黏土衬

里结构的等效防渗性能要求时,可采用改性压实黏土类衬里作

为防渗结构。

6.6.2人工合成衬里的防渗系统宜采用复合衬里防渗结

构,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的防渗系统可采用单层衬里防渗结构。

6.6.3防渗系统应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

—40—

CJJ/T134的规定。防渗系统工程应在消纳场的使用期限和封场

后的稳定期限内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防渗系统工程应依据消纳

场分区进行设计。

6.6.4在穿过HDPE土工膜防渗系统的竖管、横管或斜管

与HDPE土工膜的接口处,应进行防渗处理。

6.6.5在垂直高差较大的边坡铺设防渗材料时,应设锚固

平台,平台高差应结合实际地形确定,不宜大于10m。边坡坡

度不宜大于1:2。

6.6.6防渗材料锚固方式可采用矩形覆土锚固沟,也可采

用水平覆土锚固、“V”形槽覆土锚固和混凝土锚固;在岩石边

坡、陡坡及调节池等混凝土上进行锚固,可采用HDPE嵌钉土

工膜、HDPE型锁条、机械锚固等方式进行锚固。

6.6.7锚固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6.7.1锚固沟距离边坡边缘不宜小于800mm。

6.6.7.2防渗材料转折处不应存在直角的刚性结构,均应

做成弧形结构。

6.6.7.3锚固沟断面应根据锚固形式,结合实际情况加以

计算,不宜小于800mm×800mm。

6.6.7.4锚固沟中压实度不得小于93%。

6.6.7.5特殊情况下应对锚固沟的尺寸和锚固能力进行计

算。

6.6.8黏土作为膜下复合防渗兼保护层时的处理应符合

—41—

下列规定:

6.6.8.1平整度应达到每平方米黏土层误差不得大于2cm。

6.6.8.2黏土层不应含有粒径大于5mm的尖锐物料。

6.6.8.3位于库区底部的黏土层压实度不得小于93%,位

于库区边坡的黏土层不得小于90%。

6.6.9HDPE土工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垃圾填埋场用

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CJ/T234的相关规定。

6.6.10GCL膨润土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钠基膨润土

防水毯》JG/T193的相关规定。

6.6.11土工滤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垃圾填埋场用土

工滤网》CJ/T437的相关规定。

6.6.12土工复合排水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垃圾填埋

场用土工排水网》CJ/T452的相关规定。

6.6.13非织造土工布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垃圾填埋场

用非织造土工布》CJ/T430的相关规定。

6.7堆体气体导排

6.7.1当填埋对象含有易降解有机物时,填埋库区必须设

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严防填埋气体自然聚集、迁移引

起的火灾和爆炸。

6.7.2气体导排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6.7.2.1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宜采用导气井,也可采用导气

井和导气盲沟相连的导排设施。

—42—

6.7.2.2导气井可采用随填埋作业层升高分段设置和连接

的石笼导气井,也可采用在填埋体中钻孔形成导气井。导气井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气井在导气管四周宜用d=20mm~80mm级配碎石等

材料填充,外部宜采用能伸缩连接的土工网格或钢丝网等材料

作为井筒,井底部宜铺设不破坏防渗层的基础。

2)钻孔导气井钻孔深度不应小于填埋深度的2/3,钻孔应

采用防爆施工设备,并应有保护场底防渗层的措施。

3)导气井直径(Φ)不应小于600mm,中心多孔管应采

用HDPE管材,公称外径(dn)不应小于110mm,管材开孔

率不宜小于2%。

4)导气井宜在填埋库区底部主、次盲沟交汇点取点设置,

并应以设置点为基准,沿次盲沟铺设方向,采用等边三角形、

正六边形、正方形等形状布置。

5)导气井的影响半径宜通过现场抽气测试确定。不能进

行现场测试时,单一导气井的影响半径可按该井所在位置填埋

厚度的0.75~1.5倍取值。堆体中部的主动导排导气井间距不宜

大于80m,沿堆体边缘布置的导气井间距不宜大于50m,被动

导排导气井间距不宜大于60m。

6)被动导气井的导气管管口宜高于堆体表面1m以上。

7)主动导排导气井井口周围应采用膨润土或黏土等低渗

透性材料密封,密封厚度宜为1m~2m。

—43—

6.7.3消纳场达到稳定安全期前,填埋库区及防火隔离带

范围内严禁设置封闭式建(构)筑物,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

品,严禁将火种带入填埋库区。进入填埋作业区的车辆、填埋

作业设备应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应避免产生火花。填埋库区

应防止气体在局部聚集。填埋库区底部及边坡的土层10m深

范围内的裂隙、溶洞及其他腔性结构均应予以充填密实。堆体

中因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裂隙应及时予以充填密实。

—44—

7.配套工程

7.1一般规定

7.1.1配套工程应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其配置标准应满足

安全作业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7.1.2配套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产使用。

7.2计量设施

7.2.1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安装电子联单设备记录车辆进

入消纳场的次数,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应安装电子联单设

备并实行电子身份绑定,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相关设备正常运

行。

7.2.2消纳场应在场地入口处安装和有效使用IC卡读卡

电子设备,读取、记录运输车辆的信息,作为结算运输费用的

依据。

7.3洗车作业

7.3.1在消纳场主要出入口应设置洗车作业平台及配套

设施,外出车辆应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车辆冲洗后应满足下

列要求:

7.3.1.1车底、车轮及轮胎夹缝目测无泥沙。

7.3.1.2车身可触及部位手触无污迹。

—45—

7.3.1.3车头手触无污迹,车辆箱体两侧及尾部目测无泥

沙。

7.3.1.4车身图案、字体、车辆号牌清晰可辨认,无遮挡。

7.3.2消纳场均应设置I类洗车作业平台,并设置相应的

配套设施。I类洗车作业平台及配套设施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

关规定和要求。

7.3.3消纳场建设单位应安排专职清洁检查人员对照要

求,对渣土运输车辆进行检查,车辆清洗不合格不予以放行。

7.4消防

7.4.1消防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的有关规定。

7.4.2生产管理区灭火器应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点,且不

得影响安全疏散。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

2具,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

灭火器。当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存在不同火灾种类时,应选用

通用型灭火器。

7.4.3生产管理区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

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必要时,应沿可通行消防

车的道路设置市政消火栓系统。

7.4.4电气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GB50016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46—

中的有关规定。

7.5电气

7.5.1生产用电应从附近电力网引接,其接入电压等级应

根据工程的总用电负荷及附近电力网的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

7.5.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与接地装置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2及《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中

的有关规定。

7.5.3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中的有关规定。正常照明和事故照明宜采用分开的供

电系统。洗车作业平台的照明应同时满足长沙市渣土处置工地

洗车作业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

7.5.4电缆的选择与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

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的有关规定。

7.5.5消纳场内应设置专用通信设施及网络,并与上级管

理系统进行连接。视频监控资料应接入市、区智慧渣管服务平

台。

7.5.6消纳场应安装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的

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GB/T50115的规定。

7.5.7消纳场值班室应安装画面监视器,应在以下位置安

—47—

装摄像头:

7.5.7.1消纳场车辆及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