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福建资料文档_第1页
心理学-福建资料文档_第2页
心理学-福建资料文档_第3页
心理学-福建资料文档_第4页
心理学-福建资料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知识纲要】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定义

【知识框架】

,感觉<分工

〔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定义

分类

知觉J特性

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I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定义

知过程

展记忆《分类

教学生记忆特点

I提高记忆力方法

r定义

想象V分类

、培养方法

r定义

思维J分类

品质

第2页,共70页

第2页,共70页

’阶段划分

问题<影响因素

解决创造力及其培养

(定义

特征

分类

注意\

品质

功能

I在教学规律中的运用

第3页,共70页

第一节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

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

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3、感觉种类:

(1)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2)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5、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

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不在是孤立的属性

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

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

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6、知觉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

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精准知觉可

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

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8、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弓I起清晰的感知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

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

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

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

明清晰的印象。

第4页,共70页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

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

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

的。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感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

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讲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

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之所以异与一般知觉就在于人们在观

察之前必须先有一定的目的,并且根据一种目的拟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全面、仔细、准确地

知觉事物,所以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离不开思维和言语的作用,它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相结合智力活动过程。在观

察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为如此,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

个性心理特征。

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第5页,共70页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⑷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⑴条理性。

(2)创造性。

(3)敏锐性。

(4)精确性

第二节

一、记忆

1、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所有事件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识记

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

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

作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以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境为内容的记忆。

3.语义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食物本身的意义

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6页,共70页

1.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指当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

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三是容

量较大。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二是短时记忆以听觉编

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三是短时记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

留下来的记忆。它的特点一是保存时间长,二是容量无限。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

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2、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二、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有形象记忆像抽象记忆发展。

三、提高记忆的方法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多样化

第7页,共70页

(4)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5)适当过度学习。

第7页,共70页

第三节

一、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想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按照想象创造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形

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二

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3、培养创造想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个方面。

(1)丰富的表象储备。

(2)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决问题的途径。

(3)艰苦的劳动和灵感。灵感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灵

感具有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突然飞跃猛现于意识状态的特点。灵感的表现:创造意识敏锐

而清晰;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积极再现和改造。

三、培养想象力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教学中首先应注意

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其次应注意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向

学生多提一些有利于展开想象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形成爱想敢想的习惯。再次,教师还可

通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含义。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词语和一定的图

表标志所引起的,只有正确理解词语和图表所标志的意义,才能引起正确的再造想象。

第8页,共70页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条件,表象储备愈丰富,想象的内容愈丰

富。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选择和充分利用有助于开展现象

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可以发挥想象的潜在因素,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促使学生展

开想象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第四节

一、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

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分类

按照人类思维水平的演化序列和人类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以及思维进

行时凭借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三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借助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从思维发展历程看,人类经由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

阶段。

(2)按其它标准的分类

1.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2.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品质方面。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

第9页,共70页

是指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事物

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与一个人的丰富的知

识经验储备密切联系的。与思维的广阔性相反的是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狭隘的人往往看问题

片面、肤浅,只凭有限的知识经验去思考问题并急于下结论。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方面的品质。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独立地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思维独立性相反的是思维的依赖性,具有依赖性的人遇事

不能独立思考,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盲从,常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能否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品质。即善于根据客

观标准和实践观点来检查自己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正确。与思维的批判性相反的是思维的

随意性,具有随意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或随波逐流。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机智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

化,机灵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解决问题。与灵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固执性,思维固执的人

表现刻板、僵化.不顾条件的变化一意孤行。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速度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善于当机立断地采取措施去解决

问题。与思维的敏捷性相反的是思维的迟钝性,思维迟钝的人遇事优柔寡断,束手无措。

第五节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问题表征。不同的问题表征将直接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2、心理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它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有时是消极的,

有时是积极的。

3、迁移影响。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第10页,共70页

4、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

的功能,它会妨碍问题解决。

5、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

6、人格特征。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是常见的思维形式,是具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了事物和现

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有所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非逻辑性2、发散性思维为主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

3、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逐渐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国内外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研究,

一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以下做法可

供参考:(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具有新异感的学习环境,

特别是创设具有异常、缺失、奇特变化、失去平衡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2)经常组织或引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让新景象、新事物、新生活不断刺

激他们的大脑,激起他们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欲望,从而产生创造的动机。(3)尊重学生

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各种解答,避免立即评论、否定或讥讽,以免挫伤学生的好奇心。(4)适

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去掌握预定的知识。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从培养思维的流

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不仅要使学生思维灵敏、迅速,在量上发散出许多项目,而且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

学习中进行的“一题多解”和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事多写”就是培发散思维的重

要方式之一。’

第11页,共70页

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应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起来,在创造活动中,通过发

散思维,可能产生了许多新观念,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假设。在这之后就应利用集中思维,

按照研目的,对发散出来的多种想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中择出解决问题的最

佳方案,或经过检验,采纳某种假设,使思维中到一个主攻方向上,深钻细研,取得创造性

成果。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不经过严格的逻辑步骤、径直猜测、迅速判断,但它往往能一下子抓

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成为创造和发明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活动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2)熟悉的知识及其结构是直觉思维的依据。(3)鼓

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培养他良好的直觉习惯。(4)细心、勇气和冲劲是学生直觉

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培养这些品质,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5)教师做出

运用直觉思维的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4)丰富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第六节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

五、注意到分类: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六、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到分配、注意到转移

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两个方面回答

一方面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第12页,共70页

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方面:教师讲课时语音、语调应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对教学重点在音量、音调上

予以强调;板书设计合理,运用对比突出重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直观教学,尽

可能使用具有活动性的教具;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尽可能符

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等。

2、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无关刺激是干扰学生注

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尽量咸少无关刺激,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室环境应尽

量选择远离喧嚣的僻静的地方;教师着装要注意端庄大方,切忌奇装异服或色彩过于鲜艳;

教室的布置应避免装饰过度;正确把握直观教具呈现的最佳时间;发现学生走神,应给予信

号制止,避免当场训斥,干扰学生的注意;课前尽量少发试卷或公布成绩,避免学生产生情

绪干扰。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有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

1、明确学习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的活

动任务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清晰,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2、培养间接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教师在一门课程开始时应阐明本课

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

结果的兴趣,从而积极调动他们对随后教学的有意注意。

3、合理组织活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适当提

问。

第13页,共70页

第二章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知识纲要】

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知识框架】

概念

感情感<

志<发展特点

与‘意志品质

同志J

<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14页,共70页

第一节

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一、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

之间关系的反映。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外界客观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

3、情绪和情感尤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

表情。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唤醒。

二、少年期情感发展特点:

1、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明显

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

3、对异性感兴趣

三、青年期情感发展特点

1、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2、情感的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绪和情感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四、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分析,情感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爱祖国的教育

3.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

4.爱科学的教育

5.爱美审美的教育

6.爱学习的教育

7.爱劳动的教育

8.思想情感的自我分析、监控和评价方面的教育

9.理想教育。

10.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第15页,共70页

第二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3)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4)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5)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实现自我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项艰巨而又需持之以恒的工作,同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

种多样的,但是教育措施不是万能的,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培养学生

的良好品质。

第16页,共70页

第三章人格发展与教育

知识纲要

1、人格与自我意识

2、需要的定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动机在教育中的作用

3、兴趣的概念

4、能力的定义和类型,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其运用,能力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及解释,

能力的培养

5、气质的定义及分类,气质对教育的启示

6、性格的定义及分类,性格的形成过程,性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17页,共70页

,人格概念

知识框架

/定义

需要,分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定义

功能

动机<分类

产生条件

人I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定义

与r

兴趣<

教-品质

(定义

分类

能力\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的测量

’形成原因及发展条件

j定义

气质<分类

|气质对教育的启示

第18页,共70页

‘定义

分类

性格

形成因素

性格的培养

第19页,共70页

第一节人格与自我意识

一、人格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以下几方面复杂的心理特征:①完

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对现实的稳

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即性格;④活动的倾向性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等。

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这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般被分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二、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部分组成。

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

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二节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一、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

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也称生物需要或生理需要,主要是由机体内部某

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它包括饮食、运动、

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是指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劳动、

成就、社会赞许等的需要。

第20页,共70页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工作和劳动条

件的需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指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

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的物质产品时,同样表现了某种

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又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产品。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后又发展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

1、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

发展的需要,是一切需要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是人们对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比

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等。

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

加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第21页,共70页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

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

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自我实现的

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

卡车的妇女、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是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

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这五种需要分为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

也叫缺失性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

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因此,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稍作延迟。满足高级需要能使人健康、长

寿、精力旺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

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能量越强,潜力

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能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低级需要必需部

分或者完全得到满足;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也比低级需要晚。例如婴儿有生

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要在成人后才出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

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得特征。他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二、动机

(-)动机及其功能、产生条件

1、动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动机的功能

a.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

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b.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c.维持和调整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3、动机产生的条件

第22页,共70页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会引起有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活动,但它还不是

行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弓I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

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渴时寻找水源。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人们

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与行为效率

1、动机与行为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不同的行为也可能有同一种或者相似的动机;

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

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

2、动机与工作效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

线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

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

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动机的分类

1、以不同的需要为基础,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

机。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渴、缺氧、疼痛、

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人有权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原始的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的,一般生理性的动机都是

原始动机。习得的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或者说,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

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有意识的动

机指自己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指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得

动机。

第23页,共70页

4、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要求与外力

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三、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

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针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如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对开汽车本

省的兴趣;间接情绪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如通过学习取得职业的兴趣,对工作后取得报

酬的兴趣。

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倾向性,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兴趣的广泛性,指个体兴趣的范围。

兴趣的持久性,指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效能,指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的定义及类型

1、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能力与知识、技能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

活动)。

知识和技能并不等于能力。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

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

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关心他们能力的发展,并促使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能力、才能和天才

第24页,共70页

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称为能力;多种相互联系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就叫做

才能,比如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结合起来就组成了数学的才能;能力的高度发展称为

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

4、能力的种类

a.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

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

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b.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创造程度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创造力是

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c.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

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比如类比、演绎的能力,它较

少地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给力一般在20岁以后达到顶峰,

30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

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d.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

能力、表演艺术能力等;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交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其运用

L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而言,智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

智商的分布式两头小,中间大。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大约占

全人口的1%;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的叫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童,

这类儿童大约占全人口的3%。

智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唯一决定因素。智商高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就

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智商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能力结构的差异

第25页,共70页

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象

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例如,有的人听觉灵敏,有的人视觉发达;有的人记忆

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有的人音乐能力强,有的人善

于绘画等等。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明,能作曲,能写诗,有极高的运算能力,人们常

把这种儿童叫“神童”或“才华早露”;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才创造出

成果。大器晚成的人可能因为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早期的

生活道路比较坎坷,也可能因为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三、能力的测量

1.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出于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需要,于19xx年编制了世界上第

一个智力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对该量表进行修订,修

订后的量表称作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测验的结果采用智商来表示。智商就是心理年龄(MA)与生理年龄(CA)

的比值再乘以10。所得到的一个数值,也称作比率智商。公式如下:比率智商(IQ)

=MA/CA*100o

比率智商的优点时可以使不同年龄的人的智力水平相互比较;局限是比率智商一般只适

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不适用于成年人。因为人的心理年龄与年剧增,心理年龄则并非如此,

到一定年龄以后,心理年龄就会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如果用上述公式计算,就会出现

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趋势。目前,比率智商已很少使用。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韦氏儿童智

力量表(适用于6~16岁的儿童)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用于4〜6.5岁的儿童)。

韦氏智力量表由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构成,可以分为个体的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韦氏

量表克服了斯坦福一

第26页,共70页

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不仅可以测出智力的总体水平,而且

可以测量出智力的不同方面——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

为了克服比率智商的弊病,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商计算方法,称为离

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个体的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受测者的平均测验分数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

分数。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因此使用性更强。目前绝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的计算公式为:IQ=100+15Z,其中Z(X-X)/S(式中的X为个体的

测验分数,X为个体所处的团体的平均分数,S为该团体的标准差)。

3.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的一套非文字的图形智力测验。该测验不受文

化、种族与语言等添加的限制,它不仅适用于正常人,也适用于具有某些生理障碍的人如聋

哑人以及丧失语言机能的病人。可采用团体施测,使用方便省时,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智力

测查。测验结果以百分等级解释,直观易懂。因此,该测验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使用。

四、能力形成的原因和发展条件

1.遗传的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

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例如,先天盲的人没法成为画家的;先天聋的人是没法成为音乐家的。但是,素质不是能力

本身,也不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唯一的或决定性的条件,不是命定的发展。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

体程度。研究表明,遗传潜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能力发展会有不同的情况。遗

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例如,在环境差的条件下,他

们的智商发展可能只有50〜60;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可能发展到180左右。

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小。

第27页,共70页

环境包括产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1)产前环境。个体出生前的胎内环境对其出生后的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孕妇的年

龄,服用药物、饮酒情况、营养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早产或难产)等因素是影响

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产前因素。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能力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母亲对孩子科学的哺

育和爱抚,家人和其他人,特别是母亲河孩子的交往,适宜的玩具和丰富变化的环境等都对

儿童的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脱离人类社会,在动物哺育下长

大的孩子,即使回到了人类社会,其智力发展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3)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有机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

是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有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人格。学校教育是影响

个体能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时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地,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二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3.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

条件下,有人智力发展较好,有的人智力发展较差,除了先天素质差异外,还与人的主观努

力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一个人勤奋、努力、好学、有广

泛凡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及其类型

(一)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气质的类型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1,胆汁质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一

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惫,显得精力

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控制。

2.多血质

第28页,共70页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而且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

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

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

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

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

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

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

交际适度。

4.抑郁质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和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人感受

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

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

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三)气质对教育的启示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气质仅是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同时,每一种气

质类型都有其积极地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没法比较哪一种气质类型更好。例如,胆

汁质的人经历网上,热情好爽,但脾气暴躁;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但却难于全

神贯注,缺乏耐心;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不紊,认认真真,但缺乏激情;抑郁质的人非常敏

锐,却容易多疑多虑。因此,教育中应该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育中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采取的方法应尽可能的因人而异,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采用“以柔克刚”、“热

心肠冷处理”等方法,保持安静,轻声细语,要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却忌急躁、粗声大气

地训斥他们,否则,容易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激动状态,产生师生之间的对立。对抑郁质的学

生,要多关心、鼓励,一般避免公开的批评指责。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好的气质品质。

第29页,共70页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身气质特征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将大为提高,因此,教师

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特点进行分析,让他们主动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气质的消

极面,或以气质的积极面去掩盖气质的消极面,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和抑郁质学生

胆汁质和抑郁质两种气质的学生由于兴奋性太强或太弱而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甚

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育中对这两种极端类型的学生应该给予特别的照顾,采取一些特

殊的措施,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和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在任命学生干部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是班干部的气质特点与各种职务的工作要求

向符合,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和优势,搞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在学生队伍配备时,还应

考虑不同气质的互补作用,让他们既能各负其职,又能互相配合、协调合作,共同搞好工作。

二、性格

(一)性格及其分类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

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不同的人格理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性格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类型论和特质论,类

型论以T型人格理论、A—B型人格论、内一外向人格理论为代表,特质论以卡特尔的16PF

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为代表。

1、T型人格理论

T型人格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FranckFarley)提出的,T型人格是一种

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

就是T+人格,如赛车、漂流等运动项目;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人格,这种

人具有酗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2、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

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

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

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

第30页,共70页

之人。

第30页,共70页

3、内一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

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型;而当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型。

4、16PF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并编制

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问卷”,特质类型如下表:

人格因子低分者特征高分者特征

A乐群性缄默,孤独外向,乐群

B聪慧性迟钝,学识浅薄聪慧,富有才识

C稳定性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E持强性谦逊,顺从好强固执

F兴奋性严肃,审慎轻松兴奋

G有恒性权宜敷衍有恒负责

H敢为性畏怯,退缩冒险敢为

I敏感性理智,着重现实敏感,感情用事

L怀疑性信赖随和怀疑,刚愎

M幻想性现实,合乎成规幻想,狂放不羁

N世故性坦白,直率,天真精明能干,世故

0忧虑性安详沉着,有自信心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实验性保守,服膺传统自由,批评激进

Q2独立性依赖,随群附众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Q3自律性矛盾冲突,不明大体知已知彼,自律谨严

Q4紧张性心平气和,闲散宁静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5、大五人格理论

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大五

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第31页,共70页

: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二)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气质是天生的,性格被认为是在气质的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主要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

响,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家庭被任务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是儿童的最初环境,社会和时代

的要求都会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地烙印。在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家庭气氛、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孩子的出生顺序等的都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校教育。学习不仅传授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还促进和指导学生性格的发展。

学习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使儿童和教师、同学发生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儿童的性格发展。

其中,教师的不同的教管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显著的影

响作用。

3.同伴群体。与同伴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

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合性格的发展。一方面,同伴群

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伴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合性格的发展提高

社会模式和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

响。

4.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的各种工作岗位后,各职业的要求对性格的发展也有重要

的作用。他们必须进行与其职业相应的活动,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体验自身性格特征与职

业的相宜性,从而影响性格的自我教育。

5.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社会传媒和经济地位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发

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性格的培养

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性格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榜样示范法。榜样,指对个体的人生发展有所启发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人及其

事迹。榜样示范法是通过榜样良好的人格特征来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

2.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言语指导,让学生人数人格健康的重要性,

明确人格完善的具体目标的教育方法。

第32页,共70页

3.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使个体某种性格表现不断得到巩固而形成的习惯,从而

转化为人格特征的方法。

4.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

气以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