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分为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详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B、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才能增长,B错误;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中各年龄段的数目比例相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C。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了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数量变化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生物因素B.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即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农作物也不会呈“J”形增长D.“苗多”时,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B、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田间杂草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养分等,导致农作物数量减少,且杂草数量越多,“苗多”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农作物)所受影响越大,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AB正确;C、由于空间、天敌等的影响,即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农作物的数量也不会呈“J”形增长,C正确;D、“苗多”的农田中,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其种内竞争会加剧,部分个体会因为不能获得足够的光照而被淘汰,这说明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另外,害虫等也属于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D错误。故选D。3.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把横轴含义换为“时间”,曲线图的变化趋势会有改变B.丙丁两点种群数量相等C.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丙丁之间纵坐标最高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捕获【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所示为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横轴为种群数量,纵轴为种群增长率。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该种群在拐点处的增长速率最大。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家畜,则需要让该家畜种群保持增长率的最大值。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捉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增长率最大的横坐标点,保持最大增长速率。【详解】A、该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曲线与给出的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错误;B、图中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在同一横坐标种群数量相等,因此丙丁两点种群数量不相等,错误;C、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观察横坐标可知,丙点位于种群数量的一半处偏左,因此种群数量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正确;D、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错误。故选C。4.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B.b时刻相比a时刻,种内竞争更加激烈C.从a到b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加与天敌增加等因素有关D.在b时刻进行养鱼捕捞,捕捞后数量维持在a时刻的数量,可以获得一年内最大捕捞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殖就会停止。分析图像,a为K/2,b为K。捕捞鱼类一般是在K/2之后捕捞,捕捞后处于K/2。【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0,所以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A正确;B、b时刻种群数量多于a时刻,所以b时刻较a时刻种内斗争更加激烈,B正确;C、从a到b时间段内,由于该种群数量增加,导致其天敌数量也增加,而天敌数量增加会导致该种群的死亡率增加,C正确;D、在大于a时刻后合适的数量进行捕捞,捕捞后数量维持在a时刻(“S”形曲线K/2对应的时刻)的数量,可以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D错误。故选D。5.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0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实验过程中,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和温度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详解】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一定均为0,A错误;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会增加,B正确;C、实验过程中,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错误;D、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害代谢产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故选B。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A【解析】【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A、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不能减少样方数量,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D、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故选A。7.在黄淮流域,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概率较大,故河北蝗区常出现“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影响蝗虫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B.可通过改变蝗虫发生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来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C.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利用的是非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D.气候阴冷的高寒草原很难出现蝗灾,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出生率是种群数量特征之一,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影响蝗虫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A正确;B、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通过改变蝗虫发生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来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B正确;C、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利用的是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C错误;D、气候阴冷的高寒草原很难出现蝗灾,主要是因为温度低,影响蝗虫卵的发育,D正确。故选C。8.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数量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应越早越好,避免其种群数量达到b点D.自然界中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答案】D【解析】【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而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详解】A、cd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使得种群数量波动,A正确;B、若捕鱼使其数量下降至b以下,种群增长速率较低,渔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C、b点对应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点,灭鼠时应越早越好,避免其种群数量达到b点,C正确;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如果有大量食物投入,也可以突破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但有时候种群数量会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有时候种群数量会超过环境容纳量,A正确;B、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环境容纳量不会变化,B正确;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时会破坏草原,从而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错误;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C。10.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B.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为非生物因素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因为病毒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控制种群数量,因为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D正确。故选B。11.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详解】A、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把曲线延长,与横轴的交点,理论上就是该种群的种群数量,A正确;B、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C、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C错误;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数量,最终统计捕获累计数即可估算,D正确。故选C。12.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季节性往往随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B.群落的季节性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C.不同季节里,有些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明显,有些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D.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涧游等活动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一方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植物规律性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日照长短会影响很多高等动物性腺的发育)。【详解】A、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群落季节性变化的重要非生物因素,A正确;B、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B正确;C、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大,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而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较小,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C正确;D、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可表现在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方面,D错误。故选D。13.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大多数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详解】A、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无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D、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故选C。14.下列与湿地生物群落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动物也有陆生动物,但两类生物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湿地生物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也叫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详解】A、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酸碱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因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有些陆生动物也可以捕食水中的小动物,与水中的肉食性动物形成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C、在湿地生物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C正确;D、湿地生物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15.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分层是群落与环境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取决于光照,此外与温度、湿度等也有关系,根据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农业上可以搭配种植品种,提高产量。【详解】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主要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关,①正确;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属于垂直分层,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强度制约,②正确;③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③错误;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垂直分布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自然资源如光等充分利用,④正确;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利用程度进行套种,合理搭配种植作物,⑤正确。故选C。16.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B.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C.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D.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详解】A、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A错误;B、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B正确;C、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水平结构,C错误;D、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17.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D.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变化,C错误;D、开展退耕还草后,环境条件改善,故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D错误。故选B。18.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关系。【详解】A、题干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C、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D、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故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故选D。19.某校学生在长白山地区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进行调查。在撂荒6年、8年、9年的样地得到草本植物的密度(株/m2)并发现撂荒第9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撂荒年限飞蓬青蒿兴安毛连菜野大豆石竹问荆灯芯草翼果薹草鼠掌老鹳草薹草稗草宽叶薹草蕨类6年342251924731924558533000008年14671904511100521579884009年924414195027185089527020420A.选取样地时,应注意坡度、坡向等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B.随撂荒年限延长,群落垂直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各样地内物种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D.表中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同一样方多次调查数据的平均值【答案】D【解析】【分析】该群落位于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属于次生演替。由题表分析可知,第六年的优势物种为灯芯草,第八年的优势物种为薹草,第九年的优势物种为仍为薹草,但对比第八年数量降低。【详解】A、实验调查不同撂荒年限样地中植物生长情况时,需要保持样地坡度、坡向等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A正确;B、据题意可知,撂荒第9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说明随撂荒年限增长,群落的垂直结构趋于复杂,B正确;C、由题表可知,撂荒年限从6年到9年,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说明物种多样性同样在增加,C正确;D、实验选用了不同撂荒年限的样地,用样方法选取多个样方,表中每一行数据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D错误;故选D。20.古诗词中记载了较多的生物学现象,诗句一“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出自《桧风•候人》),意思是鹈鹕停在船舷上,水没有打湿它的翅膀。其原因是鹈鹕皮下油脂腺分泌油脂,涂在了羽毛上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诗句二“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出自《齐风•甫田》),意思是无力耕种以致田地荒废,杂草长得又高又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B.诗句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C.诗句二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均是次生演替过程D.群落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优势物种后原有优势物种就会消失【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特点表现为: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②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详解】A、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这是鹈鹕适应水上生活的表现,A正确;B、诗句一中鹈鹕将皮下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涂在了羽毛上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这既能保温也能防水,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B正确;C、诗句二“无田甫田,维养骄骄”描述的是弃耕农田的演替,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是描述由于人类活动减少而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C正确;D、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优势物种后原有优势物种未必消失,D错误。故选D。【点睛】21.云南紫胶虫是生产紫胶的主要虫种。紫胶虫分泌紫胶的同时也分泌大量蜜露,蚂蚁以蜜露为食。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蚂蚁对紫胶黑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共生B.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蚂蚁C.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D.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与无蚂蚁光顾相比,有蚂蚁光顾时,紫胶黑虫的数量降低,可见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详解】A、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其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可见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共生,A正确;B、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蜜露中这部分能量流向蚂蚁,因此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会流向蚂蚁,B错误;C、根据柱形图中结果可知,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C正确;D、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而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因此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D正确。故选B。22.2020年4月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火灾,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期待几年后这里会自然成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小珠山低、中、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小珠山南坡与北坡植被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影响该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C.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种群取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D.新形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以前有所不同,物种丰富度与种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物种丰富度。【详解】A、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状态,小珠山低、中、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小珠山南坡北坡光照不同,所以植被数量存在差异,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C错误;D、随着环境恢复,新形成的群落物种数目更多,种间关系也更多,D正确;故选C。23.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成分B.蓝藻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始地球上的气体组成C.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原始蕨类是最早的登陆生物D.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系统。生产者由自养生物组成;消费者由大部分动物、非绿色植物和一些寄生微生物组成;分解者则是由大部分的微生物和一些腐食生物组成。【详解】解:A、细菌不都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B、蓝藻能进行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放氧气,因此蓝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始地球上的气体组成,B正确;C、植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C错误;D、动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的答题。24.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消费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详解】A、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B、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B正确;C、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C错误;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故选C。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运动。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式,与能量流动的单方向性不同。【详解】A、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B、海洋中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B正确;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A。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50分)26.2020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导致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2)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__。(3)沙漠蝗虫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________,为了控制蝗灾,可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例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和耕垦湖滩荒地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________。【答案】(1)样方法(2)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②.年龄结构(3)①.多样性②.环境容纳量(或K值)【解析】【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比如跳蝻)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种群的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④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⑤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小问1详解】跳蝻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小问2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两大种群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因为种群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小问3详解】沙漠蝗虫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为了控制蝗灾,可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增大蝗虫生长的环境阻力,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通过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和耕垦湖滩荒地等方法,降低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27.捕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种间关系。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1)捕食是__________的现象,研究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________水平的研究。(2)图中a之后的一段时间,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导致捕食者的________加剧。(3)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根据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物种多样性;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捕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捕食的是_______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答案】(1)①.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②.群落(2)种内竞争(或种内斗争)(3)①.提高②.优势种【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种群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小问1详解】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现象,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小问2详解】图中a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导致捕食者的种内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小问3详解】泛化种可以吃多种类型的食物,数量多的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可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对于特化种来说,吃掉更多竞争力强的种群,可以使其他种群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即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28.休闲农庄以生态农业为轴心,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各种产业相互依存,构成互为资源的、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结构简图,图乙是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鱼、蟹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C表示_______。(3)图甲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农田中的植物(或作物和蔬菜)②.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或土壤中的微生物)(2)①.鱼、蟹同化的能量②.鱼、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A表示摄入的能量,B表示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