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二章 政治传播学范畴_第1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二章 政治传播学范畴_第2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二章 政治传播学范畴_第3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二章 政治传播学范畴_第4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二章 政治传播学范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政治传播学荆学民著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传播学范畴第二章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传播学范畴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石性范畴、轴心命题和基本原理。政治传播学主要涉及政治学和传播学两大学科,因而其基石性范畴为“政治”、“传播”以及二者“同一”的“政治传播”三大范畴。多年来,政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及政治传播学研究始终围绕或基于这三大范畴展开。其中,许多争论或共识,无不与这个三个基石性的范畴相关。所以,本书将这三大范畴独立成章展开论述。目录CONTENTS01“传播”范畴的多维解读0203“政治传播”范畴的综合界定“政治传播”的相关概念群04“政治”范畴的多维解读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节“政治”范畴的多维解读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二、从与经济对应的维度认识政治三、从社会维度认识政治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梭伦伯利克利:把自由、法制、平等作为城邦生活的基本原则。奠定了雅典人的民主政治理想的基础。柏拉图: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德性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这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个人与国家(社会)本质地结合为一。国家出现,使人的本性得到了实现。考察城邦、研究城邦就是古希腊政治思想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在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就是从“城邦”(polis)演变而来的。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古罗马时期西塞罗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的思想,相信“人不是孤立的或非社会的存在”,人必然结成国家;另一方面认为罗马国家是长期历史演变而产生的。西塞罗认为国家应该通过法来统治,法是国家的基础,这样就把古希腊人以道德作为国家基础的观点改变为以法作为国家的基础。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马基雅维利: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础,开始从人而不是神的角度来研究国家。在国家政体问题上,赋予共和政体集“暴力与欺骗”“狮子与狐狸”的特性于一身的威权。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论。洛克:如果立法权或君主危害了人民的自由和财产,那么人民就有权起来革命,把国家权力收回,交给自己认为最能保证他们安全的人。经过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神学政治”之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产生了。从人的理性出发研究各种政治问题,批判神权政治观,要求人的种种权利以及保障这些权利的政治制度,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特征。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出现了不平等。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人们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人们订立社会契约,是把个人的权力交给一个公共人格或叫“公意”。这个公意是人民的意志,它构成主权——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最高的权力,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能被代表。法律要由人民直接参加立法来定;政府官员不过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随时撤换。因为全体公民都要参加立法,所以,只有小国寡民才能办到。这就是卢梭所设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康德:继承并改造了卢梭的政治理论,从哲学俯瞰政治,把卢梭的“公意”改造成一种“绝对命令”,表达了人是目的的政治哲学思想。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二、从与经济对应的维度认识政治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以前一切社会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以及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使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关系“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政治就是阶级斗争,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涵盖且高于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事物,是统帅、是灵魂。——“经济方面的政治”。当我们从与经济对应的维度思考政治的本质的时候,政治就成为一种能够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国家权力,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权力的运行机制,它决定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等基本问题。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社会维度认识政治在人类社会诸多领域混沌不分的早期,人们的政治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这种政治、社会生活可能只是相对于私人家庭生活而言的。随着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突出及其对政治的制约,人们从与经济对应的意义上认知和把握政治,而当人们能够自觉地从高于经济和政治本身的境界来把握政治的时候,实际上又是从“社会”的境界和意义上对政治的把握。这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正是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政治信仰”。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社会维度认识政治培根、霍布斯、卢梭、洛克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反叛宗教神学的启蒙旗帜下,致力于确立人对自然界的“主体性”,确立主体自我意识。德国古典哲学经康德、费希特至黑格尔: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国家,都是“在统一体被确定为一个整体时被给出的无形式的和外在性的和谐的空名”。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把社会与政治联系起来,通过政治批判构建了“新社会”,从而使我们获得从社会维度认知政治的新视角、新境界。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社会维度认识政治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社会是一个生成和实践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新的政治的诞生过程。对马克思而言,人类新社会的生成已不是“哲学”的任务,而是“实践批判”,这种实践批判包括经济和政治批判。马克思的政治批判,蕴含了与马克思新的社会观相匹配的新的政治观。马克思的新的社会观与政治观的内在一致,意味着马克思的政治解放关涉社会解放。社会解放的实质其实是社会关系的解放,是社会的政治解放。市民社会的解放,其实质并不是市民社会本身的实现程度,而是社会从资本主义制度中解放出来。政治解放并不只是颠覆旧世界,它必然要求进一步体现为新社会的建设,这个新社会显然不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人类社会前进历程中政治文明的财富。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社会维度认识政治英国学者安德鲁·海伍德从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维度”把关于“政治”的看法归结为如下四种:第一种,明确地将政治与国家活动和政府艺术联系在一起。第二种,明确地将政治视为“公共”活动,因为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的是对共同体事务的引导和管理,而不是个人的“私”事。第三种,明确地把政治视为一种解决冲突的特殊方法,即通过妥协、安抚和谈判而非强制和赤裸裸的权力来解决冲突。第四种,将政治与社会存在进程中的资源生产、分配和使用相联系。在前述关于政治的梳理中,研究思路不是从既定的“政治”概念出发,而是从社会的政治现象和事实出发,从人们关于政治的既有认识出发,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二节“传播”范畴的多维解读一、传播是一种交流二、传播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三、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四、传播的品貌是政治传播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传播是一种交流施拉姆:“传播是一种交流”。理解传播是一种交流,是深入理解传播的本质和功能的切入口,决定着延展传播研究的路向。人们把“交流”提升到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高度,认为“交流”建基于“主客二分”或“主客合一”的基本关系之上,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心理形成的基本形态。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媒介”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学界认为,“传播观”不能偏离正确的交流观,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地位平等、过程民主的交流,交流中的“媒介”也不应成为“教化”或“说服”的工具。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二、传播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施拉姆在传播是一种交流的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传播生成社会”的见解。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施拉姆之后传播学就始终以“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传播是人类社会的特质”为轴心而展开。纵观传播学的研究史,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芝加哥学派、李普曼舆论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欧洲批判学派、英国文化学派、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等等,一条清晰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脉络,就建立在“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的思想之上。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我国学者基于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重新认知和建构新的传播学概念。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有着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一来,“传播”这个概念在中国就被更加完善而简洁地定义为:“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四、传播的品貌是政治传播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政治以来,传播的现实形态和品貌更多的就是政治传播。任何对于传播的研究最后都要回到政治传播这个视野中来。法国学者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麦格雷的认识超越了社会学本身,重新审视和定义了传播,赋予了传播政治的本性。他尖锐地批评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新技术和新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传播学研究的“技术决定论”的死灰复燃。他认为这种对传播的研究,偏离社会与政治的轨道,是传播研究的“回归客体”式的“不可能的倒退”。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三节“政治传播”范畴的综合界定一、“政治传播”的定义二、从政治与传播本质同一的深度理解政治传播三、从包容不同政治文明的广度理解“政治传播”四、从政治学与传播学“视界融合”的高度把握政治传播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政治传播”的定义我们把政治传播定义为:政治共同体内和政治共同体间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这个定义有几个要点:第一,关于对“政治共同体”的理解。“政治共同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本体结构”层面理解,可称为“狭义政治共同体”。对于现实的政治生活来说,这个层面的政治共同体的典型形态是国家、政府、政党。二是从“功能发挥”层面理解,即实际中发挥了“政治功能”的共同体,可称为“广义政治共同体”。“广义政治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在传播学中被冠以“社会组织”的许多社会共同体。就是说,这些共同体具有经济的、文化的纽带功能,但很多时候它们同时也具备政治属性。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政治传播”的定义第二,在这个定义中,“政治信息”意味着是从“政治”中解构出来的本质因素,即这种信息只能是“政治”的;“扩散和接受”意味着是从“传播”中解构出来的本质要素,即政治信息是在“扩散和接受”状态中。二者的融合,形成“元态”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三,在“政治传播”的这种界说中,是从“生成”的角度,既强调“政治”形成中的传播因素或层面,又强调“传播”形成中的政治对象或内容,政治与传播作为一种要素内在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内涵的新的独立范畴,即政治传播。从关系上论,作为范畴的政治传播,其中的“政治”与“传播”要素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它首先强调的是“政治”的传播问题,因而“政治”是其基础;同时强调政治的“传播”问题,因而“传播”是其着力点。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二、从政治与传播本质同一的深度理解政治传播从学理上讲,“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的生成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在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特质”的基础上,与政治的本质取得同一性。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没有不通过传播而形成的政治,即所谓的“政治即传播”。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流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传播的“使不确定性不断地走向确定性”的过程,正是一个传播的内容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政治化”的过程,即“传播即政治”。“政治即传播”与“传播即政治”以人类政治活动与传播活动的“同一”深度规定了政治传播范畴。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包容不同政治文明的广度理解“政治传播”第一,整个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界以及一些中国的学者,从以“西方政治”为依据的较为狭窄或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政治传播。他们把政治传播理解为“利用媒介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活动,这种理解有四个要点:其一,人类政治进入成熟的竞选政治阶段;其二,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其三,大众媒介相对独立成为制衡政治权力的力量;其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变量在竞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政治传播,把政治传播视为一种依赖媒介的专业化的政治操作。由于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政治传播体制的认知不同,理论界对“政治传播”的认知形成了较大的分歧。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从包容不同政治文明的广度理解“政治传播”第二,超越以“西方政治”为标准的立场,从宽泛或广义的角度理解政治传播。把政治传播视为人类“古而有之”的政治活动,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的政治就有了人类的政治传播,政治传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政治生活,成为人类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种运行机制,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政治过程就是政治传播过程。两种观点分歧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传播体制。我们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机制和生态,有其区别于西方竞选性政治的特殊性,尤其是媒体媒介的性质、地位、机制、作用等,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与西方竞选性政治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也是人类政治制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类型。因此,把政治传播定义为政治共同体内和政治共同体间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是包容不同政治文明形态的相对更为合理的理论规定。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四、从政治学与传播学“视界融合”的高度把握政治传播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各自对“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是一种“学科本能”,虽然它们从政治学和传播学各自的学科角度对“政治传播”范畴介入了必要的合理的本质要素,但是问题恰恰出在未能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这正反映了仅从政治学或传播学界定“政治传播”的“短视”的局限性。我们对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力图突破仅从“政治学”或“传播学”狭隘视角来界定的局限性,深度解构“政治”与“传播”两个范畴,从“政治”的本质中探求其传播的要素,从“传播”的内容中探求政治的要素,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具有独立而完整内涵的“政治传播”范畴。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四节“政治传播”的相关概念群一、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二、政治传播与传媒政治三、政治传播与传播政治经济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在通常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政治传播过程直接理解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最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其一,政治社会化范畴的视角是侧重于政治传播中的“客体”。政治传播是以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互相依赖、互为前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其二,政治社会化范畴的着力点是政治共同体中的个体。而政治传播,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受众,不仅仅限于个体。其三,政治社会化范畴比较强调经过社会化后的效果。而政治传播虽然也强调传播效果,但同时也注重或者说更注重传播过程的研究。其四,政治社会化范畴强调的“社会”本质上是指特定的“政治环境”,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