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必修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四)酶的发现史必修一P78、81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五)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一P100-1021.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2.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3.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5.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6.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18O)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7.1957年,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CO2中14C的转移路径为14CO214C3(14CH2O))必修二(六)遗传定律的发现史必修二P2、12、16、27、28、33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研究,提出了遗传学的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4.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利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七)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必修二P43、44、45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S型菌中有转化因子”,但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通过比较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得出结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八)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必修二P47、48、52、68、731.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幻灯片。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其他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3.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A)与胸腺嘧啶(T)的数量相等,鸟膘呤(G)与胞嘧啶(C)的数量相等。4.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5.1962年,沃森、克里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7.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九)生物进化史必修二P110、111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十)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必修三P8、9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三P23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调节。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3.1902年1月,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论文,却大胆设想: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他们把小肠粘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巴甫洛夫:也曾认可沃泰默的神经反射观点,后来做了重复的实验,结果却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一模一,于是感慨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十二)植物激素的发现史必修三P46、531.达尔文的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相光性弯曲。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5.1931年,科学家首先在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6.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水稻感染赤霉菌后植株会疯长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成为“恶苗病”。193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