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课外实践课程成果浅论2600字】_第1页
【杜甫传课外实践课程成果浅论2600字】_第2页
【杜甫传课外实践课程成果浅论26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传》课外实践课程成果浅析目录TOC\o"1-2"\h\u12090《杜甫传》课外实践课程成果浅析 111090关键词:杜甫;课外教学;全学科育人;高质量发展 119073一、理解杜甫的讽世爱国之心 131488二、领悟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9748结论 331503参考文献 35539[1]冯至,杜甫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摘要:通过在本学期组织的“杜甫年度主题课程群”的课外教学实践,笔者组织六年级学生深入阅读和学习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一个阶段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加深了对我国历史的诗圣这一人物形象和其崇高家国情怀的了解。并通过对杜甫坎坷崎岖的人生经历的全方面了解,逐渐理解了其诗歌创作中包含的忧国忧民、贫贱不能移等等高尚情操和信念。这一课外实践课堂的组织学习及学生最终的学习反馈,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学科育人”、“高质量发展”、“五育融合”和“学习方式变革”等深刻教学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关键词:杜甫;课外教学;全学科育人;高质量发展《孟子·滕文公下》对古代的大丈夫如此定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杜甫则无疑是“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代表。钱穆在《谈诗》中说:“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通过本学期组织的《杜甫传》系统学习,学生们通过对文本的系统学习,以及渗透其中的杜甫经典诗作的学习,对于杜甫时刻心忧天下家国,贫贱不能移的崇高人格所震慑,更为他虽坎坷落魄一生,却始终坚持自我理想和心系民众疾苦、国家危难的爱国精神所钦佩。通过课程的学习,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了“五育融合”教育,学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庭,爱自己,同时也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全学科育人和学习方式变革目标。一、理解杜甫的讽世爱国之心通过对杜甫的经典诗歌三吏三别的创作背景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对这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和浓烈爱国之情的经典诗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看似是杜甫在宽慰那些送丈夫出征的新妇、老妻们,但是从“天地终无情”中可以看出是杜甫对于现实的认清,他看透了唐王朝执政者的昏庸无能,也熟知兵役制度的残暴,充分反映了乱世中的百姓疾苦,以及诗人的爱国之情。《无家别》的末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反抗,但是通过无家不是人的表述,民不为民,人不为人了这是多么沉重的控诉,由此可分析出人民的仇懑情绪。《新婚别》中“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言外之意是去河阳守边,自己的门口竟然成了边境地带。战火蔓延到了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不得不将边境缩致到家门口,这对于强盛一时的唐王朝来说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是老翁愤怒的发问。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姓名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幽怨、愤恨之情已到了无以言表地步。“男儿既介胄”是对官吏的暗讽,讽刺他们竟把暮年的老人当做壮丁去充军,这是有悖于于伦理道德的。“三吏”、“三别”后人真实的还原了平叛安史之乱时的社会景象,这两组诗歌中充满了对老百姓满怀深情的同情。[1]杜甫没有用他的笔端去粉饰出太平盛世,而是化泪水为笔墨,化风雨飘摇为诗篇,这是杜甫忧国忧民和爱国思想情感的浓缩和统一。二、领悟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杜甫整个人生轨迹的系统学习,学生中心中树立起一个生动、鲜活的杜甫形象。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满腹牢骚”和“满腹辛酸”的表面形象,转而对其满怀的忧国忧民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年轻时代的杜甫也有着意气风发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心系国家安危和民间疾苦。尤其是在长安10年的屡屡碰壁和仕途不顺,以及安史之乱之后的贫困交加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的伟大。这样的人生机遇让杜甫有机会与底层群众共处,理解人们的痛苦,同时也让他对上层阶级的暴行有更全面的了解。天宝14年,杜甫从长安赶往奉先,探望他的家人,路上老百姓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在眼前浮现。此时此刻,回忆起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游山玩水,他感到难过和愤怒,所以他感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由此看出他始终心系稷契苍生,关心底层百姓,并能对百姓的欢乐和悲痛感同身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述了乱世中人们朝不保夕、触目惊心的死亡和悲惨现象,以及与上层社会的鲜明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诗中,贫富差距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富贵和贫贱的对比之鲜明,令人不忍深思。这首诗写完没过不久,安史之乱爆发。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动荡飘摇的乱世让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2]通过对书中杜甫的经典诗歌的学习,对比他当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深刻体现了那一阶段的社情民生,也让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当他从长安千里迢迢回到家乡,看到幼子被活生生饿死,于悲痛中他依然没有忘记天下的千千万万人。由此学生可以体会到,杜甫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诗人,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是将其心系百姓苍生和民间疾苦的人民诗人形象演绎到了极致。杜甫的笔就像一架专业的摄影机,从远景的风卷茅草,镜头随着茅草移动到江郊、树林、水塘,展现了当时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整个视野开阔起来,格局也随之打开。继而,镜头移到主人公身上,被一群小娃娃欺负的没有还手之力,抱着几根茅草穿进竹林,这一波下来,主人公唇焦口燥,回到屋里倚仗叹息。到了晚间,昏黑的天,湿冷的破烂的被子,整个房间湿湿嗒嗒没有一片干爽的地方。“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感叹,苦闷而又沉重。这一切不仅反映了杜甫本人、诗中主人公的苦难,更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艰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炽热呐喊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悲观和浪漫。[3]结论通过对《杜甫传》系列课外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杜甫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有了更为立体、系统的认知,并能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加深对其不同人生阶段所作诗歌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五爱”思想,实现了“五育融合”和“全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借助课内外结合的系统教学,推动了语文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学素养提升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