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_第1页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_第2页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_第3页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_第4页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反思.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两位数乘10、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口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也设计了自主、合作、讨论等学习环节,经过独立思考解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探索出简单而又简洁的最优化口算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简便,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1.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反思本课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总结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参与面较广,知识内化及时。教学例3时,先开放式地自主探究,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出现多种口算方法,最后进行优化,并归纳、总结出整十数乘整十数,先用十位上的数相乘,最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例4解决问题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二是学生自我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全班交流,让不同的答案都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尽可能暴露出较多的错误解答;三是在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评判。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整十数乘整十数积的末尾0的个数进行确定,从而巩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内化算理。

最后的课堂小结,通过师生的谈话,帮助每一位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说出自己的困惑。总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合作精神。

1.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以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笔算乘法的顺序。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了算法多样化。在算法上,教学经过了“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用加的方法进行分拆,有拆因数法的,通过让学生在复习、尝试、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将新知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算理上,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第一步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是怎么来的,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与箭头来写明了笔算的方法与顺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计练习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1.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末尾是0)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尾是0)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先通过复习为迁移做准备,接着解决“青蛙捉害虫”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再由情境延伸拓展为一个因数末尾是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又紧扣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数学基础的重要性,理解乘法的核心概念促进学习的顺利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1.5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感现数学中规律的存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想说的是扩大与缩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不太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问题,如果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是不会计算的,因为学生只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而不会计算有关分数的乘法,所以这节课可选用了乘几或除以几来表述。

1.6问题解决(一)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

本节课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开放、分层次,完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与步骤等教学目标。

1.7问题解决(二)教学反思2011版课标教材问题解决类练习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也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标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因此,本节练习课从以下几点反思。

1.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以学生喜欢的游泳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华游6个来回游多少米?教学时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对陌生词语“来回”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问题解决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第2、3个练习的分析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3.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课的目标也水到渠成了。

2.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教学反思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建立面积概念,是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拓展和飞跃。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对比、体验、操作、感悟,进而抽象概括形成对面积的初步认识。1.强调对比帮助学生寻找已有的认知起点,在对“线”与“面”的认识之间架设桥梁,知道长度与面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结构关系,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逻辑关系。2.注重体验体验感受。通过对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的认识、大小比较揭示面积概念,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课堂上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的机会,探索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大小,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对教师提供的丰富素材的本质属性加以分析、提炼和抽象,主动经历“材料归纳——辨析比较——提炼抽象”的面积概念形成过程。

3.操作探究。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中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操作中获取丰富表象和体验。本节课在充分操作、课件演示以及小组学习材料的使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看看、摸摸、比比、想想、说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深刻体会、感悟面积的意义,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2面积和面积单位(二)教学反思面积单位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陌生”,一是反映在学生的认知经验上,部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关于面积单位的知识,比如他们知道买房子时要用到面积单位;二是反映在知识的逻辑顺序上,面积单位是在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为自主学习面积单位提供了可能。基于这些思考,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已知数学认知这两条线,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合理实施教学过程。探究面积单位时,步步深入的质疑引导学生逐渐迈入数学思考的殿堂,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巧妙地建构了起来。“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丰富感知,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操作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在“建构1平方厘米”的环节中,教师又紧扣住数学知识的联系,以结构化的眼光构建教学框架。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出示一条1厘米长的边,标明长度1厘米,按照顺时针方向勾画出完整的正方形,然后再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这样的直观演示过程,既巧妙沟通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又暗示了两者的区别。总之,本课能够在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之后,基于儿童立场,对教学细节精雕细琢,在朴素中演绎了精彩,在自然中走向了深刻。

2.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教学反思无任务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三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行,好胜心强,意义记忆得到发展,识记的内容持久性增强,有意注意水平提高,介于此,本课时的教学,创设了情境,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疑激趣,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再通过“试一试”活动发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

2.4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怎样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2.5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面积单位的转换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率之后的一种实践应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能够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比较熟练地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本节课的收获:1.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当小面积单位不适合描述操场、学校甚至更大的面积的时候,又使学生理解需要引入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2.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的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平方千米也有了想像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3.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像1平方米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这样的换算关系,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4.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2.6.1问题解决教学反思在现今的数学教材中,每一重要知识章节都安排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后,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主题明确在导入阶段,通过动手画长方形、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谁有关系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解决和面积有关的问题。二、培养学生能力1.读题的能力学生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两个问题中,我都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这就促使学生寻找信息中的相互关系,自觉地去思考。2.把握问题关键的能力这节课解决的两个问题各有侧重,问题一学生要明白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在这里的数量是指甘蔗地的面积数。为解决这个难点,我启发学生在图上用一个小方格表示一平方米收的甘蔗数,整块甘蔗田有多少个小方格,就有多少个7千克,所以要先算面积数。问题二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图中各条线段的相互关系,通过一系列操作探究活动,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特点有很大帮助。3.培养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要求学生思路清楚,语言流畅。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探究组合图形中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师:先读下面的草坪示意图(课件出示),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①②③④号线段都是长方形草坪的宽,所以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生2:小路左面的草坪是正方形,因为①③④号线段相等,所以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7米。生3:长方形草坪的长是20米减起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再减去小路的宽,那应该是20-7-2=11(米)师:说的非常棒,看下面的示意图,说说长方形草坪的宽、小路的宽和正方形草坪的边长之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设计意图:组合图形中基本图形之间的长和宽以及与组合图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告知。这些关系的探讨,要经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生生互相点拨、启发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学资源1.下面是一儿童游乐场示意图,老师已经量好了每条边的长度,你能算出这个游乐场的面积吗?思路分析: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割补法,通过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后再求出面积或者是补成一个基本图形后再求出面积。解答:方法一:3×2+8×3=6+24=30(平方米)方法二:3×5+5×3=15+15=30(平方米)方法二:5×8-5×2=40-10=30(平方米)答:这个儿童游乐场的面积是30平方米。要点点拨:要点点拨: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割补法来计算,也就是把它转化为基本图形,再计算。例2:一个酒店的大厅长20米,宽12米,中间留出宽1米,长20米的通道,在大厅里每4平方米放一个沙发,问一共需放沙发多少张?思路分析:通道处不放置沙发,所以先求出放置沙发的面积后,再求出可以放沙发的张数。解答:20×(12-1)=220(平方米)220÷4=55(张)要点点拨:先计算出放置沙发的面积,再求放沙发的张数。要点点拨:先计算出放置沙发的面积,再求放沙发的张数。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解决》是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问题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习多种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学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一定的面积观念。本课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例1是以图画形式反映土地面积与产量的问题,在求甘蔗产量的现实情境中,把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复习巩固,学以致用。例2中教材呈现学生常见的情景――草坪和小路,结合求草坪的面积,进一步深化了面积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明确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面积的计算,并学会整体把握,从实用性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2)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单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将长方形、正方形融为一图计算某些部分的面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面积知识的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堂课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数量,只追求教学内容的质量。(3)教学目标《新课标》突出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倡导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b.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合作交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面积的认识,求单一、规则的图形面积)为背景,经历求生活中事物面积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3)情感与态度a.体验合作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b.尝试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培养认真思考的品质,体验成功的乐趣。(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识图能力,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5)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和引导探究法、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法: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动手操作与媒体动画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集体交流与教师评析结合。这些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6)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时,我开门见山地用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画图,最后说说画图时应注意什么。2.教学例1:总产量、单产量和面积关系此例题结合实际生活,从特殊语句“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入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生活意义,并引出了“单产量”这一数学概念,接着继续思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得出:求一共收多少千克甘蔗,需要先求出这块甘蔗地的面积15×8=120(平方米)。结合“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求这块地的产量就是求120个7是多少,列式为7×120=840(千克),即每平方米的产量×甘蔗地的面积=总产量。进而抽象关系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在理解“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时,还用1厘米代表1米,在练习本上画出甘蔗地的示意图(如下图),最后进行规范解答并回顾反思说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2.教学例2:将长方形、正方形融为一图计算某些部分的面积此例题结合图形面积与生活实际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草坪的面积。其中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就是20-7-2的差。教学时,对于正方形的草坪、小路和长方形草坪这些基本图形与把这些基本图形融为一大长方形后,每个基本图形的长、宽或边长之间关系的探讨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对于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教学时以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说说①②③④号线段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活动中得出①②③④号线段都是长方形草坪的宽,所以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所以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7米。(2)对于长方形草坪的长,教学时出示下面的课件,让学生说说长方形草坪的长、小路的宽和正方形草坪的边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观察、质疑、交流、思考中,学生得出:正方形草坪的宽+小路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20米、20米-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小路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从而求出长方形草坪的面积。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40页“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算一算活动中体会数量关系以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4.归纳总结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5.说板书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例1:例2:15×8×7(1)7×7=49(平方米)=120×7答:正方形草坪的宽是49平方米。=840(千克)(2)分步计算:答:这块甘蔗地可以收甘蔗840千克。20-7-2=11(米)11×7=77(平方米)综合算式:(20-7-2)×7=11×7=77(平方米)答:长方形草坪的面积是77平方米。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板书简洁,内容清晰,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资料链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①“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2.6.2问题解决练习课教学反思这节课着力创设一定思考空间、目的明确、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逼”着学生从自身的数学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发现、去领悟解决面积问题的知识体系。在充分考虑到全课完整、有序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体验。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凭着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把数量关系的理解放在生活实际这一大背景中去感悟,给分析数量关系的培养留有一席之地。同时,有意设置了学生平时容易忽略和犯糊涂的错误资源,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并适时的放大,生长出比知识本身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在辨别所给的信息和问题是否科学、适用时,也优化了自我的判断方法。在练习过程中,还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使得思维走向深刻,充满理性。

2.7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结构,然后系统地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在巩固应用中培养学生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上先从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全面回忆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括提供材料。再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给知识分类,整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板书勾画所概括的知识结果,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2.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而这一节课是一节复习整理课,基于这一数学理念,渗透数学方法就要从学生初步学习梳理知识方法开始。学生在讨论学习后,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板块化,最后再是知识的巩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掌握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地,真正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来同化、顺应。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通过今天学习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同学们讨论积极,在进行估算时,有的同学是先看除数,除数不变,再看被除数,把被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几个百或几百几十的数,然后用前面学过的“整百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进行估算;还有的同学通过想口决,拆数的方法来估算。无论选用那种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有些同学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如被除数能不能估大、能不能估小,我告诉同学们,当然可以。估大商则大、估小商则小,我们在估算时特别要注意,估算出的商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范围过大或过小都不合适。最后总结出估算的要点:一是要方便计算,二是商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三是不能用全等号,用约等号。

3.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上来。因此上课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利用旧有经验试着写竖式,巡视中果然发现了不少学生出现了十位、个位一起移下来除的情况,交流时先让正确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计算过程,随后我举出了发现的这一问题,问:一起移下来后方便继续除下去吗?在正确和错误例子的对比下,学生知道了:要一位一位往下除。随后,和学生们共同总结:(1)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3)运算顺序从高位依次往下算。(4)在算每一位时,余下来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老师的言语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与生活中的直观、形象的语言结合。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试算,小部分的学生得到结论后,再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验证获得的结果,使学生知道和理解算理,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的支撑。

3.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二)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学生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时出现中间不够商1时,忘记0占位;末尾也忘记商0占位。还有就是竖式最下面的“0”的位置,有的写在了十位上,有的落在了个位上。为了强调0的作用,从学生知识角度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找准新旧知识迁移点与生长点,便于学生知识迁移。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0占位作用的认识,并对知识的难点进行了提示和突破。整节课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3.5发现规律教学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观察算式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商他们之间的变和不变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敢于猜测、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学资料包

3.6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上面,课堂中给与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本课的编写特点是将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有机结合,以解决问题和学习含有乘除混合运算(包括带有括号的)的学习为重点。我把重点定位在解决问题上,要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有问题,而根据三条信息直接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先降低了难度和要求,只要学生根据其中的某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我就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根据第1条和第2条信息可以提出问题,根据第2条和第3条信息也可以提出问题,而根据第1条和第3条信息可以提出问题,把三条信息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提出问题,师顺势指出本节课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对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这就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理清思路,然后列出算式,逐步的训练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算式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如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策略,正是建立在对各信息间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并结合分步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出现小括号,要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3.7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8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回顾整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重点,针对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上我做到以下几点:1.改换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教材对本单元的回顾整理利用情景对话图逐一回顾,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复习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更不能灵活的运用解决问题。为此,采用小组交流、集体交流、闯关训练三个环节来强化提高复习效果。2.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顾整理时先有个人整理再小组交流最后共同归纳;强化知识点时,有生提问学生替代老师提问,既给了孩子思维的空间有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时同样由学生提醒学生。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不管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训练,都做到严谨精深。不足之处:强化知识点时学生提问的问题有深度但广度不够,费时多;对知识的处理过于细化,预期目标没能很好达成。

4.1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运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中给我们展示“游乐场”情境,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风扇、铁链、齿轮、火箭、升降机、足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二、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三、注重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如: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4.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这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轴对称图形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虽然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但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还是很模糊的或是不清楚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例1)先从生活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具有对称美的事物,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对称”这一概念,同时很好地区分开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与数学中研究的轴对称图形。第二个环节(例2、3)是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动手操作环节,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感知、感悟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除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活动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先猜想并通过折一折来验证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现美在数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三年级学生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材的要求还是比较简单的,复习时,教师富有目的地呈现了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通过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变换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5.1小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角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时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水果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用小数表示角和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找身边的小数、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2小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反思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我借助教科书上提供的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设了三名小朋友测身高的活动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身高进行比较大小。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使学生感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提问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档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并根据问题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

5.3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一)教学反思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会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其途径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呈现信息,让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解答,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先是引导学生化成整数,进行元+元,角+角的计算,让学生明白化成整数计算实际上就是化成相同的单位来计算,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也许学生会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要相同数位对齐。在回顾反思环节,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为了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事项。

5.4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一、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通过求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问题解答与方法探索,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二、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位加和退位减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与不进位和退位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格式、步骤以及注意点相同,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同的就是借位和进位。因此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板演巡视中发现的错误解答,将错误的解答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找错中修正自己的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包含的内容有:小数的认识、读写、小数数位顺序表、大小比较以及小数的加减法。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对上述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其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通过复习进一步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因为本单元知识点多,比较散,所以复习时采用了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用一个基本的练习题来作为载体,从中提炼出知识点,最后再将这些知识串成线。这样的复习设计,避免了空洞的知识复习,利于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理。

6.1简单的统计活动教学反思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