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1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2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3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4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相对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更注重内在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人文素养涵盖了广泛的内容,结合初中语文,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学方法的转变、社会案例的整合、教育者自身的影响,实现人文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好准备。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开阔知识视野,增强语文能力就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还存在着灌输式教学的现象,使教学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教师和学生严重缺乏文化发展意识,从而限制了语文教学的范围,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实施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渗透为人处世的方式,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展知识,增强文化底蕴,有效提高语言能力,为深入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弘扬传统美德,净化学生心灵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没有在学生身上扎下深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包含了大量的名著,这些名著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并付诸实践。(三)提高思辨意识,成为学习表率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重要人物逐渐被遗忘,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慢慢偏离。此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具体来说,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形成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人物,其中火热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弘扬,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充分重视。(四)满足时代发展,促进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即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是判断人内在精神素质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人文素养是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灵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初中生思维活跃,容易吸收所教内容,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容易渗透到语文科目的学习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三,人文素养的集中和广泛应用,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势,既符合国家教育要求,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一)着眼于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及人文情感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包括文学作品、古代文化、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人文元素,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教师讲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课程时,便应该明确,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和事迹。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挖掘出很多人文元素,例如白求恩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这些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史背景和白求恩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等。如此一来,便能够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充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更好理解人文精神,对个人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都将起到积极影响和强化作用。(二)精读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很多内容都传达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安排学生精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例如,在教授《傅雷家书》的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整篇文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初步印象。体验文章的情感,初步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生活理念,表达儿子的期待,感受父亲的爱与关怀。最后让学生分段阅读文章,注意语速、标点等,感受作者对孩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到、移情到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父爱的伟大。然后让学生从作者儿子的角度去揣度儿子在阅读家信时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心情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语音、语调、发音,进而完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读第一封家信,可以感受到父爱的温柔,其中包含着安慰、亲情,以及得到父亲鼓励后的心意转变,重拾自信。在阅读第二封家书时,你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成功的骄傲,并读到作者希望儿子在他所追求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为了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多元灵活,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儿子的爱,这种情感和体验会成为语文的一种人文教育。(三)巧妙联系生活,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情感,使他们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以课本为基础,而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具体来说,很多文学作品都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有很多人文精神和人文元素,这些都是作者当时真实的思想和经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找出其中的人文元素,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在教学结束之前,教师将舞台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过的难忘的事情,表达对亲人的感恩、感激之情,在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理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则要重点剖析白求恩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他身上的优良品质。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可以挖掘学生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这类医生,以此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德为重”这一价值观,在传递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开展群文阅读,增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自身的文明建设,包括道德、礼仪、行为等,此外,人文精神的长期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实现自我价值和探索世界本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阅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设立阅读主题为“爱与美”,选择课内文章《济南的冬天》《猫》《荷叶·母亲》以及课外小说《边城》的节选片段来展开群文阅读。其中,《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恬静秀美的北方村庄冬景,在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中,体会到的是自然之美;《猫》则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猫的宠爱与包容,以及猫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与活力,展现的是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而《荷叶·母亲》一文中,作者将自己比喻为红莲,将母亲比喻为荷叶,描写了雨中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庇护,抒发的是对母亲的感恩与爱,体现的是人间真情之美;在小说《边城》中,透过翠翠、爷爷以及天保等角色,读者可以看到书中所展现的淳朴人情,体现的是人性善良之美。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尽情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爱与美,心灵得以洗涤,精神得以升华。(五)融入爱国主义知识,带领学生树立起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人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合理整合爱国主义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效整合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爱国主义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整合爱国主义内容,整合知识,高效教学,努力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人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从小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合理整合爱国主义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效整合知识。教师在讲解爱国题材文章时,必须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制定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做一个将信念和理想扎根于心中的好老师。在具体教材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文章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具有深厚内涵的爱国文章,同样在本单元,文天祥先生的文章《过零丁洋》用抒发情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写作教学方法,在同一主题下,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六)引入古典文学,积累人文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灿烂优秀的文化,古典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古典文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中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孟子〉三章》这一课的时候,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的讲解,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第一段,了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想要成功必然要经过磨练,在逆境中才能够快速成长的道理。在此期间,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所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有何共同之处?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探究。在后续学习中,继续设计问题:“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当学生系统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后,可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查找资料,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其他事例,如司马迁受宫刑后撰写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通过真实事例的引入,相信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启发,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七)丰富课堂人文活动,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活动,使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例如,教师讲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课程前,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使其讲述一些关于自己母亲的感人故事,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正式讲解课文时,要深入挖掘其中情感和人文价值。可以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品味其中细节和语言,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这些细节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人文价值?随后可以结合一些拓展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组织学生观看关于母爱的影片或者图片,以使其更加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应注重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生活化教学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真实感受作者在教材中的情感表达。因为艺术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的教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的伟大,理解生活中父亲表达爱的深沉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可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预留课堂时间,以使学生相互谈论交流,围绕“心中的爱”这个主题,想一想在生活中,父亲是如何对自己表达爱的。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脚、夹菜、父子之间谈心等,记录父亲对此表现和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学生将更加了解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