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五校联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开考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班级、考号等相关信息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学则提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卷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厘清几个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这种记录地点位置的方式构建了一种从都城到府城、府城到州城、州城到县城、县城到乡村等地理要素的等级结构。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乡村”的空间认知。“四至八到”数据的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可实际并非如此。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图中所使用符号的含义进行了如下叙述:——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藩司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符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记录地点的方式。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描绘方式引导形成空间认知。C.利用“四至八到”数据来绘制地图,应该先绘制都城,因为都城是记录其他地理要素出发点。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A.《大明混一图》中,明朝统治的区域不成比例地被放大,占据了地图的中央,四夷之国则蜷缩在地图四周的角落。B.明末刊印的《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C.《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在各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D.《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4.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作者先梳理了哪些相关概念?这样做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运用于证明历史的客观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C3.D4.①梳理概念“地理认知”“四至八到”。②“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③“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5.观点一: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用于证明历史的客观性。理由:①地图绘制功能和目的是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现,是对历史现象的反映。②地图受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个人体验和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侧面反映历史风貌。③中国古代地图虽然不是客观的、写实的,不能作为准确的历史证据,但从主观思想、文化上为解读历史提供了角度。观点二: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用于证明历史的客观性。理由:①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是“写实”的。②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③中国古代地图受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客观的证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梳理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A.“得到当前学界认同”错,原文的表述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当前学界”。B.“证明地图从未如实呈现地表”错,论及地图与文本的相似性是为了证明“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C.“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决定思想、文化和观念”,由原文“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可知,应该说思想、文化和观念影响了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能力。A.“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记录地点的方式”于文无据,文中的表述是“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B.“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表述不准确,文中“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见并非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而是“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几乎所有”与“通用法则”在语义范围上有区别。D.“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理解有误,由原文“这种记录地点位置的方式构建了一种从都城到府城、府城到州城、州城到县城、县城到乡村等地理要素的等级结构”可知“四至八到”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用以证明地图图面内容不是“写实”准确的,而是具有相对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A.“明朝统治的区域不成比例地被放大,占据了地图的中央,四夷之国则蜷缩在地图四周的角落”,“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B.“南北美洲的形状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说明地图的图面内容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体现了地点的“相对性”在地图上构建的空间秩序。C.依据原文“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可知,《江西全省图说》从地点的“相对性”角度论证地图上的空间秩序。D.《十五国风地理之图》重在强调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有所不同,但符号并没有强调“大”“小”、“偏”“斜”的差异,不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等级差异,故而不能作为证明“空间秩序”的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①由文中“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要厘清几个相关概念”可知,作者在阐释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这一问题之前,先对“地理认知”和“四至八到”两个概念进行阐释,为读者理解“空间秩序”这一概念扫清了知识盲点,做了文化背景铺垫。②结合“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可知,“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③结合“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可知,“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应是客观真实的,证明历史的证据应是准确、科学的,而中国古代地图以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作为主要功能和目的,具有主观性,并非是写实的、准确的,因而能否作为证据来证实历史的客观性,对此考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如果强调证据的真实性,中国古代地图不能作为准确证据来证明历史的客观性。如果强调地图在展现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观念等角度的作用,中国古代地图为解读历史提供了角度,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四至八到’数据的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分析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傍黑时分,人们已经爬过了两座大山,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来到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带。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队伍休息了一阵,喝了老乡送来的开水,吃了干粮,换了向导,又继续前进。天已大黑了,队伍在清冷的朦胧月色中继续疾行着——①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②“平原!平原!”“平原!我们到了平原!……”人们都仿佛第一次看见平原似的低声惊呼着。有几个确实从未到过平原的人则左瞻右顾,好奇地打量着这一望无际的广漠原野。月亮隐没了,灰蒙蒙的天宇上,有几颗寒星在闪烁。已经是半夜时分。岩烽虽有马,却步行着,他总是把马让给因腿脚扭伤而行走困难的战士骑。……在朦胧的夜色中,已经望见高高的路基了。忽然,前面的人把头一扭,一个接一个地悄声传下话来:“原地卧倒——向后传!”那压低了的严肃、紧张的语调,使得苗虹、柳明惊慌起来。她俩大气不出地随着队伍一下子卧倒在冰冷的土地上。天空中的闪闪寒星,大地上的模糊人影,黑黢黢的无边原野上,静悄悄躺着的雪亮铁轨,全使第一次过铁路的柳明和苗虹抑制不住地突突心跳着。卧倒了一会儿,仍不见动静,苗虹忍不住了,附在柳明耳边悄声说:“铁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怎么还不赶快跑过去?趴在这凉地上等什么呀?”柳明用手捅了她一下,叫她不要出声。就在这时,铁道上忽然亮起了四只有如野兽眼睛一般的大探照灯,射出炫人眼目的白光,从高高的路基上向两旁的野地里扫射过来——射得柳明、苗虹都赶紧低下头、闭上眼睛。接着,急促、尖利、震耳欲聋的轧轧响声,也从路基上由远而近地轰响过来。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句:“铁甲车!”柳明和苗虹惊奇地睁开眼睛——果然,两个全身虎皮似的涂着斑斓色彩的怪物,正在铁轨上缓缓地驰过来。③车头上那四只大灯,像饿兽搜寻食物般地转来转去,照得黑暗的原野一片惨白。铁甲车好像发现了什么目标,那炫目的灯光忽然停在一片伏卧在地的战士身上不动了。柳明和苗虹的手互相紧紧握住——不知是因为内心的紧张和惊惧,还是彼此关切的深情……民运队的其他同志,此刻也感到了情况的紧张,屏住气息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当然,也有像高雍雅那样胆小的,不由自主地浑身微微颤抖……而前边距离他们不远的路基下面,八路军的战士们,却镇定地把枪口瞄准着敌人的铁甲车,仿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铁甲车还停在路轨上,车灯发出炽白的光还在不停地扫射着。从车身两边探出头来的机关枪,正虎视眈眈地对准了过路的人。④忘掉了严寒,人们没有咳嗽,没有一点声息。支队长岩烽伏在最前边靠近路基的土坎下,他的脑子里敏捷地闪动着、思考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打起来呢……也许过不了路还得返回去……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敌人的铁甲车还在铁轨上往返巡逻着。这支奔赴平原去开辟根据地的队伍,忍受着刺骨的严寒,伏在冰冻的土地上,一动不动。(节选自杨沫《芳菲之歌》)文本二: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这里有汉奸维持会,离开敌人驻了兵的旧关又只有八里。我们的非战斗员很多,牲口也不少。我们的目的只在通过。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敌人的炮火,我们计划在天黑以后,在半夜的月亮出山以前,横过井平公路,通过桃水,同时横过正太路。麻烦有两处:井平公路到正太路之间,有十五里路远,而且是敌人的坦克大炮便于活动的平地。如果我们过公路的时候被发觉,敌人可能从旧关和娘子关两地出兵,截断我们的归路和去路,在井平公路与正太路之间,夹攻我们。这是第一个可虑的麻烦。第二个麻烦是通过那七十米的桃水,虽然有桥,却是容易守,不容易过的。但是我们的人都不惧怕。战士们是常常通过铁路的,非常的镇静,把艰险当成了家常。有一个十四岁的四川“小鬼”,参加红军已经六年了,经过了草地雪山的长征艰苦,他当然不怕。他是无线电台工人,为了不忘记他学得的电码,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在小声的念诵:“的的的,达达。达达达,的的。”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静夜里,很远都可以听到。他叫鲜才文,他的参加红军,是得到了母亲同意的。有一次,我问他:“你想家吗了?”“不想。”“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第八路军里的“小鬼”是可爱的人物。他们大部分是做勤务员工作。他们一边做事,一边学习。今天的勤务,就是明天的干部。因为他们是在军队里长大的,能忍耐一切劳苦,也有无数战斗的经验,他们都很活泼而且很伶俐,都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他们的义务。(节选自周立波《娘子关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的开头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抗日队伍是从山里开拔前往平原地区开展工作的,这样处理为后文内容描述张本。B.文本一中有多处描写队伍在邻近铁路时卧倒在冰冷的地上的细节,使情节前后照应,结构更严谨,同时在这一部分放慢了叙事节奏,增加了紧张感。C.文本一与茹志娟的《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小说,两篇小说都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从一个侧面,以抒情的笔调来表现战争的一个方面。D.文本二多次提到“井平公路”“正太路”等,客观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用公路、铁路交通线分割我根据地的牢笼政策,写出了抗日斗争的艰难。7.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三个“走过”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抗日队伍征途的艰辛和行军的紧急。B.句子②连用了四个“平原”,写出人们从山地走来,第一次看到平原后的新奇感。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将大灯扫射说成“像饿兽搜寻食物”,表现了敌人的狡猾凶残。D.句子④表现了铁甲车停在铁道上带来的危急感,也体现了抗日队伍严明的纪律性。8.文本一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简析其作用。9.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人士来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多起来。他们看到边区的生活和八路军的精神风貌,一致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八路军。请结合这两则文本,分析他们确立认识的理由。【答案】6.C7.B8.①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叙述清晰有序。小说由“傍黑时分”来到靠近平原写起,到“天已大黑”写行军途中的情况,再到半夜时分快到铁路的路基,情节逐步展开。②小说所写的环境突出的特点就是黑夜,“清冷的朦胧月色”“月亮隐没了,灰蒙蒙的天宇上,有几颗寒星在闪烁”“天空中的闪闪寒星……黑黢黢的无边原野上……”以及敌人的铁甲车,都表现了行军过程的艰辛和危险,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抗日队伍的坚强意志,歌颂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9.①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行军途中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这是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保障。②文本一写队伍行军途中,群众会送来开水,表现了八路军与群众融洽的军民关系;支队长将马让给战士骑,表现了平等官兵关系。这是发展壮大抗日力量的保障。③文本二写小战士能够了解中国的现实与他们的义务,并为未来做着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年青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以抒情的笔调来表现战争的一个方面”错。《百合花》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细腻的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文本一描写战士们前往平原工作的场景,情节发展紧张,不是抒情笔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第一次看到平原后的新奇感”错,从上文“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可知,连用四个“平原”是为了写出战士们从山地走来的艰辛,和终于即将完成目标的激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环境描写,然后从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等角度分析文本。(1)从“傍黑时分”到“天已大黑了”,再到“已经是半夜时分”,和从“爬过了两座大山,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来到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带”到“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再到“平原!平原!”“平原!我们到了平原!……”可知,时间、地点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如此来叙事,故事的发展更加清晰、秩序井然。(2)从“清冷的朦胧月色”“月亮隐没了,灰蒙蒙的天宇上,有几颗寒星在闪烁”和“天空中的闪闪寒星”可知,环境的特点是黑夜、清冷、寒冷,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前进侧面烘托出抗日队伍的坚强意志,赞美他们不惧艰辛和生命威胁的精神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从“他们看到边区的生活和八路军的精神风貌,一致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八路军”可知,他们确立认识的理由应该从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上分析。(1)从文本一“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和文本二“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等可知,共产党战士们面对艰辛的环境,拥有战胜一切的坚强意志,有勇往无前,战胜敌人的信心。(2)从文本一“喝了老乡送来的开水”可知,群众非常配合支持共产党的工作,反映出和谐的军民关系;从文本一“岩烽虽有马,却步行着,他总是把马让给因腿脚扭伤而行走困难的战士骑”可知,共产党领袖关心普通士兵,能够平等互助,这是获得士兵支持,赢得胜利的关键。(3)从文本二“有一次,我问他:‘你想家吗了?’‘不想。’‘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可知,“小鬼”知道社会面临的问题,并能够主动去承担责任与使命,年轻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且下文直接陈述“他们都很活泼而且很伶俐,都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他们的义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材料三: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景公A饮B诸大夫C酒D公射E出F质G堂H上I唱善J若出K一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文中指的是“从车上下来”,与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意思不同。B.尺寸,比喻微小的过失,与《六国论》“以有尺寸之地”中的“尺寸”意思不同。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以“社稷”代表国家。D.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在外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疾驰而回,并用超出礼制的行为来悲悼他。B.晏子死后,景公听不到臣子的进谏,是因为臣子虽知景公过失但缺乏冒犯君颜的勇气。C.“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一句表明晏子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曾苦口婆心地进行过劝谏。D.“是反晏子之义”一句透露出晏子曾拒绝过景公的厚赐,从侧面体现出晏子的人格修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2)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14.材料一中的“执鞭”,反映出司马迁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心理的缘由。【答案】10.DGJ11.D12.B13.(1)当他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乘车。等到了都城后,先后四次下了车跑,一边哭一边向前赶。(2)从前晏子辞谢赏赐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国君有了过失就掩盖不住。14.对晏子的钦佩仰慕。晏子敢于进谏而匡正君恶(过);晏子身居高位而做到廉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景公请大夫们饮酒。景公乘酒兴拉弓射箭,箭飞出箭靶之外。堂上的大夫们高声叫好,那声音如同从一个人的嘴里发出来的一样。“景公饮诸大夫酒”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堂上唱善”中,“堂上”是主语,“唱”是谓语,“善”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GJ处断开。故选DGJ。【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从车上下来;官员初到任。句意:就从车上下来跑。/官员刚到任工作。B.正确。比喻微小的过失;很少的。句意:微小的过失也不遗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C.正确。D.错误。驾驭车马的人;驾驭马车,即驾驭车马这种技能。句意:弦章抚摸着车夫的手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因为臣子虽知景公过失但缺乏冒犯君颜的勇气”错误,对文中内容理解有失偏颇,景公听不到臣子的进谏有两个方面:一是臣子才智不足以发现君主的过失,二是臣子缺乏冒犯君颜的勇气。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等;“国”,都城;“趋”,跑。(2)“辞”,辞谢;“正”,纠正;“掩”,掩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原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假如晏子还活着,我愿意挥动鞭子为他赶车,我也是非常高兴和向往的啊。由此可知,体现了司马迁对晏子的钦佩仰慕。②由原文“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可知,晏子敢于进谏而匡正君恶(过);由原文“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可知,晏子身居高位而做到廉洁。参考译文:材料一:假如晏子还活着,我愿意挥动鞭子为他赶车,我也是非常高兴和向往的啊。材料二:景公在菑地游玩,听说晏子去世了,景公急忙乘着白色壮马驾的快车一路赶去。自认为车太慢了,就从车上下来跑,当他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乘车。等到了都城后,先后四次下了车跑,一边哭一边向前赶。到了之后,景公拿着玉器放在晏子尸体上哭悼他,眼泪沾湿了衣襟。章子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景公说:“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晏子)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之中三次(对我劝谏)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我失去先生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先生没日没夜地指摘我(的过失),微小的过失也不遗漏,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现在上天降祸到齐国,不加罪于我,而加罪于先生,齐国的社稷很危险了,百姓将向谁请求呢!”(景公)摘下帽子放声痛哭,极尽哀痛之情后,方才离去。材料三:晏子去世已十七年。一天,齐景公请大夫们饮酒。景公乘酒兴拉弓射箭飞出箭靶之外。堂上的大夫们高声叫好,那声音如同从一个人的嘴里发出来的一样。景公气得变了脸色,长叹一声,扔掉弓箭。这时弦章从外面进来,景公对他说:“弦章啊,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已有十七年了。十七年来,从来没有听到人们说我有什么不好。今天,我射箭时箭都飞出了靶外,可大夫们却异口同声地高声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诸位大夫的不贤。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您的威严,这样,就有了完全一致的反应。我听说:您喜爱什么样的衣物,大臣们就穿用这样的衣物;您喜欢什么样的食品,大臣们就食用这些食品。尺蠖吃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它吃青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青色。(大臣们对您射箭脱靶却异口同声地叫好)这大概和您喜欢听奉承的话还是有关系的吧?”景公说:“很好。在刚才的谈话中,弦章你是国君,我是臣下。”这时候,海上渔民正送鲜鱼来,景公就从中拨了五十车鲜鱼赏赐给弦章。弦章回家,鱼车堵塞了道路。弦章抚摸着车夫的手说:“刚才那些高声叫好的人,个个都想得到这些鱼。从前晏子辞谢赏赐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国君有了过失就掩盖不住。如今大臣们谄媚奉承国君是为求取私利,所以国君射箭脱靶却高声叫好,如同出自一人之口。现在我辅佐国君还没有被众人所了解,如果接受了这么多的鱼,这是违反了晏子的道义却顺从了阿谀奉承的人的欲望啊。”弦章坚决辞谢了景公所赐的鲜鱼。君子认为:“弦章的廉洁,正是晏子遗留下来的美好的品行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①文天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②,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③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张许二公庙:张巡,许远,唐代著名爱国将领。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叛乱,张巡、许远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张巡城破被俘后,大骂贼人;许远任睢阳太守,至死不降。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邮亭:古代设在沿途、供给公家送文书及旅客歇宿的会馆。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三句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直觉有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B.上阕运用对比手法,赞扬张、许二公名彪青史,抨击南宋蝇营狗苟之辈。C.古庙幽邃深沉,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啼,传达了词人的消极情绪。D.全词以议论立意,笔笔精锐,又与抒情结合,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16.有人认为本词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忠孝思想。开篇三句词人认为: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进孝父母、尽忠君王而死,则死而无憾,这一观点蕴含了儒家的忠孝思想。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张许二公,死拒叛兵,留芳千古,词人肯定二人所为,实则蕴含了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③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下阕开头两句词人认为: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番大事业。这一观点蕴含了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传达了词人的消极情绪”不正确。“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双庙庙貌幽邃深沉,二公塑像仪容庄严典雅,栩栩如生。枯木寒鸦夕阳,使人易生哀感。词人却以之写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虽枯,夕阳将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变,却可反衬出古庙之依然不改,仪容之栩栩如生,忠臣孝子虽死犹生。可见并没有消极情绪。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这和儒家忠孝思想相契合。儒家认为孝之意义在于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词一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没有什么可怕的。②张许二公,血战睢阳,至死不降,“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肉躯虽死,但精神长存,突出张许取义成仁精神,与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一致。《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衬出儒家人生哲学,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之事业!《易·乾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描写了屈原摆脱尘世污秽的种种行为,接着用“________”比喻屈原的高洁品行,并用“________”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的文化措施。(3)“碣石”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本学期我们所学的选择性上册和中册的诵读单元中,都有诗人提及此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于是)废先王之道④.焚百家之言⑤.斜月沉沉藏海雾⑥.碣石潇湘无限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皭、滓、焚、潇湘、榆、旌旆、逶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直接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化用古诗词。那些新创作的歌词,常常使用含古意的典故、意象,歌词中古诗词的时时出现,用语半文半白,节奏浓淡相宜,风格亦古亦今,意境典雅深幽。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的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铺陈开来,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动图画。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古风意境”,就会有一种之感。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仔细的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般的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只言片语古色古香身临其境披沙拣金B.只言片语古朴幽雅身临其境抽丝剥茧C.断章摘句古色古香设身处地披沙拣金D.断章摘句古朴幽雅设身处地抽丝剥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B.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C.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D.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D20.①分析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上下联分别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组成,构成对应。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练,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高度概括了国风音乐的特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只言片语: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断章摘句:裁断章节,连缀成文;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这里只言其少,故选“只言片语”。第二空,古朴幽雅:指文艺作品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幽深而雅致。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句中是指文艺作品,不是形容器物书画,填“古朴幽雅”恰当。第三空,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句中承前句意,填“身临其境”恰当。第四空,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句中承前句意,填“抽丝剥茧”恰当。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国风音乐”缺失;“导致”含贬义,可改为“使得”。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对偶的构成:每个句子都是六个字,都由主谓短语构成,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再分析表达效果:形式上,画线句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内容上,从“用语”“节奏”“风格”“意境”四个角度高度概括了国风音乐的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深受青睐,公众有需求、行业有空间,发展前景不错。然而,有媒体此前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伪科学泛滥”被认为是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打着科学外衣的短视频更加让人难以辨别。伪科学内容充斥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对公众注意力资源的浪费,更可能①。比如,当反诈、自救等严肃知识被异化为收割流量的工具,很可能导致公众在现实中贻误宝贵的求救时机。杜绝此类短视频,企业既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审核体系来“做减法”,又要通过加强对原创知识内容的保护等途径来“做加法”,进一步增加优质内容的呈现。同时,有必要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渠道,②,让伪科学无立足之地。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用切实有效的方式督促企业把好内容关、守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当然,在享受短视频盛宴时,公众也要③。21.下列选项与文中“做加法”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B.“神舟十二号”的三名宇航员将按计划返回。C.尽管没说,但盲人“看”透了他的心思。D.每个爱国者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大大的“中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对公众造成误导;②引导用户举报违规内容(或:引导用户举报伪科学视频);③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做加法”表特殊含义。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从关联词的前半句内容和后文所给事例,可知选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酒水产品销售代理合同版B版
- 资产管理计划合同范例
- 厨房橱柜购销合同范例
- 露营打包服务合同范例
- 2024年标准化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及安装协议模板一
- 雇保姆合同范例
- 2024年度货物运输合同:甲方委托乙方运输货物的协议
- 运营顾问合同范例
- 餐饮工厂打包送货合同模板
- 演出冠名赞助合同范例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
-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佳木斯大学
- 2024年全国营养师技能大赛河南省赛考试题库(附答案)
- 陕2023TJ077 住宅厨房、卫生间装配式L型构件排气道系统图集
- 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表
- 少数民族黎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 2024年羽毛球行业商业计划书
- 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的监测与预防
- DL∕T 618-202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
- 生活中的新能源-生物质能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