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1散文技巧与情景探究学案(含解析)重难点11:现代文阅读II散文阅读中艺术技巧探究(解析版)
考情一览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随笔特征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细节描写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3分)
2021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综合赏析
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语言赏析
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象征手法
命题趋势
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设问形式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艺术特点。
2.结合相关文本,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解题方法
表达技巧
分析表达方式
1.记叙叙事人称有三种: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叙述方式
(1)顺叙:次序井然,条理清晰
(2)倒叙:突出中心,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
(3)插叙: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2.描写
(1)写人
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侧面描写:对环境或次要人物的描写间接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写景
多感官结合空间方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抒情
直接抒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感染力。
见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使文章含意蕴藉、意味无穷。
结构技巧
抑扬结合:巧作抑扬,行文跌宕,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解明地表情达意,增强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提纲犁领;强调文章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
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勇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使得文章“此时无情胜有情”,产声韵味
无穷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深化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铺垫伏笔:谊染气氛,吸引读者;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使行文缜密、耐人寻味。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象征、渲染、抑扬、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色
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炼字之美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语体之美口语:风趣,给人亲切的感觉。书面语:庄重,严谨,周密,有说服力。口语与书面语混合-: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修辞之美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2022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重难点突破: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童趣、三处细节、简要分析。
第二步,速读课文,勾画出童趣描写的语句。
①第6段“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对街道的景物描写。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
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第三步,对童趣语句进行分析。
①第6段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第四步,根据分值,整合答案。
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速读课文,勾画出童趣描写的语句。
第三步,对童趣语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根据分值,整合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2023上·云南昆明八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幕,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删改)
材料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跟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D.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用语典雅绚丽,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B.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C.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D.沈从文的《边城》受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影响,用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绘了山川优美、乡民淳朴、民俗新奇的湘西风光,表达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讴歌。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样写可以体现出作者哪些特点?
※4.请结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的观点的。
【答案】1.D2.B3.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4.本文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取材细小、日常,却使其审美化,让人找到生活的雅趣。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②作者引用《板桥家书》的细节、写装炒米的坛子又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③家乡生活是贫穷和长期的动乱的,文章却流露出平淡从容的态度,也体现出面对生活的雅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错误,这篇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内容,将笔力集中于日常的小事上,但是恰恰在这些小事中,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典雅绚丽"错误,应该是多口语化的表达,如“也有,少”“卷成一卷,存着"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等都是口语。
C.“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表述错误,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艺和储存比焦屑复杂,需详细介绍,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简单多了。但二者所起“应急”作用是一样的,对于二者不存在厚此薄彼。
D.“沈从文的《边城》受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影响"错误,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分析的句子在文中的结尾。首先理解“浪漫主义的夜晚”,结合“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文章写因为战争,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晚上,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战争,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能用炒米度过,且生活内容丰富,把生活的艰辛写成浪漫,体现作者幽默的风格;
作者面对如此的生活状况,却以“浪漫"相对,更流露出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心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自己家里炒的”“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能写的如此细致、准确,是因为他把对生活的热爱融住进字里行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详细写柚子壳的制作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幕,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作者引用《板桥家书》中的吃炒米的细节;“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写装炒米的坛子;“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讲了张仲陶的一段和炒米坛盖有关的轶事,读来意趣横。炒米和历史名人、占卜有了联系,而且有专门的盛装器具,这使炒米有了文化味道,丰富了炒米的意蕴。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战乱时,“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家乡生活是贫穷和长期的动乱的,文章却流露出平淡从容、豁达乐观的态度,体现出面对生活的雅趣。
综上,本文写了和炒米、焦屑相关的人和事,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做、吃、装、舀……取材细小、日常,却充满审美意蕴,让人找到生活的雅趣,其味无穷。
(二)(2023上·陕西西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炕(节选)
梁衡
虽然我后来离开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窥变"可见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台山下忻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去采访。这里出了一个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因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为我们从京城到塞外已经够委屈的了,没有想到还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等到乡村经济的旧体制稍有松动,他就承包了公社养猪场,一年扭亏,并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用华罗庚优选法设计饲养流程。我是在猪场的大炕上采访他的。共三间房三个大炕,一间他住,炕上堆满了饲料麻袋和书本;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②我惊喜于这个“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在这个猪场的土炕上住了几天,写了一篇《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见报后收到五千多封来信,有不少人直接背着行李来取经。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这篇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还有一篇头条新闻是写农民怎样自觉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当时农民苦于极左体制久矣,穷不堪言,苦无出路。晋南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而当地盛产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样品,进京叩门问路。没想到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谁言三尺炕头小,春雷滚滚炕洞中!有一个炕头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访两个大写的人物,一个就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法走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十岁以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窗外一只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出了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头的乡村女教师呢?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为记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毛、周、朱、刘、任,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而自南方兵败之后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气候寒冷,虽是盛夏仍然要烧炕,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店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盘腿在炕,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是直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④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中国的大炕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安林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进人物,他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设计了饲养流程,办了炕头养猪培训班。
B.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因条件有限就简办起炕头小学,历经二十五年,青丝变白发,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文章写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挥所,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讲到王洛宾创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引用李季、贺敬之的诗句,表明土炕是生发艺术的温床。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说“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应标题,也领起下文,并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句子②引用了两句古诗,与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诗词、谚语一起,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韵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滚滚”带出朱勤学带领村民一夜致富的壮举。
D.句子④“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
※7.文中画横线语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8.文学评论小组计划为梁衡先生的这篇节选作品举行艺术短评活动,请围绕关键词“土炕·炕上家国”写出你的短评。
【答案】5.C6.D7.①动静结合的描写。石榴花是静态的,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采访见到的情景,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②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议论。“传媒总是热心报道"与“有谁知道”形成对比,通过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③运用比喻抒情。“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8.①“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形散神聚,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家国情怀。②这里有知识分子、农民的家国情怀,如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③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④“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错,根据文本内容,说土炕“神奇"原因有两点:其一,“上得庙堂,能唱大戏”,即能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发挥作用;其二,“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是说领导人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领导人民一起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句子的能力。
D.“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错,这句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句子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炕头授课图。有对农村景物的描写,如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是静态的;一只大红公鸡、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描写的对象与众不同;咚咚地啄,叽叽喳喳地说,极富声音感,极具现场感,运用叠词将炕头教室的热闹生动地传达出来,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
本段最后提到“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前后形成对比,通过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意在引起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普通教师的关注。
运用比喻抒情直抒胸臆。“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村女教师的教育工作比喻为挑大梁,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8.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本题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土炕”,这是文章的标题,可以从结构与内容上评论其作用。“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另一个关键词是“炕上家国”,所以答案应该是梳理一下文章表现了哪些家国情怀:
“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体现了农民朱勤学的家国情怀;
“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一办就是二十五年……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
“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三)(2023上·黑龙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
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串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11.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9.B10.D11.(1)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2)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3)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索,极富感染力。(4)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姊妹情深”“一直心怀不满"错误,原文有“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满,而不是“一直很不满”。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新的希望"有误,不管是旧院由“气派”而至“矮小,狭仄”,还是姥姥的年迈衰老,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独特的风格特点的能力。
题干中提示作品特点是“诗性美”,作为散文,可以从选材、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鉴赏。
文中的语言优美、细腻,有着诗化的特点。比如描写枣树“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描写我们摘枣的欢乐“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的外貌“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描写对“旧院"童年生活的留恋“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这些语言都有诗化的特点,使得文章带着一种诗意的美。
文章营造的“旧院"的意境,带有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比如描写枣树“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描写我们在秋天等枣吃“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旧院"中的这些风物,曾经的美好生活,琐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带着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美好诗意。
“旧院”承载着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有伤感的,“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这些情感丰富而深沉,有对家乡、童年的眷恋,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些情愫有着诗一般的感染力。
本文选材也富有诗性美。选取乡村、故乡、童年这些诗歌常用的题材,本身就带着诗性美。
(四)(2023上·广西南宁·高二南宁二中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小说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
“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12.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对娃娃们充满爱心,但“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凸显其原则性。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标题为《保卫延安》,但节选部分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而是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彭德怀在工作中的革命军人形象,真切动人。
B.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文本二中“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等表述,既体现了彭德怀的外在形象特点,又展现了延安革命工作的举步维艰。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对彭德怀的爱戴,文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彭德怀与百姓之间的亲密联系,并给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后呼应,别具匠心。
D.文本一通过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展开,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描写简明而细腻;文本二抓住彭德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勾勒,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彭德怀的人物形象特点。
※15.“速写”本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学科,但文学作品中的“速写"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的消息文体。文本二以“彭德怀速写”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速写"的文体特征。
【答案】12.D13.C14.①生活简朴。他住窑洞,穿旧衣;
②冷静、专注、刚毅。他思考问题时凝神专注,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
③质朴淳厚,和蔼可亲。他让人有受到“父兄般关怀”的感受,孩子们也喜欢与他亲近,爱和一些青年干部开玩无伤大雅的玩笑。
④军事才能过人。他分析战争形势让人脑中的千头万绪变得思路清晰。15.速写具有纪实性、篇幅短小、简练生动的特征,强调用具有概括力的笔墨描摹人物、叙述事件、复现场景。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D.“凸显其原则性"错,这不过是与娃娃们开玩笑。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文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错,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彭总……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可概括为:生活简朴。
依据“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可概括为:冷静、专注、刚毅。
依据“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等可概括为:质朴淳厚,和蔼可亲。
依据“这位天才的军事家"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等可概括为:军事才能过人。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速写”是绘画专有名词,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属于素描的一种。用于文学创作,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地描写。速和写两个字在不同程度上都代表着一种状态,即时地、直觉地、急速地写出眼中所见。
结合文本二第三段对彭德怀的描写“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分析可知,对人物的描写简练生动,具有概括力;
结合文本二“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分析可知,这是作者在战场上见到彭德怀而写的一段文字,文章简短,体现了速写的纪实性、篇幅短小的特征;
结合文本二“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分析可知,文本二对事件的叙述概括,且有复现场景的特点。
(五)(2023上·江苏盐城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B.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C.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
17.关于文中写交易会时使用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和“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分别写出美食和物产的丰富。
B.采用渲染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起到强调的作用,有较强的感染力。
C.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的交易景象。
D.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的融合,物华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
※18.文中引用手抄本内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6.C17.B18.①记载了汉民对蒙民的学习效仿,写出了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
②为后文蒙汉回热闹繁盛的盛大交易会及民族和谐共处做铺垫。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19.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
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说法错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了“我”的思亲与孤独,并未贯穿全文。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
B.不是触觉,“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是味觉。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手抄本的内容是“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前面介绍蒙民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而“汉民亦有效之"记载了汉民对蒙民的学习效仿,再结合“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可知写出了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
②后文还有“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接着就开始描写“交易会”,可见这段文字为后文蒙汉回热闹繁盛的盛大交易会及民族和谐共处做铺垫。
③这段手抄本的文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内科护理疑难病例
- 端午节音乐活动教案
- 河南科技大学《日语中级听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工程建筑外架施工安全合同2篇
- 花家湖学校年度办公用品购货合同
- 2024年装载机买卖合同技术更新服务合同2篇
- 女方哺乳期2024年离婚协议书参考
- 《抗菌药物合理运用》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绿化工程材料供应合同2篇
- 《SAS置信区间t检验》课件
- (高清版)DZT 0217-2020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
- 国投集团笔试测评题
- (高清版)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
- 2023年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考试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六西格玛项目定义
- 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1
- 【川教版】《生态 生命 安全》四年级上册第10课《认识传染病》课件
-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 创新实践组织创新成功的案例分享
- 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的家乡的变化
- 2024年上海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一写人记事散文(原卷版 +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