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5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1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5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2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5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3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5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4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5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题专练五地表形态的塑造一、选择题(2023·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限制。完成第1题。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A)A.砂砾岩 B.石灰岩C.石英岩 D.花岗岩[解析]读图可知,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解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故选A。(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旁边,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探讨,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上升并向西扩展;模拟探讨表明将来该山脉上升速度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2~4题。2.推想目前该山脉仍在上升并向西扩展是由于(A)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3.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A.西坡侵蚀剧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剧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剧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剧烈,山脊线稳定4.将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上升(C)A.板块运动渐渐加强 B.板块运动渐渐减弱C.外力作用渐渐加强 D.外力作用渐渐减弱[解析]第2题,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上升,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未获得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干脆影响,D错误。故选A。第3题,依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限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剧烈,假如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遇剧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故选A。第4题,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加。依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将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上升,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更。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平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第5题。5.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D)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解析]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更,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旁边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选D。(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探讨者在野外考察中发觉,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积累,探讨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6~7题。6.推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B)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7.据水系变更推想,MN一线(A)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D.褶皱凹陷[解析]第6题,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想,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变更,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假如是狭长湖盆,积累物应当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积累,A错误;假如是冰川或泥石流,则积累物应当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解除C、D。故选B。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假如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解除C、D。故选A。(2023·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8~9题。8.图中岩浆岩(A)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9.该地区经验的地质过程是(C)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解析]第8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第9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状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验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022·天津卷)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状况的示意图。回答10~11题。10.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验的地质过程为(A)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11.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B)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解析]第10题,奥陶纪时,该区起先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干脆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纪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1题,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行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潮湿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13题。12.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缘由是(D)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13.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A)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解析]第12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状况应当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想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更较为匀称,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难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第13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上升,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将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积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当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14.(2022·北京卷)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图中(B)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B.甲处岩脉形成年头晚于断层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解析]如图所示,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开裂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与断层交汇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而是覆盖了原有的岩层结构,说明甲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B对;从沉积岩岩层形成先后依次来看,①在上而②在下,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晚,C错;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故选B。二、非选择题15.(2023·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生物化石、环境沉积对于探讨地质变迁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135万年前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内形成巨大古湖经由P处入海。后因气候变更,古湖萎缩,至现代形成墨累—达令河。该地气候始终呈现干湿交替的状况。甲乙两处分别有沉积层,其中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自然条件(岩层特点)分析,推想古湖干旱化,和古湖干枯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的依据。_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更,说明湖水削减(变咸);再到风砂层,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或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沉积。)__(2)由于P处海拔较高,古湖曾无排泄口,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请从内外力角度,分别分析对古湖南流入海的影响。_P地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P地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地以下河段地壳下降或者P处海拔比上游河流或者湖泊水位低;落差变大,流水侵蚀、冲刷,P处河段变深,古湖南流入海。__(3)探讨表明P处北侧旁边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现作为野外科考队,欲找寻证据证明,请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说明。化石:在P点北侧旁边找寻海洋生物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没有海洋生物化石、遗迹或遗骸)。古海岸线:在P点南侧(北侧)找寻古海岸线(或替代海岸线的事物,如贝壳堤等),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或北侧没有海岸线)。沉积特征:在P点北侧找寻海洋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更,而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说明湖水削减,变咸;再到风砂层,而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咸水沉积。综合上面分析可推古湖干枯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第(2)题,P地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由于受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导致P地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地以下河段地壳下降,地势落差变大,流水侵蚀、冲刷,下切加剧,使P处河段变深,使得古湖外泄出海。第(3)题,从化石角度看:在P点北侧旁边可以找寻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找寻不到海洋生物化石;从古海岸线角度看:在P点旁边找寻古海岸线,找寻能够代表古海岸线的地理事物,如贝壳堤等,进一步对比P点南侧海岸线海拔与北侧湖相沉积层的海拔,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湖相沉积层角度看:在P点北侧找寻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物,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就表明P处北侧旁边没有海洋入侵。16.(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左图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右图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_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淌,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__(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缘由。_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难;河汊越多,耕地越为破裂;而B地开发历史更久,地势更高,洪涝灾难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__[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渐渐增加。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破坏了表土,同时利于地表水流淌,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第(2)题,读左图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难;越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越为破裂,不利于耕作;而B地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难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17.(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探讨小组调查发觉,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肯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旁边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1)探讨小组通过调查和试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旁边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想其推断的主要依据。_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接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像;积累年头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头。__(2)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沉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_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沉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削减;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旁边河段泥沙沉积加强。__[解析]第(1)题,本题的难点在审题,从调查和试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觉,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接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觉,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试验可发觉,两地物质组成是相像的;通过试验可发觉,黄土状物质的积累年头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头,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旁边古堰塞湖沉积物。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肯定要明确地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假如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沉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削减,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削减;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假如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加,风力搬运实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旁边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18.(2022·河北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