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3、4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3、4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3、4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3、4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3、4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神圣家族》一

写作背景《神圣家族》全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4年9月至11月,1845年2月以德文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经批判了鲍威尔政治解放理论的错误。在移居巴黎不久,马克思读到了《文学总汇报》,鲍威尔等人以此为阵地,宣扬思辨唯心主义。1844年8月,恩格斯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两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并认为有必要批判鲍威尔的思想,宣传自己的哲学主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写作了《神圣家族》。《神圣家族》的原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后来正式出版时,马克思在标题上又加上了“神圣家族”这几个字。“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画家曼泰尼亚的一幅画的名字,画面上是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旁边是玛利亚的丈夫约瑟,还有一些天使和神父。马克思以此讽刺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二

篇章结构《神圣家族》由序言、结语和九章正文构成。其中,序言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第一、二部分,第六章第二节的a小节,第七章第二部分的b小节由恩格斯撰写,篇幅较短;马克思完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在第一章至第三章,恩格斯对鲍威尔等人晦涩的文风、肤浅的思想以及轻视工人的创造性提出了批评,并揭示了鲍威尔等人对黑格尔哲学的拙劣模仿;在第四章至第八章,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兄弟及施里加的观点,同时正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三

观点提示第一,揭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思辨唯心主义的哲学结构是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的:首先,从现实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一般观念,把事物观念化;其次,把观念实体化,认为观念是一种存在于人之外的本质性实体;最后,把实体主体化,认为实体是一种能动的绝对主体。这是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第二,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根据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么,就必须使环境合乎人的人性,使社会合乎人性;既然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那么,就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来判断人的天性。因此,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的逻辑基础,应当建立一种“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第三,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从历史运动中排除人与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就无法真正认识人类历史;只有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第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的活动与利益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关注现实的人,就必须关注现实的利益关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们将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翻私有制。《神圣家族》发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运动中的决定作用,从“抽象的人”开始转向“现实的人”。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扬弃人本唯物主义的异化史观,力图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为哲学变革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恩格斯指出:建立“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四

文本选读对“巴黎的秘密”所做的批判的叙述的秘密,就是思辨的黑格尔结构的秘密。施里加先生把“文明中的野蛮”和“国家中的无法纪”说成秘密,也就是把它们消溶在“秘密”这个范畴之中,接着就迫使“秘密”开始自己的思辨的生命历程。要指出这种思辨结构的总的特点,只要几句话就够了。施里加先生对“巴黎的秘密”的论述就是对思辨结构的各个细节方面的运用。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如果再进一步想像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dieFrucht》〕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那末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话说)“果实”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所以我说:对梨说来,决定梨成为梨的那些方面是非本质的,对苹果说来,决定苹果成为苹果的那些方面也是非本质的。作为它们的本质的并不是它们那种可以感触得到的实际的定在,而是我从它们中抽象出来又硬给它们塞进去的本质,即我的观念中的本质——“果实”。于是我就宣布:苹果、梨、扁桃等等是“果实”的简单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样态。诚然,我的有限的、基于感觉的理智辨别出苹果不同于梨,梨不同于扁桃,但是我的思辨的理性却说这些感性的差别是非本质的、无关重要的。思辨的理性在苹果和梨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在梨和扁桃中看出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果实”。具有不同特点的现实的果实从此就只是虚幻的果实,而它们的真正的本质则是“果实”这个“实体”。用这种方法是得不到内容特别丰富的规定的。如果有一位矿物学家,他的全部学问仅限于说一切矿物实际上都是“矿物”,那末,这位矿物学家不过是他自己想像中的矿物学家而已。这位思辨的矿物学家看到任何一种矿物都说,这是“矿物”,而他的学问就是天下有多少种矿物就说多少遍“矿物”这个词。批判合情合理地把研究“自然”和“工业”这种令人不快的强加于人的要求同下面这种妙不可言的修辞学上的感叹对立起来:“难道(!)您以为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已经完结了吗?难道(!)您能说出一个已经被真正认识了的历史时期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诚然,唯灵论的、神学的批判的批判仅仅知道(至少它在自己的想像中知道)历史上的政治、文学和神学方面的重大事件。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71-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进一步阅读的文献[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王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苏]B.A.马利宁等:《黑格尔左派批判分析》,曾盛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2卷,樊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思考题《神圣家族》是如何分析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及其与共产主义学说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说马克思建立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从《神圣家族》开始的?第四章

新唯物主义的初始建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写作背景在完成《神圣家族》的写作后,马克思意识到需要从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条件出发来考察历史。1845年3月,马克思写下了《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强调要从矛盾的社会物质活动中来研究、批判私有制。问题在于,一旦从物质活动出发来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社会及其运动规律,那么,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就不能满足马克思的理论要求。因此,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哲学,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基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1844—1847年笔记”中的一段笔记,在此段笔记的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对这段笔记进行修改后,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恩格斯又称这段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题就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加上的。二篇章结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十一条笔记构成:第一、二、三、八条主要探讨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四、五、六、七、九条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确立探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新思路;第十、十一条强调新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三观点提示第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共同缺陷,就是都不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因此,旧唯物主义只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第二,人的思维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离开实践去谈论思维的真理性,是纯粹的经院哲学。第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把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确立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域。第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从先验的人的本质出发,相反,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社会关系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们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就在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五,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是实践。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当前的“哲学家们”的理论旨趣是解释世界,即使有的哲学家力图批判世界,但由于他们不理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意义,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没能找到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因而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变成了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解释。“新唯物主义”的目标则是改变世界,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2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通过批判考察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共同缺陷,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四文本选读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