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7、8章 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_第1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7、8章 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_第2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7、8章 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_第3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7、8章 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_第4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7、8章 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隋唐五代考古的时间范围为公元581—960年。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一时期遗存数量大增,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都城、宫殿建筑规模空前,离宫别馆、港口桥梁、寺庙塔刹广为分布。在周边地区,还分布着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他们既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中央政权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隋唐王朝通过海陆交通,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同日本、朝鲜半岛及中亚各国,进行频繁的交往和贸易,大唐盛世国际影响远播。第一节隋唐城市遗存一、隋大兴—唐长安城隋灭北周,废旧都而在关中龙首原上创建新都。开皇二年(582年),历时十月的新都初具规模,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初名大兴。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建造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其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西安城的7倍。建唐后,改名长安,仅做了局部整修和扩建。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都城历经32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1.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外郭城

宫城皇城

里坊区东西两市2.唐朝的扩建大明宫

含元殿麟德殿

兴庆宫复道、芙蓉园、曲江池

慈恩寺与大雁塔圜丘3.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总体特征与影响中国古代的都城营建是“建极绥猷”观念在空间上的体现。皇帝是沟通上天与百姓的桥梁,他必须居于中,中心意味着法度准则,意味着平衡天人关系,“建极绥猷”的意识从先秦到秦汉都是存在的,直到王莽时期才明确轴线建设思路。而隋唐长安城是这一建筑思想的典范,到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达到顶峰。隋唐长安城的建制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外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是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皆仿效隋唐长安,甚至连一些宫殿、街道和城门的名称也都仿自长安城,日本7世纪后半叶到8世纪后半叶陆续兴建的藤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冈京等均是模仿唐长安城的产物。二、隋唐洛阳城东都洛阳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大业元年(605年)修建,“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隋书·食货志》)。背倚邙山,面对伊阙,横跨洛河南北岸,扼守交通要道。规模仅次于长安。唐代皇帝暂时移居洛阳前后40余年。1.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外郭城

宫城皇城

小城

里坊与市

禁苑2.洛阳城的总体特征整个城市挟洛河而建,漕运便利,发挥着漕运粮食物资西抵长安的中转站的作用,在设计意图上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工商业的问题。但总体上仍然继承了魏晋以来都市建设的传统,属于封闭式的封建城市,其布局的共同特点,是将居民、市场全部局限在四周设置深沟高墙的里坊之中。三、隋唐扬州城扬州历史上最初的开发始于春秋吴国,隋大运河的开凿促成其经济的繁荣。作为江北运河终点和江南运河起点,扬州成为隋唐时期仅次于两都的重要地方城市。1.扬州城的布局子城

罗城2.唐代扬州城的特点扬州城的形制与洛阳城有相似之处:宫城置于大城的西北角,城内街道布局似棋盘形。但因地处南方,水系交错,桥梁密布,扬州又是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是盐业产销和集散中心,工商业区已突破市和里坊的封闭体系,完全摆脱封闭的市场格局,开创了临街沿河岸设店的新的商业城市模式,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第二节隋唐五代墓葬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对隋唐帝王陵墓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测。隋文帝和文献皇后独孤氏合葬泰陵,坐落于陕西扶风县东南五泉乡王尚村附近,现存覆斗形封土、园墙和砖石建筑残料堆积,陵园东西756米,南北652米,封土残高27.4米,祠庙位于东南,残存石柱础和石碑。一、唐五代帝陵与陪葬墓1.唐代帝陵的分布与类型唐朝共历二十一帝。除唐末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菏泽的温陵、武则天合葬乾陵以外,唐代十八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关中渭水北岸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诸县。唐代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平地起坟,积土为冢。另一类为依山为陵。2.唐代帝陵的基本布局从文献记载看,唐代帝陵的兆域范围,以昭陵、贞陵为最大,周60公里;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周38公里;献陵最小,周10公里;其余13陵大多周约20公里。根据1963年对保存较好的桥陵墓道试掘和垣墙的实测,唐代陵园布局设计模仿长安城的建制,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献陵、昭陵、乾陵3.五代十国帝陵五代十国兴起于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积土为葬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一般全长20多米,为砖石结构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龛,墓内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哀册、谥册、谥宝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五代周恭帝顺陵

前蜀王建的永陵南唐李昪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

南汉刘岩的康陵和刘晟的昭陵3.五代十国帝陵五代十国兴起于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积土为葬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一般全长20多米,为砖石结构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龛,墓内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哀册、谥册、谥宝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章怀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

惠陵二、普通墓葬在隋唐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广大地域内均发现隋唐墓葬,其中以西安、洛阳地区数量最多,西安地区发掘清理40多座,洛阳地区数百座,在隋唐墓葬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1.北方地区隋唐墓葬北方地区以两京隋唐墓数量最多,渭河以北主要为唐代诸陵和陪葬墓,渭河以南多中下级官吏和平民墓。潼关税村大墓、山西太原虞弘墓按墓葬规模,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大型长斜坡墓道单室或双室砖墓或土洞墓。第二类,中型斜坡墓道单室砖墓或土洞墓。第三类,小型单室土洞墓,全长在10米以下,是唐墓中最普遍的形制,晚唐尤为流行。第四类,无墓道的竖穴土坑墓,一般长仅2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墓主为下层平民,早晚期没有什么变化。两京隋唐墓随着时代演进,壁画风格,陶俑的类型和形象,陶瓷器、铜镜、墓志等随葬品的形制和花纹,都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6世纪晚期至7世纪晚期),沿袭北朝时期的传统,流行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第二期(7世纪晚期至8世纪中期),流行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方形砖室墓。第三期(8世纪中期至10世纪初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墓的形制变化非常明显,原有丧葬制度大多废弛。2.南方地区隋唐墓葬南方地区的隋唐墓,一般规模小,形制简单,以砖室墓为主,也有竖穴土坑墓,无墓道。大中型墓用双层砖砌,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南方隋墓平面形制变化较多,有“古”字形、“亞”字形、“凸”字形、长方形、梯形等,单室、双室、三室都有,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多为陶瓷器,陶俑较北方少。3.五代十国墓葬五代时期发现墓葬数量不多,基本沿袭唐以来的葬制,但形制上也有变化。十国的墓葬发现较多,大型墓往往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或砖结构双室或三室墓,全长在10米左右,个别达20米以上,多侧室。第三节隋唐五代的经济文化艺术隋唐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分工更加细致,其中陶瓷、冶炼、纺织业均有长足发展。瓷器品种多样,造型浑圆饱满,几乎涵盖了茶具、餐具、酒具、玩具、文房、乐器、装饰陈设等各个门类,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唐三彩异彩纷呈,开创了制陶艺术的新辉煌。金银器、造纸业也有明显进步。官府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齐头并进,大量丝绸和陶瓷器远销海外。水陆交通空前发达,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城市开始出现,海上丝路重镇扬州古城的考古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一、陶瓷器1.陶俑陶俑是富于时代特征的器物。隋唐时期墓葬中大量使用陶俑,种类有镇墓俑、仪仗俑、仆侍俑、动物俑等。2.瓷器隋唐时期瓷器得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各类材质的日常生活器皿,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有大量的外销瓷专供海外市场。3.唐三彩唐三彩器是一种独特的多色铅釉陶器。以烧后呈白色或微红色的黏土为主要原料,经两次低温烧制而成。二、金银器与铜器唐代开始流行大型金银器皿,金银器的使用变得普遍,金银器窖藏和随葬品的发现种类丰富。隋唐五代时期,日常生活用具中瓷器取代了铜器的地位,这与唐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导致钱荒和唐代实行铜禁有关。铜主要用于制作铜镜、钱币。三、纺织业唐代纺织业进入空前发展的崭新阶段,产品经丝绸之路远销西方、东亚,对日本、波斯、罗马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引领了一代新风尚。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保存了大量隋唐丝毛织物,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墓群、乌鲁木齐南郊唐墓、巴楚晚唐遗址均有出土。四、造纸与雕版印刷隋唐五代时期,造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采用各种原料混合造纸,降低了成本,纸张品种、质量、性能也有所提高。唐代出现了一些造价高昂的名贵加工纸,这一时期,造纸技术还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各国。雕版印刷应始于唐代。现存唐代雕版印刷的实物均为佛经或日历印本。五、绘画与雕塑1.墓葬壁画隋墓壁画发现不多,保存较完整的很少,在题材、布局上保持北朝遗风,同时开启了唐代壁画新题材与新风格。2.佛教绘画与造像隋唐佛教艺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隋唐石窟寺艺术的辉煌还表现在其建筑和造像上。3.石雕与碑刻采用浮雕、半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传统手法,吸收古代西亚、希腊的艺术风格加以创作而成,气势恢宏,个性张扬。六、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早中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中外客商接踵而至。唐代陶瓷器中胡人、骆驼、马的形象数量空前,制作炉火纯青,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出现的阿拉伯种单峰驼、波斯犬,都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直接写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站,外来文化因素汇聚于此,大量外国金银币在这里发现,来自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输往内地。第四节隋唐五代的边疆地区考古一、突厥考古突厥兴起于6世纪中叶,建国前为柔然(蠕蠕)的铁工,居住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西魏时与中原和亲建立交往,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时,突厥势力强盛。突厥墓葬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西伯利亚、中亚、内蒙古阴山以北、新疆等地。墓上往往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石圈和石人雕像,文献记载,突厥人“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二、吐蕃、吐谷浑考古7世纪,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实力达到极盛,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墓葬、寺院、佛塔、造像等遗存,以及岩画、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近年在甘肃武威发现吐谷浑王族墓地,包括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大可汗陵”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阳晖谷”陵区、以党氏墓为代表的“白杨山”陵区等三大陵区。三、高昌故城高昌城最初是西汉军队屯田的高昌壁,汉、魏、晋历代均派戊己校尉在此管理屯田,故称“戊己校尉城”。327年设高昌郡,450年北凉残余势力灭了车师前国后,高昌城一跃而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此地先后出现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麹氏高昌四个独立王国。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县。高昌城坐落在今吐鲁番市东40公里的哈拉和卓乡,火焰山脚下。现存主要是唐代建筑,布局与唐长安城相仿。全城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220万平方米,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夯筑城墙至今高耸,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有凸出的马面及护城河残迹。四、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交河城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世纪以后逐渐衰落,元末废弃。城址位于今吐鲁番市西13公里的亚尔乡一座岛形台地上。因牙尔乃孜沟两条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全城东南高,西北低,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崖岸壁立,形成天然屏障,不筑城垣。本章要点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隋唐帝陵及陪葬墓;隋唐五代中小型墓葬;边疆少数民族考古;隋唐五代金银器、瓷器、唐三彩、纺织、绘画与雕塑艺术。推荐阅读书目1.齐东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4.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8.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9.冉万里,编著.隋唐考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宋元明清属于历史时期考古学中时代最晚的一个阶段,是民族大融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和中国疆域的形成阶段,涵盖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各代,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开始算起,则上限起自907年,以北宋建国始,则上限起自960年,下限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采矿与冶炼业、造船业与航海业都形成相当规模,远洋贸易开始发展,以漆器、铜镜和金银器等小商品生产为特点的民营手工业十分发达,纸币和贵金属货币在流通领域大量使用。明代南方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宋元明清城市遗址宋元时期,中原王朝和北方政权多采用主辅都制,北宋有东、西、南、北四京,辽、金各有五京,元代也有大都、上都和中都,城市建筑的民族风格与传统建筑相互之间的影响十分突出。这一时期的城市大部分延续至今,与现代城市重叠。考古实践表明,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形成以后,后期的城很难做全局性的改变。这既为复原旧城的形制布局提供了参照,又对开展考古工作提出了挑战。一、北宋汴梁城汴梁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在唐代为汴州城,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此建都。后周时筑外城,北宋加以扩建增修。1981年以后系统勘探,由于埋藏较深,且历代沿用相叠,许多问题尚有争议。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北宋汴梁城城市平面布局大致呈平行四边形,有三重或四重城墙。每重城墙之外都有护城壕。二、南宋临安城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浙江杭州,沿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都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勘探,大致探明了皇城的北、东墙和主要宫殿建筑的位置,发现了六部衙署、太庙、御道,局部发掘了宫殿、作坊及修内司官窑遗址。全城平面近不规则长方形,南北狭长曲折,因地形走势呈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西临西湖,东南有钱塘江,南为丘陵,有水门5座,旱门13座。三、辽金都城辽金早期都城实行胡汉分治的南北两城制,具有游牧文化特色,都实行五都制。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在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在辽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在山西大同市,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市。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中都大兴府在北京西城区内,南京为开封府,西京为大同府,东京为辽阳府。辽金都城的调查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进行系统勘探,90年代以来多次进行复查和航空勘探并局部试掘。四、元大都、上都和中都1.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始建大都,由刘秉忠设计并主持兴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大体落成。鉴于金中都供水不足、毁损严重,弃之不用而在其东北另选新址,元大都位于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充分利用高梁河水系作为城市的日常供水之源。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经全面勘探,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和民用水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2.元上都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地处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该地蒙语名为“兆奈曼苏默”,意为一百零八座庙。始建于蒙古汗国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在此继大汗位;元大都建成后,上都成为帝后避暑的牙帐。明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进行过调查挖掘。1956年和1973年中国学者进行过两次调查,90年代做了局部发掘和航空摄影。3.元中都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3米。1997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和发掘。已勘定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宫城位于皇城正中略偏北,南北620米,东西560米,墙基宽约15米,残高3~4米,城墙下发现全石结构排水涵洞,四角存有方形夯土角台,边长6~7米。五、明清北京城明初都于南京,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后,在其封地内元大都基础上仿南京皇宫营建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元大都城北墙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明将徐达攻陷后,为便于防守而南移2.8公里,并将城墙外侧包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外城,因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郊半边,形成全城的“凸”字形结构。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虽几经裁撤改建,仍基本沿袭明北京城的格局。较大的变化是裁撤了皇城,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王府、黄教寺庙,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第二节宋元明清帝陵一、两宋帝陵北宋帝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境内嵩山、洛河间的丘陵地带。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东西约13公里,南北约12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局部发掘,还从盗洞中深入永熙陵地宫等进行勘查,80年代发掘了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90年代试掘了永定陵上宫和永定禅院。南宋帝陵在今绍兴宝山一带,毁于元。1.北宋帝陵宋代皇帝死后才开始营建陵墓,规模较前朝要小得多,因受堪舆学说的影响,陵址的选择和陵寝制度亦不同于以往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居山面河的传统,而是背依洛水,面对嵩山,诸陵地面皆南高北低,落差10米左右,中心建筑陵台置于最低处,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均北偏西6度左右,正对嵩山主峰少室山。2.南宋帝陵攒宫南宋前六帝皆葬于绍兴东南18公里的宝山南北,包括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因属暂时安厝(权攒),以备归葬巩义市祖陵,故一切从简,陵墓规模小,有的间距很小,又称“攒宫”。据文献记载,亦有上宫、下宫、前殿、后殿和东西廊,不筑墓室、不设墓道封门,地表无封土、神墙和石像生。二、辽金西夏蒙元帝陵1.辽代帝陵辽代十帝分葬在五个区域,辽太祖葬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祖陵,辽太宗和穆宗葬于巴林右旗的怀陵,辽世宗及其被追封为帝的父亲东丹“人皇王”葬于辽宁翳巫闾山的显陵,辽景宗、天祚帝葬于辽宁北镇西南的乾陵,巴林右旗索博力嘎北约10公里的庆陵包括:辽圣宗耶律隆绪及二皇后的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及仁懿皇后的永兴陵、辽道宗耶律洪基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三陵东西并列,间距约2公里。2.金代帝陵金代除宣宗葬于汴京(河南开封)、哀宗葬于蔡州(河南汝南县)外,金太祖的睿陵、太宗的恭陵、熙宗的思陵、德宗的顺陵、睿宗的景陵、世宗的兴陵、卫绍王的裕陵、章宗的道陵及其后妃、诸王均葬于北京西南45公里房山区大房山陵,共17座帝陵。面积60余平方公里,分为帝陵陵区、埋葬妃嫔的坤厚陵、诸王兆域三部分,陵域设围墙。3.西夏王陵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共历十帝,王陵位于银川市西35公里贺兰山东麓,南北10公里,东西5公里,共分布王陵9座,陪葬墓253座。陵区内严格按辈分自南向北、左昭右穆依次分布,形成四区东西两行。最南区为李元昊追封的父祖辈,有太祖李继迁的裕陵、太宗李德明的嘉陵;其北为景宗李元昊的泰陵和毅宗李谅祚的安陵;再北为惠宗李秉常的献陵、崇宗李乾顺的显陵,显陵经过发掘;最北端为仁宗李仁孝的寿陵、桓宗李纯祐的庄陵和襄宗李安全的康陵,三陵呈“品”字形分布,寿陵居南,曾出土西夏文碑额。陪葬墓在陵园的南侧或两边,有的有墓园,形制简单,仅有南门,有的只有封丘和一城一碑亭,封土有圆墩、圆柱、圆锥等不同形式。已清理4座,均为阶梯式墓道方形单室穹隆顶土洞墓。4.蒙元帝陵元朝帝后实行秘葬,无冢无碑,葬毕,以马践蹂草地,使如平地,俟青草生,无任何遗迹,无人得知。葬后,在陵地杀一骆驼子,后欲祭祀时,则以所杀骆驼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即可知其葬所。迄今尚未发现元陵和蒙古宗室贵族墓。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仅是祭祀成吉思汗的陵寝并非埋葬地。迄今为止,中、蒙、俄、日、美等各国考古学家对成吉思汗陵的寻觅依然在继续。三、明代帝王陵1.十三陵与定陵明朝历16位皇帝,除洪武帝朱元璋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玩珠峰下独龙阜,建文帝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景泰帝因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初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余十三帝均葬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称“十三陵”。十三陵是中国现存最集中、最完整、最宏伟、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群。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二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入葬,位于陵区中部偏西的大峪山下,1956—1958年发掘。定陵的陵园建筑完全仿嘉靖皇帝的永陵,明楼的斗拱、额枋全用石材,陵外加筑一道外墙。2.明代妃嫔、藩王墓永乐时期皇陵区内设有东、西井,传为妃嫔从葬墓,均有前方后圆的园墙,享殿五间,左右庑各三间,三重门。初封的近亲王墓制规格高,葬品丰富,晚期封王世系渐远,葬制规格下降。大型藩王墓制与帝陵相似,有前、中、后三室和左右室。四、清东陵和清西陵清十二帝中除清初的关外三陵、末帝溥仪未设陵外,其他九帝分别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易县清西陵。陵墓规划建制和建筑造型均仿明朝制度,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达到完美的程度,在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增加了石碑。1.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到1908年慈禧定东陵告竣。包括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以及顺治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慈禧的定东陵等,共有皇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大小15座陵园、217座宫殿牌楼,共计580座单体建筑构成庞大的建筑群,各陵又自成一体。陵区南北125公里、东西20公里,四面环山,四周有三重界桩作为陵区标志。2.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雍正八年(1730年)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另辟兆域,营建泰陵,止于1915年。清西陵占地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包括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后陵2座、后妃合葬墓1座、嫔妃园寝3座、王爷公主园寝4座。此外,溥仪骨灰后来也移葬于此,共有402座单体建筑。第三节宋元明清普通墓葬一、两宋墓葬北宋初年,还有较多的土洞墓,墓室内的仿木结构比较简单,到北宋中期砖室墓流行,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逐渐在平民中普及,而品官墓由于政府明令禁止厚葬而采用简单无装饰的砖室墓。辽中后期和金代,仿木结构砖雕更为流行。两宋墓葬以淮河为界,南北方差异较大。1.北方宋墓北方地区仿木结构砖室墓盛行。墓葬极力追求仿生前阳宅的华丽居室效果,有单室、二室、三室、多室,墓室平面有长方形、船形、梯形等,穹隆顶,单室墓有方、圆、六边、八边等不同形式,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几个部分一线排列。2.南方宋墓南方地区的北宋墓,多竖穴土坑墓,并见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后二者各有单室和并列双室之分。南宋砖室墓增多,流行砖石混筑墓,山区常见石室墓。不重装饰,讲究坚固密封,常以糯米汁和三合土(石灰、细沙、黄土)混合成的灰浆灌注墓外,或铺设多层墓底砖,填筑泥沙、石灰和松香等以防潮,墓内或棺内注入水银以防腐。二、辽代墓葬辽代墓葬有契丹人和汉人之分,由于民族和葬俗的差异,在墓葬分布、形制、随葬品和葬式上都有区别。契丹贵族墓多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及辽宁西北部,辽治下的汉人墓集中在北京、河北东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部。契丹人墓葬等级制度森严,帝陵三室,王公双室,普通墓单室。1.契丹人墓葬契丹人墓葬数量众多,阶段性变化明显。早期即太祖至圣宗统和元年(907—983年),已知年代最早的纪年辽墓是1994年发掘的天赞二年(923年)阿鲁科尔沁旗宝山两座辽墓,23年发掘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亦属辽初。中期从圣宗统和年间至兴宗时期(983—1055年),1986年发掘的奈曼旗陈国公主墓、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法库叶茂台M9均属这一时期。后期为道宗时期至辽亡(1055—1125年),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库伦旗M1、1998年清理的巴林右旗庆陵陪葬墓耶律弘世和耶律弘本墓、20年辽宁阜新关山王坟沟发掘的9座萧和家族墓,均属辽代中晚期。2.汉人墓葬辽代汉人墓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因素,又受邻近地区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深刻影响,墓葬结构复杂多样,有砖室墓、石室墓、土坑墓,有单室、多室,主室有圆形、方形、多角形,或有短墓道,随葬品少,流行火葬。燕云地区大体可以分为三期:辽早期即有少数仿木结构砖室墓,如北京应历八年(958年)赵德钧墓。中期壁画与砖雕同时出现,壁画以侍女为主,与花卉、衣箱、桌、画屏及马、驼等构成具有情节的画面,砖雕新出椅、灯擎。晚期各地墓葬形式多样化,圆形、多角形、方形、长方形并行,圆形占70%。三、金与西夏墓葬金代墓葬既有女真文化传统,又受到北宋、辽葬制的影响,风格多样。女真族发祥的东北地区和中原及北方地区墓葬各有特点。大体以大定(1161—1189年)为界,前期实行土葬,后期流行火葬。女真故地传统葬制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不一,殉葬马、狗,随葬品较多,出土极富特点的金列鞢、金银鞍饰、桦皮桶、透雕动物纹玉牌饰等。西夏墓葬发现较少。近年在西夏王陵南约20公里处的宁夏永宁县闵宁村,发现党项贵族野利氏家族墓地,有墓葬14座。封土与西夏王陵陪葬墓相似,部分有墓园,为阶梯式墓道单室土洞墓。四、蒙元墓葬由于蒙古贵族实行秘葬,迄今尚未发现级别较高的蒙古贵族墓。从蒙古国及俄罗斯等地发掘的普通蒙古人墓葬看,其特点是地表一般有圆形石堆,竖穴墓坑,南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头朝北,有木质棺椁。随葬有铁套、刀、木梳、铜镜、耳环以及骨角器等。已发掘的蒙元时期墓葬主要是汉人墓和少数汉化的少数民族墓。蒙古汗国时期即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到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墓葬特征继承了金墓特点,一般为砖室墓,有石棺或木棺,内有砖雕或壁画。同时出现新的变化。五、明清墓葬明清墓葬时代较近,保存数量极大,近年来发掘数量也不少,但系统的梳理研究尚缺。因明初严禁火葬,宋元以来流行的火葬习俗衰落。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和土坑墓成为普遍流行的墓葬形制,还有一些土洞墓、石室墓。也发现个别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土洞墓。家族墓地、夫妻同穴合葬普遍。北京、成都等地还发现大规模集中的明清太监墓地,有依山凿石的石穴墓、竖穴石室或砖室墓等,形制大小不一。身份较高的大墓常有精美玉带饰、金银瓷器出土。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一、冶铁、铸铜与采矿业宋元时期金属冶铸与采矿业又有新发展,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煤作为燃料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炼铁和铸铁高炉、鼓风设备均有改进,“灌钢”技术成熟。铸铜业的巨大进步表现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胆铜法”,胆水是硫酸铜溶液,将铁片溶入后发生置换反应,成为含铁的硫化物,而铜却游离出来。宋代铜产量达到历史的顶峰,铜钱、铜镜和仿古铜礼器的大量铸造就是建立在这一物质基础之上的。宋代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煤作为燃料的普遍使用和煤矿的大量开采。河南鹤壁市发现的北宋晚期煤矿遗迹,井筒深达46米,定位于富煤区,10采点之间,有长5余米的4条巷道,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采用先内后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的回采方法,排水、提升、照明、运煤等设备和生活用具俱全。二、瓷器与瓷窑遗址宋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成为最欣欣向荣和最具竞争力的行业,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远销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新品种不断创烧,北宋中晚期北方使用煤作为燃料促成了制瓷业的巨大革新,覆烧法使产量大增,高温彩釉的烧成开启了此后彩釉瓷的新时代。宋代窑址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余个县市,南青北白的格局到宋代被打破,代之以空前广泛的交流和百花齐放的局面。1.宋元瓷器宋代制瓷业在各地形成独特的风格,以“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六大瓷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瓷器取代了铜器、漆器、陶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2.明清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品种和工艺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分工明细,工艺体系基本完善。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官窑瓷器制作精益求精,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以嘉庆为界,前期青花瓷占据主导,后期粉彩大兴,青花瓷盛极而衰。三、小商品生产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带有广告和商标铭记的漆器、铜镜和金银器等,小商品生产空前活跃,竞争激烈。城市里的漆器行业首先发展起来,风格各异的私家商号在宋代已达到规模化生产。真正的商标即出现在此时,如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雕版,“以兔儿为记”标在醒目的地方。技术的改进和大型手工纺织机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