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1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2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3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4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隋唐五代考古的时间范围为公元581—960年。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一时期遗存数量大增,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都城、宫殿建筑规模空前,离宫别馆、港口桥梁、寺庙塔刹广为分布。在周边地区,还分布着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他们既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中央政权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隋唐王朝通过海陆交通,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同日本、朝鲜半岛及中亚各国,进行频繁的交往和贸易,大唐盛世国际影响远播。第一节隋唐城市遗存一、隋大兴—唐长安城隋灭北周,废旧都而在关中龙首原上创建新都。开皇二年(582年),历时十月的新都初具规模,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初名大兴。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建造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其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西安城的7倍。建唐后,改名长安,仅做了局部整修和扩建。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都城历经32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1.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外郭城

宫城皇城

里坊区东西两市2.唐朝的扩建大明宫

含元殿麟德殿

兴庆宫复道、芙蓉园、曲江池

慈恩寺与大雁塔圜丘3.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总体特征与影响中国古代的都城营建是“建极绥猷”观念在空间上的体现。皇帝是沟通上天与百姓的桥梁,他必须居于中,中心意味着法度准则,意味着平衡天人关系,“建极绥猷”的意识从先秦到秦汉都是存在的,直到王莽时期才明确轴线建设思路。而隋唐长安城是这一建筑思想的典范,到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达到顶峰。隋唐长安城的建制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外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是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皆仿效隋唐长安,甚至连一些宫殿、街道和城门的名称也都仿自长安城,日本7世纪后半叶到8世纪后半叶陆续兴建的藤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冈京等均是模仿唐长安城的产物。二、隋唐洛阳城东都洛阳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大业元年(605年)修建,“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隋书·食货志》)。背倚邙山,面对伊阙,横跨洛河南北岸,扼守交通要道。规模仅次于长安。唐代皇帝暂时移居洛阳前后40余年。1.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外郭城

宫城皇城

小城

里坊与市

禁苑2.洛阳城的总体特征整个城市挟洛河而建,漕运便利,发挥着漕运粮食物资西抵长安的中转站的作用,在设计意图上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工商业的问题。但总体上仍然继承了魏晋以来都市建设的传统,属于封闭式的封建城市,其布局的共同特点,是将居民、市场全部局限在四周设置深沟高墙的里坊之中。三、隋唐扬州城扬州历史上最初的开发始于春秋吴国,隋大运河的开凿促成其经济的繁荣。作为江北运河终点和江南运河起点,扬州成为隋唐时期仅次于两都的重要地方城市。1.扬州城的布局子城

罗城2.唐代扬州城的特点扬州城的形制与洛阳城有相似之处:宫城置于大城的西北角,城内街道布局似棋盘形。但因地处南方,水系交错,桥梁密布,扬州又是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是盐业产销和集散中心,工商业区已突破市和里坊的封闭体系,完全摆脱封闭的市场格局,开创了临街沿河岸设店的新的商业城市模式,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第二节隋唐五代墓葬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对隋唐帝王陵墓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测。隋文帝和文献皇后独孤氏合葬泰陵,坐落于陕西扶风县东南五泉乡王尚村附近,现存覆斗形封土、园墙和砖石建筑残料堆积,陵园东西756米,南北652米,封土残高27.4米,祠庙位于东南,残存石柱础和石碑。一、唐五代帝陵与陪葬墓1.唐代帝陵的分布与类型唐朝共历二十一帝。除唐末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菏泽的温陵、武则天合葬乾陵以外,唐代十八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关中渭水北岸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诸县。唐代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平地起坟,积土为冢。另一类为依山为陵。2.唐代帝陵的基本布局从文献记载看,唐代帝陵的兆域范围,以昭陵、贞陵为最大,周60公里;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周38公里;献陵最小,周10公里;其余13陵大多周约20公里。根据1963年对保存较好的桥陵墓道试掘和垣墙的实测,唐代陵园布局设计模仿长安城的建制,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献陵、昭陵、乾陵3.五代十国帝陵五代十国兴起于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积土为葬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一般全长20多米,为砖石结构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龛,墓内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哀册、谥册、谥宝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五代周恭帝顺陵

前蜀王建的永陵南唐李昪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

南汉刘岩的康陵和刘晟的昭陵3.五代十国帝陵五代十国兴起于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积土为葬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一般全长20多米,为砖石结构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龛,墓内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哀册、谥册、谥宝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章怀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

惠陵二、普通墓葬在隋唐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广大地域内均发现隋唐墓葬,其中以西安、洛阳地区数量最多,西安地区发掘清理40多座,洛阳地区数百座,在隋唐墓葬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1.北方地区隋唐墓葬北方地区以两京隋唐墓数量最多,渭河以北主要为唐代诸陵和陪葬墓,渭河以南多中下级官吏和平民墓。潼关税村大墓、山西太原虞弘墓按墓葬规模,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大型长斜坡墓道单室或双室砖墓或土洞墓。第二类,中型斜坡墓道单室砖墓或土洞墓。第三类,小型单室土洞墓,全长在10米以下,是唐墓中最普遍的形制,晚唐尤为流行。第四类,无墓道的竖穴土坑墓,一般长仅2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墓主为下层平民,早晚期没有什么变化。两京隋唐墓随着时代演进,壁画风格,陶俑的类型和形象,陶瓷器、铜镜、墓志等随葬品的形制和花纹,都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6世纪晚期至7世纪晚期),沿袭北朝时期的传统,流行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第二期(7世纪晚期至8世纪中期),流行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方形砖室墓。第三期(8世纪中期至10世纪初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墓的形制变化非常明显,原有丧葬制度大多废弛。2.南方地区隋唐墓葬南方地区的隋唐墓,一般规模小,形制简单,以砖室墓为主,也有竖穴土坑墓,无墓道。大中型墓用双层砖砌,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南方隋墓平面形制变化较多,有“古”字形、“亞”字形、“凸”字形、长方形、梯形等,单室、双室、三室都有,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多为陶瓷器,陶俑较北方少。3.五代十国墓葬五代时期发现墓葬数量不多,基本沿袭唐以来的葬制,但形制上也有变化。十国的墓葬发现较多,大型墓往往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或砖结构双室或三室墓,全长在10米左右,个别达20米以上,多侧室。第三节隋唐五代的经济文化艺术隋唐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分工更加细致,其中陶瓷、冶炼、纺织业均有长足发展。瓷器品种多样,造型浑圆饱满,几乎涵盖了茶具、餐具、酒具、玩具、文房、乐器、装饰陈设等各个门类,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唐三彩异彩纷呈,开创了制陶艺术的新辉煌。金银器、造纸业也有明显进步。官府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齐头并进,大量丝绸和陶瓷器远销海外。水陆交通空前发达,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城市开始出现,海上丝路重镇扬州古城的考古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一、陶瓷器1.陶俑陶俑是富于时代特征的器物。隋唐时期墓葬中大量使用陶俑,种类有镇墓俑、仪仗俑、仆侍俑、动物俑等。2.瓷器隋唐时期瓷器得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各类材质的日常生活器皿,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有大量的外销瓷专供海外市场。3.唐三彩唐三彩器是一种独特的多色铅釉陶器。以烧后呈白色或微红色的黏土为主要原料,经两次低温烧制而成。二、金银器与铜器唐代开始流行大型金银器皿,金银器的使用变得普遍,金银器窖藏和随葬品的发现种类丰富。隋唐五代时期,日常生活用具中瓷器取代了铜器的地位,这与唐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导致钱荒和唐代实行铜禁有关。铜主要用于制作铜镜、钱币。三、纺织业唐代纺织业进入空前发展的崭新阶段,产品经丝绸之路远销西方、东亚,对日本、波斯、罗马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引领了一代新风尚。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保存了大量隋唐丝毛织物,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墓群、乌鲁木齐南郊唐墓、巴楚晚唐遗址均有出土。四、造纸与雕版印刷隋唐五代时期,造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采用各种原料混合造纸,降低了成本,纸张品种、质量、性能也有所提高。唐代出现了一些造价高昂的名贵加工纸,这一时期,造纸技术还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各国。雕版印刷应始于唐代。现存唐代雕版印刷的实物均为佛经或日历印本。五、绘画与雕塑1.墓葬壁画隋墓壁画发现不多,保存较完整的很少,在题材、布局上保持北朝遗风,同时开启了唐代壁画新题材与新风格。2.佛教绘画与造像隋唐佛教艺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隋唐石窟寺艺术的辉煌还表现在其建筑和造像上。3.石雕与碑刻采用浮雕、半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传统手法,吸收古代西亚、希腊的艺术风格加以创作而成,气势恢宏,个性张扬。六、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早中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中外客商接踵而至。唐代陶瓷器中胡人、骆驼、马的形象数量空前,制作炉火纯青,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出现的阿拉伯种单峰驼、波斯犬,都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直接写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站,外来文化因素汇聚于此,大量外国金银币在这里发现,来自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输往内地。第四节隋唐五代的边疆地区考古一、突厥考古突厥兴起于6世纪中叶,建国前为柔然(蠕蠕)的铁工,居住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西魏时与中原和亲建立交往,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时,突厥势力强盛。突厥墓葬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西伯利亚、中亚、内蒙古阴山以北、新疆等地。墓上往往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石圈和石人雕像,文献记载,突厥人“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二、吐蕃、吐谷浑考古7世纪,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实力达到极盛,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墓葬、寺院、佛塔、造像等遗存,以及岩画、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近年在甘肃武威发现吐谷浑王族墓地,包括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大可汗陵”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阳晖谷”陵区、以党氏墓为代表的“白杨山”陵区等三大陵区。三、高昌故城高昌城最初是西汉军队屯田的高昌壁,汉、魏、晋历代均派戊己校尉在此管理屯田,故称“戊己校尉城”。327年设高昌郡,450年北凉残余势力灭了车师前国后,高昌城一跃而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此地先后出现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麹氏高昌四个独立王国。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县。高昌城坐落在今吐鲁番市东40公里的哈拉和卓乡,火焰山脚下。现存主要是唐代建筑,布局与唐长安城相仿。全城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220万平方米,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夯筑城墙至今高耸,部分地段用土坯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