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规范_第1页
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规范_第2页
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规范_第3页
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规范_第4页
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为满足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权益和利益,为政府有关部门行政监管、依法履职提供技术依据,制定本规范。1.0.2定义了本规范所适用的无机化工工程项目的范围,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在其规划、建设、改造、维修、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均必须遵守本规范。1.0.3无机化工装置涉及有毒、易燃、易爆介质,化工装置安全事故具有意外性、突发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安全生产既是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化工项目建设在保证经济合理的同时需考虑循环协调发展,注重环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合理用能,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1.0.4无机化工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注重安全、环保,节能及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环境影响、职业病防治及合理用能等方面内容和措施的可行性,提出科学、经济、合理及可行的保障措施,为决策部门和建设、设计单位提供依据。1.0.5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是对无机化工项目必须执行的最低要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有其他可满足项目功能、性能的新的技术措施出现,且是被鼓励采用的。新的技术措施实施前,应采用专题研究、评估、论证、专家评审等方法进行技术判定。1.0.7本条说明了本规范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关系。2基本规定2.1 规划布局2.1.1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建化工项目需全部入园,无机化工项目的选址首先应符合上述要求,同时满足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区域总体布局等方面的要求。本条不适用于在冶金矿山等有专门的国家标准项目内配套建设的无机化工项目。2.1.2在本条所指条款地段建设化工企业将直接影响到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及公共利益,带来严重的经济、人员、环境等损失。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一般建筑抗震设计。若在9度以上地区建厂,超出了该规范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不仅增加建筑工程投资,还会增加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不安全因素,因9度以上地震区所产生的地震力,建构筑物的抗震加固的难度极大,在地震断层建厂,更会增加工程投资和不安全因素。故为确保安全,不应在地震断层及地震基本烈度大于9度地区选择厂址。2工厂所在地区一旦发生泥石流、流沙、严重滑坡等地质灾害,将直接危及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明确规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区等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要求。因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无机化工工程项目不得规划建设的区域。4本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民用航空法》规定“禁止在依法规定的民用机场范围内和按照国建规定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修建可能在空中排放大量烟雾、粉尘、废气而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设施;禁止修建不符合机场净空要求的建筑物或设施等”及《军用机场净空规定》和中央气象局颁发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规定的不可侵占的地面和净空界限规定的范围内不应选为厂址而制定的,以免影响和干扰这些部门工作的正常进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因此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水质,保证水源不受到企业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的污染,规定不能在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建厂。6在水库下游地段建厂,必须充分搜集水库有关资料和深入了解水坝的稳定性,确保水库堤坝稳固使厂址不受洪水及堤、坝决溃的威胁,如不能确保厂址的安全,则厂址必须选在库坝决溃后被水库下泄水的淹没范围以外,以确保人身安全和工厂免遭经济损失。7爆破危险区界限内不能建厂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中的有关规定制定的,两个规范对于爆破危险范围(安全允许距离)作了规定,厂址不得进入,以确保安全。8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应避免在有严重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影响区内选址厂址。9静风频率超过60%地区,常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无风状态,对企业排放或散发的有害气体、烟雾或粉尘扩散或稀释能力很低,厂房通风条件也很差,在此建厂,厂区及周围污染情况也就严重。因此不应选作厂址。2.1.3对于一些老厂需要在原址进行扩建时,需要按照2.1.2条进行评估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则不能在原址进行扩建。2.1.4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场地引起的地震灾害的第一道工序,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宜选择有利的地段,应避开不利的地段并不在危险的地段建设,规范强调: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类建筑。2.1.5各级公路均有公共车辆通行,如果公路穿行生产区,会给防火、安全管理、保卫工作带来很大隐患。地区架空电力线电压等级一般为35kV以上,若穿越生产区一旦发生倒杆、断线或导线打火等意外事故,便有可能影响生产并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反之,生产区内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对架空电力线也有威胁。地区输油〈输气〉管道系指与本企业生产无关的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此类管道若穿越厂区,其生产管理与无机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相互影响,且一旦泄漏或发生火灾会对石油化工企业造成威胁。同样,无机化工企业生产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也会对输油、输气管道造成影响。2.1.6项目选址应满足与周边被保护对象(防护目标)的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防护目标包括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对大气污染比较敏感的区域。2.1.7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36894-2018)、《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37243-2010等,对项目与周边防护目标的安全防护距离进行分析和判定,厂址选择应满足安全防护距离设置的要求。2.1.8本条基于安全因素考虑。1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应根据人或设备允许的辐射热强度计算确定。当火炬排放的可燃气体中携带可燃液体时,可能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火雨。据调查,火炬火雨洒落范围为60~90m。因此,为了确保安全,对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作了特别规定。2居民区、公共福利设施及村庄都是人员集中的场所,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与无机化工企业相互间的影响,规定了较大的防火间距。3至相邻工厂间距:表中相邻工厂指除无机化工企业和油库以外的工厂。由于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规划与实施不可预见,故防火间距的计算从无机化工企业内距相邻工厂最近的设备、建筑物起至相邻工厂围墙止。当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设施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防火间距可算至相邻工厂围墙内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的设施,但应与相邻工厂达成一致意见,并经安全主管部门批准。4与厂外铁路线、厂外公路、变配电站的防火间距,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为了确保国家铁路线、国家或工业区编组站、高等级公路的安全,适当增加了防火间距。5甲、乙类可燃液体罐组的火灾规模、扑救难度均大于生产装置,且发生泄漏后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甲、乙类可燃液体罐组与相邻工厂或设施之间规定了较大的防火间距。6无机化工企业的重要设施一旦受火灾影响,会影响生产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减少相邻工厂或设施发生火灾时对石油化工企业重要设施的影响,规定了重要设施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但当相邻工厂的设施不生产或储存可燃物质时,防火间距可减少。7无机化工企业与地区输油(输气)管道的防火间距参照现行国家标准《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规定。8装卸油品码头系指非本企业专用的装卸油品码头。为了减少装卸油品码头和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时相互的影响,规定了“与装卸油品码头的防火间距”。2.1.9本条基于安全因素考虑。1制定防火间距的原则和依据:(1)防止或减少火灾的发生及发生火灾时工艺装置或设施间的相互影响。参考国外有关火灾爆炸危险范围的规定,将可燃液体敞口设备的危险范围定为22.5m,密闭设备定为15m。(2)辐射热影响范围。根据天津消防研究所有关油罐灭火实验资料:5000m3油罐火灾,距罐壁D(22.86m)、距地面H(13.63m)的测点,辐射热强度最大值为4.92kW/m2,平均值为3.21kW/m2;100m3油罐火灾,距罐壁D(5.42m)、距地面H(5.51m)的测点,辐射热强度最大值为12.79kW/m2,平均值为8.28kW/m2。(3)火灾几率及其影响范围。根据1954~1984年炼油厂较大火灾事例的统计分析,各类设施的火灾比例:工艺装置为69%、储罐为10%、铁路装卸站台为5%、隔油池为3%、其他为13%。其中火灾比例较大的装置火灾影响范围约10m。1996~2002年石油化工企业较大火灾事例的统计分析,各类设施的火灾比例:工艺装置为66%、储罐为19%、铁路装卸站台为7%、隔油池为3%、其他为5%。国外调研装置火灾影响范围约50ft(15m)。(4)重要设施重点保护。对发生火灾可能造成全厂停产或重大人身伤亡的设施,均应重点保护,即使该设施火灾危险性较小,也需远离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以确保其安全。为了突出对人员的保护,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重要设施分为两类。发生火灾时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设施为第一类重要设施,制定了更大的防火间距。如:全厂性办公楼、中央控制室、化验室、消防站、消防水泵房(站)、电信站等;发生火灾时影响全厂生产的设施为第二类重要设施,也制定了较大的防火间距。如:全厂性锅炉房和自备电站、变电所、空压站、空分站、新鲜水加压泵房、循环水场冷却塔等。(5)减少对厂外公共环境的影响。国外化工企业非常重视在事故状态下对社会公共环境的影响,厂内危险设备距厂区围墙(边界)的间距一般较大,将火灾事故状态下一定强度的辐射热控制在厂区围墙内。控制厂内危险设备与厂区围墙的间距,可以使爆炸危险区范围控制在厂区围墙内,并将厂内的火灾影响范围有效控制在厂区围墙内;同时也可降低厂外明火及火花对厂内危险设备的威胁。(6)消防能力及水平。防火间距的制定结合目前的消防能力和水平,并为扑救火灾创造条件。(7)扑救火灾的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油罐的火灾、工艺装置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扑救较困难,其他设施的火灾比较容易扑救。(8)节约用地。在满足防火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工程占地。(9)与国际接轨。在结合我国国情、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有关标准,吸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2制定防火间距的基本方法。组成无机化工企业的设施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因此,在制定防火间距时,首先对主要设施(如工艺装置、储罐、明火及重要设施)之间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防火间距,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其他设施进行对照,再综合分析比较,逐一制定防火间距。其中,对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本标准未作规定的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执行。3执行本表2.1.9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工厂内工艺装置、设施之间防火间距按此表执行,工艺装置或设施内防火间距不按此表执行。(2)工艺装置、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均以装置或设施相邻最近的设备或建筑物作为起止点(装置储罐组以防火堤中心线作为起止点)。防火间距起止点的规定见本标准附录A。(3)工艺装置的防火间距:(a)工艺装置均以装置或装置内生产单元的火灾危险性确定与相邻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b)无机化工装置以装置内生产单元的火灾危险性确定与相邻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装置内重要的设施(如:控制室、变配电所、办公楼等)均比照甲类火灾危险性单元确定与相邻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当两套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所、办公室相邻布置时,其防火间距可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4)与可燃气体、液化烃或可燃液体罐组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大容积的单罐确定。因罐组内火灾的影响范围取决于单罐容积的大小,大罐影响范围大,小罐影响范围小。国外标准也以单罐为准。含可燃液体的酸性水罐、废碱液等储罐,与相邻设施的防火间距按其所含可燃液体的最大量确定。(5)与码头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近的装卸油臂或油轮停靠的泊位确定。(6)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铁路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近的铁路装卸线(中心线)、泵房、零位罐或油气回收设备等确定。(7)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汽车装卸台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均以相邻最近的装卸鹤管、泵房、计量罐或油气回收设备等确定。(8)与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即使火炬筒附近设有分液罐等,均以火炬筒中心确定。(9)与污水处理场的防火间距,指与污水处理场内隔油池、污油罐的防火间距,与污水处理场内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见表注2、注10。(10)当无机化工企业与同类企业相邻布置时,企业内的设施与厂区围墙(同类企业相邻侧)的间距,满足消防操作、检修、管线敷设等要求即可。(11)对于无机化工企业内已建装置或设施改扩建工程,已建装置或设施与厂区围墙的间距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时,可结合历史原因及周边现状考虑。(12)全厂性的消防站及消防水泵房作为消防的重要设施必须考虑自身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与一些重大危险区域应保持较大的安全间距,故规定与甲类装置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4可燃液体储罐采用氮气密封,既能防止油气与空气接触,又能避免油气向外扩散,对安全防火有利,其效果类似浮顶罐。可燃液体采用密闭装卸,设油气密闭回收系统,可防止或减少油气就地散发,极大地减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2 设计2.2.1要减少污染物排放,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就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通过优先选择清洁的原辅材料、清洁的能源,并通过选择先进可靠、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产品的产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回收利用或循环利用使产生的废弃物进一步减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最后通过配套建设完善可靠的污染防治设施对不能利用的剩余废弃物进行最终处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因此,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提出此条。2.2.2在装置边界设隔断阀和8字盲板以阻断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在事故状态时向装置内外扩散引起危险范围扩大。长度等于或大于8m的平台在两个方向设梯子,以利迅速关闭阀门。2.2.3外部管道通过工艺装置或罐组,操作、检修会相互影响,管理不便。跨越罐区泵房的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管道泄漏会大大增加罐区安全风险。因此,凡与工艺装置或罐组无关的管道均不得穿越装置或罐组,跨越罐区泵房的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管道上不应设置易泄漏管阀件。2.2.4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管道在操作、检修时一但产生泄漏会对相关建筑物产生影响和安全风险,因此,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管道不得穿过与其无关的建筑物。2.2.5光气属于剧毒物料,从安全考虑,含光气物料管道严防泄漏,需焊接连接、做气密性试验、100%探伤。2.2.6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以及可燃介质泄漏会对人民财产及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输送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以及可燃介质的管道,必须进行泄漏性试验。2.2.7光气属于剧毒物料,从安全考虑,输送含光气物料管道应尽量减少焊接点,所以应采用无缝钢管。2.2.8不锈钢与镀锌钢板的电位不同,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电腐蚀。2.2.9以防止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内设备和管道产生静电引起火灾等危险。2.2.10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危险场所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和通报初期火灾,防止火灾蔓延和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以及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属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在系统设置、功能配置、联动控制等方面应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以增强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效果。2.2.11本条规定了火灾电话报警的设计原则:1设置无线通信设备,是因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所具有可移动的优点,已经成为石油化工企业内对于火灾受警、确认和扑救指挥有效的通信工具。2“直通的专用电话”是指在两个工作岗位之间成对设置的电话机,摘机即通,专门用于两个或多个工作岗位之间的电话通讯联系,一般通过程控交换机的热线功能实现。因为当石化企业发生火灾时,尤其是工艺装置火灾,需要从生产工艺角度采取切断物料及卸料等紧急措施,需要生产操作人员与消防人员及时电话通信联系,密切配合,以防止火灾的蔓延与次生灾害的发生。2.2.12消防专用电话线路的可靠性,关系到火灾时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是否畅通,故本条规定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为独立的消防通信系统,就是说不能利用一般电话线路或综合布线网络(PDS系统)代替消防专用电话线路,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独立布线。本条是保证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运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技术要求。2.2.13无机工艺装置存在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工艺介质和危险工艺,存在重大危险源要进行安全仪表系统设计。2.2.14无机工艺装置存在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工艺介质和危险工艺,存在重大危险源,要进行安全仪表系统设计。2.2.15规定了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室外消防给水用水量的计算方法,为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室外消防给水用水量设计取值提供依据。2.2.16规定了消防给水设计流量的组成和一起火灾灭火消防给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建筑消防给水设计流量的组成,通常有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以及自动喷水系统的设计流量,有时可能还有水喷雾、泡沫、消防炮等,其设计流量是根据每个保护区同时作用的各种系统设计流量的叠加。如一室外油罐区有室外消火栓、固定冷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等3种水灭火设施,其消防给水的设计流量为这3种灭火设施的设计流量之和。如一民用建筑,有办公、商场、机械车库,其自动喷水的设计流量应根据办公、商场和机械车库3个不同消防对象分别计算,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消防给水设计流量的自动喷水子项的设计流量。2.2.17“设置与生产、储存、运输的物料和操作条件相适应的消防设施”,是指无机化工企业中,生产和储存、运输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物料(如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气态、液态、固态的不同,储存方式不同,露天或室内的场合不同等),必须采用不同的灭火手段和不同的灭火药剂。设置消防设施时,既要设置大型消防设备,又要配备扑灭初期火灾用的小型灭火器材。岗位操作人员使用的小型灭火器及灭火蒸汽快速接头,在扑救初起火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便于操作人员掌握、灵活机动、及时扑救的特点。2.2.18用以保证火灾延续时间内的消防供水、生活及生产用水。当消防用水由工程水源直接供给,工厂给水管网的进水管的其中一条发生事故时,另一条应能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满足100%的消防水量的要求,并且同时在火灾延续时间内能满足生活、生产用水70%的水量要求。2.2.19为安全考虑,消防泵必须设置一用一备。电动泵由于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启动快可迅速使消防系统达到工作状态,将电动泵设置为主泵;为了提高消防系统的动力可靠性,设置柴油机消防泵为备用消防泵。2.2.20一些化工厂生产污水正常排放时排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但事故时排水水质会超标,若直接排入厂外环境(包括水体),必然会污染厂外环境(包括水体),破坏环境。另外,火灾事故时,消防事故排水含有一定的污染物,经雨水管道排入水体均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设置必要的收集系统和应急设施可防止受污染的排水排放,避免污染水体,防止污染环境。如,设置消防事故蓄水池、转换井、切换阀等应急设施,在发生火灾事故时,切断外排管道,将被污染的废水排入消防事故蓄水池暂存,避免造成环境污染。2.2.21本条对无机化工装置的设计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甲、乙类厂房,有的存在甲、乙类挥发性可燃蒸气,有的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可燃气体,在特定条件下易积聚而与空气混合形成具有爆炸危险的混合气体。甲、乙类厂房内的空气如循环使用,尽管可减少一定能耗,但火灾及爆炸危险性可能持续增大。因此,甲、乙类厂房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将室内空气及时排出到室外,而不循环使用。同时,需向车间内送入新鲜空气,但排风设备在通风机房内存在泄漏可燃气体的可能,因此甲、乙类厂房内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丙类厂房中有的工段存在可燃纤维(如纺织厂、亚麻厂)和粉尘,易造成火灾的蔓延,除及时清扫外,若要循环使用空气,要在通风机前设滤尘器对空气进行净化后才能循环使用。某些火灾危险性相对较低的场所,正常条件下不具有火灾与爆炸危险,但只要条件适宜仍可能发生火灾。因此,规定空气的含尘浓度要求低于含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纤维的爆炸下限的25%。此规定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对类似场所的要求。2.2.22排风设备在通风机房内存在泄漏可燃气体的概率较大,本条规定主要为防止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再被送入甲、乙类厂房内或将可燃气体送到其他生产类别的车间内形成爆炸气氛而导致爆炸事故。因此,为甲、乙类车间服务的排风设备,不能与送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也不能与为其他车间服务的送、排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2.2.23甲、乙类生产厂房内遇明火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在设计和安全生产时必须重视。故规定甲、乙类厂房(仓库)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供暖。2.2.24氢气等爆炸危险性高的气体,比重轻,容易在顶棚内积聚,到一定浓度时,很容易发生爆炸事故。因此规定了排风口的设置要求和对排风死角的技术处理要求。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在结构梁上设置连通管进行导流排气,以避免事故发生。2.2.25甲、乙类生产场所(仓库)遇一旦发生爆炸,危害较大,地下式或半地下式设置会增加爆炸危害,同时也不便于人员救援。2.2.26本条规定了各类厂房疏散楼梯的设置形式。高层厂房和甲、乙、丙类厂房火灾危险性较大,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普通客(货)用电梯无防烟、防火等措施,火灾时不能用于人员疏散使用,楼梯是人员的主要疏散通道,要保证疏散楼梯在火灾时的安全,不能被烟或火侵袭。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敞开式楼梯间具有烟囱效应,会使烟气很快通过楼梯间向上扩散蔓延,危及人员的疏散安全。同时,高温烟气的流动也大大加快了火势蔓延,故作本条规定。厂房与民用建筑相比,一般层高较高,四、五层的厂房,建筑高度即可达24m,而楼梯的习惯做法是敞开式。同时考虑到有的厂房虽高,但人员不多,厂房建筑可燃装修少,故对设置防烟楼梯间的条件作了调整,即如果厂房的建筑高度低于32m,人数不足10人或只有10人时,可以采用封闭楼梯间。2.2.27本条基于安全因素考虑。1对于因防火间距不足而需设置的防火墙,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必须设置的开口要符合本规范有关防火间距的规定。用于防火分区或建筑内其他防火分隔用途的防火墙,如因工艺或使用等要求必须在防火墙上开口时,须严格控制开口大小并采取在开口部位设置防火门窗等能有效防止火灾蔓延的防火措施。根据国外有关标准,在防火墙上设置的防火门,耐火极限一般都应与相应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一致,但各国有关防火门的标准略有差异,因此我国要求采用甲级防火门。其他洞口,包括观察窗、工艺口等,由于大小不一,所设置的防火设施也各异,如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阀、防火分隔水幕等。但无论何种设施,均应能在火灾时封闭开口,有效阻止火势蔓延。2.2.28一般等量的同一爆炸介质在密闭的小空间内和在开敞的空间爆炸,爆炸压强差别较大。在密闭的空间内,爆炸破坏力将大很多,因此相对密闭的有爆炸危险性厂房需要考虑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2.2.29钢结构的抗火性能较差,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钢材热传导系数很大,火灾下钢构件升温快;二是钢材强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降低,致使钢结构不能承受外部荷载作用而失效破坏。无耐火保护层的钢柱,其构件的耐火极限只有0.25h左右,在火灾中很容易丧失强度而坍塌。为避免产生二次灾害,使承重钢结构能在一般火灾事故中,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必须的强度,故规定以下几种重要设备的承重钢结构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且毒性为极度和高度危害物料的设备、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加热炉炉底钢结构、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且总重量等于或大于25t的非可燃介质设备的承重钢构件、支架、裙座,一旦倒塌会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中毒。因此这些设备的承重钢结构需采取耐火保护措施。此条中“承重”的概念为直接承受设备或管道重量,“非承重”的概念为仅承受人员操作平台或承受和传递水平荷载,不直接承受设备或管道重量。为避免火灾事故时跨越装置区、罐区消防车道的钢管架坍塌而影响消防车道的情况发生,增加了跨越装置区、罐区消防车道的钢管架耐火保护要求。2.2.30对于处于高温环境下的钢结构,当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构件内的应力水平,提高构件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提高构件的截面刚度或降低构件在高温环境下的温度来使其满足要求。对于处于长时间高温环境工作的钢结构,不应采用膨胀型防火涂料作为隔热保护措施。2.3 施工及验收2.3.1本条款涉及安全,必须确保平台本体强度和受力层混凝土的强度,满足提升的安全要求。2.3.2本条基于安全因素考虑。1脚手架支撑于悬空平台板上,可能会造成平台板变形和脚手架坍塌。2混凝土强度不够会造成坍塌。3避免产生额外负荷导致滑升系统过载;避免吊笼在运行中摇摆、旋转。4避免引起火灾。2.3.3本条避免对未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施加预应力,造成混凝土的破坏。2.3.4本条涉及安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为国家重点监管对象。2.3.5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的有关规定。当壁板厚度大于38mm,应采用多道焊,且当单焊道厚度大于19mm时,应对每种厚度的对接接头进行评定。在掌握材料的焊接性能后,必须在工程焊接前进行焊接工艺评定。以上措施为了保证焊接工艺正确性,避免造成安全隐患。2.3.6重新进行热处理,确保焊缝质量,避免造成安全隐患。2.3.7大型设备吊装工程必须编制吊装方案,并符合本条规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接受安全质量部门的监督检查。下列设备安装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1大型或重要机械设备的安装工程。2位于高处的主体设备的安装工程。3在高温、高湿、高寒等作业条件下进行的安装工程。对大型、特殊、复杂的起重设备的吊装或在特殊、复杂环境下的起重设备的吊装,必须制订完善的吊装方案。当利用建筑结构作为吊装的重要承力点时,必须进行结构的承载核算,并经原设计单位书面同意。因为涉及安全,可能会造成人身财产的损伤;建筑结构的强度应满足吊装要求,避免造成安全事故。2.3.8本条涉及安全,避免引起爆炸,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氧气压缩机安装前,凡与氧气接触的机械零件、部件、管道组成件及仪表必须进行脱脂。空气分离设备的脱脂,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氧或富氧介质接触的设备、管路、阀门和各忌油设备均应进行脱脂处理;有脱脂要求的板翘式换热器,在气密性试验后,必须进行脱脂处理。氧气阀门试验介质不得含油,氧气阀必须进行脱脂处理,并进行有效保护。管道、阀门、管件、仪表、垫片及与氧气直接接触的其他附件的脱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20202或施工设计文件的规定。脱脂合格后的氧气管道应封闭管口,并宜充入干燥氮气。与氧气接触的仪表必须无油脂。2.3.9本条保证管道在压力试验和吹扫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管道安装完毕、热处理和无损检测合格后,应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脆性材料严禁使用气体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温度严禁接近金属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压力试验的替代应符合下列规定:当管道的设计压力大于0.6MPa,设计和建设单位认为液压试验不切实际时,可采用《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第8.6.2条第8.6.5条规定的气压试验来代替液压试验。试压过程中如有泄漏,严禁带压返修。返修完成并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应重新进行试压。吹扫时应设安全警戒区域,吹扫出口处严禁站人。气体压力试验时,必须进行预实验。试压过程中若有泄漏,不得带压修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验。进行气压试验前,必须用空气进行预实验,试验压力为0.2MPa。液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液压试验温度严禁接近金属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气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气压试验温度严禁接近金属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泄漏性试验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进行。2.3.10本条保安全阀的有效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2.3.11空负荷试运转前,安全保护装置必须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试运转后,必须检查各接合部位,并拧紧连接螺栓。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必须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在试运转中需要调试的安全装置,必须在试运转中完成调试,安全装置的功能必须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在试运转中需要调试的安全装置,必须在试运转中完成调试,其功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安全保护装置未经调试,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3.12本条基于安全因素考虑。2.3.13本条保证螺栓连接紧固度和人员安全。2.3.14本条涉及安全,避免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2.3.15为避免仪表信号受到干扰,引起安全事故,因此本质安全型仪表的安装和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本质安全电路的分支接线应设在增安型防爆接线箱(盒)内。2本质安全电路关联电路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不得共用同一电缆或钢管;(2)本质安全电路或关联电路,严禁与其他电路共用同一条电缆或钢管。2.3.16本条涉及安全,避免产生静电,引起爆炸;保护人身安全,避免触电事故。2.3.17本条涉及安全,防止爆炸和人员中毒。2.3.18本条涉及安全,防止泄漏引起爆炸和人员中毒。2.3.19本条保证耐火混凝土性能,避免人身财产损失。2.3.20本条避免危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2.3.21预试车指在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完成以后,为试车所做的一系列系统调试、清洗和机械电气性能试验等准备活动。包括管道系统的冲洗吹扫、静设备和管道系统的化学清洗、烘炉、电气和仪表系统的调试、动设备单机试车等。试车指建设项目在机械竣工后,对装置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运行调试、整定及检验等活动,包括冷试车、热试车。冷试车指对规定范围内的设备、管道、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在完成预试车后,用水、空气或其他安全介质所进行的模拟试运行及对系统进行的测试、整定等活动,以检验其除受工艺介质影响外的全部性能、制造和安装质量。冷试车结束时,装置具备了实施热试车的条件。热试车指对建成的项目装置按设计文件规定引入真实工艺物料,进行各装置之间首尾衔接的实验操作,打通生产流程,并生产出产品。2.3.22防止因系统超压或形成负压而发生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的安全事故。2.3.23防止因吹扫或系统气密性试验所使用的介质含有油质而发生系统再次污染,进而再次引入工艺物料时引发安全事故。2.3.24机械竣工后的冷试车及热试车活动是与项目建设期间完全不同的高风险化工生产活动,对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着各项严格的管理法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41、45、57号令等),项目的业主和各相关方应严格执行这些管理法规,完成从项目建设现场施工管理到化工生产装置运行管理的转换。2.3.25当带压处理缺陷时,因系统内的压力高于环境压力,处理不当会极易引发系统内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窒息性气体外泄,造成人员窒息、中毒和气体爆炸等安全事故。2.3.26热试车活动是整个试车活动中不确定性及风险性最高的阶段,必须加强试车现场的安全管理,消除指挥和操作中产生的危险源。1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确保试车区域的操作环境和秩序;同时,试车区域一般也为高风险区,应遵循“最短时间,最少人员”原则,以减少事故伤亡几率;2明确指挥责任和指令信息传递责任链条;3严禁准确地执行每一步规定的操作动作,作好记录,便于追溯事故原因;4从制度上防止因个别操作人员误动作引发事故;5遵循科学规律,从制度和法规上防止盲目冒进;2.4 停运拆除2.4.1拆除装置设施前,企业要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抽净、排空、吹扫、置换、通风环节爆燃或爆炸风险、中毒风险、环境(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风险;清洗、清理及拆除特殊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环节风险识别;装卸及运输作业风险识别。对以上环节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拆除活动业主单位应在拆除活动施工前,组织识别和分析拆除活动可能污染土壤、水和大气的风险点,以及周边环境敏感点。企业在对装置设施和库存危险化学品处置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处置方案。业主单位组织编制《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方案》、《拆除活动环境应急预案》。2.4.2企业应将处置方案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遗留有剧毒化学品的,应将遗留剧毒化学品品名、数量和危险特性报属地公安机关备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处置方案及有关备案材料后,应向企业出具危险化学品企业装置设施处置方案备案登记表。保证政府部门对安全和环保监管。2.4.3所有清理置换拆除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必须按《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的要求,正确配戴与作业环境相符的防护用品。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按劳动保护要求着装。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作业人员必须截安全帽、穿工作鞋和工作服;应按作业要求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在2m及以上的无可靠安全防护设施的高处、悬崖和陡坡作业时,必须系挂安全带。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2.4.4清理置换合格的设备设施、管道要进行有效隔离,以防物料串入,从而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2.4.5企业在清理置换过程要对设备管线内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进行抽净、排空、吹扫、置换、通风;积附在设备或管道壁上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质残渣,可采用蒸煮、洗涤、机械及人工进行清理,装置及设施拆除前,设备或管线内部残留可燃气浓度应满足《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动火作业检测要求,有毒气体检测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的规定。用惰性气体吹扫或置换过的装置设施,需要人工进入作业时,必须采用自然或强制通风的方式将惰性气体置换,以防窒息。检测氧含量一般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应大于23.5%,同时必须满足《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检测的其他要求。需要采用化学清洗时,企业应注意采取措施防止可能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危害人体及污染环境。排空置换时,企业要通知周围施工方禁止用火作业,设置围档,必要时人员需撤离现场。清洗清理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企业应封盖清洗清理作业对象及周围所有下水井和地漏,禁止易燃、易爆介质排入工业下水系统;清洗清理工作完成后,再次对地面、明沟、地池内的挥发性污染物进行清理,封盖装置及其周围的所有下水井和地漏,防止工业下水系统残留易燃易爆气体。拆除活动应充分利用原有雨污分流、废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对拆除现场及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含清洗废水)、污水、积水收集处理,禁止随意排放。没有收集处理系统或原有收集处理系统不可用的,应采取临时收集处理措施。物料放空、拆解、清洗、临时堆放等区域,应设置适当的防雨、防渗、拦挡等隔离措施,必要时设置围堰,防止废水外溢或渗漏。对现场遗留的污水、废水以及拆除过程产生的废水等,应当制定后续处理方案。未经倒空置换的装置,企业严禁将消防水、可燃气体报警仪等消防设施停止运行;消防器材必须按照定制管理进行配置。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环境污染。2.4.6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等特殊作业执行作业票证管理,作业要有专人监护。2.4.7对不明确是否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予以认定。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应当根据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险特性确定所属废物类别,进行归类管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识别和登记拟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中遗留物料、残留污染物,妥善收集并明确后续处理或利用方案,防治泄露、随意堆放、处置等污染土壤。拆除活动结束后,应对现场内所有区域进行检查、清理,确保所有拆除产物、遗留物料、残留污染物等得到合理处置,不遗留土壤污染隐患。企业要重视厂区清理,对厂区内的地下管网必须全部清除处置到位,对地面、下水道、沟渠部位散落物料要进行全面清理,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安全验收。针对拟拆除的设备、建(构)筑物,明确设备内部物料放空及无害化清洗、设备拆除、建(构)筑物无害化清洗、建(构)筑物拆除等环节污染防治施工方案。2.4.8企业应到取得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许可证件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有关许可证件注销手续,并及时、妥善处置其装置设施。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该特种设备的使用功能,并向原登记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保证政府部门对安全和环保监管。2.5 安全、环保、职业卫生2.5.1无机化工工程危险物料较多,失控的偶然事件,会造成工厂内外大批人员伤亡,或者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或环境损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等评估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安全、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作出评价,以便有针对性的确定安全、职业病防护措施。因此,提出无机化工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评估的要求。2.5.2无机化工其原料、产品、辅助材料和化学品多为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物料,生产、储存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毒性、腐蚀性、高温、低温、噪声、机械伤害、高处坠落、放射性等危险有害因素。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可以防御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伤害,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此,提出了对安全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且应急防护装备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2.5.3无机化工其原料、产品、辅助材料和化学品多为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物料,生产、储存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灾害。安全标志是向工作人员警示工作场所或周围环境的危险状况,指导人们采取合理行为的标志。安全标志能够提醒工作人员预防危险,从而避免事故发生;当危险发生时,能够指示人们尽快逃离,或者指示人们采取正确、有效、得力的措施,对危害加以遏制。2.5.4环境保护设施是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按照排污证规定排放污染物和预防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最终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可避免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不及时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环境保护设施按照相关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并应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其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要求,这样可避免不合格的环境保护设施投入生产或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验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2.5.5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如化肥行业的合成氨生产可能涉及使用溶剂甲醇或联产甲醇等有机挥发性物料,这些有机挥发性物料的使用、储存和装卸等过程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应采取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措施,满足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六(一)要求“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到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六(二十五)要求“实施VOCs专项整治方案。制定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方案,出台泄漏检测与修复标准,编制VOCs治理技术指南……”。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要求。国家于2019年5月发布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方也发布了相应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第5条规定“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第6条规定“VOCs物料转移与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第7条规定“工艺过程VOCs物料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第8条“设备与管线组件VOCs泄漏控制要求”、第9条规定“敞开液面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和第10条规定“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涉及使用或生产挥发性有机物(VOCs)物料的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应符合这些标准的要求。2.5.6《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2016第4.1条表1、表2对总汞、总镍等第一类污染物和活性氯规定了车间或生产装置排放口排放限值;《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0-2011第4条表1、表2和表3对总砷规定了车间或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排放限值;《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2-2010第4.1条表1、表2和表3对总砷、总铅等第一类污染物规定了车间或生产装置排放口排放限值;《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3-2015第4.1条表1、表2对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等第一类污染物和总铜、总锌、总锰、总钡、总锶、总钴、总钼、总锡、总锑规定了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的排放限值。因此,参照《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第4.1.1条规定“第一类污染物浓度超标的污水应在装置(单元)内进行达标处理”的要求,提出规定。2.5.7该条强调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应采取防治地下水、土壤污染的控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条规定“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当采取防渗漏等措施,并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进行监测,防止地下水污染。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回收、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生态环境部令第3号《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规定“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包括:(一)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中应当纳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企业”;第六条规定“工矿企业是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相关活动”;第九条规定“重点单位建设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储罐和管道,或者建设污水处理池、应急池等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和安装有关防腐蚀、防泄漏设施和泄漏监测装置,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国家已发布了《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可参照该标准进行防渗设计,同时应落实项目环境影响文件及其审批意见要求。2.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并采取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识别标志和鉴别单位管理要求。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当动态调整”;第七十八条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有关信息,并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第七十九条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因此,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应先按《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34330等标准鉴别确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再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等标准鉴别确认固体废物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还是危险废物,并分类进行管理和处理处置。项目配套建设的一般工业固体贮存场或填埋场应符合《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等要求;配套建设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贮存场或填埋场应符合《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42、《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等要求。2.5.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环境保护部部令第48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规定“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自行监测方案。自行监测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监测点位及示意图、监测指标、监测频次;(二)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三)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四)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存档要求等”。第三十四条规定“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或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的监测设备,按照规定维护监测设施,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对未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应当加强自行监测,评估污染防治技术达标可行性”;第三十六条规定“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废气、污水的排污口、生产设施或者车间分别计算,依照下列方法和顺序计算:(一)依法安装使用了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二)依法不需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手工监测数据计算;(三)不能按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方法计算的,包括依法应当安装而未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自动监测设备不符合规定的,按照环境保护部规定的产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因此,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应制定监测方案,并按照方案自行开展环境监测,以说明企业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要求,自行监测结果不仅要向社会公开,同时也可作为交纳环境保护税的重要依据。自行监测方案可按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化肥工业-氮肥》HJ948.1、《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火力发电及锅炉》HJ820等进行编制。为保证监测数据合法有效,无机化工工程项目的大气排放口、水污染物排放口及噪声源应规范化,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应符合《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15562.1要求。为保证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废水、废气污染物监测应符合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废气排放口设置的采样孔应符合《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规定,采样平台设置可按《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75等要求。水污染物监测可按《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Cr、NH3-N等)安装技术规范》HJ353等规定执行。2.5.10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出发,全面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应当明确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办发[2016]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等,环境保护部部令第48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四条规定“排污单位应当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因此,无机化工工程项目应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942、《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无机化学》HJ1035、《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化肥工业-氮肥》HJ864.1、《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磷肥、钾肥、复混钾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工业》HJ864.2等,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排污许可证,且依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发的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3物料储运3.1 一般规定3.1.1仓储设施应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分区域相对集中布置,为采用机械化搬运、共用运输、装卸设备和扑救火灾创造条件,并可节约用地、便于管理,仓储设施靠近相关装置和运输线路,以符合工艺流程的连续性要求,避免二次倒运;同时,根据甲、乙类液体及液化烃的性质,将罐组分区集中布置,防止可燃气体积聚,减少其泄漏后的影响范围及防止火灾发生。3.1.2可燃液体储罐爆炸起火时,往往会发生罐体破裂,液体流淌到哪里,就烧到哪里,祸及范围大,故作出此规定;如因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采用加强防火堤或另外增设防护墙等可靠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3.1.3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发生火灾事故的几率较高,液体泄漏后自燃是“潜在的点火源”;液化烃泵泄漏的可能性及泄漏后挥发的可燃气体量都大于操作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因此,规定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房间内。3.1.4设置紧急切断阀便于事故状态下的快速切断,防止事故扩大,便于事故的处理;规定紧急切断阀具有手动功能,是为了实现自动功能失效时仍可手动将阀门切断的需要。3.1.5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范围,降低事故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有爆炸危险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散发可燃气体的物料仓库位于散发火花地点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燃气体漂移至散发火花地点,降低引发事故的几率。3.1.6在可能泄漏可燃气体设备区,设置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可及时得到危险信号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3.2 液体储运3.2.1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由50000m3、100000m3、150000m3的浮顶油罐组成的罐组已建成使用,且罐组自动控制水平及消防水平亦有很大提高,同时考虑罐组平面的合理布置,减少占地,故规定不应大于600000m3。混合罐组在设计中经常出现,由于浮顶、内浮顶油罐发生整个罐内表面火灾事故的几率极小,所以浮顶、内浮顶油罐比固定顶油罐安全性高,故规定浮顶、内浮顶油罐的容积可折半计算。3.2.2踏步的设置不仅要满足日常巡检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事故状态下人员逃生及消防的需要;防火堤、防护墙上应有方便工人进出罐组的踏步,各罐组踏步数不应少于2个;并应处于不同方位,是为便于罐组人员安全脱离火场。隔堤、隔墙是同一罐组内的间隔,操作人员需经常翻越往来操作,故隔堤、隔墙均需设人行踏步。3.2.3本条文基于安全因素考虑。非金属内浮顶,浅盘式或敞口隔仓式内浮顶安全性差,所以限制其使用。3.2.4限制Ⅰ级和Ⅱ级毒性的甲B、乙A类液体储罐容量是为了降低其事故危害性,氮封或其他惰性气体保护系统可有效防止储罐发生爆炸起火事故,进一步加强有毒液体储罐的安全可靠性。3.2.5由于气相空间有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所以规定这些储罐“通气管上必须装设阻火器”。3.2.6甲B、乙、丙类液体的进液管从储罐上部进入储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使液体喷溅,这样除增加液体大呼吸损耗外,同时还增加了液体因摩擦产生大量静电,达到一定电位,就会在气相空间放电而引发爆炸的危险。当工艺安装需要从上部接入时,应将接入管延伸到距储罐底板200mm处,使出油口浸没在液面以下。丙B类液体采取沿罐壁导流进罐的方式,也是一种可选择的非喷溅方式。3.2.7采取的措施可以改善工作环境,避免有毒气体损害操作人员健康。3.2.8设围堰的目的是防止泄漏出来的液体漫流及腐蚀性液体扩大损害范围,同时防止大面积挥发有害气体。当人身、设备、工具受到泄漏有毒液体的污染,需及时冲洗或进行中和处理;围堰内地坪如不铺砌,又不能及时冲洗、刷洗,则泄漏出的有毒液体会渗透入土壤中;有毒物质由于毛细管作用会逐渐蒸发,使周围的空气长期受到污染;至于腐蚀、污染水源也有可能。3.2.9液化烃储罐的布置不允许超过两排,主要是考虑在储罐起火时便于扑救。罐组内液化烃泄漏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储罐的数量,数量越多,泄漏的概率的越高,与单罐容积大小无关,故液化烃罐组内储罐个数需要加以限制。3.2.10本条根据石化行业安全运行管理要求,规定了球罐安全附件及其附属设施选用的原则要求。3.2.11有毒物料储罐、低温储罐及压力球罐进出物料管道应设置自动或手动遥控的紧急切断设施。3.2.12甲B、乙、丙A类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其装车一般为非密闭装车,液体上面的气相空间的气体处于爆炸或可燃环境中,若不采用液下装车而采用喷溅式装车,容易产生静电而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3.2.13液化烃和可燃液体在装卸过程中,经常散发可燃气体,在装卸作业完成后,可能仍有可燃气体积聚在装卸栈台附近或装卸鹤管内,若机车利用装卸线走行,机车一旦散发火花,是很危险的。3.2.14采用明沟卸可燃液体易引起火灾事故。3.2.15储罐区占地大,管道长,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罐间距宜尽可能小,以节约占地和投资;储罐的间距确定,主要考虑因素有:1储罐着火概率;2储罐起火后,能否引燃相邻储罐爆炸起火,是由该罐的破裂状况和液体溢出或淌出情况而定的;3消防操作要求;40.4D~0.6D的罐间距在国内石油化工企业中已执行多年,证明是安全经济的;5储罐类型;浮顶罐的防火间距可比固定顶罐适当缩小。3.2.16储罐的防火间距主要根据下列因素确定:1液化烃压力储罐比常压甲B类液体储罐安全。例如,某厂液化乙烯卧罐的接管处泄漏,漏出的液化乙烯气化后,扩散至加热炉而燃烧并回火在泄漏部位燃烧。经打开放空火炬阀后,虽然燃烧一直持续到罐内乙烯全部烧光为止,但相邻1.5m处的储罐在水喷淋保护下却安全无事。又如,某厂动火检修液化石油气罐安全阀,由于切断阀不严,漏出液化石油气被引燃,火焰2m多高,只在泄漏处燃烧,没有引起储罐爆炸。可见:(1)液化石油气罐因漏气而着火的火焰并不大;(2)罐内为正压,空气不能进入,火焰不会窜入罐内而引起爆炸;(3)对邻罐只要有冷却水保护就不会使事故扩大。2全冷冻式储罐防火间距参照NFPA58《液化石油气规范》规定:“若容积大于或等于265m3,其储罐间的间距至少为大径的一半”;APIStd2510《液化石油气(LPG)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规定:“低温储罐间距取较大罐直径的一半”。3可燃气体干式气柜的防火间距,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致。4大型卧式储罐在国外已有应用,国内引进项目中也开始使用。防火间距按1.OD要求,可以满足生产和检修的要求。对于小容积的卧罐,仍按原规范的要求是合适的。3.2.17氨气就地排放达到一定浓度易发生燃烧爆炸,并使人员中毒,故应经处理后再排放。常见氨排放气处理措施有:用水或稀酸吸收以降低排放气浓度。3.2.18液氨大规模事故性泄漏会形成低温云团引起大范围人群中毒,遇明火还会发生空间爆炸。液氨储罐消防水喷雾供给强度不应小于6L/min.m2,持续供给时间不应小于6h,相应时间不应大于120s。3.3 固体储运3.3.1为国家标准《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规定的内容。3.3.2本条基于安全可靠的原则提出了防爆设计要求。防爆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及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3.3.3室内储煤场面积较大,考虑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已无法做防火墙分隔,正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很少,建筑内设有消防设施,同时采取了煤的分堆和碾压惰化措施,具有完备的安全疏散体系和通风设施,所以最大允许占地面积有所放宽。目前国内最大一次性建设2×1000MW机组的实际情况,其贮煤场最大占地面积经过计算,当褐煤15d的贮煤量或烟煤20d的贮煤量时,建筑面积约为50000m2。对于国内已经建成投产的发电厂的室内贮煤场,两台机组的建筑面积为4000m2左右。为满足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提出每座室内贮煤场最大允许占地面积为50000m2。室内贮煤场中储存的煤属于丙类储存物品,火灾的表现为阴燃为主,并不会迅速蔓延,煤的火灾对结构的危害作用与其他物质的作用有所区别,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提出每座室内储煤场内每个防火分区不宜大于12000m2。防止煤场火灾蔓延的最可靠办法是设置防火墙,但是由于设备运行的原因难以实现,可行的方法就是相邻煤堆底边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通道以防止火灾蔓延,圆形煤场设置防火墙或煤堆间通道无法实现,设计时应尽量将圆形煤场的总面积控制在12000m2。3.3.4卸煤装置和翻车机室地下室的火灾危险性属丙类,在正运行情况下只有一两个人,为安全起见,提出两个安全出口通至地面,运煤系统中地下构筑物有一端与地道相通,为保证人员安全蔬散,所以要求在尽端设一个通至地面的安全出口。碎煤机室和转运站层高较高,层数可达4、5层,敞开楼梯在火灾时具有拔风抽烟作用,会使烟气很快通过敵开楼梯向上扩散蔓延,给安全疏散造成威胁,因此,规定该楼梯用不燃烧体隔墙与其他部分隔开。运煤栈桥的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对一级、二级建筑安全疏散距离应为80m;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只有一两个人巡检,还有两端的碎煤机室或转运站作为安全出口利用,考虑其室内的运行环境,故要求其安全出口的间距不超过150m。3.3.5目前国内料场的设计,除了采用先进的机械工艺设备外,还设置了自动灭火、喷淋抑尘等设施,因此根据已有工程经验,依据《散装硫磺储存与消防关键技术的硏究》研究成果,针对散装丙类硫磺储存在圆形料场、矩形料场中的安全问题,规定设置喷淋抑尘系统、强制通风系统、粉尘、SO2和H2S浓度检测器、电视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安全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