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主体出发,体察人与自然和其它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相互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人伦文化,人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地体现这种精神。不仅是宫殿、寺庙建筑,居住建筑更是如此。从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到构造尺度、装饰装修、家具陈设等,莫不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这种人本精神在设计理念上集中表现在以下诸点。首先,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对象相互关系的决定作用,并成为一条设计基本原则,也就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即建筑设计最根本的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确定的规范关系。建筑就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如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图手法来突出皇权至上的设计主题,更重要的是要遵从礼制名份、尊卑等级,反映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北京故宫布局就是这样的范例。在设计构思上故宫分前朝、后庭两大部分。外朝属阳,天子公事之用置于前,设三大殿,空间处理宽敞、通达、宏伟。内庭属阴,寝室生活之用,置于后,设二宫,及后妃六宫六寝,空间处理则紧凑、亲密、精细。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更是十分严格。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如此等等。其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而现代建筑理论同样强调人的活动分析,主张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着眼于人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要研究建筑心理学、行为学等等。第二,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即或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把握适度。不是以超乎寻常的夸大尺度使人在建筑面前感到渺小得似乎并不存在。不像西方哥特建筑或罗马穹顶教堂建筑那样,尽其无比的尺度夸张,追求疯狂的高直空间和宏大飞升的穹窿,目的只在营造神的空间和气氛,无视人与空间的亲和力,只是让人在这种空间中压抑得听任神的驱使摆布,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震慑。中西建筑美学观不同尺度的应用就在这空间环境人与神体验的区别。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空间尺度是以人为本,而西方建筑空间尺度是以神为本的。第三,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在营造建筑环境中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无论寺庙修行或家居修身养性,应用对联、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同建筑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人文环境,达到教化的目的。一些民居的匾额对联常有积极意义,如“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进所有为退必自修”“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莫不表达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在满足建筑物质功能的同时,刻意强调建筑精神功能的重要意义,有时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成为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的一大特色。第四,中国建筑在观念上从来是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在营造方法上,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所谓一座建筑常常指的是一群建筑的组合体。如民居中常以某院代表这一组群若干个院落,诸如“王家大院”“李家大院”等称呼,都是若干幢单体的组合,是一个“群”的概念。院落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空间单元和母题。庞大的建筑组群都由院有机衍生而成。同西方院落不同,中国建筑院落的构成和功用常被赋予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要懂得中国建筑,必须要懂得中国建筑的“院落精神”。“院落”是中国建筑的灵魂和精髓。中国建筑文化即是“院落文化”。这种“院落文化”也就是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群体意识的体现。如故宫建筑群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十个院落组合艺术达到最高成就的典范之作。虽然它源自家族血缘政治的产生,富于封建宗法的色彩,这是客观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但就群体组合有机统一整体的设计意念和方法上,却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中国建筑组群设计变化万千,群体艺术魅力无穷,空间环境丰富多彩,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和境界,有着取之不尽的经验、技巧和智慧,还需要我们加深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挖掘开拓这一文化遗产宝库。(摘编自李先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蕴特色之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遵循“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遵从礼制名分、尊卑等级,反映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B.不仅古代建筑强调人的活动分析,现代建筑理论也主张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着眼于人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研究建筑中体现的人的心理、行为等等。C.西方哥特建筑和罗马穹顶教堂建筑,只在营造神的空间和气氛,而无视人与空间的亲和力,这与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大有不同。D.“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表达着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虽是民居的匾额对联,也有着教化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殿、寺庙建筑、居住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B.中国建筑在营造环境中遵循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的准则,把建筑精神功能看得比建筑本身更重要,以期形成强烈的人文环境,达到教化的目的。C.中国建筑院落的构成和功用常被赋予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院落文化”是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群体意识的体现,故宫便是其典范之作。D.加深对中国建筑的“院落精神”、中国建筑组群设计的经验与技巧等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开拓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宝库。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建筑在观念上从来是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B.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C.中国古代建筑多为院落式的组分,一般大型、重要、等级高的建筑布置在建筑群中心线的主要位置上,次要的建筑布置在两侧或主体建筑的对面,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D.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4.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人本精神在设计理念上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文章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着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A2.B3.C4.①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遵循“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②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③中国建筑遵循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的准则。④中国建筑讲究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5.①本文采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北京故宫以及一般住宅四合院的布局来说明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②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中西方建筑美学观不同尺度的应用进行对比,来说明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③本文采用了引证法,引用了一些民居匾额的内容,从而说明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在营造建筑环境中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遵从礼制名分、尊卑等级,反映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错误。由原文“如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图手法来突出皇权至上的设计主题,更重要的是要遵从礼制名份、尊卑等级,反映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可知,遵从礼制名分、尊卑等级,反映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的是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而不是中国所有的建筑。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把建筑精神功能看得比建筑本身更重要”错误。由原文“在满足建筑物质功能的同时,刻意强调建筑精神功能的重要意义,有时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成为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的一大特色”可知,只是有时建筑精神功能重于建筑的物质功能,而不是所有,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有山,有林,有风,注重的是自然的山林风水。B.强调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意境的创造。C.强调中国古代建筑多为院落式的组分,而院落是一群建筑的组合体,强调的是整体和群体,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建筑在观念上从来是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的观点。D.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成就。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对象相互关系的决定作用,并成为一条设计基本原则,也就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即建筑设计最根本的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确定的规范关系”可知,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遵循“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由原文“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即或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把握适度。不是以超乎寻常的夸大尺度使人在建筑面前感到渺小得似乎并不存在”可知,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由原文“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在营造建筑环境中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知,中国建筑遵循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的准则。由原文“中国建筑在观念上从来是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在营造方法上,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可知,中国建筑讲究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北京故宫布局就是这样的范例。在设计构思上故宫分前朝、后庭两大部分。外朝属阳,天子公事之用置于前,设三大殿,空间处理宽敞、通达、宏伟。内庭属阴,寝室生活之用,置于后,设二宫,及后妃六宫六寝,空间处理则紧凑、亲密、精细。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更是十分严格。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如此等等”可知,本文采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北京故宫以及一般住宅四合院的布局来说明 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由原文“即或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把握适度。不是以超乎寻常的夸大尺度使人在建筑面前感到渺小得似乎并不存在。不像西方哥特建筑或罗马穹顶教堂建筑那样,尽其无比的尺度夸张,追求疯狂的高直空间和宏大飞升的穹窿,目的只在营造神的空间和气氛,无视人与空间的亲和力,只是让人在这种空间中压抑得听任神的驱使摆布,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震慑”可知,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中西方建筑美学观不同尺度的应用进行对比,来说明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由原文“一些民居的匾额对联常有积极意义,如‘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进所有为退必自修’‘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莫不表达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可知,本文采用了引证法,引用了一些民居匾额的内容,从而说明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在营造建筑环境中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青番公的故事黄春明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他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我又不要你们麻烦。十二块田做十二身稻草人,我一个人尽够了,家里有的是破笠子、破麻袋、老棕蓑;不一定每一个稻草人都打扮着穿棕蓑啊!这样麻雀才会奇怪咧,为什么每一个农夫都是一模一样呢?所以说啊,你们做的稻草人,他们头上每每都堆满鸟粪,脑袋的草也被麻雀啄去筑巢。你们知道,现在的麻雀鬼灵精的,没有用心对付是不成的了!看看我们的吧。阿明,去把稻草抱过来!”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为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从海口那边吹皱了兰阳浊水溪水的东风,翻过堤岸把稻穗摇得沙沙响。青番公一次扛四身稻草人,一手牵着只有稻秆那么高的阿明在田里走。“你听到什么吗?阿明。”“什么都没有听到。”阿明天真地回答。青番公认真地停下来,等海口风又吹过来摇稻穗的时候又说:“就是现在,你听听看。”他很神秘地侧头凝神地在体会着那种感觉。“就是这个声音!”老人很坚决地说,“这就是我们长脚种的稻粒结实的消息。记住:以后听到稻穗这种沙沙声像骤然落下来的西北雨时,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就是经验,以后这些田都是要给你的。他们不要田。我知道他们不要田,只要你肯当农夫,这一片,从堤岸到圳头那边都是你的。做一个农夫经验最重要。阿明,你明白阿公的话?”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踮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当夕阳斜到圳头那里的水车磨房的车叶间,艳丽的火光在水车车叶的晃动下闪闪跳跃,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阿明每次来到水车这里就留恋得不想回去。“这水车磨房以前就是阿公的。有一年我们的田遇到大洪水,整年没有收成,后来不得不就把磨房卖了。唉,歪仔歪这地方的田,肥倒是顶肥的,就是这个洪水令人泄气。噢!当然,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不会了,浊水溪两边的堤岸都做起来了。从此就不再有洪水了。你放心,要给你的田,一定是最好的才给你。”“我要水车磨房。”“你和阿公一样,喜欢水车磨房。我们的磨房跟庄尾的不同,他们是把牛的双眼蒙着让牛推,我们用水车转动就可以。”“为什么要把牛的眼睛蒙起来呢?”“不把牛的眼睛蒙起来,牛一天围着磨子绕几万圈不就晕倒了嘛!水车磨房最好,不教我们做残酷的事。”晚上,阿明已经睡着了。老人轻轻地把小孩子的脚摆直,同时轻轻地握着小巧的小脚丫子,再慢慢地摸着,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此刻,内心的那种喜悦是经过多么长远的酿造啊!那个时候,每年的雨季和浊水溪的洪水抢现在歪仔歪这地方的田园时,万万没想到今天,会有一个这么聪明可爱的孙子睡在身边。他心想:人生的变幻真是不可料啊!谁知道五六十年后的情形?那年歪仔歪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所有的土地和那上面再迟半个月就可以收获的番薯和花生都流失,人也丧失了一大半。大水全部退掉,再浮出水面的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而歪仔歪人的意志,和流不完的汗水,总算又把田园从洪水的手中抢回来。天刚要亮,青番公就悄悄地起来去浇红菜。太阳的触须开始试探的时候,第一步就爬满了土堤,而把一条黑黑的堤防顶上镶了一道金光。堤防这边的稻穗,还被罩在昏暗的气氤中,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清凉的空气微微的带着温和的酸味,给生命注入了精神。太阳收缩他的触须,顷刻间已经爬上堤防,刚好使堤防成了一道切线,而太阳刚爬起来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块灿烂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从那里一直流泻过来。昨天的稻穗的头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还要低了。一层薄薄的轻雾像一匹很细长的纱带,又像一层不在世上的灰尘,轻飘飘地,接近静止那样缓慢而优美地,又更像幻觉在记忆中飘移那样,踏着稻穗,踏着稻穗上串系在蜘丝上的露珠,而不叫稻穗和露珠知道。阿明看着并不刺眼的硕大的红太阳,真想和太阳说话。但是他觉得太阳太伟大了,要和他说什么呢?当他们再度注意太阳的时候,太阳已经爬到用晒衣杆打不到的地方了。这时候,突然从堤防那边溪里传来了两声连续的枪声,击碎了宁静,一时使阳光令人觉得刺眼和微度发烫。老人烦躁地叹了一声说:“不会又是杀雄芦啼吧!”“什么雄芦啼?”“你不知道。现在没有这种鸟了,从浊水溪的堤防做起来以后,就没有人见过芦啼了。以前歪仔歪那一片相思林就有芦啼,但是它不常在那里,大水要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堤防那边又传来枪声。青番公听起来就像打他胸膛,他气愤地说:“阿明,你要记住,长大了绝对不能打鸟,尤其是芦啼。”“你不是说没有芦啼鸟了吗?”“说不定以后会出现。还有白鹭鸶,这更不能伤害。就是说你不种田了,也不能伤害这些鸟。阿明你会种田吧?”“阿公,麻雀打不打?”“也不要打,吓跑它就行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青番公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源于他做农夫的经验,他想把这些经验教给他的子孙。B.青番公从风声中听出稻粒结实的消息,是因为他太渴望丰收而产生的想象,所以阿明听不出来。C.阿明听到要把一大片田交给自己时有点紧张,说明他已经决定做一个农夫,以实现爷爷的心愿。D.阿明想和太阳说话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太阳太伟大了,使阿明心生敬畏而不敢言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青蕃公与阿明两个人的视角展开叙述,表现两代人对农田不同的感受,使作品耐人寻味。B.文中的环境描写既能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也能细腻地渲染气氛,还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文中对歪仔歪遭遇洪水的回忆,使这片土地多了份沧桑感,也使青番公对土地的情感变得复杂。D.小说语言清新质朴而又生动形象,描摹了清丽的乡村风光,展现了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8.文中多处描写阳光,画线句分别表现青番公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从本文中你看到青番公生活的乡村有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A7.B8.①夕阳斜照,火光艳丽表现了祖孙俩安放完稻人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

②太阳的金光表现出青番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以及即将收获的喜悦;

③阳光刺眼而微烫表现了老人听到枪声而心生烦躁和担忧。9.①乡村环境在慢慢改变,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使一些熟悉的自然要素正逐渐消失;

②乡村生活在慢慢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再依附于地,很多耕作经验正在被遗;

③乡土情怀在慢慢淡化,老一辈对土地的赤诚热爱正在被下一代的一些人忽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他太渴望丰收而产生的想象,所以阿明听不出来”错误。由原文“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就是经验”可知,这是青番公常年种田的经验积累,阿明还小,没有经验,所以听不出来。C.“说明他已经决定做一个农夫,以实现爷爷的心愿”错误。由原文“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踮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可知,阿明紧张的原因是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广大土地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D.“使阿明心生敬畏而不敢言语”错误。由原文“阿明看着并不刺眼的硕大的红太阳,真想和太阳说话。但是他觉得太阳太伟大了,要和他说什么呢”可知,应该是“太阳太伟大了”,对太阳是崇拜,不知道要和他说什么,而不是不敢言语。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还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环境描写“太阳的触须开始试探的时候”“堤防这边的稻穗,还被罩在昏暗的气氤中,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时间;同时“镶了一道金光”“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带着温和的”等语句渲染了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但是该句并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夕阳斜照,后文说“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表明祖孙俩人已经安放完稻人,火光艳丽表现了祖孙俩安放完稻人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堤防缺了一块灿烂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从那里一直流泻过来。昨天的稻穗的头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还要低了”,把稻穗的成熟比拟成头一天比一天低,赋予稻穗生命,太阳的金光表现出青番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以及即将收获的喜悦;“突然从堤防那边溪里传来了两声连续的枪声,击碎了宁静”,当老人听到堤防那边溪里传来的两声枪声时,“老人烦躁地叹了一声说:‘不会又是杀雄芦啼吧!’”老人担心是雄芦啼被杀,阳光刺眼而微烫表现了老人听到枪声而心生烦躁和担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乡村环境在慢慢改变,“大水全部退掉,再浮出水面的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大水使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结尾又写到人们射杀雄芦啼的枪声,说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使一些熟悉的自然要素正逐渐消失;乡村生活在慢慢变化,文章开篇写到七十多岁的青番公坚持每一块田要竖立一个稻草人,而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从而说明人们不再依附于土地生存,土地及耕作经验正在被下一代遗弃;乡土情怀在慢慢淡化,文章通过写青番公的家人十几个人,除了七岁的阿明都不再有兴趣和青番公去扎稻草人,清晨听到传来的打鸟的枪声,这些都说明像青番公那样的老一辈对土地的赤诚热爱正在被下一代的一些人忽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D.“仲可谓不知本者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中“本”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而要远离。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14.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B13.(1)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2)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天,也必有其根源、预兆。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②材料二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虽威公幸而听仲”,“虽”的意思是“即使”,引出“威公幸而听仲”,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诛此三人”,有另外的动宾结构,是新的句子,所以C处断开;“诛此三人”,有独立的动宾结构,主语则承接前一句的“威公”,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引起新的一句,所以E处断开;“而其余者”,语义转折,充当状语成分,后面的“仲”是主语,状语置于主语之前,表示强调,此处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相同,“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和我交往。B.正确。不同,“遇”,对待;/接触。句意: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错误,不同。“相”,动词,辅佐;/名词,举行祭祀、参见君主的时候在旁边喊跪拜、叩首的一种小官,相当于主持人、司仪。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我愿意做一个小的司仪。D.正确。不同,“本”,名词作动词,从根本上着眼;/名词,树木的根。句意: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树木的根要舒展。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错,依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可知是管仲认为这三人不讲人情,而不是建议齐桓公对这三人“不必顺念情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2)“作”,发生;“由兆”,根源、预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材料一认管仲对齐国有功,替齐桓公出谋划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②依据“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可知管仲没有举天下之贤者,在其死后,齐国大乱,说明管仲没有尽到责任。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材料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其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读五代史曾巩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当时积薪上,曾宁废歌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全诗围绕题目展现诗人阅读五代史时的所思所感。B.诗人开篇指出唐代衰败非一日之因,从开元时就有隐患却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唐代自衰败又传了十四代,根基虽然牢固,但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D.诗人感叹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最终也不能善始善终。16.诗的最后四句对于治国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统治者要懂得国家要时代积累德义。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②君主不能耽于享乐,看不到危机。君主要有危机意识,及早发现,早做决断,才能避免更大的隐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根基虽然牢固,但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错,“暴戾岂易攻”,是说“暴戾”不容易攻下,而从唐代自衰开始依然传了十四代,也说明了根基强大的国家不容易灭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意思是,国家的兴起如果没有时代积累的仁德,就像迎着风的蜡烛一样,很快就会覆灭。此句强调了统治者要懂得国家要时代积累德义。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从而从反面强化了观点。②“当时积薪上,曾宁废歌钟”,意思是国家已经像坐在堆放的柴草之上了,只要一点火星就能够让它灭亡。但统治者竟然还在歌舞享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危机。“积薪”喻指隐伏的危机,在危机隐伏的时候,君主不思考如何解决,反而沉溺于歌乐之中,最终的灭亡就难以避免了。此句启示我们,君主要有危机意识,及早发现,早做决断,才能避免更大的隐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________”,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________”。(3)老师讲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小刚想到古诗文中有许多借流水抒发时光易逝之感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尤在于名实④.而天下之理得矣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称”“迩”“名实”“萧”“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颤。它们像()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权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的英雄气魄。(),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铮铮铁骨饱经沧桑临危不惧岿然不动B.饱经沧桑临危不惧岿然不动铮铮铁骨C.铮铮铁骨临危不惧岿然不动饱经沧桑D饱经沧桑岿然不动临危不惧铮铮铁骨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D19.第一处:就有生的希望第二处: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形容胡杨“像……老人”,老人一般都会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可选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第二空:“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形容胡杨经劲风、黄沙依然坚固,不动摇,故选用“岿然不动”。岿然不动:像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第三空:根据“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可知形容胡杨具有面临着黄沙依然从容不迫,毫不畏惧的“英雄气魄”,故选用“临危不惧”。可临危不惧: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第四空:“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形容胡杨的坚强不屈,故选用“铮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可知在大戈壁有水就有生的希望,故可填:就有生的希望;第二处:根据后文“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可知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个“泪”不是真正的眼泪,是胡杨的水汁,因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需要加双引号。故填:胡杨是“会流泪的树”。(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①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曾说:②“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③。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④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与“质”。所谓“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所谓“质”,是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相适应,要加快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20.文中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