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渗色色牢度-编制说明_第1页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渗色色牢度-编制说明_第2页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渗色色牢度-编制说明_第3页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渗色色牢度-编制说明_第4页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渗色色牢度-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根据国标委发[2021]12号“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纺

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渗色色牢度》(计划编号:20210779-T-608)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基础标准分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为该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项

目计划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

2、主要工作过程

2021年5月至2021年6月,成立起草小组,做好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样品的准

备,制定试验方案。

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根据方案开展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讨论贴衬织物选择、试

剂的浓度、试验温度、试验时间、试验湿度、试样在水面下的长度、试样在水面上的长度、

试样宽度对纺织品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寻找一种可靠、科学、可操作性的测试方法。

2022年3月,起草组内部讨论,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

2022年4月-5月,进行试验验证,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制定的意义

随着纺织技术的迅速发展,纺织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色牢度直接涉及人体的健

康安全和外观品质,尤其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

基本安全规范》八个检测项目中就有四项涉及色牢度检测,分别是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

度、耐干摩擦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但近几年消费者投诉、生产企业品质管理中仍暴露出

目前的色牢度检测项目不能很好的表征问题所在。国内检验机构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

色牢度检测(如: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染料迁移色牢度、臭氧色牢度),以期达到预

防的目的,为纺织服装企业质量管理提供诊断式服务,为商家贸易摩擦提供仲裁检验。

出口贸易的增多,也迫使我国加强新项目的研究,近年开始出口日本的部分产品新增

了耐渗色色牢度(又称色泣色牢度)的要求。而日本的色泣测试方法(大丸法)中的试剂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但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繁多,测试方法中未做明确规定,导致测

试方法未能得到统一,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大丸法要求测试温度为室温,但是对于较冷

的天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易溶解,严重影响试验结果。因此若能明确试剂的种类、规定测

试温度、试验湿度、测试时间、试样大小等参数,就能做到耐渗色色牢度检测的标准化。

2018年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制定的团体标准CNTAC19-201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

渗色色牢度》,将已经验收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纺织品色泣牢度检测方法研究》,科

技成果转换成标准。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该团体标准中所选的表面活性剂,可进一步优化;

选用不同的贴衬对测试结果有影响;贴衬的经纬向取样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团体标准虽对试

验温度、试验时间进行了研究,但对试样的大小、试验的湿度未仔细分析。

本方法参照大丸法,选定了耐渗色色牢度的测试试剂,细化了制样时贴衬织物取样方向,

并明确规定耐渗色色牢度中试剂的浓度、试验温度、试验湿度、试验时间,试样水面下的长

度、试样水面上的长度、试样宽度。以寻找一种可靠,科学和统一的测试方法,评价纺织品

的耐渗色色牢度。

三、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按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制,在对纺织产品特性了解的

基础上,广泛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及文献资料,建立适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征求行业内的专家、

学者以及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充分结合,以便

于标准颁布后的推广和应用。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包括主要试验分析)重点内容

4.1方法原理

试样与规定的贴衬织物缝合成组合试样(规则条格织物可单独制样),在规定的温湿度

条件下,将试样一端浸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试验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试样有色部位上与

纤维结合不牢的着色剂在毛细管效应的作用下,随水分向周边渗化到贴衬织物或试样相邻部

位,取出试样,悬挂晾干后,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评定贴衬织物或试样相邻部位的沾色牢

度等级。

4.2主要测试条件的确定

试验中选取了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试样进行测试,其详细参数详见表1。

表1试验试样的参数

试样编号试样颜色试样材质L﹡a﹡b﹡

1#深蓝锦纶51.0%聚酯49.0%25.890.55-8.46

2#粉红锦纶51.0%聚酯49.0%57.3729.699.96

3#藏青锦纶87.1%氨纶12.9%16.31.53-9.91

4#草绿麻88.6%锦纶11.4%29.49-18.781.6

5#湖蓝聚酯66.8%棉33.2%37.24-6.75-11.82

6#荧光绿聚酯67.0%棉33.0%77.27-23.857.84

7#黑色聚酯100%15.220.66-0.52

聚酯54.9%腈纶21.5%

8#米色羊毛18.9%尼龙2.4%47.616.4120.58

黏胶2.3%

聚酯68.1%棉30.9%

9#黑+白///

氨纶1.0%

10#黑+白棉100%///

11#黑色棉100%14.840.670.19

棉86.1%聚酯13.0%氨

12#黑色13.380.29-0.69

纶0.9%

13#深蓝色聚酯87.2%氨纶12.8%16.870.88-2.95

聚酯27.8%、棉65.1%、

14#酒红色21.385.870.82

粘纤7.1%

15#大红色聚酯58.8%、棉41.2%39.5554.2329.53

16#深蓝色聚酯59.8%、棉40.2%21.77-1.38-9.94

棉74.4%、莫代尔24.5%、

17#黑色13.770.36-0.71

氨纶1.1%

棉标准贴衬织物、聚酯纤维标准贴衬织物、锦纶标准贴衬织物、腈纶标准贴衬织物

试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ASNo.68131-40-8,HLB值12~13)、日本花王株式会社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

4.2.1贴衬织物的选择

渗色色牢度考核的是纤维上染料随水份渗化、泳移的能力。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染料渗

化、泳移的载体——贴衬织物对渗色色牢度有一定影响。

日本大丸法选用的是棉标准贴衬。本次耐渗色色牢度测试方法中选用棉标准贴衬进行耐

渗色色牢度测试。选用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棉标准贴衬织物,以日本JIS棉标准贴衬作为参

照,对不同织物进行耐渗色牢度测试,以确定试验用标准棉贴衬。

剪取2.5cm宽度,3cm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别将各个试样的一端浸入

0.0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保持水面下2cm,水面上1cm的状态,在温度20℃相对湿

度65%条件下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2小时。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2所示。

表2不同棉标准贴衬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

JIS棉贴衬国标棉贴衬①国标棉贴衬②ISO棉贴衬

样品经向纬向经向纬向经向纬向经向纬向

1#深蓝3-433343-43-43-4

2#粉红3-43-4334433

3#藏青443-43-44-543-43-4

4#草绿433-4343-43-43

5#湖蓝3-43-4334433

6#荧光绿3-43-4334433

7#黑色33333333

8#米色332-32-33-43-42-32-3

11#黑色43-43343-43-43-4

12#黑色2-32-32-32-32-32-32-32-3

13#深蓝32-3334332-3

14#酒红43-433443-43

15#大红色4-54-53-43-44-54-544

16#深蓝色4-54-53-43-44-54-544

17#黑色443-43-44-54-544

4.2.1.1贴衬经、纬取向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试验织物与同一贴衬织物的不同方向缝合再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对

于一些织物测试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使用JIS棉贴衬时1、4、11、13、14号织物;使用

国标棉贴衬①时4号织物;使用ISO棉贴衬时4、13、14号;使用国标棉贴衬②时1、3、4、

11、13号织物用纬向取样棉贴衬测试结果会比与经向取样棉贴衬测试结果深;其他织物与

经、纬向取向棉贴衬测试结果一致。

从下表可知这几类棉贴衬的经向芯吸高度均大于纬向芯吸高度,这是因为织造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经向的紧密度会大于纬向,织物排列密度和紧度越大,经纬纱间的压力越大;纱

线的捻度越大、纤维间的作用点越多,且接触越好。这些均有利于水分在纤维中和纤维间的

传导。

表3不同棉标准贴衬芯吸高度

JIS棉贴衬国标棉贴衬①国标棉贴衬②ISO棉贴衬

1208990104

经向,mm1228880101

124908898

纬向,mm957865110

1007760103

103826598

报出值,mm122.08986.0103.7

结合表2及表3可知,经向芯吸高度高,致使渗化面积大,对于等量染料而言,渗色

程度就显得低,耐渗色色牢度级数变高。当经纬向芯吸高度不同引起的渗化面积差对一些染

料的影响不大时,经纬向的耐渗色色牢度保持一致。

为统一规范方法测试,本方法规定:备样时剪取纬向贴衬织物与试验织物缝合形成组合

试验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

4.2.1.2不同棉标准贴衬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使用国标棉贴衬①与JIS棉标准贴衬相比,除了7、12号织物耐渗色级数相同;13

号织物国标棉贴衬①纬向测试结果比JIS棉贴衬纬向测试结果浅半级外;2、3、5、6、8、

17号织物双向和1、4号经向以及11、14号纬向的测试结果显示国标棉贴衬①均比JIS

棉标准贴衬深半级;15、16号织物双向和11号经向结果显示国标棉贴衬①均比JIS棉

标准贴衬深一级。

使用国标棉贴衬②与JIS棉标准贴衬相比,1、2、5、6、8、13、14、17号织物双

向,3号经向,4、14号织物纬向使用国标棉贴衬②结果比使用JIS棉标准贴衬结果浅半

级;7、11、12、15、16号织物耐渗色级数相同。

使用ISO棉标准贴衬与JIS棉标准贴衬相比,2、3、5、6、8、14、15、16号织物

双向和11号织物经向4号经向使用ISO棉标准贴衬结果比使用JIS棉标准贴衬结果深

半级;7、12、13、17号织物耐渗色级数相同。

为分析其中缘由,对上述四种棉标准贴衬进行了空白试验(即将没有缝合试验样

的单独棉贴衬一端浸入0.0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在温度20℃相对湿度65%条

件下测试2小时,结果见表4。

表4不同棉标准贴衬空白试验结果

空白试验JIS棉贴衬国标棉贴衬①国标棉贴衬②ISO棉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53-454-5

空白试验中,国标棉贴衬①出现3-4级淡黄色色痕,ISO棉贴衬出现4-5级隐约可

见色痕,其他棉贴衬在空白试样测试结果中无色痕。对于贴衬织物规定标准中,对织物

规格、白度值、pH值、沾色性能做了要求,但制造棉标准贴衬过程中使用的助剂残留

等并未做规定。棉标准贴衬中残留助剂在空白试验过程中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泳移,

在末端堆积形成色痕,残留助剂多则色痕明显,残留助剂少则色痕不明显。对于耐渗色

色牢度深的试样,贴衬上残留助剂产生的色痕,会被泳移的染料所覆盖。对于试样本身

渗色色牢度浅(≥4级)或无渗色的,如表2中15号、16号织物本身并没有渗色,17

号织物仅有4级的渗色情况,但用国标棉贴衬①时,渗色色牢度评到3-4级,出现了“假

渗色”的情况。也就是当耐渗色色牢度为3-4级时,可能是假3-4级,需考虑贴衬上残留

助剂产生色痕的影响。

为统一规范方法测试,本方法规定: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需做空白试验,避免“假

渗色”干扰最终结论。

4.2.2表面活性剂浓度确定

剪取2.5cm宽度,3cm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别将各个试样的一端浸入不同

浓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保持试样在水面下2cm,水面上1cm的状态,在温度20℃

湿度65%条件下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2小时。

4.2.2.1(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5所示。

表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

耐渗色色牢度,级

浓度,%0.010.030.050.080.10大丸法

1#3-43-43-432-33

2#3-43-43-4333-4

3#3-43-43-432-33-4

5#3-43-43-4333-4

6#3-43-43-4333-4

7#3-43-43-4333

8#3-43-43-432-33

12#3-432-32-322-3

13#2-32-32-32-322-3

14#3-43-43333-4

由表5可知,14号织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0.05%处降低0.5级;1、2、3、5、6、7、

8号织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0.08%浓度处降0.5级;12号织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

0.03%处降0.5级;13号织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0.10%处降0.5级。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浓度0.10%处,1、3、8、13号织物耐渗色色牢度又进一步降低了0.5级。不同织物在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处出现降级情况,是因为不同织物上的染化料助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的结合力不同,有的要在浓度稍高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变化,有的则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

敏感,在低浓度下就发生变化。但整体而言都是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不断加大,不同

织物耐渗色色牢度的级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2.2.2(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

6所示。

表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

(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

耐渗色色牢度,级

浓度,%0.010.030.050.080.10仿大丸法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1#

44-54444444444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2#

4-54-544-544-544-544-544-5

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

3#

43-43-43-43-43-43-433-42-3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5#

4-53-44-53-44-53-44-534-534-5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6#

4-53-44-53-44-53-44-534-5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7#

4-53-44-53-44-53-44-534-5343-4

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

8#

43-443-443-443-443-4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12#

3-43-4332-32-32-32-32-322-3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13#

32-32-32-32-32-32-32-32-322-3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

14#

43-43-43-43-433-433-433-43-4

注:仿大丸法仅选择的贴衬织物为两种贴衬与日本大丸法只有一种棉贴衬不一致。(下文的

仿大丸法注解同此)

由表5可知,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不同标准贴衬织物的影响不同。上表中1、13、

14号织物的聚酯贴衬、2号、3号织物锦纶贴衬在非离子表面活性浓度0.03%处耐渗色色牢度

下降了0.5级;12号织物的聚酯贴衬在非离子表面活性浓度0.03%和0.05%处均下降0.5级;棉

贴衬的变化同表5外,其他贴衬耐渗色色牢度均未发生改变。说明除棉标准贴衬外,上述其

他贴衬织物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不敏感。

结合表5、表6可知,试样用不同贴衬测试耐渗色色牢度不同。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

0.05%为例,1号织物棉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4级,锦纶和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级;2号

织物棉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4级,锦纶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级,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5

级;3号织物棉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4级,锦纶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3-4级;5、6、7号织物棉

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4级,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5级;8号织物棉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4

级,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级,腈纶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4-5级;12、13号织物棉、聚酯

贴衬耐渗色牢度为2-3级;14号织物棉贴衬耐渗色牢度为3级,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为3-4

级。

因此,耐渗色色牢度测试需记录使用哪种方法,哪类标准贴衬,不同方法和不同贴衬间

不具有可比性。

4.2.2.3(条纹织物,无贴衬)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7示。

表7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条纹织物,无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

浓度,%0.010.030.050.080.10大丸法

9#3-43-43-43-433-4

10#443-4333-4

从表5-表7,结合日本大丸法的测试数据可知,本方法所选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

0.05%浓度处的测试结果与日本大丸法的吻合度最高,且此浓度也是日本大丸法中规定的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因此确定此方法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05%。

4.2.3试验温度的确定

剪取2.5cm宽度,3cm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别将各个试样的一端浸入

0.0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保持试样在水面下2cm,水面上1cm的状态,在湿度为

65%,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2小时。

4.2.3.1(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8所示。

表8试验温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

耐渗色色牢度,级

温度,℃1015202530大丸法

1#43-43-432-33

2#443-43-433-4

3#3-43-43-4213-4

5#43-43-43-42-33-4

6#3-43-43-432-33-4

7#43-43-43-42-33

8#3-43-43-432-33

12#332-321-22-3

13#2-32-32-321-22-3

14#3-4332-323-4

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运动加剧,对吸附、包围、携带染料分子

有促进其扩散作用。同时染料分子自身运动的加剧,也加速了渗色现象的产生。由表8可知,

在10~30℃温差下,耐渗色色牢度降低了1~2.5级,其中3号织物降低程度最大,达2.5级;其

次为1、5、7、12、14号织物均降低了1.5级;2、6、8、13号织物均降低了1级。随着温度升

高,各织物耐渗色色牢度级数均有所降低,特别是在25℃之后,变化幅度增大。

4.2.3.2(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

9所示。

表9试验温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

(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

耐渗色色牢度,级

温度,℃1015202530仿大丸法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1#

44-544443-443-4444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2#

44-544-544-53-443-4444-5

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

3#棉3-4

3-43-43-43-43-43-4322-31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5#棉3-4

4-544-53-44-53-44-53-442-34-5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6#棉3-4

4-53-44-53-44-53-44342-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7#棉3-4

4-544-53-44-53-443-442-34

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

8#

4443-443-43-433-43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2#棉2-3

332-332-32-3221-21-2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3#棉2-3

2-32-32-32-32-32-32221-2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4#棉3-4

3-43-43-433-432-32-3223-4

由表9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在10~30℃温差下,1、2号织物锦纶和聚酯贴衬,5、6、

7、8、13号织物聚酯贴衬耐渗色牢度下降0.5级;3号织物锦纶贴衬,8号织物腈纶贴衬耐渗

色牢度下降1级;12、14号织物聚酯贴衬耐渗色牢度下降1.5级;棉贴衬的变化同表8。各贴

衬对测试温度的敏感性较大,结合表8可知随着温度变化,耐渗色色牢度变化最大的为棉贴

衬,说明使用棉贴衬对温度变化最敏感。

4.2.3.3(条纹织物,无贴衬)试验后不同织物的耐渗色色牢度如表10所示。

表10试验温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条纹织物,无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

温度,℃1015202530大丸法

9#4-543-43-433-4

10#3-43-43-4333-4

从表8-表10,结合日本大丸法的测试数据可知,温度在20℃的测试结果与日本大丸法的

吻合度较高。中国主要处于北温带,同时GB/T6529-2008《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规定标准大气温度是20℃±2℃,结合实际环境和操作性,确定试验温度为20℃。

4.2.4试验湿度的确定

剪取2.5cm宽度,3cm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别将各个试样的一端浸入

0.0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保持试样在水面下2cm,水面上1cm的状态,在温度为

20℃,不同湿度环境条件下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2小时。

4.2.4.1(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11所示。

表11试验湿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

耐渗色色牢度,级

湿度,%4555657585大丸法

1#333-43-443

2#3-43-43-4443-4

3#2-333-43-43-43-4

5#3-43-43-4443-4

6#3-43-43-4443-4

7#3-43-43-4443

8#33-43-43-443

12#1-21-22-32-32-32-3

13#1-222-32-32-32-3

14#3333-43-43-4

由表11可知,在45~85%湿度差下,耐渗色色牢度增加了0.5~1级,其中1、3、8、12、

13号织物均增加了1级;2、5、6、7、14号织物均增加了0.5级。随着试验环境湿度的增加,

暴露在空气中的贴衬织物自身的含水率增加,使得吸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能力就下

降,试样上染料泳移的表现力变差,造成耐渗色色牢度在高湿度测试环境下级数显高

4.2.4.2(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

12所示。

表12试验湿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

(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

耐渗色色牢度,级

湿度,%4555657585仿大丸法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1#

343-44444444-544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2#

3-443-44-544-544-544-544-5

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

3#棉3-4

2-32-3333-43-43-43-44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5#棉3-4

4-53-44-53-44-53-44-544-544-5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6#棉3-4

43-443-44-53-44-544-54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7#棉3-4

43-443-44-53-44-544-544

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

8#

3-43-43-43-443-44444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2#棉2-3

1-21-2222-32-32-32-32-32-3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3#棉2-3

21-2222-32-32-32-332-3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4#棉3-4

2-33333-433-43-43-43-43-4

由表12可知,随着湿度的增加,各种贴衬织物的耐渗色色牢度级数均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45~85%湿度差下,耐渗色色牢度变化级数最大的是3号织物锦纶贴衬,提高了1.5级;其

次是1号织物锦纶贴衬、12、13、14号织物聚酯贴衬耐渗色牢度提高了1级;2号织物锦纶和

聚酯贴衬以及1、6、7、8号织物聚酯贴衬还有8号织物的腈纶贴衬耐渗色牢度提高了0.5级;

5号织物聚酯贴衬耐渗色牢度没有变化;棉贴衬的变化同表11。织物的吸水性能和纱线线密

度、织物密度、织物组成成分有关,结合表11-12可知锦纶贴衬、棉贴衬对湿度变化敏感性

较强,这与锦纶、棉的回潮率高于腈纶、聚酯纤维情况基本吻合,湿度变化对回潮率高的织

物的作用明显。

4.2.4.3(条纹织物,无贴衬)试验后不同织物的耐渗色色牢度如表13所示。

表13试验湿度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条纹织物,无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

湿度,%4555657585大丸法

9#333-43-43-43-4

10#333-43-43-43-4

从表11-表13,结合日本大丸法的测试数据可知,湿度在65%的测试结果与日本大丸法

的吻合度较高。中国主要处于北温带,同时GB/T6529-2008《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规定标准大气湿度是65%±4%,结合实际环境和操作性,确定试验湿度为65%。

4.2.5试验时间的确定

剪取2.5cm宽度,3cm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别将各个试样的一端浸入

0.0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保持试样在水面下2cm,水面上1cm的状态,在温度20℃,

湿度65%环境条件下进行耐渗色色牢度测试不同时间。

4.2.5.1(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14所示。

表14试验时间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试样仅与棉贴衬缝合)

耐渗色色牢度,级

时间,h0.51.02.02.53.0大丸法

1#3-43-43-4333

2#3-43-43-4333-4

3#3-43-43-43-433-4

5#3-43-43-43-433-4

6#3-43-43-432-33-4

7#3-43-43-432-33

8#3-43-43-432-33

12#3-43-42-32-322-3

13#3-432-32-322-3

14#43-43333-4

由表13可知,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织物耐渗色色牢度有所降低,在0.5~3.0h时间

差下,耐渗色色牢度降低了0.5~1.5级,其中12、13号织物降低了1.5级;6、7、8、14号

织物降低了1级;1、2、3、5号织物均降低了0.5级。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与染料分子的结合更加充分,达到一定的时间后,表面活性剂与染料分子的结合和

释放达到平衡,同时染料分子的泳移和对织物的吸附达到平衡。

4.2.5.2(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试验后不同织物的渗色色牢度如表

15所示。

表15试验时间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

(试样与两种标准贴衬缝合,形成两个组合试样)

耐渗色色牢度,级

时间,h0.51.02.02.53.0仿大丸法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1#

44-544-544443-4444

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锦纶聚酯

2#

44-544-544-544-53-44-544-5

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棉锦纶

3#棉3-4

4-53-43-43-43-43-43-43-433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5#棉3-4

4-53-44-53-44-53-44-53-44-534-5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6#棉3-4

4-53-44-53-44-53-44342-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7#棉3-4

4-53-44-53-44-53-44342-34

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聚酯腈纶

8#

444443-443-43-43-43-43-4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2#棉2-3

43-43-43-42-32-322-31-22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3#棉2-3

4-53-43-432-32-32-32-3222-3

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棉聚酯

14#棉3-4

4-5443-43-433-432-333-4

由表15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各种贴衬织物的耐渗色色牢度级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0.5~3.0h时间差下,12、13号织物聚酯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下降2.5级;14号织物聚酯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下降2级;3号织物锦纶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下降1.5级;1、2号织物锦纶贴衬,1、

6、7、8号织物聚酯贴衬,8号织物腈纶贴衬耐渗色色牢度下降0.5级;2、5号织物聚酯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数没有改变。

4.2.5.3(条纹织物,无贴衬)试验后不同织物的耐渗色色牢度如表16所示。

表16试验时间对耐渗色色牢度的影响(条纹织物,无贴衬)

耐渗色色牢度,级

时间,h0.51.02.02.53.0大丸法

9#443-43-433-4

10#443-43-433-4

从表14-表16,结合日本大丸法的测试数据可知,时间在2.0~2.5h的测试结果与日本大

丸法的吻合度较高。日本大丸法中规定的测试时间为2.0h,因此确定本方法测试时间为2.0h。

4.2.6试样浸泡在水面下长度的确定

剪取2.5cm宽度,不同长度的试样与贴衬形成组合试样,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