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_第1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_第2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_第3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_第4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整理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

案(一)

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1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

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诗歌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

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展示第二屏)板书《石灰吟》,

并齐读诗题。

(二)释题: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1.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石

灰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2.作者为什么赞扬石灰?我们一起读《石灰吟》。

(三)(展示课件第三屏)指读,了解作者生评。

二、读通诗句(展示课件第四屏)

(一)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顺句子。

(二)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提示“焚”是前鼻音,“锤”是翘舌音。

(三)齐读《石灰吟》。

三、感悟诗意

(一)学生细读诗,借助注释,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把还不明白的画出来。

(四)释疑。

1.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

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

平常的事。)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确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

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3.(展示第五屏)了解石灰的知识。

4.读了有关石灰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5.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

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6.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还在写谁呢?(自

己。)这种写法就是咏物明志。

7.《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

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

生的写照。

四、感情朗读背诵

1.自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五、书写和默写,指导书写“锤、凿、焚”,抄写并默写《石灰吟》。

六、布置作业搜集陈毅的《青松》、王安石的《梅花》,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背诵《石灰吟》。

(二)了解《竹石》相关资料(展示第六屏)

1.观察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

2.(展示课件第七屏)交流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古诗(展示课件第八屏)

(一)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二)指读正音,注意诗的节奏。

(三)自熟读古诗。

欣赏《竹石图》,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借助注释和图画,自学古诗,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

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

“抓、攀”等。)

2.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

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者,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

武挺立“。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一一磨

难、困难;击—打击)。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怎样评价竹子?

2.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吗?

3.(展示课件第九屏)读郑板桥的故事。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

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五)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阅读郑燮另一首写竹子的诗:

竹清

郑燮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四、布置作业

1.片段训练: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请你

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石灰吟》《竹石》,回顾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分

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板书《夏日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寻疑(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学生自朗读,要读通顺流利。

(二)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三)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归纳并出示:

1.李清照是个怎样的人?

2.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诗人为什么会怀念项羽?这和她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六)学生汇报交流,(展示课件第十一、十二屏)教师相机展示诗人和写作

北目星界。

三、细读品味

(一)学生自朗读诗歌。

(二)品读第3、4句,思考: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学生回答并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

2.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理解“思”字。

3.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4.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材料。(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5.默读第3、4句,想象诗中的情景。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导朗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

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慷慨就义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

水,李清照是怎样称赞项羽的?

1.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人杰”“鬼雄”的?

3.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

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5.李清照此时此刻仅仅是赞美项羽吗?她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6.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感

情!(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一)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

气魄,实在令人佩服。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二)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

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三)练习背诵《夏日绝句》。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作业

1.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搜集

有关古代爱国诗篇,读一读。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17詹天佑

教学目标:

1.会认“挟、庸、勘、纬、隧、渗、竣、藐”8个字,学会会写“程、挟、

蔑、峭、陡、绘、讥、浆、岔、竣、藐"n个字,能正确读写“工程、要挟、

轻蔑、悬崖峭壁、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视”等词语。能积

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

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并背

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和创新精神,并感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是怎样设计和修筑京张铁路的,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

情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展示课件第三屏)图中的这段铁路位于八达岭,是京张铁路最引人

注目的一段。你对京张铁路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展示第四屏)(交流詹天佑的资料。)詹天佑是怎样设计建造京张铁

路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七课。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读课文,检查读音。

(三)分自然段熟读课文。

(四)读了课文后,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交流之后,梳理出重点问题:

1.当时,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出来阻

挠?

2.什么叫竖井开凿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

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想说点什么?

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地方?

(五)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分别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中讲的?

(六)分组分题自学,讨论交流。

三、集体交流、释疑

(一)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

出来阻挠?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阻挠、要挟”的含义。帝国主

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说明了什么?

2.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詹天佑是怎样想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愤恨。

(二)什么叫竖井开凿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1)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并动手画出示意图。

(2)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方法开凿遂道?

2.(展示课件第六屏)比较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

3.(展示课件第七、八、九屏)观察示意图,了解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

(三)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1.指名读第6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2.(展示课件第十、十一、十二屏)观察示意图,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

形线路的原理。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詹天佑的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内容

(一)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二)分组讨论交流。

(三)集体交流。依据学生自读、发现,灵活组织教学。(以下环节不分先

后,学生说到哪儿,师生就互动到哪儿。)

1.理清第4自然段的写作思路,从詹天佑的说、想、做体会他身先士卒、为

国争光的精神。

(1)(展示课件第十三、十四、十五屏)抓住描写詹天佑语言、动作和心理

活动的词句,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在头脑中再现詹天佑在狂风怒号、黄沙满

天的环境中勘测线路的情景,读出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

2.在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中,詹天佑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勇于创新。

(1)(展示课件第十六、十七屏)抓住描写詹天佑语言、动作的词句理解内

容。

(2)比赛朗读第5、6自然段。

3.(展示课件第十八屏)齐读。

讨论:(1)当初外国人是怎样嘲笑的?詹天佑怎样用行动回击他们的?“藐

视”可以换成另一个词语吗?“回击”改为“打击”行不行,为什么?

(2)想象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帝国主义者,在听到京张

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3)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体会帝国主义者藐视中国的态度和中国人

民自主修筑第一条铁路后的自豪情感。

(四)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展示第十九屏)

三、拓展延伸(展示第二十屏)

四、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先补充题目,并抓住人物某一

方面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17詹天佑

勘测线路:说、想、做

开凿隧道:竖井开凿法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杰出、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推《》拉

教学反思: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句段,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感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尤

其是对开凿隧道的方法和审计“人”字形线路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进行理解课文

内容,抽象变得直观。

18*文天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

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开卜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

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

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

节。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同学们,你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

吗?

(二)你知道这光照千秋,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诗句,是谁写的吗?(展

示课件第三屏)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文天祥》。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读课文,检查读音。相机理解“脍炙人口、炽热、骁勇善战、大义

凛然”等词语。

(三)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1.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2.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第2自然段)

3.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

4.文天祥拒绝劝降,大义凛然,慷慨殉国。(第5〜8自然段)。

5.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第9自然段)

三、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文中

找出对他的评价吗?

紧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重点词句感受。

(一)重点留意第3自然段文天祥的语言:

1.在国家危难之际,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怎么做的?文天祥又是怎样做的?

你能抓住哪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展示课件第四屏)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

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

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组织勤王

军)

3.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评读。

4.(展示课件第五屏)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高处,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

人郑重地说:一一(再次朗读文天祥的话)

(二)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第5

自然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展示课件第六屏)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

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听老师讲讲诗的大意。你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

天祥怎样的精神了吗?(这句诗意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

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2.自读,结合上下文体会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妥协,不投降,大义凛

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板书:凛然正气)

3.(展示课件第七屏)朗读。

(三)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第6

自然段文天祥的语言:

1.(展示课件第八屏)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

“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相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