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教育学绪论
一、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1.健康的概念
a)传统: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
b)现代: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图1健康概念图
C)■
2.亚健康状态
a)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
种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
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
3.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
a)生理健康(physicalhealth)是指躯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的健康,要求人体结构
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五快:吃得快、便得
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b)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个体内心世界丰富充实与和谐安宁的状态,个体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完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
变化。(三个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c)社会健康(socialhealth)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
中的均衡与协调。(1)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2)作为健
康人能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3)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健康
身体
邛[婀
精神社会
完善状态(well-being)(disease)疾病
适宜状态(fitness)(infirmity)虚弱
(injury)损伤
图2健康的模式(据RSDownie)
d)
e)道德健康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
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
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f)健康道德(healthethics)是人们在保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思想、原
则和规范的总和,主要内涵是完好健康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健康和对周围人的健
康负责
二、健康观念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三、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1.健康的价值观
a)健康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切需
要中的第一需要,健康投资是一切经济、社会投资中社会效益最大的投资,健康是
使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
b)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健康的价值是社会用于健康的资源消耗所换来的新价值以及
使人们免于疾病痛苦和使民族优质定向繁衍的无形价值。
2.健康价值的表现形式
a)物质价值
b)精神价值
c)社会信服价值
d)保证人类自身进化
四、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
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所占比重达60%。
人类行为处于这几类因素交
互作用的交叉点。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1.健康教育
a)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HE)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
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b)健康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和技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
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保健技能的培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获取科学
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
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2.健康教育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
a)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b)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c)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d)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3.健康促进
a)概念
i.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HP)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
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有的
责任。其基本内涵包括个人行为改变和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
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WH。)
H.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
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社会)支持环境包括社会、政治、
经济和自然环境,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iii.健康促进是指充分利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个人、家庭、社区
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
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是健康教育的保证,但更侧
重社会性,着重于发挥社会功能。
b)特点
i.以行政(组织)关系为主要工作机制
ii.以倡导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合作关系和联盟为主要工作方法
iii.以社会性健康问题为着眼点
iv.以支持性环境为核心
V.以社会动员为主要任务
c)卫生宣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三)卫生宣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三
个阶段。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三)卫生宣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区别
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信息+宣传知识嘘念币为改变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传播+教育,健教+社会动员"
方法~大众传播为主
以教育为主。+营造环境”
政府主责、全社会参与、
信息单向传播以行为改变为核心
多部门合作
卫生知识的积累・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
效果2舆论导向。
和行为转变,提高」
卫生宣教=卫生知识普及+宣传鼓动
健康教育=知(知识)+信(信念)+行(行为)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会、环境支持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1.世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a)健康促进概念的提出:1979年美国卫生总署关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报告
《健康的人民》的发布,标志着健康促进的开始。
b)九次全球健康促进大会(1986年-2016年)
健康促进国际进展
1986年,加拿大渥太华,确定健康促进理论基础
■班也・'葭击,Ermg,*’3眼建工・
i1fcm8rLm:而^arI*芥盍*交正■
1997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I±a:迈向21世纪
世纪之交的反思
2000年,■西哥城;主・i建立公平的桥梁
2005#,*9受答।±S>it立政策与行动的伙伴关系
X提出创新理论的
・2009年.肯尼亚内罗毕;主■: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ZI依据与基础
2013年,芬兰赫尔辛基,把健康H入所有政策Healthinallpolicies
2016年,中国上海,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
2.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1.远古至1911年的萌芽时期;
2.1912年〜1949年的兴起时期;
3.1950年〜1959年的发展时期;
4.1960年〜1976年的低谷时期;
5.1977年〜1982年的复兴时期;
6.1983年〜1989年的转型时期;
7.1990年以来的兴盛时期。
新中国建立前的健康教育
20世纪初,我国HE活动开始在科学基础上活跃起来
♦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
♦1916年,“卫生教育联合会”成立
♦1920年,第一部健康教育影片《驱蚊灭蝇》
®1924年,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期刊《卫生》创刊
♦1927年,以健康教育为根本任务的“丙寅医学社”成立
。1929年,北平市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1931年,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立卫生教育科提供学士学位
同年,《健康》杂志在江西瑞金创刊
♦1936年,“中华健康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的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M
科
•看肓+环境+
翔
艺
噩•把一91人
-•改交行为所有政策
讦•信息+指导(2013)
M
卫生宣传•计划+讦伊
粲
*
㈱•普及知识
a加•单向传播
•无效果讦饼
1950s1980s(1970s)1980s(1986)
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帮助人们掌握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3.帮助人们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4.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投资意识
6.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7.帮助人们达成“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共识
八、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作为解决卫生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已得到世界公认
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4.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5.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6.是医务人员和健康管理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方法与策略
九、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策略
1.健康促进三项基本策略
a)倡导(advocacy):是指提出有益的观点或主张,并尽力争取其他人给予支持的
一种社会活动。
b)赋权(empowerment):即增强能力,是指增强人们控制健康决定因素的能力。
c)协调(mediation):为了实现健康目标的共同协作,要求专业人员、社会机构和卫
生服务人员应承担社会协调责任。
d)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是HP的核心策略
2.我国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策略
a)必须改变领导阶层的健康观
b)确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公共政策
c)推动医疗卫生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
d)营造良好的健康外环境
e)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强化社区行动
f)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发展个人健康行为
g)创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氛围
h)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健康教育学相关学科
1.医学相关学科和社会科学相关学科
\iiungqmgnncuivaiV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卫生政策与管理学
社会营策
健康传播学
教育学
医学科学行为科学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基础医学其他相关基础科学
十一、健康教育工作者
1.分类
a)科学研究机构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b)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如健康教育所、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科等)的专业人员
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c)综合性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d)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e)学校教师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f)各类工作场所的有关人员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g)家庭成员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
2.指责
a)对公众的责任:最终职责是为了促进、维护、改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教育
人民
b)对专业的责任:对专业行为负责,对专业名誉负责,在同事中推动伦理行为
c)对雇主的责任:了解自身专业能力的边缘范围,对专业活动和行为负责
d)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责任:诚实正直,为了尊重所有人的权力、尊严、隐私和价值
观,采用满足不同人群和社区需要的策略和方法
e)在研究和评价中的责任:通过研究和评价活动为人群的健康和专业做贡献
f)在专业培训中的责任:有义务通过提供有利于专业和公众的优质教育,让所培训的
学员获得与其他学员同样的尊重和对待
3.伦理准则
a)支持个人在了解情况后做出有关健康的决定,但要求这个决定不威胁他人的健康
b)支持那些让受影响者获得最大利益的行动和社会政策
c)准确告知与服务和项目有关的潜在好处和结果
d)承担处理严重损害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问题的职责
e)忠实于他们专业技能的资格和限制,并根据他们的能力提供服务
f)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尊严
g)积极地把个人、团体和社区纳入整个教育过程,让受影响的人了解全过程
h)尊重和理解持有不同价值观、态度和意见的人
i)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4.素质
a)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同情心,责任心,科学探索精神。
b)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培养职业素质和修养水平。
c)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d)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机智果断、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不把社会、家庭、人际关
系中的烦恼带到工作中。
5.知识结构
a)医学科学相关知识:是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
床医学、护理学知识等。
b)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与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医学哲学、社会医
学、社区医学、初级卫生保健、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
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基础社会科学知识,如公共关系学、教
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传播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
6.能力
a)获取和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相关信息的能力
b)评估个人和社区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需求的能力
c)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规划设计的能力
d)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的组织和实施的能力
e)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的能力
f)组织与协调能力
g)健康教育信息传播能力
h)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发展的能力
7.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a)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b)设置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c)把健康教育学列为必修课,渗透所有医学专业
d)有效培训,加强现有人员培养
e)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
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概述
4.行为的概念: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在内外界环境刺激下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包括外显活动和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ation
5.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可间接了解其内隐行为
]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
人/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内外环境刺激||行为能动反应
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6.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a)行为主体:人。
b)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c)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d)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式方法。
e)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主体所致的影响。
7.行为的特征
a)人的行为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b)人类行为的生物性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作为基础和前提、行为表现特征与遗传有关、
人具有本能行为
c)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文化形态和各种关系)将塑造、规范和约
束人的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职业技能,社会角色行为,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娱乐行为等;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化,使每个社会成员养成
有益于自身、他人和社会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8.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人绝大多数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是开展健
康教育的前提。
9.人的行为的可塑性及可控制性:
a)行为的可塑性特点是实施培养的前提
b)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抓住人们社会化的关键期进行教育训练,帮助人们改变不良
行为,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
10.人的行为的差异性
a)行为差异性原因:①遗传素质不同;②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③外部环境条件的不
同
b)健康教育的实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11.人的行为的适应性
a)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
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满足环境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
b)行为的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12.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a)反射:与本能行为相关,如觅食行为、自我防御行为
b)自我控制:戒少惩罚性后果的发生概率和频率
c)调适:协调矛盾、解决冲突
d)顺应: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
e)应对:决定是否或如何做某件事情
f)应激:对紧张刺激的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13.人的行为的发展性
a)人的行为是一个连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b)行为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4.行为发展的特点
a)个体认识活动的深刻化和复杂化
b)个体行为日臻完善
i.行为逐渐建立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基础上
ii.对事物的兴趣、情感、需要趋向成熟
iii.个体参与对环境改造的活动
iv.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交往
c)个体行为发展的连续性
d)个体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e)个体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不均衡性
15.健康教育的意义
a)行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连续性为改善服务对象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提供了
可能性
b)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提示要帮助服务对象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就必须注意利用
与该行为有关的关键发展阶段。
16.行为的分类
a)根据行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分类
生物性
社会性
b)根据行为是否符合常模分类:正常、偏差
c)根据行为是否需要训练分类:反应、操作
d)根据对行为的理解分类:狭义、广义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a)德国心理学家KurtLewin(库尔特・勒温):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F(P*F)
2.自身因素
a)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忧、惊、恐,等)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行为等)
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个性(人格)卜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b)
3.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a)需要、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激发对象的健康需要,这是健康教
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b)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和利用信息的全部过程和活动
c)态度: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接近或
背离、拥护或反对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倾向,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d)情感:情绪和情感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是综合性的
心理过程。在情感和情绪-认知-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情感和情绪可以是认知发展的
契机
e)意志: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
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最主要的意志品质包括了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
和自制力等
4.态度的结构
a)认知成分:反映个人对对象的赞同或不赞同、相信或不相信
b)情感成分:反映个人对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
c)意向成份:反映个人对对象的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
5.态度的功能
a)认知功能:对解释世界和加工新信息提供现成的基础。
b)适应功能:促使行为指向于为达到目的服务的客体。
c)表达评价功能:自我调节,使主体摆脱内部紧张并表现出个性。
d)自卫功能:促使内部心理冲突得到解决
6.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
a)服从阶段:只是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看法和态度,在这一阶段往往是被迫表现出顺从
行为,其实并不心甘情愿。
b)同化阶段: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知识、信念、行为等,使自己的态
度自觉自愿地顺从他人。
c)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知识、信念,彻底地转变态度,
成为内在的行为倾向行为。
7.环境因素
a)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和行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
环境、生物环境、地下资源环境等
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体现在相应的风俗习惯;与人
类行为有关的可得资源;居民的性格特点
b)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i.经济发展对行为的影响:积极作用:经济发展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提高生
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消极作用:四大偏离行为
c)社会制度对行为的影响
i.分配制度影响人的行为及健康
ii.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导向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及健康
iii.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影响
d)社会人口对行为的影响
i.人口密度过大对行为的影响
ii.人口构成不同对行为的影响
iii.人口流动
e)社会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i.思想意识
ii.法规
iii.道德舆论
iv.宗教
V.风俗
vi.教育
f)社会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i.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对行为的影响
1.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情感、物质
和生活上的帮助。
2.社会支持对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凝聚力三个
方面。
3.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也是获得社会支持的基础
4,完善的社会网络,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均可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或完成
行为的转变
ii.家庭对行为的影响
1.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聚集现象”、模仿)
2.行为前件:可以引发某种行为的提示事件
3.行为后件:紧接行为反应之后发生的,对该行为重复发生的频率或趋势
发生影响的事件
三、健康相关行为
1.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a)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密切
b)改变行为将改变健康
2,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behavior)
a)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b)分类:
i.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团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
为
ii.危害健康的行为: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即不利于自身和他
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3.促进健康行为的6大基本特征
a)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的健康
b)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
c)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出个性,又能根据整体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其所处的环
境和谐
d)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无矛盾
e)适宜性:行为强度能理性地控制且有利于健康
f)行为动力定型:一些经常重复的健康行为已成惯性,无需投入多少精力就能较好地
完成
4.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
a)日常健康行为
b)预警行为
c)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又称保健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
5.危害健康行为的7大基本特征
a)危害性:行为对人、对己、对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b)潜伏期长:行为形成以后,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c)特异性差:表现为一种行为与多种疾病和健康有关,而一种疾病或健康又与多种行
为有关
d)协同作用强:各因素之间能协同作用、互相加强
e)变异性大:行为对健康的危害大小、发生时间早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f)广泛存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g)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故又称“自我制造
的危险因素"
6.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
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
b)致病性行为模式
i.A型行为模式(TABP):一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核心行为表现为:不
耐烦和敌意
ii.C型行为模式(TCBP):一种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核心行为表现就是情绪好压
抑,性格好自我克制
c)不良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
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d)违规行为
四、健康教育与行为改变
1.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a)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模式)
■知=知识Knowledge知识是基础
■信=态度、信念Attitude,Belief态度和信念是动力
■行=行为Practice行为改变是目标
b)KAP模式认为行为改变有二个关键步骤
i.确定信念
ii.改变态度
c)KAP模式的局限性
i,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的考虑
ii.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
改变
iii.实际工作中难以指导对对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2.健康信念模式(thehealthbeliefmodel,HBM)
a)最有名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个体行为改变理论
b)强调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C)基本内容:对疾病威胁的认知(感知疾病的威胁);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
自我效能
3,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PMT)
a)通过认知调节过程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解释行为改变的过程
个人岂知faiBiK
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a)理性行为理论: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
b)行为意向(意图)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
i.个体对行为的态度
ii.主观行为规范
c)计划行为理论(TPB):Ajzen于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增加一个感知行为
控制因素,从而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由3个因素来决定:
1/2同理性行为理论,3为感知行为控制
5.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SCT)
a)源于社会学习理论。
b)重点放在个体信念方面。
c)主要观点: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
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
上才决定行为方式。
d)个体的行为是由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三者交互作用决定
e)主要内容:
i.交互作用(环境——行为—个人三者互相交互作用)
ii.观察学习
1.要引起对象的注意(注意过程)
2.对象要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表象过程)
3.对象需要具有语言和动作能力(演化转换过程)
4.对象要有适当的动机(动机过程)
5.在实施正确的行为后加以强化(强化过程)
6.形成一定行为后,由刺激、强化、认知三个方面调节和维持
iii.自我效能(SCT的核心内容):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地实施行为。
它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
1.情绪
2.环境
3.强化(包括外部强化、内部强化)
6.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
a)社会网络:特定人群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b)社会网络的特点:互惠性、强度、复杂度、密度
c)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的一项重要功能。指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利用其
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
i.社会支持的类型:
1.情感性支持:给予同情、爱、信任和关心
2.物质性支持:给予物质性帮助或服务
3.信息支持:给予劝告、建议,相关知识和信息
4.评价支持:提供有助于个人提高自我评价的信息。
ii.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
7.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
a)一级评估:对紧张事件和形势进行评估,当某个事件发生时评估它对自己的影响,
包括:
i.对来自紧张源威胁的可能性(易感性)的评价
ii.对威胁的严重性的评价
iii.对威胁严重性的缩小(特别是当这种威胁不确定或不是非常严重时)
iv.对威胁事件起因的思考
b)二级评估: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选择的评估,包括:
i.对自己处理应激能力的评估(即自己是否有能力来改变紧张源,或控制这种威
胁)
ii.对自己能否控制这种威胁引起的情感反应的评估
iii,对应激资源的有效性评估,如自我效能评估,应对办法的效力等
c)应对策略:一级和二级评价的情感和功能反应直接体现在应激策略上,包括:
i.对事件本身的应激策略(对问题的处理)。
ii.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对情绪的调节)。
iii.当情况可以改变时:应对策略主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和寻求信息
iv.当情况不易改变时:应对策略主要是控制由问题引起的情绪
d)应对风格:指行为者对待问题和采纳应对策略的稳定特征,能够影响人们对紧张时
的情绪和功能状态的行为方式,经过一定时期后相对稳定
i.典型的应对风格主要有三种:
1.乐观主义
2.寻求信息
3.集中控制
e)应对结果:代表一个人对紧张性刺激的适应状况,应对结果的三个主要表现是
i.情绪稳定
ii.保持功能良好
iii,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
8,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DI)
a)定义:创新扩散理论是指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或新实践)经由一定的传播渠
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某个社区或某个人群)中扩散,并逐渐为该
社会系统成员(社区成员或某人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纳的过程。
b)创新扩散过程
i.创新形成: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型的全部活动和过程
ii.传播:将新事物从发源地向使用者积极传送的活动。
iii.采用:目标人群对创新的接受。
iv.实施:创新开始扩散,开始被接受或实际应用。
V.维持:创新得以持续地实际应用或实施
c)创新决策过程
i.指个体(或单位)从知道一项创新,到对这一创新形成一种态度,到决定采纳
还是拒绝该创新,到实施使用该项创新,并且确认自己接受采纳创新的过程。
采
纳
者
的
人
数
X-2sd%-sdXX+Sd时间
iii.影响创新扩散过程的新事物特性,一种创新在人群中的扩散取决于三方面的变
量:
1.新事物本身的特性
2.目标人群的特点
3.传播策略、渠道和方法
iv.创新的12个关键特征
特征关键问题
应用于采纳前的特征
相容性创新是否适宜于目标人群
可传播性创新能否被容易和清楚地理解
对社会的影响创新对社会环境是否有不利后果
相对优势创新是否比要取代的事物更具有优势
可逆性是否可容易地停止使用创新并恢复原状
风险和不确定性能否有效采用创新而只面对很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可试用性在决定是否接受前能试用创新
应用于采纳过程中的特征
复杂性创新是否易于使用
时间创新能否只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使用
应用于采纳后的特征
承诺能否有效使用创新而只需适度的投入
可更改性创新能否随时间推移而更新或改良
可观察性采用创新的结果是否可以被观察到
相对
优势
9.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理论
a)分四种类型:
i.社会行动类型:强调解决冲突和分歧的活动类型,主要工作策略是通过倡导动
员各部门、各组织形成共识、解决分歧,协调行动。
ii.强调授权类型:强调给群众以正确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iii.社区发展类型:强调协作的活动类型,主要工作策略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部
门的努力使社区成员在问题选择、目标确定、策略和措施等方面形成一致,并
统一行动。
iv.社区建设类型:强调能力发展,通过培训提高社区成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1.行为转变成功的主要因素有:认知、知识、动机、技能和管理技术、社会支持、评估与
监测、责任感。
2.行为转变成功的步骤包括: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健康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b)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好处,益处有多大;危险行为对健康
有哪些害处,危害程度如何;
c)教育者提倡、鼓励人们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受教育者有采纳健康行为、
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
d)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受教育者明确目标,按照行为改变的方
法去做;
e)教育者加强对健康行为的强化和督促;受教育者巩固和发展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3.个体行为的矫正
a)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
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转变过程。
b)行为矫正由3方面要素构成: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和行为矫正过程。
c)行为矫正技术有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和强化疗法等
4.群体行为的干预
a)通常是以行政单位(社区、学校、工厂、医院等)为基础,运用行为团体干预法进
行群体行为干预
b)优点:
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以团体决策层为核心,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保证
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iii.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iv.对个别或少量的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
c)群体行为干预机制
开发领导(政策倡导)
ii.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传播健康信息
•心理支持与压力
•竞争与评价
iii.创造支持性环境
•改善环境条件
•社会支持与制约
六、健康相关行为的评估
面对面访谈
健定量评估方法
康
相现场自填法
关
行网络调查自填法
为
评
估
方观察法
法
定性评估方法深入访谈法
专题小组讨论法
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
定义: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前提)、情感互动(重要特征)和交往行为
(沟通手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类: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3)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按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1)初级关系(首属关系):情感(2)次级关系(次属关系):事缘
3.按人际交往双方关系的强弱划分(1)强-强关系⑵强-弱关系:主属型(垂直关系)和互补
型(水平关系)
4.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1)正式关系(2)非正式关系
5.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划分(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网缘关系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社会性
•人际交往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多重性「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多变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
■目的性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特点:
人际认知
定义: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
出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人际2tHi鞭中,交往一方对另一方传■
nai*5i*t***24曳♦四4加工
,知觉值总的透播性人味W认如之■的可动过
H.・stn**,*过
■认知行为的互动性从再在M方心日中电1**
H的口tP».
>班•形成的片■!性在人际女性Ha中.由十双方的认■受到忤
迨庖人外时*人的印,
9是会有重的零上/如片
面性卬象.
特征:
内容:
1.对自我的认知启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评价
2.对他人的认知
1.对他人情感的认知2.对他人情绪的认知3.对他人能力的认知4.对个人倾向的认知5.
对他人个性特征的认知
3.人际环境认知.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人际吸引
定义: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亲近的心理倾向。人际
吸引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有助于满足个人的人际需求。
人际吸引的过程
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赞许动机包容动机
需求:包容的需求1.主动包容型2.被动包容型
控制的需求1.主动控制型2.被动控制型
感情上的需求1.主动型2.被动型
人际传播及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又可译为交流、交往、沟通、通讯。Communication一词由拉
丁文communicatio和communis(共有的、公共的、共用的)派生而来,含有通讯、通知、
交流、口信、通报、联络、疫病传染等不同的含义
三次传播革命
第一次传播革命:由非语言传播转变为语言传播。
第二次传播革命:是以文字出现和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为特征。
第三次传播革命以电子为媒介的传播革命。
本质: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反馈与共享活动。
目的: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行为
■口社人会3性I一,生传如播此在一一公定士社后会官关枇系—中、进行,社会关系是
/«众多、广泛的传播主体---------------
■普遍性C•多样的传播手段
■互动性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共享性二[花播是一种信息共享嬴一
■符号性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目的性4二明确的目的性是健康信息传播的突出特征
基本特性:
要素:
1.传播者(communicator)又称传者,是指传播信息的人和机构。
职能:
-收集信息
-加工制作讯息-发出讯息
-收集与处理反馈信息
2.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ge)是指传播者所传递的内容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讯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
则具体的信息
健康信息的特点:
-符号通用、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指导性、通俗性
3.受传者(audience)又称受者,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和群体,
大量的受者也可称为受众
受者的心理特点
-求新、求真、求近、求短、求情厌教、求奇、求乐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者的动机
-消遣、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找情报、解决疑难
4.传播媒介(media)
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传播信息的中间渠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
起来的纽带,如收音机、书刊、报纸、宣传画等
常见的传播渠道有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形象化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综合传播等方式
5.传播效果(effect)指受者接受信息后,在认识、情感、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
反应。
分四个层次:
-知晓健康信息(最低层次)基础-健康信念认同(中层次)
-态度转变(中层次)
-采纳健康的行为(最高层次)最终目标
分类:按传播的规模和传-受双方的关系分为
1.自我传播(intra-personnelcommunication)又称人的内向传播、自身传播,即个人接受外
界信息以后,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自言自语、独立思考等
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生物学基础
2.人际传播(inter-personnelcommunica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指个
人与个人之间(两人或多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
现
人际传播是健康教育干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人际传播可针对传播对象的具体
健康问题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强化教育,是促使传播对象改变信念,
态度的有效传播方式,同时是健康教育干预中社会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高端住宅买卖合同定制
- 国际展览馆管家服务协议
- 建筑外墙施工合同:领先版
- 2024年度信息系统运维服务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建筑劳务分包价款协议
- 职业培训机构师资聘用合同模板
- 2024年度区块链游戏开发与应用合同
- 渔业养殖物资员招聘协议
- 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规程
- 体育场馆节能保温施工协议
- 新人教PEP版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 4单元测试卷(含听力音频)
- 工匠精神之资产负债表重构
- 300万吨钢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非金属膨胀节采购技术协议(茶园)
- 场地平整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 妇产科诊疗常规
- 《风景园林工程》word版
- 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及其工作职责
- JJF(鄂) 90-2021 电子辊道秤校准规范(高清版)
- 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 上好一节消防课(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