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原卷版)2_第1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原卷版)2_第2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原卷版)2_第3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原卷版)2_第4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原卷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03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遵循历史课程标准,立足历史新教材。2024年湖北省高考遵循依然“课标要求是命题依据,教材内容为知识依托”的要求,贯彻“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继续延续。在试题总量、提醒搭配、主干知识的考查、设问方式等方面均将保持明确的稳定性。同时,试卷也坚持适度推进创新,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导向作用,进而实现高考选拔与引导高中教学改革的功能。选择题第3题以“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内容、性质和价值进行思考,培养对历史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非选择题第16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既要分析材料,又要加强对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发现,河南浚县出土的卫国铜器、山东曲阜出土的鲁国铜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燕国铜器和山西天马出土的晋国铜器等,在形制、纹饰特别是器形上,皆与西周王畿地区出土的背铜器基本相同。这反映了西周(

)A.王畿范围持续扩大 B.政体的基本特征C.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D.文化的多元一体2.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如《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3.“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4.元朝中书省直辖区南抵黄河北岸,西控太行要道,形成控南扼西态势。湖广行省据有岭南广西部分地区,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陕西行省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同时,行省治所设置在本省偏北狭小地区,形成南大北小格局,行省对自己北侧地区的控制力度小、掌控的关隘少。上述举措意在(

)A.扩大行省管理范围 B.加强地方行政权力C.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D.减少国家财政开支5.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暂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6.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7.如图1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指数示意图(理论价格,指根据国际市场的银汇率计算得出的应该要达到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图1A.经济命脉已被西方列强掌控 B.对外贸易优势地位渐趋突出C.民族工业生存压力逐渐增加 D.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9.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10.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美元,到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了约23倍。这反映出中国(

)A.加入WTO推动了经济发展 B.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实现C.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1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图2)。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图3)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图2苏美尔神像

图3印度河印章A.相同的语言文字 B.相似的文化元素C.相同的文化源头 D.发达的牛耕技术12.1568年,葡萄牙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集当中出现了与中国接壤的高丽和日本,却将中国仅分为广东和宁波两个省。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舆大观》地图集当中,中国地图上显示了中国两京十三省、内陆城镇的位置和完整内陆边疆。这反映了(

)A.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盛 B.西欧地图绘制技术提高C.环印度洋商业贸易的繁荣 D.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13.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国内,虽然外省的一些城市,曾先后爆发以工人为主力军的公社运动,但是,第一个举起无产阶级起义旗帜的政权未能与这些城市的公社运动建立联系,于是只得靠自己的力量斗争。这一观点(

)A.分析了里昂工人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B.揭示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必然性C.强调了工人运动应践行人民主权原则 D.探讨了法国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性14.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有关“填塞法院计划”的咨文。规定如果联邦法官在70岁时拒绝退休,那么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法官与其共事。其意在改变最高法院中自由派与保守派大法官的力量对比,其提出该计划的理由是高龄的法官们年老体弱,以及由此导致的低下的工作效率,而非最高法院的保守立场及其对政府的公共政策与经济立法的过分干预。这一计划(

)A.体现了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B.引发了分权制衡体制的变动C.保障了罗斯福新政顺利推行 D.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宪政传统15.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材料二

表1为明代沿海地区主要海防卫所城池的数量统计。表1地区辽东山东北直隶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千户所城数量(个)9232220321958(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8分)(6分)(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企业名称概况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福州船政局(1866年)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兰州制呢局(1880年)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汉阳铁厂(1890年)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到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以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材料二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7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