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8课拿来主义

诗海撷贝

【赏析】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地

继承、模仿。诗歌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前两句以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认为即

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

论诗

流传千年,传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

赵翼

新鲜感了。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

李杜诗篇万口传,

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

至今已觉不新鲜。

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以历史发展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物,不必唯古人是从。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j遗预习我达标

一、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⑴徘徊•徜徉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来回波动、起伏。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不免•未免

未免不免

P

表示对某种过分的

K是“免不了”的意思,强调客观上的不

情况不以为然,侧重

&容易避免

在评价

⑶姑且•暂且

姑且:有“先”“不妨”的意思,表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就,强

调让步。

暂且:表示情况只是暂时的,强调时间短暂。

⑷冠冕堂皇•富丽堂皇

词语词义区别

形容表面上庄严

冠冕

或正大的样子,实形容说话、理由和借口,含贬义

堂皇

际上并非如此

形容房屋宏伟豪

富丽

华。也形容诗文词形容建筑或诗文,含褒义

堂皇

藻华丽

2.易错识记。

⑴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⑵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⑶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玄虚,指用来掩盖

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4)勃然大怒:指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⑴看图选词(徘徊•徜徉)

(在路口)徘徊(在稻海)徜徉

⑵英国《卫报》刊文称,美国政府脱离抗击疫情的全球合作而“单干”,

未免有些不可理喻。(未免•不免)

⑶今天的班会我们只讨论、解决几个重大问题,一些小事暂且放一放。

(姑且-暂且)

(4)泰国的郑王庙,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外表富丽堂皇,被称“泰国

埃菲尔铁塔二(冠冕堂皇•富丽堂皇)

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正误。

⑴中华民族历来讲究礼的住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如果是

恶意打压,我们决不答应。(J)

⑵她是一位极为重视养生的老人,每天只吃一些用绿色蔬菜与杂粮精

心制作而成的残鬟冷毛。(X。句中用来指老人精心制作的养生餐,不

合语境。)

⑶敢弄名率的色彩、奇异的光源、动荡的构图和镜头感的观察视角在

画家吕兆程的风景写生中随处可见。(义。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

迷惑人,欺骗人,此处形容色彩,应用“虚幻缥缈”。)

(4)听闻一些地区的民众并未严格遵守政府的解封规定,德国总理默克

尔副多木等。3

三、语基训练

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尼采就自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飨与,不想取得。然而

尼采①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②有人虽然说,崛起

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

年之后,我们③固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

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1)给加点字注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ji)与答(lub)了地狱

⑵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栩”应为“自诩”“崛起”应为“掘起”

⑶找出画线词句使用错误的,并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改成“虽然有人说”。因为后面分句的主语是“我们”,不一

致,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前面。

③改成“当然”。“固然”表让步,强调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侧重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通常是不言而喻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有烟枪和烟灯,(),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形式虽然和我们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

种国粹

B.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

C.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

D.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相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

【解析】选B。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项。形式“都不同”与“算

是一种国粹”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排除C项。如果“都相同”,便不能

“算是一种国粹",排除D项。

四、内容感知

1.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一一作者巧妙地表达

了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以后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一一写出了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一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

“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

文艺一一“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

重要性。

【解析】选D。应是说“拿来”的意义,强调了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2.用课文中的话给“拿来主义”下个定义,“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

产的态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定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态度:占有,挑选。

;我博览我掌握

一、魅力作家

中国的脊梁——鲁迅

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的笔名。

成就: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小说多取

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

论辩犀利,文风多变,被誉为为“匕首”和“投枪”。对五四运动以后

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

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运典觅珠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一

《记念刘和珍君》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一《记念刘和珍君》

二、探寻背景

迷茫中的灯塔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

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

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

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

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

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

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

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二

三、脉络梳理

闭关主义一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来孱头一消极逃避

主破

昏蛋一完全否定

义新人

来废物一全盘接受

立占有

义新文艺

来使用(鱼翅与部

挑选分鸦片)

存放(部分鸦片

与烟具)

毁灭(姨太太与

大部分烟

具)

四、内容概览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

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

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

格的行为。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

.我理解我鉴赏

目标一:鉴赏论证方法

1.对待文化遗产,作者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是怎样说理的?请结合

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明确】

错误态度比喻义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

孱头①徘徊不敢走进门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

②勃然大怒,放一

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

昏蛋把火烧光,算是保

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

存自己的清白

患者

“羡慕这宅子的旧

主人”“接受一切”③比喻崇洋媚外、主张

废物“欣欣然的蹩进卧“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室,大吸剩下的鸦者

片”

2.文章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论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的?

【明确】

喻体本体正确态度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

①鱼翅“吃掉”(即吸收)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

鸦片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②加以批判地吸收

的部分

烟枪和③文化遗产中的旧形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烟灯式

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

④“以请她们各自走散

姨太太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

为是"(即彻底抛弃)

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目标二:分析论证思路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

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

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

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

“立二

4.文章第一段论述了“送去主义”,并且进行了否定,第三段为什么还

要写到“送去”?

【明确】第一段主要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形式和表现,第三段则主

要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体现了论

证思路的缜密。

我思悟我提高

1.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的特点、实质和结果。

【点拨】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特点不送不拿只送不拿

还得“拿来”

爱国、和平交

实质惧外、排外媚外、卖国

丧权辱国文化堕落人自成为新人

结果割地赔款主权丧尽文艺自成为新

导致送去主义贻害子孙文艺

2.如何理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点拨】“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

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有思考,有

鉴别,有选择。

,我实践我飞跃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作者语含讽刺,带有贬义。你如何看待当年的刘海粟、徐

悲鸿在海外办画展和梅兰芳访苏演出的行为?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1)我觉得要探讨这个问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当时文化革

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复古伎俩、复古势力。鲁迅在当时条件下

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

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

⑵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

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鲁迅先生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

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是为了提出“拿来主义这是鲁迅杂文的一种

论述技巧。

2.本文成功运用比喻论证,使原本抽象的“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变

得具体生动。请运用比喻手法,针对“奉献精神”写一段话,表达你

的看法。150个字左右。

参考示例:春蚕作茧自缚,蜡炬淌泪自焚,它们在奉献,可也在毁灭

自己;树根则不然,它不断地吸取养分,支持大树的生命,在奉献的

同时壮大自己。当小树苗渐渐长大成材,它的根总是变得越来越大,

越来越坚强,在地里越扎越深,它这是为了更好地奉献而不断壮大自

己的力量。我觉得这种奉献更有其可贵之处。

群读培优•拓展学习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①近来,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

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

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

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

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薰肌瘦的“大烟鬼”。

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见识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

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

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

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

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

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产生了恐惧。鲁

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

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

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

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

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

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茅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

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

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一一事实证明,

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

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

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

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

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工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

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

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

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

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

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之,

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

为过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

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有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

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

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

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

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

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

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

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

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

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

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

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

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

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

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

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

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培优训练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拿来与送来》引用林则徐的担忧,是为了论证一味“送来”的严

重危害。

B.文章从时人对“拿来主义”的误解入手,剖析“拿来”与“送来”

的本质。

C.作者认可“传统”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但对“宝贵财富”的说法

并不认同。

D.与《拿来主义》一样,《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说理时也大量运用比

喻手法。

【解析】选C。据原文“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的”

可知,作者并没有反对“宝贵财富”的说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拿来与送来》大量引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

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在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大量引用鲁迅的观点,借以批判有

些人以鲁迅的说法为幌子,引进一些文化垃圾的错误做法,有很强的

说服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理解“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了“传统”截然不同的两种属性。“财富”,

是因为“传统”能够给民族的后人以祖先们积攒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本

领,为后世的不断进步提供提升的平台,就像财富,可以供后人支取

使用;“包袱”,是因为“传统”有惰性,会钳制人们的思想、束缚

人们的行动,从而拖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后腿。

4.(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篇文章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都论及对

待外来文化或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即“拿来”。请分别加以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与送来》:正确理解“拿来主义”,对文化糟粕要坚决抵制。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

里之外。

教研聚焦-高端引领

,创新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鲁迅先生的观点,准确理解“拿来主义二

2.学习本文批判中立论的方法。

3.鉴赏本文精彩的论证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

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七十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

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两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

本。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

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还有同学看《西厢记》。

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

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

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我们在接触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

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见【我博览我掌握】

三、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

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

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里写的,形象地讽刺

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

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段到第四段。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

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

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

华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

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

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

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段,思考回答: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这

三件事实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这三件事实,明确:举的这三件事实都

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

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

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

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是用反语进行强

烈的讽刺和鞭挞。“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

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

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

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

何止“学艺”上的问题?何止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1934年,日本

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

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

‘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

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⑵第二段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

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段,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

句,思考鲁迅先生是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

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

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

等词语刻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

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

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朗读第三段,体会内容与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

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

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

“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

尼采自诩为太阳做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

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

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

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

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

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4)学生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这一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

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

反动派不过像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

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从中国人民身

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

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

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是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

情。

五、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

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

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

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

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

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四段,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六、布置作业

⑴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曲往来自邮残羹冷系冠冕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七段。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

“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

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

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

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

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

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

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

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

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

得无厌地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

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

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

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背诵第七段。

(4)指导阅读第八、九两段,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做比喻来阐

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

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

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

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

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于

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

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

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

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

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出“孱头”“昏

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连珠。

(5)齐读最后一段,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

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意,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

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段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

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

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

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

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

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双重否定

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

切。

(6)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

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

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

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一一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

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

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合和发展

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

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

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段。

三、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

作品的短文。

,多维深度赏析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

识,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不能不令人对鲁

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下面结合《拿来主义》

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

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

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

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伦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

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一一“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

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

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

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

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

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

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

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