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4届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年间,本书作者(熊培云)陆续接受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湖南
经济文化》等媒体的采访,就本书的写作及其他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以下是节选的部
分内容。
问:土地流转改革被称为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
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土地可被农民换成“看得见”
的资产,这算是不小的进步吧?
熊培云: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这些
无疑是有进步的,但进步得还不够。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根
本。就像我们常讲的,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
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将土地还给农民本是件很有希望的事情,私有产权不仅
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议价权。这些年大家之所以赞美物权法,正是因
为受保护的物权不仅保障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构成了针对权力的防御与分权。如果产权
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
是有保障的。O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认为土地一旦开放,许多城里人就会到农村去买地,然后
呢,农民会不顾一切,为了换酒喝或者给孩子交学费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最后的结果是农民
无家可归了。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
个国家逼到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会
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益
的最终判断者。
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城里过得并不好,有的甚至睡在广
场上、桥洞下,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呢?农民是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吗?
熊培云:不是农民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困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
才到城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从心理上说,他们背井
离乡可不是想在城市里“受虐”。城里的花花绿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
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
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
了钱就回家盖房子。当然,他们多半也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子。
问:很多人感慨“回不去故乡”,您也多次著文提到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农村
对您意味着什么?
熊培云:有故乡是件美妙的事情。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
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
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
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同的道
理。利希滕伯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人类来说,天堂也许是最容易的发明了”。
托・富勒也讲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生的普通人,总想进入天堂。”两句话合起来就是
想去天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结果是我们把有瑕疵的尘世抛弃了,而完美的天堂也没
有得到。中国乃至历史上的很多悲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个天堂,而毁坏了各自的家乡。
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回到故乡,是承认人的条件与局限,承认自然的法则,承认理想
的恒久。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
滴的建设他的故乡。
我还想补充的是,故乡对于我而言,更是一个精神家园。我的乡愁不只是关于过去的,
更是关于将来的,有时候也是一种转型期的乡愁。而且故乡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个村庄,它
是一组变幻的意象。有时候它是天上的一片云,有时候它是大地山川中的万物,有时候它又
是一个城邦。你熟识那里的每一个人,你们曾经在一起居住与生活,你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材料二: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
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
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
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
“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
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访者提到,土地流转改革是关于乡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产生
了重大影响。
B.在产权得到真正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失去某种权利也无关紧要,因为他必然会获得其
他方面的权利。
C.在受访者看来,虽然很多农民在城市里过得不好,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城
市绑架。
D.材料二认为,一块地上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过剩的人口需要离开,去寻找新的适
合生存的土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访者发问时提到受访者“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可见采访者了解受访者的作
品及基本观点,为采访做了充分准备。
B,基于“个体才是自己利益最终判断者”这一常识,可知农民不顾一切卖地,最后发生
无家可归的情况可能性不会太大。
C.在受访者看来,如果完美的世界存在,那么有故乡的人就会抛弃“有瑕疵的尘世”,跟
着别人跑,而不会建设自己的故乡。
D.有在广西靠近瑶山区域拼命垦地的,也有在云南地区找不着地的“孤魂”,可见宣泄出
外寻找土地的过剩人口命运并不相同。
3.下列对受访者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尊重宪法,国家才有灵魂;有责任与关爱,社会才有灵魂。受访者通过比较,说明土地
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B.“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一段,受访者先引入“虚拟论敌”,再通过反驳、补充支
撑,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受访者指出,城市只是一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是为了说明农民被
城市绑架的原因。
D.受访者引用利希滕伯格和托・富勒的关于“天堂”的名言,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家乡
毁坏这一悲剧的根源。
4.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空缺处的一项是()
A.时代到了,一棵小草也能掀翻一块石头。
B.坐在自己的房屋里,他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
C.一个人只有拥有土地才有价值,才有灵魂。
D.呵护家乡,就是呵护精神的后院、灵魂的庙宇。
5.从土地和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如何理解“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
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鹑著”改为“曹
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鹑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
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
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
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
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
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
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
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
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
年,程伟元、高鹑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
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
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鹑帮助修订整理,高鹑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
据就是程伟元、高鹑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鹑只是整理者
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鹑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鹑刊刻程
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鹑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鹑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
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
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
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
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
程伟元、高鹑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
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鹑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
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梦〉出
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
高鹑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鹑整理”的,还有署名“曹雪芹著,
程伟元、高鹑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
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
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
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
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
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姓名。
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
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
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
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
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
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
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
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
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们
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不
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一百
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据
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
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认
可高鹦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鹦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为
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明
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不
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
问题由来已久。
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出发点
是不同的。
C.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无名
氏的正确性。
D.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推理,
最后得出结论。
4.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何自
圆其说的?
辽宁省凌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了,问其何书耶?非演“宝、黛爱情”之书乎?人皆谓然。我
则日否。原因安在?盖大家对书中“情”字之含义范围不曾了了,又为程、高伪续所歪曲、
所惑乱,故而误认,雪芹之“大旨谈情”,男女之情耳。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原来在雪芹书中,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了他对一
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
一二人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
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
度是很不美妙的,比如像《金瓶梅》作者对妇女的态度,即是著例。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
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不管是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互对)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
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红楼梦》正是雪芹借了宝玉而现身说法,写他如何为一大群女子的命运而忧伤思索。
他能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她们的志气(如探春)……
都胜过掌权的须眉浊物不知多少。他为她们的喜而喜,为她们的悲而悲。他设身处地,一意
体贴;不惜自己,而全心为之怜悯、同情、赞叹、悲愤。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情,没有半点“邪
思”杂于其间。《红楼梦》是不容俗人以“淫书”的眼光来亵渎的!
宝玉的最大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试看他凡在女儿面前,哪怕是一
位村姑农女,他也是“自惭形秽”,绝无丝毫的“公子哥儿”的骄贵意识。他烫了手,不觉
疼痛,亟问别人可曾烫着?他的无私之高度,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宁愿自己化灰
化烟,只求别人能够幸福,也是同一意境。
他之用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所谓“情不情”,正是此义。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它是我
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他有
悲天悯人的心境,但他并无“救世主”的气味。他如同屈大夫,感叹众芳芜秽之可悲可痛,
但他没有那种孤芳自赏、唯我独醒的自我意识。所以我认为雪芹的精神境界更为崇高伟大。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
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
一个“唯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我所以才
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称《红楼梦》为“文化小说”的主要道理。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他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看法。你记得到了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
而死的前后,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花袭
人的一段议论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贾宝玉说,植物有生命,有灵性,有情
有理,有交流感应。他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预先枯萎。这是贾宝玉对于我、物、人复杂关
系的一种观点。这个我认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一切里边都包含着这一点,都有
它的个性,不是一般的。这一点我们首先掌握,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的所谓特点、特
色。实际上就是个性。中华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个作品看成一
个活物,它如同人一个样子。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一张字,他说这里边不是一个裱起来一张
纸,挂在那里,这是一个活物,它有生命。在人家的眼里一看,有骨、有肉、有血、有脉,
这生命生理上所具备的一切它都具备了,而且它有性情。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艺术,首先
掌握这一点。然后,就比较好办。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一些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
画细致,言语生动,你也得到了一些欣赏、体会、享受,可是你仍然没有把握住曹雪芹《红
楼梦》那个艺术的真正的生命的精彩、精华。因为你那是两个层次。你讲的那个,就是今天
流行的那个,那都是从西方来的,西方艺术作品,它看的就是那几点,形象要鲜明,性格要
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先写她领子别着一个最值钱的一个宝石,然后哪一个头
发的卷是怎么卷的,这叫刻画细致,这个真好,这个艺术真高,一般人是这样看法。我回过
来马上就要问诸位,你看《红楼梦》看到这样描写吗?
好了,他为什么不写这儿,林黛玉一上场,略微交代了一下。林黛玉到底穿什么?不知
道,不知道为什么你对林黛玉那个形象那么鲜明呢?这个奥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写外
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它就让你感觉到这个就在那儿,就是活的。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红楼梦》一书中主要人物的具体事件作为典型例证,运用细致具
体的分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以贾宝玉对待女子态度为例,论述曹雪芹意在借助男人如何对待女子的根本态
度问题抒发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C.材料二开篇借助《红楼梦》中贾宝玉、花袭人谈论海棠论述贾宝玉对物、我、人复杂关
系的认识阐释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材料一《红楼梦》与《金瓶梅》对比,
材料二东西方艺术作品评价对比。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比如说他看一幅画”
三句中的“他”所指均不相同。
B.中国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是要把作品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
《红楼梦》艺术特色就是个性。
C.用流行的西方的一些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言语要生动等理论去品读
《红楼梦》不会得到艺术享受。
D.“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这句话从文本整体看,意思并不是完全不写外
貌、细节,而是着重描写精气神。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贾宝玉“独具只眼”观点一项是()
A.史湘云背地里和贾宝玉称赞薛宝钗“宽宏大量有涵养”,宝玉也曾去探望薛宝钗,探讨
彼此身上佩戴的物件。
B.贾宝玉认为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目……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
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C.探春理家,树立威信后,在大观园兴利除弊,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得到凤姐的大力支持,
宝玉也赞不绝口。
D.贾宝玉主动给晴雯赔不是,前嫌尽释后,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递扇子给她撕,说
是“千金难买一笑”。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周汝昌解读《红楼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认识。
5.下面文字是《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部分心理描写,中华文化精神在其中也有所体现,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
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
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
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2024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冰冻圈(cry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圈内的水体一
般处于冻结状态。在陆地表层,冰冻圈分布于地面及地面以下数十米至数百米,包括冰川(含
冰盖)、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积雪、河水、湖冰等,属于陆地冰冻圈。在海洋上,
冰冻圈分布在水面上下数米至数百米,以及大陆架向下数百米范围内,如海冰、冰架、冰山
和海底多年冻土等,属于海洋冰冻圈。冰冻圈还存在于大气圈0℃线高度以上的对流层和平
流层内,如雪花、冰晶等冻结状水体,属于大气冰冻圈。水平方位上,地球高海拔和高纬度
地区是冰冻圈发育的主要地带。在竖直方向上,冰冻圈覆盖了从海底以下数百米到对流层中
高层。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
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冰冻圈发育的地带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变化首先
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中高纬地区的国家和经济体,对中纬度地区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加上其变化对海洋的影响,使低纬地区和小岛国家也不可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波
及全球。
为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短
时期内冰冻圈科学从初创到向体系化发展,正在形成以图层整体为核心,既综合了各要素的
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的研究框架。冰冻圈科学研究内容涉及冰冻圈的物理
学、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以及气候和水文、生态和资源、工程灾害、人文地缘、地理与地质
地貌等多个方面。时间尺度从第四纪到未来几百年,空间上则从地球向行星拓展。其总体目
标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内涵,为人类建设健康地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冰冻圈科学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国内外科学发展趋势,总结冰冻圈研究进展,解析冰
冻圈科学内涵和外延,先后完成《冰冻圈科学词汇》《冰冻圈科学辞典》和《冰冻圈科学概
论》(中、英文版)。同时,以机理、变化、影响、适应为主线,编写了“冰冻圈科学系列”
丛书,包括冰冻圈物理、化学、地理、气候、水文、生态、微生物、环境、第四纪、工程、
灾害、人文、地缘、遥感和行星冰冻圈等15个方面,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
域。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专门研究
机构,在一些部门和高等院校也建立了若干与冰冻圈科学相关的研究实体,多所大学开设冰
冻圈科学课程,甚至还设立了冰冻圈科学专业,服务于冰冻圈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冰
冻圈科学学会”也已筹建多年,该学会的学术年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壮大了
冰冻圈科学研究队伍,扩大了冰冻圈科学的影响和普及。
(摘编自秦大河等《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美丽冰冻圈”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遵循冰冻圈自然变化规律、冰冻圈资源永续
利用规律和冰冻圈保护规律,通过防范冰冻圈灾害风险,合理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服务区
域社会经济建设,形成冰冻圈环境优美、冰冻圈文化传承、人与冰冻圈和谐、区域社会稳定
及经济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美丽冰冻圈”概念源于美丽中国,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
圈这一特殊自然环境要素的延伸与运用。美丽中国,顾名思义为中国美丽,是一个国家或区
域的整体美丽,是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谐发展。而“美丽冰冻圈”是一种“自然
要素美丽”,既然是自然要素,其变化就必然存在利与害两方面的影响,利用有利的一面,
防范有害的一面,并化害为利,冰冻圈才更美丽,故冰冻圈美丽是利与害的辩证统一;其次,
从社会经济属性上看,“美丽冰冻圈”与特定区域美丽密切不可分,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特定区
域美丽的综合体,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它既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又具
有自身独特的“美丽”内容,可以说,“美丽冰冻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O
“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构成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
在“美丽冰冻圈”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关系链条上,“美丽冰冻圈”形象地体
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冰冻圈增值增效途径的现实需求,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
化目标。从内在逻辑来看,由冰冻圈服务与灾害风险组成的“美丽冰冻圈”系统和由社会、经
济与生态组成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冰冻圈——资源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
统。一方面,两大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复
杂的反馈关系,冰冻圈系统是建设“美丽冰冻圈”之美丽区域的物质基础之一,支撑与约束着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又影响着“美丽冰冻圈”加速抑或减缓冰冻圈
系统的变化。
(摘编自杨建平等《“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概述,不F俄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冰冻圈的相关问题,材料一从对冰冻圈进行科普的角度论述,材料二
则是从冰冻圈开发利用的角度论述。
B.材料一围绕冰冻圈的内涵、分布、影响和我国冰冻圈科研事业的发展展开,材料二围绕
“美丽冰冻圈”的内涵及特点展开。
C.材料二阐释了“美丽冰冻圈”的概念及其由来,提出它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对丰
富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有重要作用。
D.材料二认为“美丽冰冻圈”属于自然要素美丽,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特定区域美丽的综合
体,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关系密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超的一项是()
A.冰冻圈内的水体一般处于冰冻状态,根据具体分布位置可把地球表层的冰冻圈分为陆地
冰冻圈、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三大类。
B.冰冻圈发育具有鲜明的地带性,主要集中在地球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这决定了其变化首
先影响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经济体。
C.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这既
是冰冻圈科研的内容,也是它的总体目标。
D.“美丽冰冻圈”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圈中的延伸与运用,是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
同体,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的冰冻圈,它的变化影响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会波
及全球,对各纬度地区都产生直接影响。
B.冰冻圈科学已向体系化发展,既综合各要素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初
步形成了以圈层整体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C.“美丽冰冻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冰冻圈系统则对“冰冻圈一一资源
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有制约作用。
D.“美丽冰冻圈”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因此,只要区域经济
社会系统改善,冰冻圈系统也将随之改善。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展于“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过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大力加强了暖棚、人工草地等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经济应对高寒雪灾风险的能力。
B.塞罕坝两代植树人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造起了一百多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筑起了一道牢
固的绿色屏障,阻止了风沙南侵,保护了天津和北京。
C.祁连山冰冻圈通过水源涵养、水量供给与径流调节功能为河西内陆绿洲社会经济发展与
荒漠生态系统维持提供水资源,以保持自身生态稳定。
D.以冰雪吸引人,以真诚打动人,以文化感染人,冰雪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把哈尔滨打
造成了一座有内容、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理想之城”。
5.结合两则材料,借鉴“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思路,简要概括如何推动“自然要
素美丽”融入区域发展。
2024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
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
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
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
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
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
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
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
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
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
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
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
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
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
而吠叫。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
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
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
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聪明”。其
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
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
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也仍然只是在人类编
制的智能程序对大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目前来看,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都是
专能的。人类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难题,也能灵活处理陌生
的未曾遭遇的困境;虽然目前不管是计算智能、翻译智能、手术智能、围棋智能、家政智能、
聊天智能、驾驶智能还是字符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发展迅猛,但
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
处理。更重要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
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基于算法
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用以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发明和发展它们,目的是
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取代人类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没有必
要也不可能让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成为取代人类自身的主体。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
是一部人类不断发展和创造工具以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历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电器,到现
在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增强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
力。地球上唯有人类拥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结构、无比精细的意识与情感状态。无论人工智能
有多“聪明”,它也不可能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其他碳基生物虽然有低等的
意识,但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人类主观上不会让人工智能发展成一个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情感的主体,但在信
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拓展正在按下“快车键”的
当下,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破解这一难题,
我们必须前瞻研判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通过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更
好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更好增进人类福
祉。
(摘编自张今杰《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诞生才短短几十年就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同时也会
带来一定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B.狗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知到了环境的变化,它便调整自身行为,即大声吠叫,以此来
保护自己,这是它大脑中的意识在发生作用。
C.人类通过一串串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操控人工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不需要
知道完成任务的原因,只需出色地完成任务。
D.虽然作者认为人类不可能让人工智能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他依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
是否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充满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胡塞尔的观点,证明近代西方文明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
浪潮。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说
服力强。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结尾指出科学应对人工智能难题的具
体措施。
D.最后一段中“快车键”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第四段中“聪明”“智慧”的引号的用
法均不相同。
3.下列选项,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一项是()
A.当校园防欺凌报警器识别到“救命”等声音时,会进行声光报警,对现场欺凌者进行震
慑警告,并将报警信息实时发送到学校保安手机上。
B.目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使用AI算法来推广特定类型的新闻或观点,使得用户接收到的
信息高度倾向于某种立场或利益。
C.某家拥有先进AI算法的公司在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获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排除其他竞争者。
D.某人最近在电商平台搜索、选购了五常大米,不久之后,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推荐,页
面总是重复出现相关广告、同类视频。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步走战略目标
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
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
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
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
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
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与《规划》中2020年的战略目标相符合。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规划》要求至2025年其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完善、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有助于实现2030年目标。
D.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推动其向善发展能够助力智能社会的建设。
5.2024年2月16日,OpenAI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输入寥寥数语,就能生成场景逼
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60秒视频。对此,有人担忧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
者将被Sora取代。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等三校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
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
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连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
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
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
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汉代《乐
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
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
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
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
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
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
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
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
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
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
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
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
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
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
追求。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白蔡美云、张含、宗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
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
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
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
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
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
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
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
是以批判驿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
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
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较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
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
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
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
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
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
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
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摘编自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得益于众多古代文艺观念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塑造。
B.《论语》中对学《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对文治目标的重视。
C.虽然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有较大差异,但中西方文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D.要找出文学成立的核心观念和发展的主线索,中西方都须选择各自的传统文艺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打算写一篇有关先秦文艺观念的学术小论文,老师建议写作核心应该关注其中的治
国方式和教化方式。
B.学校筹备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动,你建议可以开展“古文运
动”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以推知在汉代到中唐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文胜于质”的骈
体文在文坛大行其道。
D.文学文化学者应具备的共识是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就可以回归中国
本体,建立中国话语。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A.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王充)
B.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
D.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4.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观念
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重中观点。
B.材料一中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材料二以“树”喻文学研究中心,以“根须”
喻其边界,都形象地论证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C.两则材料都把“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作为论述内容的中心,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材料一
侧重于文艺功用,材料二则是侧重于文学研究。
D.两则材料在情感态度上都表现出一定倾向性,都提到了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用扬弃的
观念来发展新时代中的中国传统文艺观念。
5.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文以载道”观念的具体体现。
①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日:“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
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②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目:“朕若制事出今,有益
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史倾覆。凡人主
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答案
2024届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二模)语文试题
【答案】1.D2.C
3.B4,B
5.①故乡有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依靠其生活;
②土地让农民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一点一滴地建设故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错误。由原文“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可知,
选项将未知变为已知。
B.“他必然会获得其他方面的权利”错误。由原文“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可
知,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得到保障,而不是必然会获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城市绑架”错误。由原文“不农民被城市绑架了,
而是被贫困绑架了”可知,农民不是被城市绑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会抛弃'有瑕疵的尘世’,跟着别人跑,而不会建设自己的故乡”错误。由原文“有
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可知,有故乡
的人是不稀罕天堂的,也就是不会抛弃“有瑕疵的尘世”,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
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受访者通过比较”错误。由原文“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
根本。就像我们常讲的,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
有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可知,本处并没有进行比较,而是一种类比。
C.“是为了说明农民被城市绑架的原因”错误。由原文“不是农民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
困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才到城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
而不是痛苦的源泉。从心理上说,他们背井离乡可不是想在城市里'受虐'。城里的花花绿
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对于他们(甚至包
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
不是养老的地方”可知,是为了说明农民是被贫困绑架了。
D.“正反两个角度”错误。由原文“利希滕伯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一'对于人类来
说,天堂也许是最容易的发明了‘。托•富勒也讲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生的普通人,
总想进入天堂。'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想去天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可知,这两句名言
并不是相反的,而是合起来表达想去天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的观点。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可
知,本处强调的是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的意义,“自己的房屋里”表示自己对房子的所有权,
“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是说产权得到真正的保护,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
故选B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安土重迁”,意思是暗喻本乡本土,不轻易迁移。
由原文“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可知,故
乡有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依靠其生活。
由原文“其实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
同的道理”“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
乡”可知,土地让农民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一点一滴地建设故乡。
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LD2.D
3.C4.①“正是”,加重语气,表示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 朱自清教育课件
-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科素养能力训练(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
-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11 A受迫振动 共振 基础版2025新课改-高中物理-选修第1册(21讲)
- 电商代运营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高效能复合外墙外保温材料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腹部的断面解剖学课件
- 现代生产运营管理
-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课件
-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 四川省城市(县城)建成区排水管网排查技术导则
- 2024年辅警考试公基常识300题(附解析)
- (正式版)HGT 6288-2024 聚酯树脂生产用催化剂 三异辛酸丁基锡
- 卡努斯丹之旅-团队协作与跨部门沟通沙盘模拟课程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GB/T 748-2023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 舞蹈就业能力展示
- 【共青团工作】2024年共青团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 【音乐】《茉莉花》课件-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
- 2024年云南麻栗坡县中移铁通文山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服务器的部署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