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
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
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
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
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
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
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
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
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
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
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
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
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
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
个戏的成败。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
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
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
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
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
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
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
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
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
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
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
(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
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
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
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
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
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
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
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
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
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
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
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
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
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
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
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
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
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
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
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
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
(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
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
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
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
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
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
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
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
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
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
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
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
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
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
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
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
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
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
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
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
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
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
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
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
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
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
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
[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濯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
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
(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
[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
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
【答案】LD2.A3.C4.D
5.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
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
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是说“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
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导演的构
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
努力。
故选D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说“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
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
江驿潇湘夜雨》写的是遭受诬陷被发配的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忽听的摧林
怪风鼓,更那堪瓮灌盆倾骤雨”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状。在这段唱
词中,风狂雨骤,空野荒郊被发配的张翠鸾多么悲戚。作者通过对自然界风雨景物的描绘、
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桔棒
李锐
大满拍拍弟弟的后脑勺。“小满,看见了吧,这东西原是提水浇地用的,叫桔棒,是古
人用的,我上中学时老师教过。”
“哥,这东西真管用?”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他个支点,就可以把地球抬起来。为啥?杠杆原理。你想想,连
地球都能抬起得多大劲儿,别说耙几块焦炭。”大满又拍拍弟弟的后脑勺,“待会你就知道
这东西多好使了!能把那些呆货气死!”
铁路边上立着一根没架线的水泥电线杆,电线杆下有两排攀登用的铁把手。远看,像立
着一根大鱼刺。现在这根电线杆半腰上绑了根粗绳。大满往下拽拽绳子,铁耙就高高扬了起
来。
大满发明的这个简陋的装置,看上去,真有点像一架提水用的桔棒,只是少了只水桶,
多了把耙子。
寒光闪闪的铁轨从群山夹缝中伸展出来。山坡上树丛光秃秃的,不知名的鸟在树枝上叫。
⑴山谷底下是半干的七曲河,黑黄的河水翻着刺鼻的泡沫,像一道溃烂的伤口。
弟兄两人躲在阳坡上的一块大石头背后,躺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看着铁轨从他们眼前
直落向溃烂的河谷。大满嘴角叼着片枯黄的树叶。他们看见巡道员走过去了。他们在等拉焦
炭的火车从河谷底下爬上来。大王村、小王村、半坡底的男人,都在凤凰山山坡上藏着,等
着拉焦炭的火车爬上来。每年一入冬,大伙就在这儿等火车。
火车快爬到山顶时,车速最慢。等得心急火燎的人们,从铁轨两侧一拥而上,每人高举
着一根长杆子,追着火车从敞口的车厢顶上往外拨焦炭。车厢里装的都是专供出口的炼钢焦
炭。①冒出车帮的焦炭块被几十根贪婪的长杆子追赶着、拨弄着,稀里哗啦滚下来。前面有
人拨,后面有人提着口袋装。为了防止被飞落的焦炭块打破头,每个人都戴了顶厚厚的棉帽
子。
内燃机车吃力地爬过山顶,发出一阵凄凉的吼叫。听到汽笛声,所有长杆子都同时放下,
大家站在路基边上松口气,目送这个钢铁怪物突然加速,轰隆轰隆飞奔远去。当火车在山顶
消失后,偷焦炭的人群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拨下来的焦炭有人专门收购,被卖到四面八方。七曲河露天煤矿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煤
矿。露天矿的焦炭厂一年四季生产出成千上万吨焦炭。一幢幢农家小院在七曲河岸拔地而起。
簇新的院门,晶亮的窗户,都在河谷两岸守着那道腐烂的伤口。
大满今年二十岁,新房盖好了,媳妇也说好了,彩礼也送了,家具、彩电、冰箱都买了,
就等腊月结婚。现在弟兄俩给小满耙焦炭。小满今年十七,他的房地基乡政府批准了,紧挨
大满的新房,现在就等钱。只要有钱,房子不愁盖,所以,今年冬天大满小满得加油干。
大满想起今后美滋滋的小日子,拱拱小满:“你说,你嫂子漂不漂亮?”
小满撇撇嘴:“还没结婚呢你!人家叫翠鱼儿!”
“就差三两个月,早晚是你嫂子,给你生一堆侄子侄女!”
“等我结了婚,早晚也得给你生一堆侄子侄女!看谁生得多!”
“生得多了,看村主任不把你罚死!”
“罚就罚。多来几回凤凰山就全有了!”
弟兄两人叽叽嘎嘎一起笑起来。
笑够了,大满把嘴角上的树叶拿下来。提起另外的话题:“小满,其实你不该留村里。
我没办法,爸妈要和我住,我得给他们养老送终。你要好好上学,将来到城里工作,当城里
人。”
“我不想上学,上学没拨炭有意思。你上了初中不还是回村种地。”
“我是考不上高中。你连小学也没上完。”
“我也不想到城里打工受气。城里又没焦炭厂。咱这多自在,想种地就种地,不想种地
就拨炭。不照样过好日子!”
小满把眼睛转到铁轨上,铁轨从山顶一直落到河谷,伸展到老远的地方。②他忽然想,
眼前这条铁路,.不知看过多少遍了,这辈子也不知到底要看多少遍。
“哥,车来啦!”
一列火车爬进河谷。山坡上,不知谁猛然打了个长长的呼哨。戴棉帽子的人群变魔术一
样,从铁路两面的山坡上一下子涌出来。
大满得意扬扬站起来,把那节垂下的麻绳绕在手腕上。
当满载焦炭的列车经过时,随着那把几乎和车厢等高的铁耙一起一落,焦炭瀑布一样哗
哗地泻下来。小满高兴得嗷嗷叫。
“哈,这弟兄俩可想出个好办法!”
“大满,小满,慢些吧你们,招呼把车里的货都耙出来!”
大满笑得涨红脸。他盯紧车厢,一个劲儿地催:“小满,快装,用铲子撮。”
“哥,你这桔椽真好使呀哥!哥!快耙呀!”
列车发出轰隆巨响。(2)它爬到山顶时,发出一阵凄凉的吼叫。听到汽笛声,所有人
立刻收起手里的长杆。
可大满没停手。他根本没注意到列车突然加速。一眨眼,铁耙子挂死在车厢上,挂在桔
棒后边的那块大石头猛然一个横摆,捆在绳子上的石头死死卡在灌木丛,粗大的竹竿横挡在
电线杆上,立刻被拉成一张大弓。随着一阵断裂声,铁耙子的木把被火车拉断了,那张大弓
骤然反弹。小满只顾低头撮炭,也没注意到火车突然加速。等到小满在人们的惊叫声中抬头
时,大满根本来不及解开手上的麻绳,被那根瞬间反弹的竹竿重重弹射到车厢上,像个棉花
团,又被飞驰的列车甩到路基下。
过了一年的腊月,小满在大满的新房结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凤凰山偷焦炭的人群中只有大满上过中学,他根据老师教授的知识,发明了方便上火
车耙焦炭的简易装置一一“桔棒”。
B.七曲河岸幢幢崭新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可见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与当地交通
便捷、农民勤劳创业等密切相关。
C.由于没考上高中,大满只好留在村里,一边种地一边耙炭;二十岁时,他已盖好房子,
说好媳妇,送了彩礼,准备结婚。
D.大满毕竟比小满多接受过几年教育,他比弟弟有见识;他劝弟弟好好上学以后去当城里
人,这也透露出他不能继续上学的遗憾。
7.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画波浪线①处,“贪婪”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拨炭者争先恐后、不知庵足。
B.本文画波浪线②处,两个“不知”表明小满对未来迷惘,也写出了他的悔意。
C.本文叙事要言不烦,张弛有致;人物、环境等的描写多用白描,干净利落。
D.本文大量使用口语化短句写人,简洁朴拙,活泼明快;人物对白自然鲜活。
8.请分别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9.小说的标题“桔棒”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D7.B
8.(1)处,“像一道溃烂的伤口”这一新奇的比喻,勾画出七曲河被污染后的不忍目睹的
惨状,含有对偷煤者的不法行为的贬斥意味。
(2)处,运用拟人手法,写火车”发出一阵凄凉的吼叫",既照应上文,同时也渲染了悲
凉的气氛。
9.“桔棒”隐喻传统农业文明。大满意外死于自己发明的“桔棒”,是对村民另类致富的
否定。“桔棒”这一传统农具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新用途,反映出村民生存、发展面临的困境,
以及发生的异化现象,由此引发对乡村发展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反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只有大满上过中学”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大满上了初中,没说其他人的情况。
B.原因分析不当,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根据小说语境,这与当地临近七曲河露天煤矿、乡
民靠偷焦炭而发家有关。
C.原因分析不全面。“由于没考上高中,大满只好留在村里”这一表述不符合原文事实,根
据原文“我没办法,爸妈要和我住,我得给他们养老送终”可见,大满留在村里,还因为要
给父母送终。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也写出了他的悔意”于文无据,从文中小满与大满对话时所说的“咱这多自在,想种地
就种地,不想种地就拨炭。不照样过好日子!”等语句,可以看出小满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悔
忌、O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处,“像一道溃烂的伤口”,把被污染的七曲河比作溃烂的伤口,形象生动的表现出
七曲河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与偷煤者不无关系,这一比喻新颖形象,给读者直观的感受,也
表达了作者对偷煤行为的反感与批判。
这一新奇的比喻,勾画出七曲河被污染后的不忍目睹的惨状,含有对偷煤者的不法行为的贬
斥意味。
(2)处,“发出一阵凄凉的吼叫”运用拟人手法,把火车人格化,吼叫声是对人们违法行
为的愤怒的批判,照应上文情节,写村子里的人们偷煤,从火车车厢顶上往外拨焦炭;同时
写火车的“吼叫”声是凄凉的,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桔椽”隐喻传统农业文明。“这东西原是提水浇地用的,叫桔椽,是古人用的,我上中学
时老师教过”“桔棒”本是古人提水浇地用的的农具,大满利用所学的知识,发明了从车厢
顶上往外拨焦炭的工具就叫“桔棒”,而小说最后大满却死于自己所发明的“桔椽”,可见,
小说对大满利用“桔棒”拨焦炭的行为是否定和批判的。
“大王村、小王村、半坡底的男人,都在凤凰山山坡上藏着,等着拉焦炭的火车爬上来。每
年一入冬,大伙就在这儿等火车”“一幢幢农家小院在七曲河岸拔地而起。簇新的院门,晶
亮的窗户,都在河谷两岸守着那道腐烂的伤口”临近七曲河露天煤矿的乡民靠偷焦炭而发家
致富,“桔椁”这一传统农具被用了偷煤,反映出村民生存、发展面临的困境,大满最后的
结局也引人深思,由此引发对乡村发展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圣人本治民,度于本,不从㈤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
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
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
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
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
赏告而好不生明法而沧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
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
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
欲举大功而难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
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
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
王。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
国不事力而侍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
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选自《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删改)
[注]从:通“纵”,放纵。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夫国事务先A而一B民心C专举公而私D不从E赏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
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
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不能滥用赏赐,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民众,必须
依靠刑罚。
B.要治理好民众,除了实行法治,还要赢得民心;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从统一民心、控
制私欲等方面入手。
C.虽然治理民众要用刑罚,但这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的
社会情况。
D.作者在论述刑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到了赏赐爵位对国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对
国家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14.孔子不主张用法治来治理民众,而韩非子则主张用法治来治理百姓,两者提出这样的主
张,就百姓方面而言,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0.CEG
11.C12.A
13.(1)所以贤明的君主掌握权力而地位尊贵,专一地实行法治,国家安定太平。
(2)能在农耕上发挥出力量的国家就富裕,能在战争上调动起力量的国家就强大,强大到
不能被阻挡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
14.孔子认为,用法治治理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韩非子认为,百姓本
性不喜欢法治,好逸恶劳,依顺百姓的本性来治国,就会使政事荒废,天下大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理国家大事要致力于“抢先”的原则来统一民心,专门推崇公家的利益使私欲不会
放纵,奖励告发奸邪的人使奸邪行为不会发生,明确法度使国家的治理不会烦乱。
“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中,“而”表目的,前后连接紧密,不能断开,“一民心”是动宾
结构,其后C处断开;
“赏告而奸不生”与“明法而治不烦”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EG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整治;一样,相同。句意:用刑法来整治百姓。/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
却不一样。
B.正确。助词,主谓之间,无义;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句意:圣人治理民众。/蚯
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错误。适应;应该。句意: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不应当随便看轻自
己。
D.正确。句意:不事耕战而依靠私学的国家,它的爵位被看得低贱。/依靠自己的才能而骄
傲自大,轻视他人,也用来形容自高自大。/因为有所依仗而毫不害怕,或者毫无顾忌。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说法错误。原文“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
已”,其意为“圣人治理民众,把法度作为衡量事情的根本,不放纵他的欲望,只期望有利
于民众罢了”,说明仍然要考虑民众的利益,而且考虑的是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操”,掌握;“重”,尊贵;“治”,安定太平。
(2)“越”,发挥;“起”,调动起;“王”,称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知,孔子认为,用法治治理百姓,百姓虽能
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由原文“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可知,韩非子认为,百姓
本性不喜欢法治,好逸恶劳,依顺百姓的本性来治国,就会使政事荒废,天下大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材料二:
圣人治理民众,把法度作为衡量事情的根本,不放纵他的欲望,只期望有利于民众罢了。
所以,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爱护他们的根本措施。刑罚严峻,民众
就安宁;奖赏太滥,奸邪行为就滋生。所以治理民众,刑罚严峻,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事务;
奖赏太滥,是国家混乱的本源。民众的本性,喜欢无法无天的乱世,而不喜欢刑罚。所以圣
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实施明白恰当的奖赏,这样,民众就会被鼓励去建立功业;实行严厉的
刑罚,这样,民众就接受法制。鼓励建功立业,国家的政事就不会受到侵犯;接受法制,奸
邪行为就无从萌生。因此治理民众,要在奸邪行为尚未萌发时就加以禁止;用兵打仗,要使
民众的心理适应战争。禁止奸邪要在奸邪的本源出现之前加以禁止,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好;
用兵打仗使民众的心理适应战争就会胜利。圣人治理民众,抢先治理奸邪就强大,抢先做好
战斗准备就能取胜。管理国家大事要致力于“抢先”的原则来统一民心,专门推崇公家的利
益使私欲不会放纵,奖励告发奸邪的人使奸邪行为不会发生,明确法度使国家的治理不会烦
乱。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强大,不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衰弱。国家之所以强大,靠的是
政策;君主之所以尊贵,靠的是权力。所以,贤明的君主有权力有政策,昏乱的君主也有权
力有政策,但所得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他们确立的原则不一样。所以贤明的君主掌握权力
而地位尊贵,专一地实行法治,国家安定太平。所以法律,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刑罚,是爱
护民众的开始。
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好逸,事业就要荒废;荒废了,政事就治理不好;治理不
好,国家就要混乱;如果赏罚不能在全国实行,国家的发展就必定堵塞不前。所以要想建立
大的功业而难以争取民众全力支持的,大的功业是不可能期望成功的;要想搞好法治而又难
以改变旧法,民众必然混乱而不能期望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
只有法治才能治理好国家。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
情况,就会有功效。因此民众质朴,只要用好坏的名声来约束就能治理好;社会上有人崇尚
智巧,只有用刑罚束缚他们才会服从。时代变化了,治理措施不改变的国家就要混乱;玩弄
智巧的人多了,禁令不能随着改变的国家就会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发展,禁令随着玩弄智巧的人的表现而改变。
能在农耕上发挥出力量的国家就富裕,能在战争上调动起力量的国家就强大,强大到不
能被阻挡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因此,称王天下的途径,在于开创什么堵塞什么,能够
堵塞奸邪行为的,必定能称王天下。人们以爵位为贵,君主就会受尊重,所以奖赏有功的人,
把爵位授给胜任的人,奸邪的人就无可乘之机。提倡耕战的国家,它的爵位贵重;爵位贵重,
君主就受到尊重;君主受到尊重,就一定能称王于天下。不事耕战而依靠私学的国家,它的
爵位被看得低贱;爵位被看得低贱,君主就被人轻视;君主被人轻视,国家就一定会削弱。
所以立国用民的原则,在于防止外国势力的捣乱,堵塞私学的传播,而看重依靠自己的力量,
这样称王天下的功业就可以达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五)°
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镶鬓④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
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
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镶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B.“悠悠”本指时间长久,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仓促窘态。
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
【答案】15.B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愿做官的出世的想法。②但这只是杜甫一时的
念头,并不意味着他永远不想入世,也不妨碍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仓促窘态”错,悠悠,突出经历的战乱时间之长,并
非反语,“仓促”于诗也无据。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通观全诗,这首诗首联写遗憾。年轻时确实有过“泛沧海”想法,但后来“未暇”实现,遇
到无休无止的战乱。次联写景。秋风秋雨落叶纷纷,恰好是当下境遇的写照。杜甫当下就是
在“塞门”“客舍”的凄风冷雨中。三联用典,阮籍常常随兴而游,庞公选择隐居岷山。末
联表白心愿:东柯谷特适合俺这样的疏放懒散之人,我也要学阮籍随兴学庞公隐居,再也不
说出仕为官的事了。
尾联意为“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表达了诗人不
愿做官的出世的想法。。
杜甫说,要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我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
白鬓毛了。也就是说,如果老杜决心像阮籍和庞德公那样归隐,这东柯谷就非常适合。如果
在这里养老,那容颜的老不老也就无所谓了,问题是,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
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诗人实际上不能做到这样的悠然
自得,故而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八个字同时写到了美玉、黄
金、珍珠等。
(2)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
“,”两句同时写到了书法和茶道。
(3)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从古至今,选贤任能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
本,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中也常有尊重贤才的句子,如“,
【答案】①.鼎铛玉石②.金块珠砾③.矮纸斜行闲作草④.晴窗细乳戏
分茶⑤.周公吐哺⑥.天下归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鼎、铛、砾、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
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
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
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
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
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桐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
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
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
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
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一一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8.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19.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
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
19.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拟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突出作者所
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时光仿佛凝固了”,“凝固”二字突显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上文的“沐浴阳光的情思,
在邈远的心空飘游”相承接;同时这种时光的凝固又与下文的“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转
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七个字独立成段,
有强调语意,进一步突显了下文天气变化之迅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把“纤弱的月亮”形容为“刚离开病榻”之人,“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漫
步”更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形容月亮,采用了拟人手法,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
写,启发了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突出了作者所见之景的美丽和活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了。那么人一
天到底睡多久最好呢?①,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婴幼儿所需
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
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
这个世界上存在部分人,他们不需要睡那么多,睡5-6个小时就够了。所谓的“够了”,
意思是不影响白天状态,白天不需要打盹,也不需要咖啡,工作发挥和其他常人一样。这种
人叫作“短睡眠者”。和短睡眠者相反,还有部分人,天生需要睡很久,比如:常常需要睡
9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A。
如何判断自己每天需要睡多久?简单说:看醒后的表现。如果你醒来后在多数时间都能
保持足够的清醒能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你睡得可以;②,如果醒
后容易嗜睡,注意力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你睡得不够好一一或者是时间不够,或者是质量不
佳,或者两者都有。
③,你需要多少睡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结合之前说的,现在可以总结两句话:
你的睡眠时间,不要和过去比;你的睡眠时间,Bo
20.请在文中序号①②③三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21.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具体说明材料第三段破折号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在这里使用破折号有什么好处。
【答案】20.①其实②反之③所以
21.2这种人叫作“长睡眠者”
B.不要和别人比22.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进一步解释了睡得不够好的原因,有
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①处,上文话题是“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呢”,后文解释说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是
不同的,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的结果,故可填“其实”。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
是实际情况。
②处,根据语境,前文介绍“睡得可以”的表现,后文介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化学原料药生产许可证变更与转让合同3篇
- 2025版智慧城市排水管网排洪工程施工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投资担保合同范文2篇
- 2025年企业灵活招聘人力资源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用拖拉机绿色出行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院美容师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行业法律法规咨询与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河北大唐国际王滩发电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云南文山瑞康药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人民版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完整答案(夺冠系列)
- 神农架研学课程设计
- 文化资本与民族认同建构-洞察分析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超星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尔雅章节测试网课答案
- 《锡膏培训教材》课件
- 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
- 福建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费用参考指标
- 2024年中国工业涂料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自然科学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和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