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一)研究缘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同伴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幼儿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在处理同伴冲突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引导。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旨在探讨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中的角色、行为和策略,以及这些因素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张亭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研究[J].2021(2016-1):70-74.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教师介入行为,有助于了解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问题。研究教师介入行为,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幼儿同伴冲突。国内外对于幼儿同伴冲突和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研究教师介入行为,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1)研究幼儿同伴冲突的意义与价值早在20世纪30年代,外国专家H.C.Dawe就对同伴冲突展开过探讨,但是他们指出孩子间的冲突对幼儿双方而言是毫无价值的,必须避免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后来随着专家们的研究,他们发觉儿童伙伴冲突对孩子的社交意识、社交情感以及社交能力的成长产生正面影响,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其社会化成长[[]MatthewBurdelski.‘SaycanIborrowit’TeachersandchildrenmanagingpeerconflictinaJapanesepreschool[J].LinguisticsandEducation.2019.][]MatthewBurdelski.‘SaycanIborrowit’TeachersandchildrenmanagingpeerconflictinaJapanesepreschool[J].LinguisticsandEducation.2019.[]ShantzC.U,&Hobart.Socialconflictanddevelopment.InBerndt,T.j.&Ladd,G.(Eds.)PeerRelationshipsinchilddevelopment.NewYork:Johnwiley.1988.(2)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及类型Fabes和Elsenberg把游戏活动中幼儿冲突的主要原因归于六大:身体因素、物质原因、语言因素、强制因素、拒绝因素,以及其他原因;Shantz把幼儿冲突的原因归于:对物体的占有与规则的失衡[[]岳丽.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22(4):32-36.]。Brenner。Mieller认为幼儿间冲突的原因大致有这样两类:一是对物体(玩具、食品等)的掌握与利用,该因素造成的幼儿冲突所占比重最大;二是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随着年纪的增大,造成幼儿冲突的因素会因此而出现某些有规律的改变。四到五岁的孩子,因为物品的争夺所产生的冲突和由社会问题产生的冲突逐步持平,这个状况会延续至6-7岁。此后,由社会化引起的冲突所占的比重逐渐超过由物品竞争等非社会化因素引起的冲突[[[]岳丽.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22(4):32-36.[]罗佳欣.幼儿同胞冲突的质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1(1):5.(3)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研究在在教师参与的时间上,Mally&McMurry通过调查表明,老师比较愿意当幼儿一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选择介入。国外的Shantz在研究了Dawe、houseman等人的研究结论之后,认为“假如成人不能参与到孩子同伴冲突中,那这些幼儿将是自己处理的冲突;假如让幼儿自行处理冲突,就会产生明显输赢的后果,同时幼儿各方在冲突中也会产生‘以牙还牙’的现象,双方的行为反应密切相关”。Mongo认为,老师参与的方法会对孩子同伴冲突的结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利用分享、移情等方法参与,会产生各方共嬴的成果;若老师采取较为简单的方法介入,如果提出解决对策和拿走物品,则往往会造成幼儿一输一赢的后果;如果老师以粗暴的方法介入,将会造成孩子双方都输的结果。Siliva认为,老师的参与会干扰孩子对冲突的处理,不利于幼儿解决能力的训练,一旦老师经常参与孩子同伴冲突中,甚至会影响或阻碍幼儿对自身社交行为的调节[[][]张旭.自主游戏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包头师范学院,2021(2):22.2.国内研究现状(1)研究幼儿同伴冲突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指出了孩子伙伴冲突的价值,并指出伙伴冲突对于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张亭亭教授(2021)认为,同伴冲突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言,有着如下四个意义:首先有利于孩子“去自我中心化”;第二,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我概念与个性;第三处理冲突的方式交流往来也可以增进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第四可以提高孩子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与人际交往的能力。朱佳诚(2022)指出,冲突在大家的印象中始终呈现出负面或者消极的状况发生,而幼儿同伴冲突通常也伴随着某些语言甚至身体上的冲突。在许多地方,老师们发现这些现象会如临大敌,不自觉的忽视与同伴冲突活动中所带来的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社会交往经验累积、人际交往技能提高等问题价值[[][]朱佳诚.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以及教师介入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学,2022,3(4):10-12.(2)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及类型季冬珍(2021)认为,幼儿冲突的主要原因大体包括争夺物品来源和空间、违反传统规范、意见不和、挑衅、干预与控制他人等冲突因素[[]季冬珍.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师博览:下旬刊,2021(2):2.]。刘玉青,邓志军,邓佳楠(2023)指出,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大多是资源占用、意见分歧、规则保障、故意挑衅这四大方面[[]刘玉青,邓志军,邓佳楠.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23(6):127-131.]。张丽芳(2021)认为,造成孩子和同伴相处时产生冲突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孩子的语文文字缺失,人际交往经历较少和认识水平较低造成的[[]张丽芳.案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类型[J].数码设计,2021,010(05):278-278.]。赵飒、龙玉珏(2022)认为,儿童游戏中伙伴冲突的种类和表现一般儿童游戏中的冲突可包括争夺游戏资源冲突、违反游戏规则冲突和游戏意见分歧冲突。从争夺游戏资源[]季冬珍.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师博览:下旬刊,2021(2):2.[]刘玉青,邓志军,邓佳楠.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23(6):127-131.[]张丽芳.案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类型[J].数码设计,2021,010(05):278-278.[]赵飒,龙玉珏.幼儿户外游戏中同伴冲突成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11):3.(3)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研究郑卫,黄玉娇(2022)从老师参与的方式来看,把老师参与孩子同伴冲突的方法分成:消极干预,粗暴处理,权威遏制,正面干预四种。其实正面干预和消极相对,而粗暴待遇和权威制止从字面含义来看也是属于消极的干预,所以这样的界定其实并非很合理[[][]郑卫,黄玉娇.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指导探析——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1):157-160.尤佳2022)认为,幼儿同伴冲突主要体现在:1.保护正常规则所引起的冲突;2.保护个人和公共的东西不被他人侵犯;3.因幼儿强烈的占有欲而引发的社会冲突[[][]尤佳.浅谈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J].青海教育,2022(9):1.(4)意见分歧导致发生的口角争端朱佳诚教授(2022)认为,目前在儿童的同伴冲突中幼儿园游戏空间不够,空间密度也太小,且游戏量不够。过渡环节,老师则“袖手旁观”。时间设置上的松散,以及教师安排上的忽视,使得许多孩子的冲突行为在此刻产生。老师面对冲突的方式是小冲突不在意,由孩子自己处理,只有在冲突发展到严重的阶段时老师才会注意,会强行介入[[][]朱佳诚.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以及教师介入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科学,2022,3(4):10-12.吴晗(2023)教授认为,关于改进大班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教师改变冲突思想,并意识到冲突的正面作用。通过各种策略协助孩子,增强老师专业能力,从小班开始积极指导孩子自己处理同伴冲突问题。合理安排一日活动过程,提高游戏时间,积极面对过渡时间。举办冲突的相关活动,协助老师和父母改变冲突观念[[][]吴晗.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女报,2023(4):73-75.岳丽(2022)指出,幼儿同伴在冲突中的老师干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冲突观;2.增强自己的职业素质;3.掌握合适的干预时间和方式;4.学习参考别人成功经验.;5.提高班级教师的协助程度;6.提高对老师的专业培训;7.家庭配合共同做好防范家庭冲突教育[[][]岳丽.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22(4):32-36.综上所述,对本文加以总结与剖析,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儿童同伴中教育参与活动的研究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二个点。首先,以往对参与孩子同伴冲突的探讨中,主要从孩子的视角入手,对孩子同伴冲突产生的因素、形式与意义,以及孩子自主处理冲突的方法等领域展开探讨,并提供对老师参与冲突的教学意见;而从老师的视角入手探究幼儿伙伴冲突,对于老师在参与伙伴冲突过程中的等具体行为的探究相对较少,但近五年来也呈上身趋势。其次,对老师参与行为的探究重点围绕老师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心态、参与的方法及其对孩子产生的效应这几方面进行剖析的,不过还有少数的研究者可以较全的利用上述五个角度对老师的参与行为加以分析。用这几种维度来分析与同伴冲突中教师的工作情况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很多的研究成果中对维度的操作定义都比较模糊,而对各个维度下的剖析则都比较笼统,而且缺乏详细和深入。本研究对幼儿同伴冲突中老师参与的研究将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从老师参与冲突的“观念”和“行动”两大视角展开细致的剖析,并对老师在参与时的时间、积极性、情感、方法及其效果作深入的完善。通过对教育参与理念和参与“行动”的研究,找出教育参与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具体的教学意见或对策。(三)核心概念界定1.幼儿同伴冲突在本文“同伴”指的是在同一所幼儿园、同一个班级中共同学习生活、共同游戏的,在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相仿的幼儿。同伴关系指的是:幼儿园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本文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在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时产生的冲突冲突,它往往具有发生频率高、不持久、可调和性等特点。2.教师介入教师介入指的就是教师干预。“干预”一词,汉语大词典对其有两层释义,其一为:过问或参与(其事);其二为:关涉,关系。本文采用第一个,将教师干预定义为:教师在幼儿园内,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过问或者参与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当中,了解事情缘由,根据已习得和掌握的相关教育理念,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机制,有效对幼儿同伴冲突事件进行化解或解决。学界认为教师干预行为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运用各种干预的方式方法对幼儿之间的同伴冲突进行干预,以此来解决幼儿间的冲突行为的教育过程。。本论文所界定的同伴冲突仅限于幼儿园环境中。(四)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观念、学习能力、性格、认知能力、情绪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针对不可避免的幼儿之间的冲突,垍要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关注幼儿的情绪,不使用简单、粗暴的介入方式。2.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惩罚只是对事件发生后的一种解决措施,虽然有效,但时效性差,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斯金纳强调,对人的行为的纠正需要以引导、教育为主,惩罚手段为辅。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不可频率使用喝止、批评、惩罚等消极解决策略,应以宽容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幼儿的冲突。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的。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互动,帮助其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通过访谈专家、收集案例和数据分析,本报告发现教师应在冲突发生时充当“调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幼儿表达感受,提升其交往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介入策略,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应对冲突。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的目希望通过学者的深入研究,可以让老师准确的了解幼儿同伴冲突,并仔细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和孩子观念,管理好自己介入幼儿冲突的主观情绪,增强老师管理孩子同伴冲突的有效性,为老师合理参与幼儿同伴冲突提出一种视角与办法;其二,期望老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中,可以使幼儿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本着以幼儿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幼儿的责任感,为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和身心成长创造安定、平等的氛围。(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研究教师介入行为,可以丰富和完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和冲突解决理论,为幼儿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2.实践意义研究教师介入行为,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幼儿同伴冲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幼儿园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研究教师介入行为,有助于推动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分析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列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三部分为现状调查与分析。从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类型、小班幼儿同伴冲突持续的时间、教师干预冲突的方式、教师干预冲突的时机、教师干预的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第四部分为影响教师干预的因素分析,分别从教师自身因素、幼儿方面的影响因素、幼儿园方面的影响因素、家庭方面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策略分析。要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培养幼儿的自制力。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与方法。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合作,家园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为幼儿提供与同伴进行社交的机会。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三)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X幼儿园小班幼儿和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之前,先告知幼儿教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与幼儿教师沟通相关的内容。在搜集、梳理、归纳中国知网查阅关于教师介入方式和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文献的观点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具体情况,分析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2.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将收集大量文献来支撑论文撰写,为论文提供材料支持,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2)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了更加客观的分析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发生的状况,通过和幼儿园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以此来更加全面的了解当前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向负责小班教学的教师发放10份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在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份,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为100%。回收问卷后进行认真的统计数据,从面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教学情况。通过访谈的数据分析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现状,分析现阶段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教师调整介入小班幼儿冲突的方式,有助于减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得出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数据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教师的基本信息表1幼儿教师基本情况(n=10)基本信息项目人数百分比年龄30岁以下550%30-40岁330%40-50岁110%50岁以上110%学历大专660%本科440%研究生00%执教年限1—3年550%3—6年220%6—9年110%9年以上110%如表1调查可知,幼儿园小班阶段教师一半的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30-40岁的教师占比30%。4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较少。这说明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以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为主。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教师占比高达60%,本科学历占比40%,以大专学历为主。执教年限方面,1—3年以下的幼儿教师占比50%,3—6年的幼儿教师占比20%。6年以上执教年限的教师占比较少。综上所述,幼儿园小班阶段教师年轻、学历较低、执教年限短。由于执教年限短,年轻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可能缺乏经验。他们可能不熟悉各种冲突情境,难以准确判断何时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最为合适。由于年轻且学历较低,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可能使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方式,导致介入效果不佳。他们可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与幼儿有效沟通的技巧。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理解和应对。他们可能无法深入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从而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类型图1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类型通过上面的图1数据可知,现阶段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类型是以故意侵犯型,这种冲突的类型介入占比高达40%。其次就是规则维护型和资源争抢型,有时候前一种较多,有时候后一种较多,整体是规则维护型占比多,分别占比为20%和20%。然后就是无意碰撞型较多,占比为10%,剩下的是观点对立型,这种占比为10%。(二)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方式问题1:您针对幼儿同伴冲突采用的介入方式?教师1:给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是非常关键的。我不会轻易插手孩子们之间的纠纷,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如果出现了过激行为,我会立刻制止。教师2:我一般都是采用直观、简单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们的冲突。因为时间有限,我会先用最短的时间让冲突结束,用明确且具有指令性的语言来指导孩子们停止冲突。教师3:必然要严格对待幼儿的冲突行为,一个班上面的幼儿很多,小班的幼儿本身就很难管理,整天嘻嘻哈哈,很吵,配合度低,冲突频率也很高,如果你不严格,压不住他们。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倾向于使用指令式、宣告式的介入方式解决幼儿同伴冲突。这些方式虽然短期有效,但教师过于生硬的口吻可能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影响到幼儿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应适时调整语速、音调和措辞,以展现关爱与耐心,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建议并改变行为。(三)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时机由图3可以看出,在小班幼儿冲突的介入时机方面,教师在时机选择上面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很多教师会选择在幼儿冲突的前期介入,这一部的教师较多,占比60%,还有一部分选择在冲突中期进行介入,占比为30%,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在后期介入,占比为10%。数据表明,选择在小班幼儿冲突前期进行介入的教师比较多。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的时候,是会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然后介入的,也明白小班幼儿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的介入才能很好地解决。但整体来看,一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图2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时机问题:您在幼儿同伴冲突中何时介入?为什么?教师4:因为安全无小事嘛,小班孩子自制力差,不会沟通,冲突是很多的。而且下手不知道轻重,在幼儿园肯定是不能让他们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在冲突发生前期我就会马上制止。教师5: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如果因为冲突而受伤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比如说什么事都没发生之前家长对你是客客气气的,哪怕他不客气他也不敢找你的茬,但你的小孩出现什么磕磕碰碰啊,人家就甩脸色给你看了。(四)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背景1.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区域分析图3中数据,可以了解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背景。通过观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情况中。其中在区域活动发生的冲突占比非常大,可以达到40%,其次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占比为20%,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介入的幼儿冲突占比为10%。剩余的30%是在生活活动区域中介入幼儿冲突。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教师介入幼儿冲突背景,多数是在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图3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背景问题:幼儿在什么活动中容易发生冲突?为什么?教师6:因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幼儿自由度更高,幼儿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率,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了。教师7:小班幼儿缺乏自制力,身体协调性也差。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因为争抢体育器材而发生冲突。几乎每节体育课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况。区域活动、体育活动中,幼儿之间很容易因抢夺玩具、游戏空间等问题发生争执和冲突,影响了活动效果。2.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性别教师介入同伴冲突事件中双方的性别多为“男—男”,该性别分类下教师介入行为占比为61%,且有男孩参与其中的“男—女”的性别分类冲突。教师介入行为占介入总数的百分比为25%。“女—女”以及冲突性别定义为“其他”(指事件中有多于两人的冲突当事方,如男-男-女,男-男-男等)的性别分类中有教师介入行为的频率占比共为24%。表2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性别选项百分比男-男61%男-女25%女-女13%其他11%四、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期的同伴冲突行为是常见的社会互动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受到幼儿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其生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生理影响因素,主要从幼儿年龄与认知发展、个性与气质、身体发育与动作协调性、情绪表达与调控能力、生理需求与反应、健康状况与营养摄入、睡眠质量与精力分配、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幼儿年龄和认知发展对同伴冲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意图和行为,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同时,认知发展也影响幼儿解决冲突的策略,年幼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直接的身体冲突,而年龄较大的幼儿则更可能采用协商、分享等更成熟的方式。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这些特征对同伴冲突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例如,易怒、攻击性强的幼儿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开朗、友好的幼儿则更可能通过合作和分享来避免冲突。情绪表达与调控能力是幼儿处理同伴冲突的重要工具。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幼儿更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而情绪调控能力强的幼儿则能在冲突发生时迅速平息情绪,通过理智和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幼儿的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对于减少同伴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氛围和谐、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社交能力,从而减少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相反,家庭氛围紧张、亲子关系疏远或冲突多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幼儿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进而增加同伴冲突行为的可能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尊重幼儿个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减少同伴冲突行为;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严格、高压)可能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加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家庭结构与规模也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组成)中的幼儿通常更容易获得关注和照顾,有利于减少同伴冲突行为。而大家庭(包括祖父母、叔伯姑姨等亲戚)中的幼儿可能因为复杂的家庭关系而面临更多的冲突和竞争,增加同伴冲突行为的可能性。(三)幼儿园因素 同伴冲突行为是小班幼儿在幼儿园中常见的社交现象。冲突的发生不仅影响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还可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和分析影响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冲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恰当与否对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若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于严厉或忽视幼儿需求,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挫败感和攻击性,进而增加同伴冲突的发生。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温和、关爱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玩具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的重要因素。当玩具资源不足或分配不公时,幼儿可能因争夺玩具而发生冲突。因此,幼儿园应提供充足的玩具资源,并确保公平、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四)教师因素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教师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其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如果教师认为冲突是幼儿自我成长的机会,就会更倾向于采取观望或指导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而如果教师过于强调纪律和秩序,可能会倾向于快速介入并制止冲突。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小班幼儿教师介入行为缺乏引导学生意识,限制了幼儿的自我成长。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教师在介入时,情绪态度呈现负面情绪的较多,生气占比27%,着急占比为39%,平静占比18%和愉悦占比为16%。详情看下图5。图5教师介入儿童冲突时的情绪表现当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的介入方式和技巧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如调解、引导等,就能有效化解冲突,同时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如果教师介入不当,如过早或过晚介入,或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都可能加剧冲突,甚至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才能准确判断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和性质,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如果教师观察不足或者理解错误,就可能导致介入无效或者适得其反。通过调查可知,在教师对幼儿冲突的介入行为中,产生中性结果的情况较少,占比为60%,产生积极结果的介入行为仅仅占比23%,消极结果的有17%。数据表明,教师并没有掌握科学的介入技巧,介入的行为产生积极结果较少。详情见图6。图6教师儿童冲突介入行为产生的结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缓解和解决幼儿同伴冲突。如果幼儿信任并尊重教师,就更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有效化解冲突。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或者疏远,幼儿可能会对教师的介入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冲突的解决。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这包括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冲突解决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基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如果教师缺乏这些知识和技能,就难以妥善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教师在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教育观念、态度、介入方式、观察和理解能力、与幼儿的关系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因素都会影响冲突的处理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五、缓解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策略(一)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培养幼儿的自制力缓解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以及培养幼儿的自制力,是一个涉及教育、心理和社会交往多方面的任务。促进幼儿沟通与表达能力,鼓励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或集体活动,让幼儿有机会练习沟通和协作技巧。教育幼儿如何分享、轮流和合作,以减少因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冲突。引导幼儿学习如何礼貌地请求和拒绝,以及如何表达不同意见。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并遵守,以增强他们的秩序感和责任感。当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首先观察他们的行为,不要立即介入。如果冲突升级,可以引导双方坐下来谈判,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成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强调班级中的正面行为,如互助、分享和尊重他人,以此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表现出色的幼儿,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其他幼儿效仿。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向幼儿传达控制情绪和行为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在面对冲突或挫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以帮助他们平复情绪。教师和家长应定期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家长可以在家中模拟社交场景,与幼儿一起练习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增进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教师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小班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与方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面临着如何恰当介入幼儿冲突的重要任务。适当的干预时机和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明确介入幼儿冲突的基本原则。这包括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以及仅在必要时才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互动,教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在判断介入时机时,教师应考虑冲突的性质和影响。例如,如果冲突仅仅是孩子们之间的游戏互动,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或负面影响,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观察而不立即介入。然而,如果冲突升级为攻击性行为或涉及安全问题,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以制止并教育幼儿。在介入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和支持幼儿自行解决问题。这可以通过提问、倾听和反馈等方式实现。例如,教师可以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或者“你们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给予孩子们正面的反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除了引导和支持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预防和解决冲突。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或团队合作任务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并实践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解决问题和分享资源。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社交技能,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然而,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也需要注意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避免过度介入或干预不足、如何平衡维护秩序和尊重幼儿自主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或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总之,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与方法对于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明确基本原则、判断介入时机、采用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以及组织集体活动等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介入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三)提供有利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条件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交互动中常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社会技能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适时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教师应密切观察幼儿的互动,注意冲突的发生和发展。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以便在合适的时机介入。教师需要判断冲突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介入。对于一些轻微的、幼儿能够自行解决的冲突,教师可以选择观察;而对于一些严重的、可能导致伤害或心理问题的冲突,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和背景,以便在介入冲突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策略。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温和的、鼓励的方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的、引导的方式。在介入冲突时,教师应给予幼儿支持和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和解。教师在介入冲突时,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避免过度干涉或代替幼儿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建议和指导,但最终的决定应由幼儿自己做出。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来减少冲突的发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谊和信任,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总之,有利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条件包括观察冲突、判断冲突性质、了解幼儿情况、提供支持和引导、尊重幼儿自主性以及营造积极氛围。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六、结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小班教师介入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了小班教师介入幼儿与同伴冲突的现实状况,并改进老师介入情况,从而推动幼儿们尽早适应在幼儿园生活与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参与幼儿同伴冲突的情况出现许多问题,如介入的积极性不强、介入的时间错误和参与方法较为武断等。并通过研究结果给出了纠正介入行为出现问题的有效策略,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培养幼儿的自制力;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与方法;提供有利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条件。以期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期刊类[1]张亭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研究[J].2021(2016-1):70-74.[2]朱佳诚.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以及教师介入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学,2022,3(4):10-12.[3]季冬珍.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师博览:下旬刊,2021(2):2.[4]刘玉青,邓志军,邓佳楠.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23(6):127-131.[5]张丽芳.案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类型[J].数码设计,2021,010(05):278-278.[6]赵飒,龙玉珏.幼儿户外游戏中同伴冲突成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11):3.[7]郑卫,黄玉娇.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指导探析——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1):157-160.[8]尤佳.浅谈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J].青海教育,2022(9):1.[9]朱佳诚.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以及教师介入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科学,2022,3(4):10-12.[10]吴晗.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女报,2023(4):73-75.[11]徐速.浅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的教师干预研究[J].才智,2020,000(005):185.[12]张雨薇.让孩子自己解决与朋友间的冲突——幼儿交往中同伴冲突行为研究[J].数码世界,2020(4):2.[13]刘瑜.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