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春天的北海公园,每天都会迎来一位面容清瘦、神采奕奕的老人。他沿着北海岸边仔细观察,并依次在日记中写下∶"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年复一年,老人用这样的方式给大自然写日记,让更多的人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懂得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与气候的关系。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1890年,竺可桢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上。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切事物。有一次,他正聚精会神地蹲在门边,数着从房稳上滴下的雨滴,他突然发现门前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雨滴正好落在这些小坑里。他很好奇∶"这些坑会不会是雨水滴成的呀?”他跑去问父亲。父亲说∶"这就叫'水滴石穿',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坚持下去就能把石板滴出坑来。"虽然听不太懂父亲说的道理,但"水滴石穿"的故事却在竺可桢的心底扎了根。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腊月,竺可桢都要跟家人回老家茶祖,他发现,同一个地方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看起来会不一样。他问哥哥∶"为什么春天听不见蝉叫,夏天蝉却叫得这么欢呢?为什么夏天开花的是槐树,春天开花的却是桃树呢?最有学问的大哥告诉他∶"这是节气③的缘故,一年有24个节气,无论是播种收割,还是开花结果,都跟节气有关系。"大哥的话让小竺可桢对变化无穷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他开始观察大自然、记录大自然。一年、两年、三年……在记录中,竺可桢长大了。当时的中国处在清朝末年,处处被外国列强欺侮,竺可桢所在的学堂也有这样的现象。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他们从来不叫中国学生的名字,而只叫编号。竺可桢是127号,每次被叫"127号"时,他都感觉自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想立刻扑上去,警告对方∶请尊重中国人!但竺可核知道,只有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才不会被欺负。所以,从那时起,他便坚定了"科学救国"的想法。从上学之日起便一直勤奋刻苦的竺可桢,变得更加努力了。他还坚持锻炼身体,为长大后报效国家做准备。中学毕业后,竺可桢考取了公费留美生,去到留学,希望把西方的现代科学带回中国。他忘不了家乡那辽阔的田园和辛苦劳作的农民,在从小到大的观察中,他发现在那个年代,气候和天气变化决定着农民的收成情况,所以他选择了气象学专业。"如果可以知道气候和天气的变化规律,农民也许就能躲开大自然的灾害了。"他这样想。在学习的时候,有两件事是竺可植每天在课余时间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写气象日记,记下当天的温度、风向等跟气象研究有关的资料。为此,他还随身带着一支钢笔式的温度计。第二件事是去图书馆查资料,做中国的气候研究,竺可桢的毕业论文都是对中国气象学的开创性研究,但他所依据的资料都取自国外刊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测量雨量的国家,但在那个年代,不管是风暴预报还是雨量情况,都只能依靠外国设立在中国的气象台提供。"一定要拿回我们自己的气象主权!"竺可桢默默许下心愿。带着这个心愿,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竺可桢回到了祖国。竺可桢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他要带领更多的人一起"科学救国"。学生们最喜欢竺可桢在操场上举办的露天学术研讨会了。满天星光下,竺可桢指着天上耀眼的星座,从历史典故讲到航海和农业生产。师生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直到深夜大家还不愿散去。竺可桢讲授的现代气象学、地理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的教导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气象学专家。而教书的同时,他也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他创立了一种气候研究的新方法一利用古书中的物候雪记载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古书中关于洪水、干旱、地震、日食、彗星等的记载,都是他宝贵的资料。后来,竺可桢把对古代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还有他自己的观测和记录,都写进了论文和书里,帮助人们了解过去、预测未来。为了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救国",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竺可桢从留学时期直到晚年,始终坚持写科普文章向更多的人传播科学知识。他告诉人们,想预防早涝灾害,应该保护森林、种植草木、设立气象台;他告诉人们,云是如何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回事,他还说,沙漠会吞没我们的家园………即便在最忙碌的时候,他也没有停过笔。1928年,竺可桢成了全国第一家气象研究所的所长,负责建立气象观测站。在竺可赖的辛苦操劳下,北极阁气象台很快便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从地面气象观测",到高空气象观测鄂,再到天气预报、地震记录,多项观测工作陆续顺利展开。1930年的元旦,气象研究所绘制出了东亚天气图,并发布了天气预报及台风预警,正式收回了我国气象预报的主权。竺可桢的心愿终于实现啦!竺可桢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还有更大的心愿∶要以气象研究所为起点,把气象事业推向全国各地。他提出要在全国设立气象测侯"站,形成全国气象台站网。从西藏拉萨,到四川峨眉山,再到山东泰山,每一处的条件都很艰苦。在西藏语言交流不方便,去四川的路很难走,但不管怎样,竺可桢和气象研究所都没有中断这项工作。十几年后,中国有了几十个气象测候站。后来,竺可桢又开始考察自然环境,带着相机、罗盘、气温表和高度表这4件宝贝,竺可桢去过海南岛、黑龙江、、云南……他不顾年迈体衰,风餐露宿,认真记录着每一处的自然情况,写了一篇又一篇考察报告,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竺可桢随时都在记录他眼中的大自然言他常常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不顾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绕道北海公园,仔细观察公园里的景物变化,并在日记中记下来。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再方便外出,就每天在自己家院子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和候鸟的迁移,继续着一个科学家的工作。1974年2月的一天,84岁的竺可桢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页日记,那天的天气是睛转多云。这位为大自然写了一辈子日记的老人,要休息了。他用自己的坚持创造了水滴石穿的结果——如今,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早已硕果累累,竺可桢的"求是"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继续前行。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3.21,点火!”导弹发射了!但导弹上没有驾驶员,谁来控制它飞往正确的地方呢?当然是科学家了!科学家们克服重重困难,让导弹乖乖听话,保卫蓬勃发展梁思礼正是其中一位。1924年,梁思礼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梁思礼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都发生在父亲的书房里。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虽然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梁思礼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影响他一生的宝贵财富——爱国思想。自小就很懂事用功的梁思礼,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侵华日攻进天津后,梁思礼求学的南开中学被炸毁。看着心爱的学校被炸成废墟,同学们都很悲愤。从那时起,梁思礼就立下了"工业救国"的目标。"要像父亲那样,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梁思礼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一这类专业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枯燥,梁思礼却学得很起劲,他常常在居住的小阁楼里看书、学习到很晚。由于各方面成绩优秀,他还获得了好几个"全钥匙"荣誉。长大后的梁思礼,漂洋过海,来到了。在美国留学的8年里,梁思礼先后学习了电机工程和自动控制。由于生活艰难,梁思礼要勤工俭学才能养活自己。1949年,获得博学位后,梁思礼成为第一批拿到回国船票的留学生,他还鼓励其他留学生回国,共同建设祖国。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啦!梁思礼跑到船尾,爬到桅杆上挂起天线,接上了收音机。浪花拍打着船身,年轻的留学生们热烈地交谈。途中,当轮船横渡太平洋时,他们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一则重要消息∶成立了!当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时,他们找来一块白床单用红药水染红,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表达对的祝福。1956年,梁思礼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这年,梁思礼32岁,他终于放飞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为了让变得强大,不受欺负,他和同事们开始了一项神秘的国防事业。与别的科学家一样,梁思礼也断绝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他就好像忽然消失了一样。虽然也很思念家人,但梁思礼把思念压在了心底,更加努力地工作。研制导弹就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但包括梁思礼在内,几乎所有人都没见过导弹。结构不明、原理不清、图纸不全、零件不齐……-他们面临着各种国难。大家挤在破旧的厂房里,不分昼夜地钻研……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1号"在1960年发射成功。实现了仿制,大家对接下来的自行设计充满了信心。梁思礼和同事们负责导弹的控制系统,它就像导弹的大脑一样,非常关键。为了弄清楚控制系统的原理,大家不停地查资料、画图纸、做演算….慢慢地,控制系统在梁思礼的眼里终于不再神秘。但不久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失败却给大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那是第一枚由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导弹"东风2号",发射后没多久,它就不停地摇晃起来。升空69秒后,导弹"轰"的一声坠落在地。"东风2号"凝聚了大家太多的心血。梁思礼和同事们擦干眼泪,顶着寒风,四处寻找导弹的残骸。后来,梁思礼和同事们分析发射数据,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失败的原因。"东风2号"的失败,让大家更加认识到造导弹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环节相互配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设计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1964年,改进后的“东风2号”终于发射成功。望着它在火焰簇拥下稳稳升起。大家高兴极了。但中国航天人并没有停来。为了更好地保卫祖国。他们马不停蹄地朝着射程更远,成力更强、进度更收的导弹----洲际导弹奋斗。为了让导弹更准确地扑向目标,梁思礼和同事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接下来的多年时间里,他们始终在不停地完善,改进惯性制导系统,采用弹载计算机做测试,设计应用专业化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洲际导弹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梁思礼和同事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难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一颗掉落的小钢珠也不能放过。直到1980年,"东风5号"从中国大地腾空而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大约半小时后,一个亮点钻出云层。亮点越来越大。准确地落入了太平洋的预定海域。这种制导精度,相当于击中了千米之外的一个乒乓球。碧海上泛起的翠绿色波光成了梁思礼心中永远的美景。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WB/T 1041-2024自动分拣设备管理要求
- 纺织品的自动化检验设备考核试卷
- 外汇市场流动性分析考核试卷
- 纺织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考核试卷
-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提升考核试卷
- 木材结构优化设计与力学性能考核试卷
- 皮装饰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染料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市场前景考核试卷
- 供应链数字双胞胎实现端到端可视化考核试卷
- 西南石油大学《数据挖掘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传染病的防控知识课件
- 高校保密警示教育
- 预防狂犬病病知识
- 2025年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林海雪原》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 西部计划考试考题及答案
-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
- 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 XX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二零二五年度股东退股及文化创意协议
- 青年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研究:一个社会实践分析视角
- 2025版学校学生食堂餐具清洗消毒服务合同2篇
- 跟着电影去旅游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大学(威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