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

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经构建了一个作为中华文明之正典的“文本世界”。就起源而言,六经最早称为

六艺,六艺皆史,其字面内容以三代政教实践为主体,上及尧舜,下至孔子所处

的春秋鲁国。六艺之所以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与孔子被符号化为“圣”者,

是同步化过程。虽然六经记述的是历代君主的治理实践,但其隐性主体则是圣人。

《春秋》之所以被符号化为经,并不是因为它以鲁国视角所记载的事件或人物,

而是因为记者。史官书写的《春秋》与孔子所作之《春狄》,所载之事并无本质

区别,经之所以为经,并不在于所记之事。在“文”上,史官所记者为史,孔子所

作者为经,其关键在于孔子通过鲁史所记之事确立了“义”,这“义”并非一般性的

道义。《春秋》所立之义,与“王者之迹”关系甚大:《诗》之所以为《诗》在于

它是王化之踪迹,而《春秋》则是天子失官、王化之迹熄灭后,圣人所立之义。

春秋时代,统治者不再是垄断通天权的君巫合一者,而是作为“人爵”的世俗君主;

同时,一个“精神性的天下”出现并与“政治性的天下”区别开来,“圣”被归属于“天

爵”,成为精神性天下的担纲主体。“圣”者是有德而无位的“无冤之王”、精神领域

的“王者”。《郭店楚简五行》谓“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圣的根本特

征是知天道,因为知天道,所以对秩序具有开创性能力,“作者之谓圣”(《礼记乐

记》)。“圣”虽具有立法者(“作者”)的定位,但其所确立的不再是某一具体社

会内部的礼法,而是一方面以其自身生命存在挺立人极,其生命存在成为人之所

以为人之原理的饱满性展现;另一方面,圣人基于人性的理解而确立文明秩序的

基本原理,落实到“六经”所构筑的文本世界,后者内蕴超越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

的普遍道义和秩序原理,其核心仍然是天下秩序,只不过它是以圣人为担纲者的

“精神性天下”,它一方面回应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另一方面提供检讨“政治性天下”

的尺度和判准。以六经的圣者之法检讨、反思具体社会的一王一代之法,这才有

《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据之“义”,这恰

恰是王宫旧史所不具备的。

王宫之六艺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发生了由史而经的转化。孔子被

符号化为圣人,其人格被视为“天地之德”的充分体现。如果说“圣”之“德”与天相通,

那么,“经”则是“圣”之“文”,“文”则是“德”的客观化表现。由此,六艺成为六经,

孔子构筑的六经文本世界,被视为一种神圣性空间,它超越了具体社会和特定时

代,是百世之法,而非一代之法。正如王夫之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

在天子失官、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失序状况下,孔子及其后学致力于从精神与

教化领域确立秩序。六经所记载的虽是一个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

历史,但经由“圣”的解释转化,则成为超越具体社会与具体历史的形上之“道”,

这“道”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由于“圣”与“经”两大符号是共构的,这使

得“经”成为“众言淆乱”“百家异说”状况下可以有所折中的“共识性中心”。六经的文

本世界也因此不再被视为表达个体思想和情感心志的子学言说,而是被视为向着

历代圣贤人格开放的神圣文本空间。“经”的成立借助了“史”的外壳,在“政治性的

天下”业已被缩减为膨胀了的“国”的失序状况下,《春秋》以一国之史为基础,以

“属辞比事”的象征性方式,承载“天下”之规范性和普遍性的“义法”。而六经作为对

王官史学的转化,就是孔子通过创造性解释在开创新的秩序纪元。六经所记载之

人与事,虽在过去,但“圣”者之所志,则在未来。

六经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地解释而开放自身,六经之前,并非无道;六经之后,

也并非意味着道仅仅存在于六经的文本世界之内,每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以自身

方式探寻秩序和意义,都是参与道的方式,在每一个时代,六经总是通过新的解

释者引入其体道经验而开显的新六经,六经在每个时代和社会的“生面”总是不尽

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六经总是被解释的六经,总是通过解释被重新激活的六经。

在当今各大文明碰撞的世界历史时代,对六经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

世界秩序和人类未来。六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性精神的表达和延续,在今天面

对跨文化的处境,它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经学文本的互鉴中辨识自己的位置,重

新认识自己。作为秩序原理与文明根基的六经,必须在应对个体问题、中国问题、

人类问题和世界问题上显现自己的活力。这样的时代意识为六经研究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回到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所界定的世

界,而是以开放性姿态、在不同文明的互鉴中提升自身、走向开放的世界和人类

未来。因而,六经的研究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训诂考辨,而是在承继千年

传统而开启的统合古今之大视野中,走向思想的创造,唯其如此,六经才能成为

我们时代的六经,才能成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六经。

(摘编自陈赞《经学的“返本”与“开新”》,有蒯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皆史,其史料主体是从尧舜至春秋鲁国的政教实践,后经由被符号化为

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六艺也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

B.圣人之所以被视为“圣”,是因为他‘知天道”,不仅确立了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

而且确立了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

C.六经记载了汉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历史,但经由孔子的创造

性解释转化成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的“道”。

D.六经并非封闭而一成不变,它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解释而开放自身,每个

时代的解释者都可以引入其体道经验而开显新的六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作为中华文明正典的文本世界,不仅有王者之史,更有圣人之义,而六

经之所以能成“经”,关键在于后者。

B.春秋时代的人君不仅拥有一个“政治性的天下”,还拥有一个“精神性的天下”,

后者可以用来评判和检讨前者。

C.,,圣,,与,,经,,两大符号的共构使“经,,成为“共识性中心,,,也使六经的文本世界被视

为向历代圣贤人格开放的神圣文本空间。

D.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蕴涵着中国人的秩序原理,但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

转化,才能在应对当今众多问题上彰显活力。

3.下列名言中可引证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战国末学者韩非子

B.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

C.经名始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中国近代经学家皮锡瑞

D.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明末清初经学家黄宗羲

4.全文内容丰富,但其实是对两个核心问题的依次阐释,试概括这两个问题。

5.有同学认为六经只是先秦的文化,距今数千年,在今天已没有学习的必要。

读了本文,你将用文中的哪些观点反驳他?

【答案】1.B2.B

3.C4.核心问题1:六艺是如何(创造性地)转化为六经的?(或六艺为什么

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

核心问题2:当代中国该怎样实现六经的创造性转化?(或当代中国该怎样使六

经成为新时代的六经?)

5.

①六经是百世之法,非一代之法;

②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解释、激活六经;

③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在当代中国依然需要表达和延续;

④当代中国依然需要用六经应对当今各大文明的碰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仅确立了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错误,结合原文“但其所确立的不再是某一具

体社会内部的礼法”可知,原文是说“确立的不再是某一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选

项"确立了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春秋时代的人君不仅拥有一个‘政治性的天下‘,还拥有一个‘精神性的天下”‘错

误,结合原文“春秋时代,统治者不再是垄断通天权的君巫合一者,而是作为‘人

爵’的世俗君主;同时,一个‘精神性的天下’出现并与‘政治性的天下‘区别开来”“另

一方面,圣人基于人性的理解而确立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其核心仍然是天下

秩序,只不过它是以圣人为担纲者的‘精神性天下”‘可知,春秋时代的人君只拥有

一个“政治性的天下”,“精神性的天下”是圣人所拥有的。选项“春秋时代的人君不

仅拥有……还拥有……”扩大范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注意第三段主要观点是该段首句,即“王官之六艺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

子的改造,发生了由史而经的转化”。

A.可引证变法的重要性。

B.可引证六经可以不断产生新的解读。

C.可引证第三段主要观点。

D.可引证六经之道并非只是圣贤的专利。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六艺之所以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与孔子被符号化为‘圣’者,是

同步化过程”可知,核心问题1是六艺是如何(创造性地)转化为六经的?(或

六艺为什么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

结合原文“在当今各大文明碰撞的世界历史时代,对六经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

于中国实践、世界秩序和人类未来阿知,核心问题2是当代中国该怎样实现六

经的创造性转化?(或当代中国该怎样使六经成为新时代的六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由此,六艺成为六经,孔子构筑的六经文本世界,被视为一种神圣性

空间,它超越了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是百世之法,而非一代之法”可知,六经

是百世之法,非一代之法,在今天有学习的必要;

结合原文“六经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地解释而开放自身……在这个意义上,六

经总是被解释的六经,总是通过解释被重新激活的六经”可知,每个时代、每个

人都可以解释、激活六经,在今天有学习的必要;

结合原文"六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性精神的表达和延续,在今天面对跨文化的

处境,它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经学文本的互鉴中辨识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

可知,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在当代中国依然需要表达和延续,在今天有学习

的必要;

结合原文“在当今各大文明碰撞的世界历史时代,对六经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

于中国实践、世界秩序和人类未来”可知,当代中国依然需要用六经应对当今各

大文明的碰撞,在今天有学习的必要。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千里江山(长篇节选)

杨朔

这当儿,正有一列重车从鸭绿江北开到南岸,向着前线奔跑。司机房两边挡着防

空帘,帘缝里探出个头,向前瞭望着。月色昏糊糊的,照见这人的脸精瘦精瘦。

这是线路指导禹龙大。

吴天宝坐在司机位子上,望望水表,又望望汽表,慢慢提高手把,动轮转得越来

越欢。车子摇摇晃晃的,不用手也摸得出这片国土浑身所带的伤疤。车上不但有

反坦克弹,还有大坦克呢。开车前,吴天宝围着车不知打了几个转,心里直发痒,

好想掀开雨布,拿手摸摸那些大坦克。可惜押车的战士不让他动。怕什么?他又

没歹意,摸摸还能摸坏了?

吴天宝寻思着,眯着眼笑①了。

前面山后忽闪一亮,又忽闪一亮:美国人打闪光弹了。

他朝闪光弹吐了口唾沫骂:“呸!又是撒谎弹,你吓唬谁?要让你得了意,都不

用活了。”

吴天宝摸摸贴身藏的毛泽东主席像,记起像片底下他老人家的亲笔题字:“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吴天宝觉得

有些惭愧。到朝鲜四个月,才立了一功。他要再立,等胜利回国那天,胸前定要

挂满奖章。他要生活得又荣誉又光彩,就像毛泽东主席教导的那样。

到那时,吴天宝也可休息几天,美美吃一顿,好好睡一觉。跟小姚的问题怎么办

呢?也该料理婚事了。小姚真了不起,满肚子学问。等胜利了,他们就要结婚,

就要永远在一起。天天工作完了,他们要一个桌上吃饭,一盏灯下学习。对了,

小姚不是喜欢花么?他要和她一起种花。围着屋子种得满满的,什么花都有,天

天都在花里过。

月亮影里,远处现出一带黑森森的高山。吴天宝忽然听见头顶上哇地一下,一朵

黑云贴着火车掠过去。

这是架“黑寡妇”,专门夜间出来。吴天宝一急,心里闪出个主意:“把火车开进大

山峡去!”于是加快速度。可是晚了,汽油弹落地开花,烧起来了,照得四下白

昼一般亮。“黑寡妇”打个旋,扑上来,哒哒哒哒一阵机枪。

禹龙大叫:“不好!后面着火了!”

吴天宝关上汽门,下个死闸,蹦到地上,跑出去没多远,几颗杀伤弹摞到旁边,

只觉地面忽闪一下,从他脚下鼓起来,他就震得不省人事了……

等到他清醒过来时,一眼望见正燃烧的火车,神智一下子清醒了:我是去送反坦

克手榴弹啊!还有大坦克!怎么躺在这挺尸呢?他一个打挺坐起身。不等他上去,

刘福生和禹龙大先上去了。这时眼前变成一片火山,红了半拉天。刘福生和禹龙

大从宿营车上拿下两件棉大衣,浸湿了水,顶到头上,冲着烟火爬上前去。车上

的火焰卷呀卷呀。

忽忽忽忽,“黑寡妇”又来了。

禹龙大钻到车底下,从车肚子下面爬上去,伸手去摘钩,可是车钩震得拉得紧绷,

高低摘不下来。刘福生操起根撬棍,哈着腰窜上去,咯嚓一撬棍,砸开了挂钩。

吴天宝也奋力跑上去。

禹龙大要替吴天宝开车,吴天宝却一把推开他,一提手把,拉开汽门,甩掉那节

大火熊熊的车厢,开着车往前冲。他只觉得胸部有点痛,痛就痛他的,开车要紧。

车子撒了泼似的,猛往前冲,呼呼呼呼,冷风直往吴天宝胸口里灌。

讨厌的是那块破月亮,怎么还不落!“黑寡妇”哇地一声又扑上来。哒哒哒哒,一

溜火线直扑向火车。吴天宝开着车没命地跑,胆子比什么时候都壮。这时,战友

高青云的影子在脑海中一闪闪出来。祖国——我们的母亲,就在背后,怎能让敌

人的坦克冲到背后去呢?高青云撇出颗反坦克弹,又撇出一颗。坦克没挡住,朝

前直冲。高青云大喊:“反坦克弹没有了!”

吴天宝心里叫起来:“送上来啦!送上来啦!”车钻辘响得更急,咯喳咯嗜,咯喳

咯嘴,一路飞跑。

“黑寡妇”缠住火车,差不多跟机车平着飞,一掠过去,转回身又迎着头打,枪口

吐出两团火光,雪亮雪亮。

吴天宝恨不能一步把车开进大山峡去,老探着头望。一颗子弹嗖地从他耳门上掠

过去,他的左大腿震了震,感觉热呼呼的。

禹龙大猛然叫:“起雾了!”

雾先从前面大山峡涌起来,影住天,影住山,尘头似的滚滚而来。吴天宝早看得

明白:只要火车停到大山峡里,“黑寡妇”不敢低飞,再也打不着了。这场好雾,

来得再巧没有。机车一头钻进雾里,吴天宝把汽门一关,火车借着股惯力,一节

一节开进大山峡去,眼瞅只剩个尾巴了。

“黑寡妇”发了疯似的,接连俯冲四次,连扫带射。火车老打不坏,怎么能不气得

发疯?车上明明装的是重要军火,怎肯放松,就又从后边猛扑上来,朝着车尾又

是一个俯冲。

车尾早钻进雾里,钻进大山峡里。“黑寡妇”扑了个空,朝着雾里打了一气,一仰

头往高飞去。就在这一霎,只见雾腾腾的大山头上红光一闪,轰地一声,“黑寡

妇”撞山了,永远变成死寡妇了!

火车又继续往前开。吴天宝乏得要命,乏也得挣扎着。

一程一程,火车一路狂奔,终于到达清川江边,吴天宝看到了前来接车的大队长

武震。他喘口长气,一松劲,打算站起来,腿却软得不行,咕咚地跌倒了。

刘福生想去扶他,怎么一股血腥气?拿大手一摸,哎呀,吴天宝左边裤子湿淋淋

的,全是血。刘福生立刻张着嗓子喊医生,医生喊来了,把武震也喊来了。

吴天宝失血太多,说话都没力气,强撑着笑笑②说:“做什么大惊小怪的,把武

队长惊动了……”又问武震道:“这趟车误不了吧?可别误啊!你没见,那些大坦

克,赶上小山大了……前线一定等急了。”

武震蹲下说:“误不了,你别挂心啦。——你觉着怎么样?”

吴天宝小声说:“也不怎么样,就是乏。”便合上眼,一会又睁开说:“福生,

你伸伸手,扶起我来,让我看看毛泽东主席。”

刘福生解透他的意思,替他拿出他怀里藏的毛泽东主席像,吴天宝接过来。炉门射

出一道红光,映着他的脸,也映着那张像。那张像五彩鲜明,发出光彩,吴天宝

的脸又红又亮,也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捧着像,笑③着望了好大一会,小声说

:“毛泽东主席,再见了!我总算完成了祖国人民托付我的任务。”

武震眼里泪花一转,咽了口唾沫。吴天宝笑④着说:“哭什么?告诉小姚:也别

哭,将爱我的心情,去爱祖国吧!”

他的眼神散了,嘴角含着笑,自言自语悄悄说:“真困哪!让我睡一会吧——

小睡一会……”说着声音越来越模糊,眼皮渐渐闭上,手里还紧握着毛泽东主席

像…

武震怕他睡不好,把他安顿在一座绝僻静的山坡上,向阳,通风,四围满是冬夏

常青的赤松,山水冲不着他,炸弹炸不着他。

两天后,一位姑娘来到吴天宝坟前拜祭。

姚志兰恍恍惚惚的,觉得吴天宝还活着,一想就想起他生龙活虎的神气:小黑个

子,喜眉笑眼的,帽檐底下蓬起撮头发,浑身精力用都用不完。谁相信他会闭上

眼呢?

她对着坟说:“现在春天了,你就留在这吧,你是为朝鲜死的,就留在朝鲜吧,

让大家都看见你!”

她刷地流下泪来,然后转向北面,颤声说:“祖国啊!为了你,我们有什么可保

留的?就是生命也可以献出来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美援朝为题材,以铁道兵吴天宝为主人公,虽没有正面描写一线战

场上志愿军将士浴血杀敌的情景,但同样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风采。

B.小说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中描写了吴天宝与姚志兰的爱情,虽然着墨并不多,

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生活、重情重义的感人画面。

C.高青云是志愿军前线战士的代表,他的英勇战斗激励着吴天宝无惧“黑寡妇”

的缠斗,更坚定了吴天宝把弹药加速送往前线的决心。

D.

“毛泽东主席像”是小说中不可忽视的物象,它作为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

节,也意味着为领袖而战是吴天宝所有勇气与智慧的源泉。

7.对文中四处加点的“笑”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①:既是对押车战士胆小怕事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摸不到火车上坦克的自

我解嘲之笑。

B.笑②:那是身负重伤却故作轻松的“笑”,表明自己没事,写出了吴天宝的乐观

心理。

C.笑③:笑是充满骄傲的笑,因为他没有辜负毛泽东主席的期望,完成了祖国

人民的重托。

D.笑④:既是对痛苦流泪的战友的劝慰,也是他视死如归、死而无憾心理的形

象体现。

8.小说善用拟声词描写战斗,试分析下面两句中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1)忽忽忽忽,“黑寡妇”又来了。

(2)车钻辘响得更急,咯喳咯喳,咯喳咯喳,一路飞跑。

9.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育才中学文学社计划开展一次“抗美援朝

文学阅读周”活动,《三千里江山》入选荐读书目,请你根据本文,以“情”字为核

心,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荐读语。

【答案】6.D7.A

8.(1)①突出了敌机速度之快,来势之凶猛,气焰之嚣张;②营造了紧张、激

烈的氛围;③也使情节又陡然紧张,引出下文的战斗。

(2)①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火车高速运行声势;②突出了吴天宝等人内心的紧张

与急切。

9.参考示例:《三千里江山》以情动人,催人泪下。吴天宝舍生忘死、不惧强

敌为祖国而战的家国情会让你懂得谁才是最可爱的人。刘福生、武震等志愿军战

士,会让你懂得什么才是生死相助的战友情。吴天宝与姚志兰的战地恋情会让你

懂得什么才是志同道合的爱情。为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志愿军战士鲜血甘洒异

邦,会让你懂得什么才是国际主义热情。读这本书,它会让你动情动容,让你激

情满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它作为线索”错误。由原文“吴天宝摸摸贴身藏的毛泽东主席像,记起像片底

下他老人家的亲笔题字……”可知,“毛泽东主席像”不是小说线索,没有串联起

小说的主要情节;“为领袖而战理解”错误,由原文“小声说:‘毛泽东主席,再

见了!我总算完成了祖国人民托付我的任务。”'可知,应是“为祖国和人民而战

”。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细节描写的能力。

A.“既是对押车战士胆小怕事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摸不到火车上坦克的自我解嘲

之笑”错误,由原文“车上不但有反坦克弹,还有大坦克呢。开车前,吴天宝围着

车不知打了几个转,心里直发痒,好想掀开雨布,拿手摸摸那些大坦克。可惜押

车的战士不让他动。怕什么?他又没歹意,摸摸还能摸坏了?”可知,此时是吴

天宝想到有幸将把大坦克送往前线,前线战士将因此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这是

自豪的笑,发自内心的高兴的笑。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此题可抓住小说的文体特点,从环境、情节、人物等角度作答。

(1)“忽忽忽忽”,相同的四个单音节的字连用,突出了敌机速度之快,来势之

凶猛,气焰之嚣张;在环境上,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氛围;

结合“……吴天宝也奋力跑上去。”“高青云撇出颗反坦克弹,又撇出一颗。坦克没

挡住,朝前直冲。高青云大喊:’反坦克弹没有了!”'可知,使情节又陡然紧张,

引出下文的战斗。

(2)结合“车钻辘响得更急,咯嗜咯嗜,咯喳咯喳,一路飞跑。”可知,四字词

连用,节奏感强,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火车高速运行的声势;

结合“吴天宝心里叫起来:‘送上来啦!送上来啦!高青云撇出颗反坦克弹,又

撇出一颗。坦克没挡住,朝前直冲。高青云大喊:’反坦克弹没有了!小可知,突

出了吴天宝等人内心的紧张与急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此题先要抓住“以‘情’字为核心”的要求,所写内容要突出“情”,再结合文本中体现

的“家国情”“战友情”“爱情”“国际共产主义情”表达即可。

先对作品进行概括性的评价:“《三千里江山》以情动人,催人泪下。

结合“吴天宝小声说:’也不怎么样,就是乏。‘便合上眼,……”“他捧着像,

笑着望了好大一会,小声说:‘毛泽东主席,再见了!我总算完成了祖国人民托

付我的任务。”'可写吴天宝舍生忘死、不惧强敌为祖国而战的家国情。

结合“禹龙大要替吴天宝开车,吴天宝却一把推开他,一提手把……”“刘福生想去

扶他,怎么一股血腥气?拿大手一摸,哎呀,吴天宝左边裤子湿淋淋的,全是血。

刘福生立刻张着嗓子喊医生,医生喊来了,把武震也喊来了。”“武震蹲下说:’误

不了,你别挂心啦。一一你觉着怎么样?”‘可写禹龙大、刘福生、武震等志愿军

战士生死相助的战友情。

结合“姚志兰恍恍惚惚的,觉得吴天宝还活着,一想就想起他生龙活虎的神气:

小黑个子,喜眉笑眼的,帽檐底下蓬起撮头发,浑身精力用都用不完。谁相信他

会闭上眼呢?”等信息可写吴天宝与姚志兰的战地恋情。

结合“这当儿,正有一列重车从鸭绿江北开到南岸,向着前线奔跑。司机房两边

挡着防空帘,帘缝里探出个头,……”结合"吴天宝小声说:’也不怎么样,就是乏。'

便合上眼,……”可写为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志愿军战士鲜血甘洒异邦的国际

主义热情。

最后再次强调读《三千里江山》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

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

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④,官事不摄⑤,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

好有反拈,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

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

⑥,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

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

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

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

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萦

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

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

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⑦,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

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

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

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

纠的家臣。②谅:小小的诚信。③自经:自缢。④归:藏钱的府库。⑤摄:兼任。

⑥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⑦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文公死A晋B袭C文公之余D威E得为诸侯之盟F主G者H百有余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

同。

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

狄之族。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

庆贺。

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

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

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

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

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

人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14.同为批评管仲,孔子与苏洵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AEH

11.A12.B

13.(1)管仲辅佐桓公,(使他)在诸侯中称霸,(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

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

(2)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

有这三个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14.(1)表明儒家的节俭和礼制主张。(2)讽谏大宋朝廷须重视对后备人才的

选拔、培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文公死后,晋国延续了晋文公的余威,能成为诸侯的盟主之国,达一百

多年。

“文公死”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可在A处断开;

“文公之余威”作“袭”的宾语,在其后E处断开;

“诸侯之盟主”作“为”的宾语,“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这里代指前面说的情况,在

其后H处断开。

故在AEH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意思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

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句意:反而又辅佐齐桓公。正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

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B.正确。

C.正确。

D正确。“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手足”来比喻兄弟。句意:管仲以为自己临终前

的遗言就能用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情同手足:形容一个人对朋友和亲

人的深厚感情,如同自己的手和脚一样重要。手足之情:用以形容兄弟之间非常

亲密和深厚的感情。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超越了齐桓公"理解错误,由原文“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

两君之好有反拈,管氏亦有反拈。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何知,应为“堪比齐

桓公”或“与齐桓公平起平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

的能力。

(1)“霸诸侯”省略句式,应该“霸于诸侯”,在诸侯中称霸;“匡”,匡正,匡护;“赐”,

恩惠,恩赐。

(2)“绝”,停止,断绝,没有;“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遂”,满

足,实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题先找到有效信息,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概括总结。

结合“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

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拈,管氏亦有反站。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表明儒家的节俭和礼制主张。

结合“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

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可知,苏洵批评的目的是讽谏大宋朝

廷须重视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问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能为公子纠殉死,

反而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他)于诸侯中称霸,(#且)完全

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

头散发,衣襟向左开了。哪像普通男女那样为了小节小信,在沟渠中上吊自杀也

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

有三处藏金库,家中的管事也没有兼职,怎么谈得上节俭呢?”“既然如此,那么

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

君同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说管仲

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成就在成就这一日,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

不是发作于它发作的这一天,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和先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

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等到它发生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

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固然

是使国家动乱的人,只是那个重用他们的人,正是齐桓公。而使齐桓公重用这三

个人的人,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

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贤人来回答齐桓公,但是他的话竟然不过说竖刁、易牙、开

方这三个人没有人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会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

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

女,然而如果没有这三个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在他最初即位时不重

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朝廷上罢了。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就可

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临终前的遗言就能用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

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若有管仲在朝,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

三个普通人罢了。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国之本的人啊!枷果他)趁齐桓公

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是没有管

仲这样的人。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盛的人了,晋文公的才能,没有超过齐桓

公,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晋文公死后,晋国延续了晋文公的余威,能

成为诸侯的盟主之国,达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英明,但是还有老

成持重的大臣在朝廷上。齐桓公死后,齐国一次内乱就不可收拾,这没有什么可

困惑的,因为它仅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已经死了。

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又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伤,

而是忧虑自己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再有贤人(接替自己),然后才可以安心

死去。那个管仲,凭什么就这样死了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①四首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②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连③,得食宁论鹤料④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兼衣⑤。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

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连: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

禄。⑤兼衣:双层丝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

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

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

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要

说”。

16.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此诗乍读是‘喜',深读皆‘悲'……"

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答案】15.A16.①官场上屡遭围攻排挤,无奈被迫离开官场;

②初夏幽居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③自己居食无忧,却心忧百姓不能安居和得食;

④暮年身体强健却沦落幽村,“看刀尺制兼衣”而已,恢复河山之志到老都未实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追忆”以下理解错误,首联起句并非追忆,而是以多方转战陷入重围为比喻暗

示了自身曾经的政治遭遇。注意句中“如”字的准确理解。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题先理解每一联所写内容,再结合小注中的背景介绍,最后体会概括诗人的悲

伤之事。

首联起句“昔如转战堕重围”,如,是“像”的意思。诗人以多方转战陷入重围的情

形比喻自身曾经的政治遭遇,官场如战场,宦海沉浮,凶险难;第二句"今幸骞

翔脱骇机”,讲如今退居故乡山阴后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凶险的官场,就像鸟儿

回到了天空,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可见官场上屡遭围攻排挤,无奈被迫离开

官场之“悲”。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初夏的

早晨,柔风吹拂,一只黄莺鸟立在萌发了新绿的树枝上,自在鸣啼;夜来,细雨

降临,一双燕子依偎在窗檐下避雨,这一联描写的景物明丽、清幽、闲适,可见

此联用初夏幽居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安居不恨蜗庐连,得食宁论鹤料微?"我不嫌弃居室狭窄,能够安居,我已满足;

我不嫌俸禄微博,能够吃饱我已深感庆幸。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自己居食无忧的满

足,也透露出对百姓不能安居和得食的忧虑。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兼衣。”写人到暮年,身强体健,更有人手持刀尺,

正在为自己赶制丝织的新衣,看似幸福,联系背景,实则写暮年身体强健却沦落

幽村,“看刀尺制嫌衣”而已,恢复河山之志到老都未实现,此为一“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许多名人的名字都取自《论语》中的名句,如现代美学家王朝

闻,其名字源于《论语》中“,”句。

(2)中华山水处处有大美,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巍峨高耸的泰山;

";'是辽阔无垠的八百里洞庭。

(3)华夏儿女自古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每当“”(语出

刘克庄《贺新郎》)之际,忧国忧民者往往“尚思为国戍轮台”(语出陆游《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奋勇杀敌者为国捐躯而不计功勋名利,正如高适《燕歌

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朝闻道②.夕死可矣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吴

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⑤.国脉微如缕⑥.死节从来岂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鉴、琼、外、乾、坤、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睡眠是人生大事,②因此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③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至关重要。④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

数据显示,⑤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⑥近几年,褪黑素被

都市年轻白领尤其是年轻人士推崇为“助眠神药”,⑦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品销量

排行中,⑧褪黑素产品的销量位居保健品类前列。⑨研究表明,适时地给予外源

性褪黑素补充可以协助调整睡眠周期,⑩特别是对由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的失眠

格外有效。

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可以调节睡眠的激素,由大脑松果体制造,通过血液传递到

其作用的受体。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它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

进行。A,褪黑素就会在人体内发挥内源性同步节律作用,身体就逐渐进入睡

眠状态。

褪黑素B,因为比起其他安眠药,褪黑素虽然副作用要少,但长时间服用也会

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白天嗜睡、胃部不适、头昏脑沉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建议,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第句可修改为:

第句可修改为:

第句可修改为:

【答案】18.A.一旦环境变暗变黑

B.不适合长期服用19.第②句可修改为:因为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

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第③句可修改为: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或至关重要)。

第⑥句可修改为:近几年,褪黑素被年轻人士尤其是都市年轻白领推崇为“助眠

神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后文又说身体就逐渐进

入睡眠状态,可知语境强调环境变暗身体能分泌生褪黑素,故填“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