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

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

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钟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

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见过,没有看过相关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

用到另一个领域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就有,但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

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看到温度、

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钟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

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

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

来。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

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

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钟书发现,将视觉

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

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好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声音连贯如珠串。这段话为

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钱钟书说,李商隐的诗形容歌声“珠串咽歌喉”和《乐记》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

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箪篥的声

音“急声圆转促不断,栗栗璘情如珠贯。缓声展引有长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作坠石沉

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样《乐记》里的声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

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所以把歌声比做露珠,

但又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

钱钟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

玉说书那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那知她

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来峰顶,才见

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

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

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

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钟书总结

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材料二:

形容声音的“脆”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

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

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寒磐满空林”,清远的磐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

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对声音的创造性描

写很多。钱钟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

如“乾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

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

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

抛软语丸丸落”。

钱钟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

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泄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

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

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

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

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

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

美餐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

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钟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

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

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获得了开宗立教的地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感觉在诗文作品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

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效果。

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极度早熟的创作手法,只有有些人从

生活常理出发,认为是乱用。

C.通感与佛教里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样,都是

受心灵支配产生的效果。

D.通感概念大行于世,钱钟书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使我们品尝了

美餐样的诗文味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

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与文化意蕴。

B.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闹”的声

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

C.材料一李商隐诗“珠串咽歌喉”、《乐记》”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

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

D.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钟书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

宗立教,让读者品尝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3.结合材料阐释,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C.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

D.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4.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林逋《山园小梅》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结合材料对于通感的阐

述,谈谈你对于这个诗句表达效果的理解。

k答案』l.B2.D3.C

4.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通感,与西方通感相对照,再论述中国诗文的通感效果。

②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用例证法、引证法与对比论证加了阐释。

③语言深入浅出,富有文采。

5.香有浓淡之分,无明暗之别,“暗香”,化嗅觉为视觉,用视觉的明暗沟通嗅觉的浓淡。

“暗香”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

生动,与后面的“月黄昏”的意境结合,暗香与朦胧的月色交织,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解析》

【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

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错误,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的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

征主义那儿。

【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

D.“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说法过于绝对。由“钱钟书将中国古

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

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可知,钱钟书只是将其做了界定、说明和论证,并非就

不能发现通感现象。

【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A.将“清香”说成“歌声”,嗅觉说成听觉;

B.将“声音”说成“柔软棉肚兜”,听觉说成触觉;

C.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带子”;

D.将“笛声”说成“青草香味”“光明”,听觉说成嗅觉和视觉。

【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论证思路是总分总。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通感的概念,然后稍作阐释,属于总写;第二段介

绍钱钟书将中国传统诗文的通感与西方通感的比照;三至五段介绍中国古典诗文里的通感效

果,这两部分属于分写。

论证方法多样。“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属于举例论证;“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属于引用论证;第二段将中西方通感进行对照,

属于对比论证。

语言有文采,如“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

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等句子深入浅出地介绍通感概念,

富有文采。

【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和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

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

分领略事物的美感”可知,所谓通感就是人的感官相通,从而将无形的东西写的生动形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用“暗”修饰“香”,而生活中香味是分为浓香和

淡香,香味属于嗅觉,没有明和暗的区别。林逋用“暗”修饰“香”,将嗅觉的形象付诸视

觉,读者仿佛看到空中漂浮的淡淡的幽香,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淡淡的幽

香与朦胧的月色相结合结合,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栗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

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

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一一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

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

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

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一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

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

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

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

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

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

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

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

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

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

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

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

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

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

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

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

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

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

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

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

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

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

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禅师渴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是他最终被客人欺骗的重要

原因。

B.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的是引起辩才禅师的兴

趣。

C.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松地笑了”,是因为他得以认定了《兰亭》确

属真迹。

D.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兰亭》一事心怀愧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

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

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

《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

的冷峻批判。

8.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9.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

《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k答案』6.D7.C

8.①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

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②明线表现了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和暗

线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形成对比,使主题丰富深刻。③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

紧凑。

9.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作结尾则是突出

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

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

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

出人物的悲剧性。

K解析》

【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欲言又止”表述错误,根据后文“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

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可知,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而昏倒”;“心怀愧疚”

也于文无据。

【7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

段。

[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由原文“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

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从此以后,禅师

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

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

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

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

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可知,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将《兰亭》献给皇帝回到寺院后,

御史前来欣赏,丢失《兰亭》的过程;

由“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

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暗线是辩才禅师拒

绝皇帝后回到寺院,皇帝派遣御史前来骗取《兰亭》的过程。

明线主要写辩才禅师被骗,主要展现是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如“'好的字吗?那不用说

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

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而暗线则展现的是御史和皇帝的狡诈,如“弟子姓萧,是北

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

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

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你看!这笔不

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而明暗线结构的好处是,将辩才禅师拒绝皇帝

以及和御史欣赏《兰亭》的不屈与质朴和皇帝利用御史来骗取《兰亭》的巧取豪夺进行对比,

从而深化主旨;在结构上的好处是,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主要展现的是皇帝对《兰亭》真迹的热

爱,与本文主题不符,这一情节在改编时被作者删去,这样能够使情节更加集中,主旨更加

突出,本文将辩才禅师再三拒绝皇帝的要求回到寺院后,皇帝派御史骗取《兰亭》,在两相

对比中,更加突出了皇帝的巧取豪夺,加强了小说对历史的批判主题;

从情节上看,小说着重是在明暗线交织中,展现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

异宝的诱惑”始终不肯献出《兰亭》,而皇帝没有出场,利用御史采取欺骗的手段得到《兰

亭》,因此结尾也不必让皇帝“正面”出场,这样情节集中,不旁逸,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从人物形象上看,前文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坚决不献出《兰亭》,而《兰亭》最后被骗

走,小说结尾“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

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以看出辩才禅师对

《兰亭》的无比珍爱,也把辩才禅师的单纯与皇帝的阴险巧取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

形象的悲剧性;

从读者角度看,小说最后以辩才禅师晕倒作为结束,也使小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

读者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木年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

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摩。

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

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

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

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壁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

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

召还掌院事。潺、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

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

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皆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

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晴太保,谥忠肃。

翱在铿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

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

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西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

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踞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

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

文渊协王直掌锭/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

渊协王直掌钱/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

文渊协王直掌钱/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

渊协王直掌锭/多私/为言官攻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己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如,入太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

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

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

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

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黑卖。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14.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K答案U10.C11.D12.B

13.(1)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

(2)(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

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

14.整顿军队作风,训练将士;整修边防设施,修城垣,挖沟堑,建堡屯;积蓄边防物资。

K解析H

【10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

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

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

“瑶人”是“向化”的主语,所以应归为下一句,排除AD。

“吏部尚书”是“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初”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可以独立断开,

也可归为下一句,排除B。

【1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子辈因父辈”错误,应是“子孙因前辈”。

【1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错误,由“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可知,是在盐山建

了宅院。

【1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请”,请求;“但”,只;“许”,允许;“复”,恢复;“以”,用来;“贪黑卖”,

贪官污吏。

(2)“疏”,上奏章;“辄”,总是,前加主语“皇帝”;“数”,多次;“乃”,才;

“致仕”,退休。

【1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王翱总管辽东军务的内容,然后圈出具体所做工作,分点作答即可。

由“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可知,

王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

去斩首,借此整顿军队作风;

由“练将士,室鳏寡”可知,王翱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

由“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可知,王翱整修边防的设施;

由“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

以饶”可知,王翱让犯罪的人借劳作所得赎罪,积蓄边防物资。

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是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大理寺左

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大罪小,都允许通过搬砖恢复原

来的职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

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金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

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

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

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

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

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

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

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景

泰三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涔、梧地区瑶人叛乱,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卸责任,

不作为,于谦请求让翁信、陈旺替换他们,而且特意派遣一个大臣来监管军中事务,于是朝

廷任命了王翱。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

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

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王翱替代了他们,

完全遵守现有法令。成化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皇帝免了他雨雪天朝参。(他)屡次上奏章请

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还

没有出都城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保一职,谥号是忠肃。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

谒,公事之余总是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

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值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

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

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他自己信奉节俭朴素。景帝知道他贫穷,为他在盐

山建造了宅院。他的孙子因为受庇荫入太学读书,王翱不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说:“不要

妨碍了寒士之路。”王翱从辽东回朝时,一同做事的宦官敬重王翱,送给他几颗明珠,王翱

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皇帝赐给我的,您不会以为这是赃物而拒绝我吧?”王翱不

得已,收下并把它们收藏起来。那位宦官死后,王翱召来宦官的侄子归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广陵怀古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

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①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②,宁论爵马鱼龙©!往

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备注》①迷楼、月观皆是隋炀帝当年在扬州巡幸之处。②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宫女酒明

珠于龙舟之上,来模拟雨雹之声。③爵马鱼龙:指珍奇古玩。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以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扬州对应牛、斗二宿,地理上连接淮海,人口众多。

B.“珠帘十里东风”化用诗句,用语凝练典雅,描绘出扬州的繁华兴盛和富丽景象。

C.达官贵人的车辆在扬州街道上疾驰,飞扬跋扈,与扬州美丽和谐的景色格格不入。

D.这首词上阕与柳永《望海潮》上阕,都先写地域特点和社会总貌,再分层叙写市景。

16.词人在下阕“追思故国繁雄”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以隋炀帝在扬州时的奢华生活,照应上阕对扬州繁华的描写。②当年的富贵奢侈与现

在离宫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表达繁华不再的感慨,蕴含对隋炀帝奢靡生活的讽刺。③表达

词人寄情诗酒文章、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K解析工

【1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飞扬跋扈,与扬州美丽和谐的景色格格不入”错。“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

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表现了扬州的繁华兴盛。

【1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路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追思故国繁雄”,表现隋炀帝在扬州时的奢华生活,此句照应上阕“珠帘十里东风。豪俊

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等内容对扬州繁华的描写。

当年是何等富贵奢侈,而今”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

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昔日繁华与现在离宫的凄凉景象形成

对比,表达繁华不再的感慨,蕴含对隋炀帝奢靡生活的讽刺。

因“追思故国繁雄”,作者在历史兴亡感慨中要“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表达了词人

寄情诗酒文章、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两句,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感,因为百姓生活的艰难而伤心落泪。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

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李密用“,”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

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K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

攀援(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于重复性的、记忆

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①了,但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

意识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②»人工智能

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

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

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

扮演「'巨人”—的作用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

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③。对此,人们与其

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人类腾出

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

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20.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两个反问句,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一些。

(答案』18.①得心应手②一无是处③应运而生

19.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产生的,而人工智能背

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的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①难道人们应该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应该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

带来的改变吗?

②难道人类不应该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当好“秘书”,使科学

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吗?

(解析》

【1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形容“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熟练,可用“得心应

手”。得心应手: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怎样做。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

第二空,根据后文语境可知,该空形容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因此

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第三空,形容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

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因此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1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分残缺,其后应加“产生的”;

“扮演……作用”搭配不当,应该为“扮演……角色”或“发挥……作用”。

【20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划线部分可以分成“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

与生活带来的改变”和“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

科学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两个部分,然后用“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