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

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分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可完成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

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技术、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效应更加突出。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

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我们

要摆脱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也意味着我们要掌握

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掌握发展的主动

权,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

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做

强做优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新材

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

显。同时,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也正在实现技术与产业的

深度融合,有望成长为未来的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越是前沿产业,越是需要高科技来支撑。

要紧紧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加快打造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工程化、

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也要

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

与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创新主体

活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

展提供坚实支撑。

(摘编自海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驱动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历程。当

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和演化,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

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实现着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渗透和赋能,

而且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深刻变化。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

并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反映了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变革与

发展的趋势。

数字技术赋予了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属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任何构成要素的变革都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认

为劳动资料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经济时代的主导特征,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

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链接、渗透、

赋能万物,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光刻机、云服务、

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现出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时空性,

都是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无可比拟的,直接作用于数据这一新型劳动对象,实现了与再生产各

环节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高效匹配,推动着生产力的跃

迁。

新质生产力是与数字化的生产资料相适应的生产力跃迁。历次技术革命都会引致生产力

跃迁,形成特定时期的新型生产力。在蒸汽机时代,纺织机的发明和水力的应用,使生产力

克服了劳动过程中体力的限制,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电气化时代,冶炼技术、内燃机和电力

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在数字时代,

生产力随着构成要素的数字化变革而发生新的跃迁,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由于数字化劳

动资料的内在属性与技术创新关联紧密,因此,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主导的典型

特征。一是涉及领新,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群逐渐聚合并引发“技

术奇点”,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以

科技创新为引擎,是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摘编自戚聿东、徐凯歌《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势头颇为强劲,对我国的新技术、新产业的高质

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牵引作用。

B.当前,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剧变,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未来产业,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C.数字技术赋予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已经推动了人

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发生变化。

D.以往任何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都无法和数字技术革命相比,数字技术革命打破

了时空限制,推动着生产力的跃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发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范围广泛,对创新技术的要求更高。

B.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这要求我们要摆脱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

C.培育形成新产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突破发展瓶颈制约。

D.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创新,激发创新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前三段的论述范围由我国及全球,凸显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迫切性。

B.材料一采用引出论题、分析论题、总结论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深入剖析。

C.材料二第二段论证紧扣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展开论述,充分体现论述的逻辑性。

D.材料二末段进行对比,突出数字化劳动资料的内在属性与技术创新关联的紧密。

4.材料一开头一段使用了“1分钟”“1亿年””200多个”“7000万次”几组数量词,请简

析其作用。

5.我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并分

析。

【答案】LB2.C3.D

4.①“1分钟”和“1亿年”相比,数量差距大,凸显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方面取得的巨

大成就。“200多个”“7000万次”凸显应用范围广泛及频率之高。②列举大量数据,增强了

文章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5.①培育形成新产业。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未来产业。②加快创新步伐。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推动实现“质量

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③以创新为引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我国的新技术、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

的牵引作用”混淆关系,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应是新技术、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起到了

良好的牵引作用。

C.“数字技术赋予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理解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数字技

术赋予了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属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任何构成要

素的变革都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应该是“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

D.“以往任何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都无法和数字技术革命相比”理解错误,扩大范

围。原文说“……等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现出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

时空性,都是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无可比拟的……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迁”,

仅在上述方面存在一定的比较,并不是所有方面。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培育形成新产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解错误,颠倒条件关系。

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可知,培育形成新产

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而在选项中,形成新质生产力变成了培育形成新产业的条件。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末段进行对比"理解错误,文中对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数字化时代技术革命

与生产力关系的介绍同质同向,都是在论证前面所说的“历次技术革命都会引致生产力跃迁,

形成特定时期的新型生产力”,并非进行对比,另外,这些论证也没有论证和突出“数字化

劳动资料的内在属性与技术创新关联的紧密”。

故选D»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①“1分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可完成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量

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1分钟”和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相比,数量差距非常大,

两个数据凸显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中的“200多个”

“7000万次”凸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范围广泛及频率之高。

②材料一开头一段的“1分钟”“1亿年”“200多个”“7000万次”几组数量词是真实数据的

列举,这些数据,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使读者切身体会到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方

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可知,我国在加快发

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培育形成新产业。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意

味着我们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可知,我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方面,应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推动高质量发

展,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力”可知,我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②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不断摆脱要素

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

力”可知,我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推

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在加快发

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加快创新步伐。

③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可知,我国在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方面,应该以创新为引领。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整合

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知,整合科

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加快形成……同时,

也要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

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可知,并要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霜华柏木铺

左中美

“归路苦悠悠,行人欲白头。泉声偏聒枕,虫语自鸣秋。金尽囊余被,孤灯月满楼。壮

心搔不著,时起问更筹。”这是清乾隆年间贡生、保山人氏宁毓贤的《柏木铺旅舍》诗。柏

木铺位于漾潺县城隔江对面的飞凤山东侧,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古驿村庄,离城约只

三里,但因有飞凤山东翼相隔,不闻城中市声。

依诗中“归路苦悠悠”之叹,诗人想是从远方归来,沿着古道一路西行,意欲回去保山

故里。一日长路之后,走到了古驿柏木铺,当夜便在此间歇息。本来,一日长路的辛劳应会

让诗人在古驿的旅店中酣然入眠,犬吠不觉,而事实上诗人却不能入眠,且因不能入眠而嫌

村下泉声聒枕,怪秋虫夜鸣唧唧。这一切的因由,近看或是那一句“金尽囊余被”的窘涩;

若是放远了看,漫泅在整首诗中的深浓愁绪,皆起因于“壮心搔不著”。一个读书人,总不

免踌躇满志,却怎奈世事多艰。这是一趟失意的归程,夜里幽幽的泉声和虫声让人觉得聒噪,

窗外的满目月华,却尽显室内孤灯之清冷。①长夜难寐,诗人于是一次次起来问更。归路还

远,待天亮起程,还要继续踏上新一天的漫漫路途。

或许是经了一夜歇息,精力恢复;又或许是清晨时光,看日出东方,万山清明;当然,

更或许是因为人生得意,意气风发,与《柏木铺旅舍》的幽苦气息不同,同是清代人的腾冲

举人尹艺的《发柏木铺》则显得气势开阔,意绪昂扬:“戎旦征人早,桥头日已红。点苍千

岭雪,漾溪一江风。隔岸炊烟合,前村野水通。数声何处雁?飞入五云中。”

②想着那也是一个秋天,只是时令应该是暮秋了。早起的诗人从古驿出发,却发现日头

比他这赶路的人还要早,已然照到了村下小河的桥上。苍山众峰高处此时已披上了白衣,村

下沿着峡谷间的漾潺江吹来的秋风带来点点凉意。隔着小河的对岸村中,炊烟袅袅,丝丝缕

缕。不知何处有数声雁鸣传来,待细觅身影,却早已飞入了高处的层层云彩间。

③朝阳,炊烟,雁阵,云彩,更加上点苍千岭雪。从这里早发柏木铺的诗人尹艺,看其

自誉为“征人”,应当是一次离家远行,且极有可能是一次赴考。由诗中早起赶路所见的开

阔、清朗的风景画面里,见出的是诗人的万里意气、满怀壮志。那飞入五云中的雁阵,更是

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诗书作有凭,来日望登高;愿作大鹏游,一飞冲霄汉。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过柏木铺后,“循南坡而西向上……有寺东向,当坡嘴中

悬,是为舍茶寺,就而饭。”据记,这舍茶寺便是后来多见于诗文的大觉寺,一个“悬”字,

显出其所处地势之险陡。寺在秀岭坡上,有门楼名为“放雪楼”,历代以来过往此处的文人

士子常多有题诗。曾任云南提督学政的清人吴自肃有《登放雪楼》诗:“柏木高悬一孤寺,

登楼遥望客踌躇。虚心竹许栽千个,碍眼松须伐数株。自有云光供吐纳,莫教雪影起模糊。

当前面目还他好,拟作庐山笑腐儒。”

诗中一个“悬”字,一个“孤”字,再一次见出此山之陡、此道之艰、此寺之险。想那

时,提督学政大人沿着徐霞客走过的古道一路行来。以其当日之身份,前日里想是住在漾演

古城作了一两日的巡察停留,夜间住在古城临江的客舍里。次日离城早行,经柏木铺,上秀

岭坡,辛苦行至大坡高处的大觉寺,登楼放眼远望,不禁满怀踌躇。虚心竹和碍眼松是近前

的所见,云光和雪影是远处的风景,而眼前所见所感,莫不是作者内心之照、人生之境。

据说上世纪30年代末为抗战修筑滇缅公路时,大觉寺因修路的需要挪了一个位置。有

了公路后,古道上的人马行客渐渐往公路而去,大觉寺由此慢慢淡出了行人的视野。山下的

柏木铺亦如是。隔着村下的石月亮河,滇缅公路从相隔数百米的对面斜斜向上而去。在两株

并排而生、枝柯相连的数百年的古榕树下,徐霞客和众多曾行经此地的诗人早已融入村庄的

往事,千年来行经此地的叮咚马帮化作了村庄的记忆。村中那座“绣岭连云”石坊是重建的,

坊下十余米的古榕树下,石板古道上还留有旧年的印迹。

④想是因为村口那两株遮天蔽日的古榕树,因为树下那行过千年马帮的石板古道,古驿

村庄柏木铺有着一种端然且幽然的气息。明明距县城那样近,却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嚷嚷声息,

就连隔河对面滇缅公路上每天往来不息的车流,似乎也不能影响到它的静宁。而另一方面,

明明是这样古老、清宁的村庄,近切地守着一方原初的山水,它却又并不自塞,榕树下的古

道向着两端远远伸开,便连接起丝路千年的悠悠往事,连通向星汉灿烂的大地远方。

以一条古道为笔,记录下它的久远往事;以一方山水作纸,书写着它的四季轮回。被东

侧的石月亮河和西侧的飞凤山河从两侧轻轻环抱的古村柏木铺,数十户人家倚坡而居。村庄

高处有武侯祠,村庄脚下二河相汇处有文昌阁。古村柏木铺安静清幽,小桥流水,古道人家;

马帮远去,古树依然。在两株古榕树下不远处,有人家像旧时那样靠路旁经营着小卖店。人

进了村,沿着古道一路走到树下,看眼前石坊流水、马帮行客,千年的往事伴着山风,扑面

而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木铺因离城三里且有飞凤山东翼的遮蔽,所以悠然静谧,不受城市喧闹干扰。

B.作者设想宁毓贤回乡途中在柏木铺住了一夜,这一夜他想到自己经历,愁苦难眠。

C.从《徐霞客游记》可知,大觉寺地势险陡,这种地势使提督学政吴自肃深有感触。

D.柏木铺曾让许多文人骚客感怀不已,但因抗战时道路改线不得不淡出人们的视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次次起来问更”和《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异曲同工,都在细

节描写中寄寓了相同的情感。

B.句子②语义上将《柏木铺旅舍》和《发柏木铺》两首诗联结起来,能引发人们将两首诗

的意境及情感进行深度的比较。

C.句子③铺叙景物,画面感十分强,开阔、清朗的画面里充溢了诗人的万里意气和满怀壮

志,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憧憬。

D.句子④中“想是”是作者对柏木铺具有端然且幽然气息原因的探寻,凸显了古榕树和石

板古道所独有的历史韵味。

8.如今的柏木铺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

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霜华柏木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6.A7.A

8.①古老、清宁,保持原初的风貌,却并不闭塞。②有着悠久、显赫的历史却并不喧嚣和

张扬。

9.①作者既直接描写了眼中的柏木铺美景,也借助几首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了柏木

铺的景象,多角度展现了柏木铺的自然美。

②作者在引用诗句时大多分析了诗人的人生境遇,表达了对他们人生意绪、情怀、境界的理

解,借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作者记述了柏木铺的文化遗迹、历史变迁和如今风

貌,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所以悠然静谧,不受城市喧闹干扰”错误。原文“离城约只三里”,说明距离不远,但

并没有提到这个距离和柏木铺不受城市干扰有关联。“所以”强加因果。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异曲同工,都在细节描写中寄寓了相同的情感”错误。两者暗含的情感是明显不同的,

这篇文章的情感是失意之人急切想要回家的情感,而《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情感则是急

切要回家的喜悦之情。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根据原文“明明距县城那样近,却完全隔绝了外界嚷嚷声息,就连隔河对面滇缅公路上每

天往来不息的车流,似乎也不能影响到它的静宁。而另一方面,明明是这样古老、清宁的村

庄,近切地守着一方原初的山水,它却又并不自塞,榕树下的古道向着两端远远伸开,便连

接起丝路千年的悠悠往事,连通向星汉灿烂的大地远方”,可知如今的柏木铺是古老、清宁

的村庄,隔绝了外界的嚷嚷声息,守着一方原初的山水,保持原貌,却又并不自塞。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以古道、古树、武侯祠、文昌阁等表现此处悠久、显赫的历史文化,

用“安静清幽”和人们到此处的感受,表现了此处静谧和含蓄,体现了如今的柏木铺历史悠

久、显赫却并不喧嚣和张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引用清代腾冲举人尹艺的《发柏木铺》《徐霞客游记》云南提督学政清人吴自肃的《登

放雪楼》等文学作品中对柏木铺的描写,借助想象描绘了朝阳,炊烟,雁阵,云彩,点苍千

岭雪等景物,体现了其风景之美。文章最后两段描写如今的柏木铺的景色,体现了其古老、

清宁,保持原初的风貌,却并不闭塞;历史悠久、显赫却并不喧嚣和张扬的特点。虚实结合,

多角度展现了柏木铺的自然美。

根据原文“与《柏木铺旅舍》的幽苦气息不同,同是清代人的腾冲举人尹艺的《发柏木铺》

则显得气势开阔,意绪昂扬”,可知作者在引用诗句表现了古人对柏木铺的不同感悟。引用

宁毓贤的诗,作者想到“一个读书人,总不免踌躇满志,却怎奈世事多艰。这是一趟失意的

归程,夜里幽幽的泉声和虫声让人觉得聒噪,窗外的满目月华,却尽显室内孤灯之清冷。长

夜难寐,诗人于是一次次起来问更。归路还远,待天亮起程,还要继续踏上新一天的漫漫路

途”,从中体会到失意之人急切想要回家的感慨。引用尹艺的诗,“由诗中早起赶路所见的开

阔、清朗的风景画面里,见出的是诗人的万里意气、满怀壮志”,从“朝阳,炊烟,雁阵,

云彩,更加上点苍千岭雪”中体会到诗人的万里意气和满怀壮志,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放雪楼”“大觉寺”等文化遗迹让作者感悟到此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觉寺由此慢慢淡出

了行人的视野。山下的柏木铺亦如是”“徐霞客和众多曾行经此地的诗人早已融入村庄的往

事,千年来行经此地的叮咚马帮化作了村庄的记忆。村中那座‘绣岭连云’石坊是重建的,

坊下十余米的古榕树下,石板古道上还留有旧年的印迹”,柏木铺的变化让作者感悟到历史

的变迁。如今的柏木铺让读者感悟到此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

尝君曰:“有。”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

子曰:“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

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四》)

材料二: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冯,罐曰:“臣可以入秦,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造之。冯,罐乃西说秦

王日:“秦齐雄雌之国也,雄者得天下矣。”秦王喝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

雎曰:“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

尽委之秦。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未可知也。”秦王

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雕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夫秦齐雄雌之

国,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秦为雄而齐为雌o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

复孟尝君,而益与之邑以谢之?”齐王乃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秦之使者闻,还车而去矣。

齐王毁废孟尝君,后召而复之,冯,罐迎之。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

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

,罐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罐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

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

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丕足以

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A失位B宾客C皆去D不足以怨士E而徒绝F宾客之路G愿君遇H客如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无,恐怕之意,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的“得无”词义相同。

B.币,指钱币、货币,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相同。

C.跟,即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跟”。

D.遇,指对待、款待,与《鸿门宴》“不如因而厚遇之”中的“遇”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尝君身处逆境的时候,冯,罐主动请缨,请求前往秦国,说这样能让他在齐国更加富

贵。孟尝君做好准备后送冯雕前往。

B.冯随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秦齐两国实力接近,无法双雄并立,引发了秦王对称雄问题

的兴趣,自然而然引出孟尝君的话题。

C.冯醒劝秦王趁着孟尝君对齐王心怀怨恨,且齐国尚未觉悟而没有起用孟尝君,大张旗鼓

地把孟尝君接到秦国,掌握齐国国情。

D.材料二和材料一都是以记言为主,但前者的人物语言更详细,记事成分更多且有一定的

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丰满、更生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2)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

14.冯,罐游说秦王和齐王而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G11.B12.C

13.(1)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自然的形态或规律,您了解吗?

(2)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的蛊惑(被秦国和楚国的毁谤蛊惑),认为孟尝君独揽齐国大

权,于是罢免孟尝君的官职。

14.①秦王齐王都有称雄野心。②孟尝君的确是有价值之人。③能够巧妙利用时间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

希望您像过去一样对待宾客。

“今君失位”是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

“宾客皆去”是主谓结构,故D处断开;

“而”字连接“怨士”和“徒绝宾客之路”,中间不断开,宾语“宾客之路”后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B.错误。文中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币”均指礼物。句意:孟尝君便准备了

马车和礼物送冯雕上了路。/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C.正确。句意:秦王挺直身子长跪着问冯,罐说。/项羽手按住宝剑挺直身子长跪着说。

D.正确。句意:我素常喜好宾客,对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不如趁此好好款待

他。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大张旗鼓地把孟尝君接到秦国”错误,原文是“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即偷偷地

把孟尝君接过来。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产生;“固然”,本来这样,这里指自然的形态或规律;“知”,了解。

(2)“惑于秦、楚之毁”,被动,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的蛊惑;“以为”,认为;“擅”,独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冯II先到到秦国游说秦王,说秦、齐是“雌雄之国”,秦王问“何以使秦无为雌

而可?”;后来到了齐国,也是这番说辞,齐王马上恢复孟尝君的相位,表明他也想要做“雄”

国,可见秦王齐王都有称雄的野心。

同时,他分析齐国受天下重视的原因在于孟尝君一人身上,而孟尝君已被齐王罢免,让秦王

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这样就能成为雄武之国得天下。然后又赶在秦国使者

前面返回齐国,游说齐王,告知秦王已派使者秘密来请孟尝君,并希望齐王在秦国使者没到

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留住孟尝君,齐王权衡利

弊,最终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相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

了千户。由此可知孟尝君的确是有价值之人,秦王齐王都有称雄的野心;

另外冯,罐能够赶在秦国使者之前回到齐国,巧妙的利用了时间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

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孟尝君说:“有的。”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自然

的形态或规律,您了解吗?”孟尝君说:“不了解。”谭拾子说:“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

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并不是人们早晨喜欢市场,晚上就厌恶市场,只是因

为人们想找需要的东西,所以就前往,没有东西了,所以就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

孟尝君于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

材料二:

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的蛊惑(被秦国和楚国的毁谤蛊惑),认为孟尝君独揽齐国大

权,于是罢免孟尝君的官职。宾客们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都离开了他。冯雄说:“我可以

去秦国,一定让您在齐国更加被看重,食邑更加宽广。”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罐

上了路。冯雄于是向西游说秦王说:“秦国齐国是决一雌雄的国家,雄武之国得天下。”秦王

挺直身子长跪着问冯,健说:“要使秦国避免成为软弱无力的国家该怎么办才好呢?”冯雕回

答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因为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

尝君心中怨愤,如果离开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赶快派使者

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是雌谁是雄还是

个未知数。”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器告别了

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秦国与齐国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

家,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两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那么秦

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

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齐王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

相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就调转车头回

去了。

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孟尝君,后来召回并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冯雕去迎接他。

孟尝君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宾

客们看到我一时被罢官,都背弃我而离去。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

他。”冯雄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

冯,If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为您的话说错了。事物有必然达到某个阶段的,情况有本

来如此的,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罐说:“活

着的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事物必然达到的阶段;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情

况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

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

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

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像过去一样对待宾客。”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听了先生的话,

怎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游西湖

刘过

睡觉莺啼晓。醉西湖两峰日日,买花簪帽。去尽酒徒无人问,唯有玉山自倒©。任拍手

儿童争笑。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悄。歌韵歇,唤苏小。

神仙路远蓬莱岛。紫云深参差禁树,有烟花绕。人世红尘西障日,百计不如归好。付乐

事与他年少。费尽柳金梨雪句,问沈香亭②北何时召。心未惬,鬓先老。

[注]①玉山自倒:形容喝醉了酒。②沈香亭:亦作“沉香亭”。唐时宫中亭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早晨在莺啼声中醒来,到西湖游玩,买花簪帽,饮酒作乐,沉醉于其中。

B.因为被儿童们拍手嘲笑,词人心情郁郁,后来坐着一只小舟乘着风悄然而去。

C.词人认为蓬莱路远而难以到达,而现实生活也不令人满意,所以有回家之思。

D.两阙词侧重点不同,上阕侧重于叙写作者游览西湖的状况,下阕侧重于抒情。

16.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细致描绘了西湖景象,但借以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请

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这首词多角度描绘西湖美景,既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喜爱之

情,又表达了一种落寞之情,寄寓了词人年华已逝、期待受到重用的情感。

②《望海潮》则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对杭州太守的赞颂之情,暗表希望对方提携之

届、O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B.“因为被儿童们拍手嘲笑,词人心情郁郁”错,从“任”字可知,词人并不怕儿童拍手笑。

从“翩然去”可知,词人内心并不郁郁,而是表现了一种潇洒随意的心境。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这首词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多重美景。从湖光山色的辉映,到柳絮飘

飞的轻盈,再到船行水面的悠然,词人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西湖的每一处风景都刻画得栩栩

如生。这样的美景自然让人心生赞叹,词人也不例外,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然而,

在这美景的背后,却是“神仙路远蓬莱岛”,词人的内心却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落寞。“人

世红尘西障日,百计不如归好”,他感叹年华已逝,那些曾经的梦想和期待似乎都随着岁月

的流逝而渐行渐远。这种落寞与对美景的赞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心中的无

奈与期待。最后词人用“费尽柳金梨雪句,问沈香亭北何时召。心未惬,鬓先老”,寄寓了

词人年华已逝、期待受到重用的情感。

②《望海潮》则是一首表达对杭州太守赞颂之情的词作。词人以杭州西湖的美景为背景,通

过赞美西湖的繁华与美丽,间接地表达了对杭州太守的敬佩与颂扬。同时,词中也暗含了词

人希望得到太守提携的意愿。这种愿望并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赞美与期望相结合的方式,

巧妙地传递给了读者。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词人的高超技巧,也展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

敏锐洞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先展现宏阔的视野,接着点明地点和季节,而

“,”两句既紧承首句,又在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两句,直接交代了自己在文中要表达

的复杂情感。

(3)小明在元宵节晚上到城隍庙参加猜灯谜的活动,看着衣着靓丽、笑容满面的人们,

不禁吟出“,”的古代诗歌名句。

【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多可喜④.亦多可悲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衣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三百内人连

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练、簇、喜、悲、蛾、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长久地、仔细地看过河水的流动,并不是①的,而是弯弯绕绕不断打着旋儿,

将浮萍、草芥、枯木,甚至房屋卷进去又吐出来,也将日光、月光卷进去又吐出来,动作如

此柔曼,如此笃定,我经常看得入迷。

二条河流的源头,往往是在雪山,一在草原,甚至在荒漠,基本都是在内地。一从无到有,

从细小到阔大,有可能挤在荒原,有可能流入市镇,渐渐为众人所知。一条河从源头起步,

可能流不多远就干涸了,那便销声匿迹了,或者融入别的河流,更加显赫,然而,也从此失

去自己的轨迹。一条河只有纳入众多河流,才能不断壮大,才能行之久远。一条河只有经过

大起大伏,才能获取能量,才能激流勇进。一条大河,②也好,受到关注也好,它只

在自己的流淌里,也只需在意自己的流淌。甚至不须在意对人有没有用,有没有用不是它该

考虑的,它只用考虑流淌,尽情地流淌,并壮大,并奔腾。在它成就自己的时候,自然也会

成就别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条河流的源头,往往是在雪山、草原、荒漠等内地。”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①一往无前②无人问津

19.①原句用了四个“在”,强调了河流源头的不同位置;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②原句所用的“甚至”在强调之外还有意想不到的意味,“基本”则是对前面所述的总结;

该句无此意味,且层次关系单一。

③原句中每一个地点独立成句,构成排比句,具有音韵美,而改句则是单调的陈述语气。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而是弯弯绕绕不断打着旋儿”可知,此处应是描绘河流奋勇前进的笔直流淌的状态,

故此处可填“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指不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放在眼里,无所畏惧、毫不

动摇地奋勇前进。

②根据“受到关注也好”可知,此处应是表达没有人前来打听关注,故此处可填“无人问津”。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打听渡口。比喻打听价格或情况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在雪山,在草原,甚至在荒漠,基本都是在内地”连续使用四个“在”字,不仅凸显

了河流源头分布的广泛性,还赋予了每个源头独特的地理意义。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

能够深切感受到河流源头分布的不同位置。相比之下,改句则缺乏这种强调效果,源头的位

置和重要性在表述中显得相对平淡。

②“甚至在荒漠,基本都是在内地”中的“甚至”一词,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还暗含

着一种出人意料的意味,仿佛是在告诉读者,尽管前面已经列举了许多源头,但仍有更多未

知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而“基本”一词,则是对前面所列举的源头进行了一个总结,使

得整个句子更加完整和有条理。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意味,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缺乏层次

感和深度。

③原句中的每一个地点都独立成句,形成了排比句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句子更加有节

奏感,还赋予了每个地点以平等的地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知到每个源头的独特性

和重要性。而改句则采用了单调的陈述语气,缺乏这种音韵美和节奏感,使得整个句子显得

相对平淡无奇。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颈椎很多肌肉包裹,一低头.的姿势会造成使顼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

筋被拉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低头的姿势,①,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颈

部疼痛。长此以往会引起颈部肌肉力量下降,颈椎受力的增加导致颈椎病的高发。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是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导致肌肉劳损,

网上也流传着各种方法来缓解颈部的不适,比如说有人热衷的“吊”脖子。②,因为

“吊”脖子模拟的是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并不适用于治疗肌肉劳损。

还有不少人认为,既然前面提到了,颈椎出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低头,那么我只要“反

向操作”,.③,是不是就可以保护颈椎了呢?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长时间保持一

个姿势,不论是低头看手机或者是仰头看手机,都可能会带来肌肉劳损。

20.下列句子中的“我”和“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中的“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不要事事都针对我。

B.张明一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我要不要买点菜?”

C.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这样说,我不为国奉献,谁为国奉献!

D.校长经常用“我明年一定要考上理想大学”来鼓励同学们。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C21.①肌肉很容易疲劳

②实际上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③仰头看手机22.我们的颈椎被很多肌肉包裹,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

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材料中“我”使用的第一人称泛指所有人。

A.指自己一方。

B.指自己一方。

C.泛指所有人。

D.指不含说话人在内的其他人。

故选Co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处于

紧绷的状态”可知,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处于紧绷的状态,此处内容是长期处于

低头姿势的结果,结果是肌肉一直得不到放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肌肉很容易疲劳”。

第二空,根据前文“比如说有人热衷的‘吊'脖子”与后文“并不适用于治疗肌肉劳损”可

知,此处内容是指出“吊”脖子这种方法并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实际

上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第三空,根据上文“颈椎出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低头,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可知,此

处内容是低头的反向动作,所以应该填写“仰头看手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不合逻辑,主动与被动相混淆,应在“很多肌肉”前加一个“被”;

第二处,重复赘余,“使”与“造成”重复,应删掉“使”或“造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按照“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

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