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_第1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_第2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_第3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_第4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文体介绍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强力友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等。字词预习栋(dònɡ

拣(jiǎn)

戳(chuō)

慷慨(kānɡkǎi)

帐篷(zhànɡ)

废墟(xū)

坍塌(tān)

呼啸(xiào)

滚烫(tànɡ)

张扬(yánɡ)

溜达(liū)

琢磨(zuó)微薄(bó)

酬劳(chóu)

水渠(qú)

挺拔(bá)

流淌(tǎnɡ)

光秃秃(tū)刨根问底(páo)

薰衣草(xūn)

干涸(hé)

山毛榉(jǔ)

白桦树(huà)成语释义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刨根问底: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第一课时PART.01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策划了一个征稿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

编辑部陆续收到投稿,其中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尤其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他的情怀。一、导入

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提示:(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

标题提问法

是什么?

牧羊人的姓名?植树的地点?种树的时间?为什么?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怎么样?

牧羊人怎样种树?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二、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

·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1.再次默读课文,可用“

”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三、厘清思路第1段总起议论:

牧羊人情况高原情况第2—

—17段第18段第19—20段第21段

:伟大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三、厘清思路

示例: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三、厘清思路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三、厘清思路第1段总起议论: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牧羊人情况高原情况第2—12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气;一片废墟;狂风呼啸;干旱缺水第13—17段一次大战后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羊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树木成片;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富有生机;有了溪水第18段1920年开始屡见牧羊人一直种树没有提及第19—20段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第21段总结议论:伟大

小结: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一叙述一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

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2.观察结构图,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三、厘清思路

明确: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1.探究种树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四、精读研析

明确: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

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

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

出示:老人让

变为

。四、精读研析

让“荒原”变为“绿洲”,环境改变。

让“荒凉”变为“活力”,氛围改变。

让“痛苦”变为“幸福”,心情改变。

让“灰色”变为“绿色”,色调转变。

让“逃离”变为“归来”,方向转变。

让“抱怨”变为“感恩”,关系改变。

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四、精读研析

小结: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间即地狱;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板书设计第二课时PART.02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一、导入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二、精读研析二、精读研析镜头镜距画面描述画外音镜头一

镜以二

镜头三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二、精读研析镜距用途远景常用于表现广阔深远的场面全景常用于表现人与物、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中景常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近景常用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景物局部状态特写常用于凸显局部,起到强调效果镜头镜距画面描述画外音镜头一全景+近景小屋全貌: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桌干干净净,地板没有一点灰尘“瞧!这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小屋。多么自律的老人啊!”镜头二近景+特写种树画面:老人粗糙的手,轻轻在坑里放入一颗橡子“他种下的不只是一粒种子,更是一份希望。”镜头三远景+中景树林画面:成片的树林;棵棵鲜嫩、挺拔的白桦树;老人孩子的身影“这笔直站立的白桦,让老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镜头四全景一片狼藉的战场;翠绿如雾的森林“人类除了毁灭,也可以创造。”镜头五特写新鲜醇厚的羊奶,金黄透亮的蜂蜜“这流淌着奶与蜜的家园!”镜头六近景老人日渐佝偻的脊背靠在日益茁壮的树干上“让自然休养,让人们休息,相互依靠。”镜头七全景+特写人们聚集在中心喷泉欢庆丰收的幸福场面,最终定格在老人的眼里。老人缓缓闭上眼眸“老人心满意足,安详地进入‘梦乡’”示例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二、精读研析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

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二、精读研析

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三、思考探究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包含一个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三、思考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