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徐州市七年级期末模拟试卷语文(一)

难度:较难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L请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古诗文名句。(10分)

(1)"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寄寓着不同的情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①"

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漂泊羁旅图;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②"将风雨想象成为

国征战的铁骑之声,抒发忧国忧民之心;谭嗣同《潼关》中“终古高云簇此城,③"写出马蹄声被猎猎秋

风吹散,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诗言情",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④"寄托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王湾在

《次北固山下》中用"⑤,⑥"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用"⑦,

⑧”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⑨,⑩"抒发自己思念亲人、

渴望团聚之情。

2.阅读小语段,按要求作答。(8分)

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徘徊①(A.huaiB.huai)于过去的半亩方塘。那些所

谓的遗憾,可能是一种成长;那些受过的伤,终会甲(A.成为B.化作)照亮前路的光,世间万事,成长

最美。成长征途乙(A.漫长B.漫漫),未来可期。o只要这样,才能在一次次挑战与考验中脱颖而

苴,绽(A.dingB.zhan)放属于自己的烟花。

⑴为文中①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②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只填序号)(2分)

甲乙_____

⑶文中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⑷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曩怆当的一项是()(2分)

①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为自己赋能。

②成长路上,风景独好。

③成长路上,有风有雨也是一种常态。

④我们应该在最好的年华里汲取阳光和水分。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

3.下列表述亚娜的一项是()(2分)

1

A.《天净沙•秋思》中"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B.《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战国初期的孔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言行,

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的主要依据。

C.《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令尊""赐教""贤弟"都是敬辞,"家严""愚兄""鄙人"都是谦辞。

二、阅读部分⑶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去宥①(节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

“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目:“人皆

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

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则能

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J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

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邻人遽伐之()(2)何飒)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6.(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以上两例均从________面阐述了的道理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2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

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

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

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染了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2分)

9.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但又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猫》回答各题。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

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

潜逃”了,我以为。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

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街着

3

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

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⑪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⑬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0.愤怒玲玲无奈玲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2.“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为什么"我"明明不甚喜欢第三只猫,却在它亡失之后"更难过得多"?(2分)

14.从文段中"我"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2分)

(四)散文阅读(7分)

老鲁

汪曾祺

①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

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

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整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

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

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范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

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

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

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②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

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

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③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学

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

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如果从山上龙

4

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

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

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虫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

“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XXX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

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

跟着他。实在是,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

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泄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泄都泄了。

④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得”。——老

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

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买了茶叶,泡

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⑤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老鲁,你累不累?”

⑥“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⑦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

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对,就是枣树!

⑧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

远地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

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⑨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

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写于1954年,有删改)

15.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2分)

情节老鲁的情感或态度

①____________热情

②_____________平静坦然

老鲁负责为学校挑水③_______

老鲁和我们一同搬去新校址④_______

16.赏析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妙处。(2分)

5

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

17.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⑦自然段中说到“老

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对,就是枣树!"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小语在阅读《西游记》时,选择了“人物成长”这一专题进行探究。

外在冲突成长前变化一变化二

悟空与神佛西天路上,礼数有加。(第五十七雷音寺,虔诚至极。(第九十

①,无礼至极。(前七回)

的冲突回)八回)

悟空与唐僧诛草寇后,回头求情,求情

杀六贼后,主动离开,返回②后,跪下叩头请求再给机会

的冲突:被失败到观音处诉苦。(第五十

欲打唐僧。(第十四回)(第二十七回)

唐僧赶走七回)

唐僧听闻黑河水声振耳,惊恐万唐僧畏惧狮驼岭妖怪之伟

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唐僧惊

面对唐僧唠分;悟空安抚情绪,教其《多心经》力,欲寻它路;悟空理性分

恐泪如雨下,悟空暴躁如

叨真谛“功到自然成”之理。(第四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七十

雷,恶语相向。(第十五回)

十三回)四回)

遇杀元寇外的强盗,只用定

遇六贼,赶尽杀绝,剥衣夺遇草寇,杀两人,不追杀。(第五

③身法,待其写完供状后放走。

盘缠。(第十四回)十六回)

(第九十七回)

小贴士:(第十五回)

冲突,可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外在冲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悟空与神佛、唐僧等人物之间

的矛盾斗争。内在冲突主要指人的自我斗争。

18.请你帮助小语完善上面的表格,在空缺处补上恰当的内容。(3分)

①②③

19.通过梳理悟空面对外在冲突时的不同选择,你发现悟空有哪些变化?联系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你从中获

得了怎样的启迪?(2分)

(1)悟空的变化:

(2)获得的启迪:

三、作文(63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

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一次精彩的发言、一场有趣的活动、一项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

是当中的“主角”。

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500

字。

参考答案

L小桥流水人家铁马冰河入梦来秋风吹散马蹄声思君不见下渝州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需要注意“蹄、渝州、生、逢、烛”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2.(1)AB

(2)甲B乙B

⑶只有这样,才能在一次次挑战与考验中脱颖而出。

⑷D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徘徊(p3ihuM):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动;比喻犹豫不决。故选A。

绽放(zh前希ng):花开放;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处:成为:变成,变为。化作:化育生成;变成。

在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受过的伤痛变成指引我们前进的光,用"化作"比"成为"更具有表达的美感。故

选Bo

乙处:漫长:长的看不到尽头;形容时间或者道路长得看不见尽头。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在此形容征途,使用"漫漫"更能体现路途遥远。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病因:关联词搭配不当;一般来说"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可将画线句中的"只要"改为"只

有"或将"才能"改为"就能"。

(4)本题考查排序。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

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语句围绕“成长"展开,②句先强调成长的美好,进而④句强调我们应该把握年华"汲取阳光和水分"不断成长;

7

③句转折,强调成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难免遇到“风雨(挫折)”;进而引出我们的做法”为自己赋能(①句)”;

故排为:②④③①;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有误,《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C.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故选D。

4.砍伐原因、缘故

5.(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2)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6.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被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亡国反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

能全其天矣。

7.D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伐,砍伐;

(2)句意:为什么?故,原因、缘故。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本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

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其人(邻人),说(同‘悦',高兴)""岂(怎么)"要解释正确。

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

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见人,

徒见金耳”,本质是被贪欲蒙蔽了心灵。"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

认知局限的情况吧",由此可知,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国。这两个事例都是从反面进行阐述的,论证

了“所宥”的严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强调了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

8

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误,"丁氏"所说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闻而传之者""国人"误解了他的意思,并传播起来,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

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

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

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

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

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

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

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

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

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8.暮春凄凉悲婉9.甲诗还表达了对朋友被贬遭遇的同情、牵挂、关切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即将离

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根据甲诗“杨花落尽"可知,诗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为暮春时节,"子规"

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诗人通过暮春时节杨花落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哀婉的气氛。

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王昌龄得罪贬官,发配龙标,诗人李白听闻好友被贬写作此诗,"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暮春时节杨花落尽,子规啼叫的悲凉景象渲染了凄凉哀婉的气氛,表达对友人

被贬遭遇的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思念、关切之情。乙诗:连用"峨

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诗人心情之急切,

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

10.悔恨悲痛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峨"良心的针,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悔恨和自责程度之深。12.依据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是"我"的主观臆断;猫自

身存在的弱点和缺陷。13.①第三只猫是因为"我"的误解而亡失的;②"我"永无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14.示例:要同情、关爱身边的弱小者;看待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严于

解剖自己,知错即改;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解析】10.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第①段"我很愤怒",第⑦段"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写愤怒。

第⑧段"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街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第⑨段"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写悔恨。

第⑩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写无奈。

第⑪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写悲痛。

11.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该句中“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

的良心的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成针,刺"我"良心的针,"都是针,刺我的良心

的针",是反复的修辞手法,结合⑫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此句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

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悔恨的心情。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可知,依据是它常常对鸟

笼望着。

结合第⑥段"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

鸟的腿了"可知,原因是"我"的主观臆断;结合原文"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

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

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

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

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可知,猫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陷。

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⑨段“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

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可知,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

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

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所以"更难过得多"。

10

14.本题考查谈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来谈。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

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告诉我们看待问题

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

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虐待进行了自我谴责。告诉我们要严于解剖自己,知

错即改。写出两点即可。

15.老鲁指点我们摘菜老鲁当上校警但发工资难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干劲十足兴奋/欣喜/

激动

16.①本义指事情发生得晚;②文中指大家备受饮用水困扰,终于等到老鲁解决了问题;③体现了大家对于

解决问题的欣喜、对于老鲁的感激,塑造了老鲁勤奋、敬业、细致周全的形象;④表达了作者对于老鲁这样

的平凡校警的赞美和钦佩。⑤与前文大家备受用水困扰相照应。

17.(1)形象特点: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

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④乐观开朗。

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

(2)①老鲁是个退伍老兵,干着连饷也难发出来的校警工作,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说是长在沙土里的;(结

合内容谈“沙土")②老鲁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但是指点大家摘菜、挑水,热情、勤劳、敬业,对生活乐观向

上,和枣树一样,常见、并不高大出众,但是却有着他的用处和价值。(结合内容谈“枣树")③把老鲁比作沙

土里的枣树,表达了作者对于老鲁的肯定、赞扬和钦佩。(结合主旨谈)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①结合第①段"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

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可概括出:老鲁指点我们摘菜;

②结合第②段"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

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

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可概括出:老鲁当上校警但发工资难;

③结合第④段"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

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

竟有人买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

一天送三次"可概括出: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干劲十足;

④结合第⑧段"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

边看过,远远地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可概括出:

11

兴奋/欣喜/激动。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从词语角度赏析。

"才"的本义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结合第③段"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

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

不能每次都跟着他",第④段"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

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可知,大家备受饮用水困扰,终于等到老鲁解决了问题;再

结合第④段"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可

知,表现了大家对于解决了"水"的问题的欣喜之情,也表达了对于老鲁的感激,塑造了老鲁勤奋、敬业、细致

周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老鲁这样的平凡校警的赞美和钦佩。

17.第一问: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

信息来提取概括

①结合第①段"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

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可知他热

情能干;

②结合第②段"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

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

样的饭就行",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可见他朴实诚恳;

③结合第②段"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第④段"老鲁的专

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

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

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可见他勤劳敬业;

④结合第⑤段"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老鲁,你累不累?’",第⑥段"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第⑧段"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对新的生活环境

满怀希望,可见他乐观开朗。

第二问: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

①结合第②段"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

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

样的饭就行"可知,老鲁是个退伍老兵,干着连饷也难发出来的校警工作,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说是长在沙

12

土里的;

②结合第①段“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

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第④段"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

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

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可知,老鲁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但是指点大家摘菜、挑水,

热情、勤劳、敬业;从第⑥段"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第⑧段"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可知,

老鲁对生活乐观向上,和枣树一样,常见、并不高大出众,但是却有着他的用处和价值;

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鲁比作沙土里的枣树,写出了他的朴实诚恳,

表达了作者对于老鲁的肯定、赞扬和钦佩之情。

18.大闹天宫/大闹地府/大闹龙宫三打白骨精悟空与凡人的冲突

19.悟空的成长是懂礼识仪;变得耐心,学会控制情绪;懂得尊重和理解对方;有了恻隐之心,有了善念;

不再以武力作为唯一的武器。(示例:要妥善处理矛盾和冲突;有些不经意的经历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

要的影响;学会自省,不断改变自身缺点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①结合《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及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内

容可知,孙悟空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

缉拿孙悟空;后孙悟空在第三百四十二岁时,因阳寿已尽被鬼差拘拿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

孙的生死簿,返回人间;之后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不料孙悟空桀鹫不驯,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

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擒妖猴。可见,前七回中孙

悟空大闹天宫(大闹地府、大闹龙宫)无理至极。

②结合《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内容可知,在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变化,

欲取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将白骨精打死。猪八戒趁机进谗言,唐僧不辨真伪,逐走孙悟空。

③根据表格中的"遇六贼""遇草寇""杀元寇外的强盗"可知,这些故事都是悟空与凡人的冲突。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阅读启示。

(1)由大闹天宫时对神佛“无理至极"到"西天路上,礼数有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