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一文言实词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一文言实词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一文言实词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一文言实词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一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点一文言实词必备知识请先自主学习本书附录中“知识八文言实词、虚词”的“一、15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这四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1.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要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类型阐释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另一种是就词的运用来说的,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引申义指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又引申为“兵法”。比喻义指由词的本义的比喻用法所形成的意义。如“首领”的本义是“头和颈”,比喻义是“为首的人”。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巧借本义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一般被列为第一义项)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紧扣语境推敲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准确解释词语。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和用法有差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变化示例词义扩大通感扩大如“甘”,本义是“味美”,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心甘情愿)。从部分扩大到整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专指扩大到通用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词义缩小如“丈夫”,古义:①成年男子或指男孩;②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③女子配偶。今义:①成年男子;②女子配偶。词义转移如“币”,古义多指礼物;今义多指货币。词义弱化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代,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现代则表示“仇恨,怨恨”。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古今比照要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于文言文中双音节词的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并与今义进行细致比对。联想迁移即通过联想已经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推断出文段中词语的意思。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可以知道“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交通”的意思。博闻强识博闻强识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比如“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文句推敲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含义。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以下几种:类别说明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作这个字,也可以写作那个字。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同“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即“受”同“授”。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同“无”,这是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同“纵”,这是叠韵通假(韵母相同);“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同“裂”,这是同音通假(读音相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同“性”,这是变音通假(改变读音)。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字的意思。(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①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②失其所与,不知(智)。(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②距(拒)关,毋内诸侯。(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廷)。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旨)极大。在词义中理解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甲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乙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甲”同“乙”。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即“内”同“纳”,接纳。4.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类别示例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与“入”两个语素意义相反,这里偏指“入”。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并序)》]。“公”指公公,“姥”指婆婆,两个语素意义相关,这里偏指“姥”。辨识要点:要点说明根据语境判定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根据语法关系判定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为衬字。根据词语照应判定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解题指津[命题分析]高考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注意三点:一是“常见”,这就说明高考考查的并非生僻难懂的文言实词,而是考生平时经常见到的词语;二是“在文中”,这就意味着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而不是脱离语境的词典义;三是“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实词积累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题都与之相关。根据新高考命题特点,在此仅探讨两种直接与实词含义相关的题型。(1)以单项选择题考查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①传统题型:实词释义题。题干表述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②创新题型:比较词义异同题。所谓创新题型,就是指2022年和2023年高考卷所用的实词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让考生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即把教材例句中实词的词义代入材料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类题型改变了过去直接给加点实词作解释的命题方式,它通过“解说”与考生平时所学课文内容相勾连,体现了“考教衔接”的命题理念。年份卷别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实词的用法:“围”“举”的被动用法。多义实词:劝。文化知识:具臣。古今异义词:诬说。①采用与文化知识一起考查的形式。②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方面。③实词考查高度重视与教材的关联。新课标Ⅱ卷古今异义词:平易。文化知识:闻金则止。多义实词:片,果。全国甲卷实词的用法:“席薪枕块”中的实词活用。多义实词:蔽,逆。全国乙卷多义实词:穷。文化知识:血食。古今异义词:出入,绝世。(2)结合文言翻译题考查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新高考文言翻译题为8分,通常翻译两个句子,每个句子4分。其中每句设3个采分点,每点各1分,译句通顺、大意正确1分。句子的采分点多为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答题指导]读懂文言文,积累实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积累可能在起始阶段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相信“量变”终会引起“质变”,实词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质的飞跃。有了这个“量”作为基础,我们再回归课本,加以巩固、拓展,那么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必然大大增强。实词积累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因为必备知识的短板会造成能力素养的缺失。当实词积累的量上去了,能基本读懂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了。(1)双音节词推断法。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进而来,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先将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加以推断。如“朝”可扩充为“朝廷”“朝露”等,“辞”可扩充为“言辞”“推辞”等。(2)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义,“声旁”标音。“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如“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橹”从“木”旁,指木制的船具;又如成语“不刊之论”的“刊”从“刀”旁,应该与“刀”有关(刀削竹简以改错);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中的“造”字,形旁为“辶”,含有“走”的意思,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对于不熟悉的形声字,如果能从字形去分析推断,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3)句式结构推断法。对句子的句式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词性,明确“身份”,推断词义。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跬”与“小”对应,并且形旁为“足”,即可大致推断“跬”为小步(实为“半步”)之意;又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中,“亡”与“北”对应,均指“败逃的军队”;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与“戴”(头戴)对应,可推断“腰”用作动词,其义为“在腰间佩戴”。(4)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源自古籍,其中很多词保留着古汉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借助熟知的成语,对阅读材料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印证,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从成语“日薄西山”中“薄”的含义,可推知“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为“迫近,接近”的意思;再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翻译题中的“诸将鲜能及者”,其中的“鲜”是“少”的意思,可以借助成语“寡廉鲜耻”进行推断。常被用来联想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成语:口诛笔伐(讨伐)干名采誉(求取)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帮助)求全责备(要求)(5)课文知识迁移推断法。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考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所学的。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实词的含义。如“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2020·全国Ⅲ卷),要准确理解“疾笃”中的“笃”的含义,就可迁移“笃”在学过的课文中的含义,“笃”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中的意思是“病重”,由此可推断“笃”是“严重”之意;再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1题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兼爱》)的意思是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将“劝”的含义代入“遏奸劝善”中也讲得通,由此可以判定该选项解说错误。(6)语境推断法。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句内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这个实词的具体含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1题D项“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结合语境“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可以判定该选项解说正确。(7)语法分析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也可从语法结构入手分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1题A项,根据语法分析,“襄子围于晋阳中”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都是被动句,其中的“围”和“举”用法相同,可以判定该选项解说正确。(8)邻字分析法。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较为熟悉的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臧”两词的意思偏难,可从反义推断其含义:“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晋升”;“臧”与“否”反义,意为“赞扬”。(9)代入验证法。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答题示例例[2022·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语境义。能力指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这些词语较有代表性,体现了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选项的表述都结合了教材,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A.“约车”的“约”是“准备、具办”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用作文告的“宣言”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之意,“泣孤舟之嫠妇”的“孤”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解说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之意,“朝晖夕阴”的“阴”是“没有阳光”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不伤一人”与“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不同。D.“且先绝齐,后责地”与“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陈情表》)两句中的“责”字含义不同。[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语境义。能力指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这些词语较有代表性,体现了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选项的表述都结合了教材,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A.“其后秦欲伐齐”的“伐”是“攻打”之意,“平伐其功”的“伐”是“自夸,炫耀”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B.“惠王患之”的“患”是动词,为“忧患”之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是名词,为“祸患”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错误。C.“不伤一人”的“伤”是“受伤,伤害”之意,“何伤乎”的“伤”是“妨碍”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D.“且先绝齐,后责地”的“责”是“求取,索要”之意,“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责”是“责备”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故选B。(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译文: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译文: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能力指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思路点拨]解此题须有语境意识,先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含意,再弄明白每个词的意思,尽可能地进行直译,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固定结构、特殊句式。①采分点:“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弭口”,住口。②采分点:“绝”,动词,断绝;“乃”,连词,于是;“广从”,纵横,从,同“纵”。[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攻取了曲沃。后来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楚国关系友好,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对张仪说:“我想要攻打齐国,可齐国、楚国正交好,你为我谋划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张仪说:“大王可以为我准备车子和礼物,我请求去试一试。”张仪南行去见楚王,说:“现在齐王的罪对秦王来说十分深重,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关起国门跟齐国断交,我会请求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于之地。如果这样,楚国就是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获得了商于的土地作为好处,那么用这一个计策就把三种好处都得到了。”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廷上宣布:“我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到消息的大臣们都向楚王道贺,陈轸最后谒见,唯独不向楚王道贺。楚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于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士大夫们都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在我看来,商于的土地不能得到,而祸患一定会到来。”楚王问:“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的盟邦。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先跟齐国断交,这会使楚国孤立,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呢?而且楚国先跟齐国断交,后向秦国索要土地,必然会被张仪欺骗。这样在西面与秦国惹出了祸患,在北面又与齐国断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一定会到来。”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使者与齐国断交。张仪返回后,秦国派使者出使齐国,齐国与秦国暗中联合。楚国派了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使者返回上报楚王,楚王非常生气,想要发动军队讨伐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办法。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座大城,跟秦国一道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损失土地但能从齐国得到补偿。”楚王没有听从,于是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与齐国联合,楚军在杜陵大败。所以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但只能使国家免遭灭亡,就是由于没有采纳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了张仪。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答:①“反”同“返”,返回;②第一个“坐”同“座”,座位;③“女”同“汝”,你;④“采”同“彩”,彩色;⑤“振”同“赈”,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他每天辛苦劳作,苦苦思虑,把苦胆挂在座位之上,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抬头看看苦胆,吃饭也要尝尝苦胆,说:“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缩高死,素服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材料二: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是倍主也倍:同“背”,背叛 B.以造安陵之城造:到C.以全父子之义全:保全 D.使使者谢安陵君曰谢:辞谢[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使使者谢安陵君曰”的“谢”为“认错,道歉”之意,而非“辞谢”之意。故选D。★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敢,谦辞,表示客气地请求,与李密《陈情表》中“岂敢盘桓”的“敢”含义不同。B.报,报告、告知,与《出师表》中“欲报之于陛下也”的“报”含义不同。C.致,送给、给予,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含义不同。D.谨,谦辞,表恭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含义相同。[解析]A.“岂敢盘桓”的“敢”是“有勇气、有胆量”之意,与材料中的“敢”字含义不同。解说正确。B.“欲报之于陛下也”的“报”是“报答”之意,与材料中的“报”字含义不同。解说正确。C.“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是“招致、招引”之意,与材料中的“致”字含义不同。解说正确。D.“谨庠序之教”的“谨”是“谨慎、慎重”之意,与材料中的“谨”字含义不同。解说错误。故选D。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魏国未能攻下秦国管城,信陵君任命缩高为五大夫并担任持节尉,让他前去攻下城池。B.使者把出使安陵的情况回报信陵君,信陵君非常生气,认为缩高不能顾全魏国的利益。C.缩高在父子之义、君臣之责二者难以取舍的情况下,只好自刎于使者住地,以死明志。D.因信陵君杀死晋鄙,挽救了邯郸,击破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对他非常感激敬重。[解析]“信陵君任命缩高为五大夫并担任持节尉”概述有误。根据“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敢再拜辞”等可知,信陵君打算任命缩高为五大夫并担任持节尉,最终缩高没有就任。故选A。★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