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角度创新/2024安徽摸底]“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由此可见,辽朝“四时捺钵”制()A.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B.促进了北部游牧民族大迁徙C.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D.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2.[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区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官员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3.[角度创新/2024山东联考]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控制4.[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认为,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本,又面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这一论述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 ()A.少数民族不断进步B.区域经济迅速发展C.边疆开发条件成熟D.政治制度渐趋严密5.[2023河北邯郸模拟]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6.[情境创新/2024湖北部分名校联考]《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宋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B.中枢管理机构的完善C.文人群体的不断扩大D.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7.(2023·浙江温州期中)多民族政权并立是10—13世纪中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图示与王安石变法发生时的形势一致的是()8.(2023·浙江湖州学考模拟)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9.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10.钱穆曾评价说:“(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 B.元朝的行省C.西汉的刺史 D.隋唐的三省六部11.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④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检测,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唐朝宋朝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每年一举,每举以一二十人为常。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增至五六百人。考试及录取方式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进士及第方式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礼部录取后,还要殿试。及第与否与及第等级由殿试决定。出仕方式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材料二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力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的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荫麟《两宋史纲》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角度创新/2024安徽摸底]“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由此可见,辽朝“四时捺钵”制()A.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B.促进了北部游牧民族大迁徙C.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D.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解析依据材料“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的“四时捺钵”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辽帝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加强对辽阔统治疆域内各个区域的监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排除C项;这是行政中心的流动,不会导致民族大迁徙,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南北面官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2.[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区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官员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划分以犬牙交错的形式有利于避免地方据险割据;地方官员相互制衡,有利于防止地方专权;中央加强巡察和官员定期述职等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排除D项。3.[角度创新/2024山东联考]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控制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宋朝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D项正确;宋朝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既有马车、牛车、驴车,也有轿子等,并没有出现“落后”现象,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有基本常识,C项说法绝对,排除。4.[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认为,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本,又面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这一论述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 ()A.少数民族不断进步B.区域经济迅速发展C.边疆开发条件成熟D.政治制度渐趋严密解析根据材料“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中原地区靠拢,这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等,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不断进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边疆开发,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设置“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的目的,而非政治制度渐趋严密,排除D项。5.[2023河北邯郸模拟]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岳飞主张抗金,而宋高宗不理睬岳飞的备战言论并打压主战派官僚,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南,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对朝廷中主战派的打压,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需要武将维护南宋的统治,所以武将的地位提高了一点,且材料主旨是对抗金的不同态度,与武将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排除D项。6.[情境创新/2024湖北部分名校联考]《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宋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B.中枢管理机构的完善C.文人群体的不断扩大D.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据材料“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急脚递最遽……唯军兴则用之”“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可知,宋代将邮驿分为三等,急脚递速度最快,用于军事,且设置金牌急脚递,加速了军情上报,说明这是为了保障军事信息能及时传递回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急脚递虽传递军情,但其属于军事设施,不涉及军事理论水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枢机构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文人群体的扩大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7.(2023·浙江温州期中)多民族政权并立是10—13世纪中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图示与王安石变法发生时的形势一致的是()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分别是西夏和辽,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时期金朝尚未建立,排除A、C、D三项。8.(2023·浙江湖州学考模拟)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解析:D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不断攀升,庞大的军队规模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图示内容仅有北宋军队数目的变化,不能据此说明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排除A项;军队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够保障对外战争的胜利,也没有改变当时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B、C两项。9.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解析:A契丹族于916年建立政权并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定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大定之治”发生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兴起后逐渐统一全国。故①②③④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符合题意。10.钱穆曾评价说:“(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 B.元朝的行省C.西汉的刺史 D.隋唐的三省六部解析:B根据材料“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权只在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机构是元朝的行省,B项正确。11.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④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B元朝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政权分立状态,实现大一统,故①正确;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②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区别对待不同民族,故③错误;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故④正确。B项正确。12.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解析:A据图中“会宁”“兴庆”和“临安”可知,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形势图,甲为金,乙为西夏,丙为南宋。当时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故选A项;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辽政权,非图中的西夏,排除B项;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非南宋,排除C项;金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丙国向甲国称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检测,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唐朝宋朝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每年一举,每举以一二十人为常。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增至五六百人。考试及录取方式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进士及第方式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礼部录取后,还要殿试。及第与否与及第等级由殿试决定。出仕方式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