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专版 期中专题备考 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_第1页
吉林专版 期中专题备考 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_第2页
吉林专版 期中专题备考 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_第3页
吉林专版 期中专题备考 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_第4页
吉林专版 期中专题备考 现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专版期中专题备考现代文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吉林专版期中专题备考现代文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22-23八年级下·吉林白山·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①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

②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6月至7月,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它把卵附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3次皮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③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去。

④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待上整整10个月,这使得它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能事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在给了红蚁一点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蚁后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⑤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对手,还不能有蚁后。这样,度过秋、冬、春三季,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⑥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在2厘米-3厘米。如果草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⑦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随着草越长越高,大蓝蝶生存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其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的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⑧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到2008年,英国大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万只。

⑨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大约"为什么不能删掉?

3.选文第⑨段画线句“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一句中,“人类的盲动"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2-23八年级下·吉林白山·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菜花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作菜怀胎。

②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③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④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淡紫的花,仿佛聚集在枝头小憩的蝴蝶。

⑤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丽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⑥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十分耀眼。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⑦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有一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那时,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⑨现在,我已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5.文中共写了哪几种“菜花”?这些菜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文章第⑧段写了关于父亲的往事,与菜花看似联系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淡紫的花,仿佛聚集在枝头小憩的蝴蝶。

8.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漫漫载人航天路

付昌义

①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而随着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地球的空间轨道将只有中国的空间站在外太空运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走出的重要一步。

②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得从万户说起。据说,万户是明代的一个官员,他为了飞向天空,把火箭绑在了椅子上。虽然万户以失败告终,但是人类追求飞向太空的脚步自此就一直没有停歇。

③二战时,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团队试制了A1火箭。在此基础上,德国研制出了V2火箭。1944年9月8日,第一枚V2火箭击中了伦敦,随后更多的V2火箭给英国带来了巨大损失。二战后,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来到了美国,继续从事火箭与导弹的研究。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了自己的航天之路,并在1957年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近地轨道。为了与苏联竞争,1958年,冯·布劳恩用丘比特C型火箭成功地把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④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升空,成为第一个飞向太空并环绕地球飞行的人类。紧接着,1961年5月5日,美国用“自由七号”飞船将谢泼德送入了地球亚轨道。

⑤1969年7月,在冯·布劳恩的主持下,美国成功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一直到1970年4月24日,才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随后,中国也在1971年开始了载人飞船“曙光一号"的研制。

⑥随着美、苏竞争的日益激烈,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1986年2月20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从此开始了新型空间站的建设。“和平号”空间站运行了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落于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为人类历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⑦国际空间站初始建设阶段,中国就开始申请参加这个项目,但由于美国的拒绝,中国一直被挡在了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之外,只好自力更生开发空间站。直到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这一路走来历经艰辛,也收获满满。早在1999年,我国就开始逐步发射一系列“神舟”飞船。从最早的无人飞船,到搭载模拟人,再到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实现载人飞行。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成功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飞船实现了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2017年,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并与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对接。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密集实施飞行任务,在2022年前后在空间组合成“天宫"空间站的T字基本型,并与多艘“天舟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号"载人飞船对接,从而完成航天员长驻任务,最终实现天宫梦圆。

⑧刘慈欣在短篇科幻《黄金原野》中用一个搜寻漂流飞船的故事暗示了中国将延续黄金时代“太空歌剧”的传统,在现实对太空的探索与虚幻的宇宙漫游故事中不断交错行进。而这也许象征着,2024年后,中国空间站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将逐渐赶上并超越西方的领先地位。

(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9.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10.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而这也许象征着,2024年后,中国空间站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将逐渐赶上并超越西方的领先地位。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拔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唤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果,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杈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到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个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飞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选文有删改)

12.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试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3.文中说“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风赋予了哪些事物有怎样的诗意呢?

14.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④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在文中有什么用意?

15.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22-23八年级下·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贺年

老舍

①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新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

②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认为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那时候,家里穷,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给人家浆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或代人赶做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姐姐和我也不能闲着。她帮助母亲洗、做,我在一旁打下手儿——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等,也兼管喂狗、扫地和给灶王爷上香。我必须这么做,以便母亲和姐姐多赶出点活计来增加收入,好在除夕吃得上饺子!

③就这样,一直等到快到年底,活计都交出去了,我们就忙着筹备过年。我们的收入有限,当然不能过个肥年。可是,我们也有非办不可的事,灶王龛上总得贴上新对联,屋子总得大扫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经不齐全的铜活总得擦亮,猪肉与白菜什么的也总得多少买一些。

④我们当然兴奋。首先是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用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每逢我向母亲报告:当铺刘家宰了两口大猪,过年时肯定可丰盛了,母亲总会说:“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当时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菜多肉少的饺子反倒最好吃。在今天想起来,才体会到母亲的话里确实有很高的思想性。是呀,第一,我们的饺子不是由开当铺得来的;第二,我们的饺子是亲手包的,亲手煮的,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怎能不最好吃呢?

⑤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回忆起来,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我们一家子是怎么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挣扎过来得到解放,实在不能不感谢共产党,也不能不提到母亲的热爱劳动。她不懂得革命,可是她使儿女们相信: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地响。

⑥我也体会到: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每件事的筹备我们都做得仔仔细细的,那些母亲平日里教导的,平日里有可能我们没有照做,可却在准备过年的时候,将每一件事都做得格外细致,那个时刻装满了童年乃至少年时光里最美好的记忆,所以,那时候的我也格外认真,是呀,劳动与取巧是结合不到一处的。要不怎么说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呢。

⑦劳动确实是最有滋味的。假若幼年与少年时代过的是勤苦生活,回忆起来就不能不甜美了。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必然直到如今还在继续发生作用,怎能不美呢!到今天,我还天天自己收拾屋子,不肯叫别人插手。这点轻微的劳动本算不了什么大事,不值得夸口。可是,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使屋里干净,瓶子罐子都有一定的位置。它还给我的写作生活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古语说:“业精于勤。"据我看,光勤于用脑力而总不用体力,也许不见得能精;两样都用,心身并健,一定更有好处。

⑧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欣逢新岁,想起当年,觉得劳动的滋味的确甜美,而且享受不尽。那些年和亲人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吃得最香甜,胃里和心里一齐都舒服。这点生活经验,我相信,将永远成为我记忆中的最甜美的部分。而且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旦养成,即能终身享受不尽。

(有删改)

16.“我”为什么认为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请简要概括。

17.品味下列画线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灶王龛上总得贴上新对联,屋子总得大扫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经不齐全的铜活总得擦亮,猪肉与白菜什么的也总得多少买一些。

18.本文标题“贺年"意蕴深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本文中的母亲和链接材料中的母亲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母亲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上的“阿凡达”

①“抬胳膊……手张开……握紧拳……"随着一名学生的动作,实验室另一端一名被蒙上双眼的学生,手臂和手指也跟着做起同样的动作,甚至优雅地弹起了电子琴。

②这是一项神奇的实验,两名学生没有任何交流,仅在手臂上贴着若干电极。其中一人戴着特殊手套,通过微电子模块,把一个人的神经信号“翻译”成电信号发射出去,接收后再转换成神经信号刺激另一个人,就一举实现了异体控制。这一切犹如电影《阿凡达》中,下肢瘫痪的陆战队员被科学家在身上贴满电极,连接电脑的程序控制,就化身成为潘多拉星球上的“阿凡达"。这标志着四年的中国“阿凡达”实验——意念控制实验,目前已获成功。

③“意念控制"这种看似只有在科幻片中出现的场景,如今正一步步走向现实,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

④在“微电子肌电桥”实验中,戴着手套的学生每做一个动作,手套上的传感器就会将其肌电信号探测并发射出去,接收机收到信号后,经放大处理施加到贴在另一名学生前臂的一组电极上,从而刺激相应的肌肉收缩,做出相同的动作。

⑤“意念控制"技术是否真的如电影所演,能够使瘫痪病人康复如初?

⑥实验表明,偏瘫病人瘫痪的手臂、手腕和五指,都可以在本人或他人健康肢体神经或肌电信号的控制下,同步实现相应动作,从而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这是本项研究最大的社会意义。

⑦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初步开展临床实验,10多例偏瘫病人的手已通过这项技术“动了起来”。它验证了神经可以通过微电子器件来相互桥接。最终目标是使瘫痪患者能够恢复或重建肢体功能。比如一位偏瘫病人,可以让健康一侧的手,带动瘫痪一侧的手,做出端起水杯喝水的动作。也可以由健康人来带动瘫痪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⑧另外,这项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对瘫痪患者诸多动作的控制。把健康人的动作信号取出存起来,开发一套装置,佩戴在患者身上。患者需要做什么动作可以按按钮,甚至用语言就能控制。比如患者说想要喝水,他的手就能去拿杯子。

⑨据悉,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已制作出5台“微电子肌电桥"样机,进入医疗器械验证的程序。通过认证后,有可能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500多万偏瘫患者、600多万脑瘫患者、200多万脊髓损伤患者和800多万其他伤病造成的肢瘫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康复治疗体验。

(《科技日报》,2014年4月28日,有删改)

20.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1.文中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2.“意念控制”技术“使瘫痪病人康复如初"的秘密在哪里?

23.文中第⑨段加点词的“有可能”删去可以吗?说说理由。

24.选文标题改为《意念控制》好不好?为什么?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①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②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③“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④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⑤从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⑥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⑦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⑧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⑨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⑩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帖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的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胖老头,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①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注释】①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5.请补全小说的情节。

①胖老头卖出风筝,瘦老头却一只也没卖出去。

26.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那风筝像懂事似的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27.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瘦老头为什么满足,又为什么不无遗憾?

28.请分析选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胖老头是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9.分析下面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你们懂得风筝?”

30.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电如何给植物“加餐"

①你有没有注意到,雷雨过后,植物会生长得更快,而且看上去会更新鲜、更明亮、更翠绿!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有人认为是因为植物获得了更充沛的雨水,有人觉得是因为雨后的温度更适合植物生长,还有人说这得益于空气湿度的增加。

③这些因素都能促进植物快速生长,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雷电的作用。

④我们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自己的粮食”。但实际上,这个生产过程会受一些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植物来说,最重要的3种营养元素,按重要性来排的顺序是:氮、磷、钾,而雷电就是通过增加氮的供应量起到帮助植物生长的作用的。

⑤大气中有很多氮元素——我们呼吸的空气中78%是氮(只有21%是氧)。然而,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空气中的这些氮(由两个氮原子组成)是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的。

⑥植物主要是以硝酸盐的形式吸收并利用氮元素的,并且这个过程发生在土壤中。

⑦土壤中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作用,它在土壤中的含量跟微生物的数量有关。如果土壤中微生物多,那么它的含量自然就会相对丰富;如果土壤不适合更多微生物生存,那么它的含量就不可避免地相对较少。

⑧雷电会增加硝酸盐在土壤中的含量——它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根离子,并添加到土壤中,进而增加硝酸盐的含量,就像是往土壤中增添了肥料。

⑨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⑩雷电具有巨大的能量。每当雷击发生时,部分能量会击中大气中的氮,从而打破氮分子的强健,使两个氦原子分裂。氦原子一旦分裂,就会迅速与大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氮的氧化物。

雨水通常是与雷电一起出现的,这些含氮氧化物会溶于雨水,生成硝酸根及亚硝酸根,并以雨滴的形式落到地上,然后再以植物可以吸收的形式渗入土壤。

这个转化过程被称为“氦的固定"。雷电越多,硝酸根离子就越多,也就意味着土壤里的硝酸盐越多。土壤中的这种“肥料”多了,相当于植物吃的食物也就多了。如此一来,植物就可以“敞开吃"了。因此,雷雨过后它们也会看起来更加饱满。

除了会给植物“施肥”,雷电还对植物的生长有其他帮助作用。

它可以帮助有些植物“干掉"竞争对手。我们知道,雷电会引发火灾。火,通常是大自然的正常组成部分,可以清除干枯的灌木,并为新植物的生长“铺路”。有些树木,比如红杉就以抗火著称,其厚厚的树皮可以保护它们不受大火伤害。它们就是依靠火灾来清除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这样才能继续生长并占据优势。

雷电也可以促进植物新陈代谢。研究认为,当暴雨即将来临时,植物能够探测到产生雷电的“高压"。这种高压会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使其提早进入更高的“档位”,为“淋浴"做好准备。雷电就好比一个信号,告诉它们准备好树根来吸收接下来的倾盆大雨,并让其他部分准备好快速生长,

此外,雷电还可以促使种子发芽。植物学家发现,雷电产生的电流可以促使樱桃和大麦等植物的种子发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雷雨过后种子发芽会更快。

31.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2.结合全文,概括雷电对植物生长的好处。

33.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空气中由两个氮原子组成的氮是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的。

B.土壤中的硝酸盐都来源于微生物的作用,它在土壤中的含量跟微生物的数量有关。

C.雨水通常是与雷电一起出现的,溶于雨水的含氮氧化物会生成硝酸根及亚硝酸根。

D.植物学家发现,雷电产生的电流可以促使樱桃和大麦等植物的种子发芽。

(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萝卜灯

马俊

①那年,我们一家四口居住的老屋,因为年久失修,漏雨了。雨季漫长,老屋旧得没办法再修,父亲便开始张罗着盖新房子。可是,家里的积蓄有限,盖新房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旧房子推倒了,新房子却迟迟建不起来。于是,我们暂时搬到了村里一处简陋的闲置房屋。

②那所房子连电都没有通,到了晚上只能点煤油灯。煤油灯的光线昏暗,屋子里一片昏黄。转眼过年了,因为要攒钱盖新房子,那个年我们过得节俭之极。一家人都没有买新衣服,鱼、肉也没有买,连哥哥最喜欢的鞭炮也没买,只简简单单吃了一顿素馅饺子。如此寡淡无味的年,让我忍不住抱怨:“妈,大年初一出门,灵儿笑话我没买新衣服,小美笑话我们住小破屋!”哥哥也说:“今年的年,过得没有一点年味儿!"母亲听了我们的话,脸上掠过一丝惭愧。她朝父亲望了望,父亲也是一脸无奈。

③转眼到了元宵节,母亲兴致勃勃地招呼我和哥哥说:“你俩不是觉得今年的年过得没年味儿吗?咱来点有气氛的!我教你俩做萝卜灯,元宵节有了灯,福气和运气就都来了!”哥哥兴奋地说:“对,灯象征光明和美好,咱们做萝卜灯,就能迎来光明和美好!"那个年代虽然没有“仪式感”这个词,但在孩子们心中,过年一定要有些有仪式感的节目,否则就太无趣了。做萝卜灯对我来说,不仅是新奇的游戏,更是节日的仪式,我当然乐得参与。

④母亲从家里储藏的一堆萝卜中,挑出外形修长的。她让我和哥哥打下手,帮忙把萝卜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把萝卜的头尾切掉,只留下中间的一段,用来做萝卜灯。那矮墩墩的一段萝卜,实在是谈不上美观。可母亲却把它捧在手里,端详一番之后,对我们说:“这材料不错吧,这段萝卜做出来的灯肯定漂亮!"我知道母亲手巧,她的手一定能像魔术师的手一样,变幻出漂亮的萝卜灯。母亲用小勺把萝卜的中间挖空,用来放灯油和灯芯。挖好之后,萝卜灯的雏形就出来了,依旧是丑丑的。不过不要紧,母亲再用刀在萝卜灯的边缘雕刻一些花纹,用来做装饰。经过母亲的巧手打扮,萝卜灯变得漂亮了许多。最后,母亲在萝卜灯里放入灯油和灯芯,这样就可以点燃一盏萝卜灯了。我和哥哥跟母亲一起,一口气做了四盏萝卜灯。

⑤元宵夜,有的人家挂起了漂亮的红灯笼,有的人家还放起了缤纷的烟花,灯火璀璨,一派热闹。而在我们简陋的屋子里,母亲点燃了四盏萝卜灯,放在屋子的四个角上。虽然光线依旧是昏暗的,但我和哥哥却异常兴奋。我们讨论着哪盏萝卜灯最亮,哪盏最好看。欢声笑语荡漾在屋子里。节日的喜庆气氛,就这样被点燃了。

⑥元宵节之后,春暖花开的日子就来了。父亲和母亲种菜种瓜,努力挣钱。一段时间后,父亲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盖房子。新房子终于建成了,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新房子里灯火通明,再也不用点昏暗的煤油灯了。不过,从那时候起,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元宵节都要做几盏萝卜灯。不为装饰繁华,只为点亮希望。

⑦母亲用她的萝卜灯告诉我们:日子再黯淡,黑夜再漫长,只要点亮心中的光明,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35.本文围绕萝卜灯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6.文章以“母亲的萝卜灯”为题,有什么作用?

3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2-23八年级下·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看。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眼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脊背,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像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像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弯曲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2017年第15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39.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40.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41.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2.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由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提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大蓝蝶灭绝的原因,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2.“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是十分精确,在句中说明了大蓝蝶幼虫食百里香花的大致时间,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掉后则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3.“人类的盲动"在选文中具体指由于不了解大蓝蝶的生活习性,英国人盲目地把大蓝蝶的栖息地划为保护区,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导致大蓝蝶更快地灭绝。4.列数字。具体说明了红蚁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挑剔,令人信服。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作用。

根据文章第①段“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可知,提出了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根据文章第①段“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可知,本文通过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提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大蓝蝶灭绝的原因,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内容对大蓝蝴蝶灭绝原因的具体说明。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大约:差不多,不是十分精确,在文中起修饰限定作用。带词解句:大蓝蝴蝶差不多要吃两周的花宴,并不是正好两周的时间。删词解句:大蓝蝴蝶正好要吃两周的花宴。“大约”一词在句中说明了大蓝蝶幼虫食百里香花的大致时间,表达留有余地,删掉后则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⑦段“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随着草越长越高,大蓝蝶生存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其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的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可知,“人类的盲动”具体指由于人们不了解大蓝蝶的生活习性,英国人盲目地把大蓝蝶的栖息地划为保护区,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导致大蓝蝶更快地灭绝。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画线句“2厘米-3厘米"可知,用准确的数字列出了地面上的草具体的高度范围,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讲述草的高度在2厘米-3厘米最好,具体说明了红蚁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挑剔,使说明文更具说服力。

5.共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案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的油菜花。共同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明丽自然。6.关于父亲的往事,与菜花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父亲就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文章由物到人,歌颂平凡的人,歌颂平凡的人生。7.运用比喻修辞、将萝卜开的花朵比作蝴蝶,表现出作者对萝卜开花的喜悦与惊喜。8.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如果人生能像菜花那样,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同样是有价值的。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共写了三种菜花:

①根据文章第②段“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和文章第⑥段“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可知,讲了书房案头、厨房桌案下的白菜花。

②根据文章第④段“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淡紫的花,仿佛聚集在枝头小憩的蝴蝶”和文章第⑧段“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可知,讲了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的油菜花。

共同特点:根据文章第③段“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可知,菜花没有异味、颜色素淡、色彩单调、明丽自然。

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文章第⑧段“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可知,父亲凭借自己的能力照顾着一大大小,艰险备尝。做了一辈子生意,十分爱心家产。本段描写关于父亲的往事,展现出父亲就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

根据文章第①段“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可知,文章由菜花写起。

根据文章第⑩段“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和第段“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由物到人,歌颂平凡的人,歌颂平凡的人生。

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将萝卜开的“花朵"比作“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语言,侧面表现出作者对萝卜开花的喜悦之情。

8.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文章第⑩段“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可知,每个人的人生不尽相同,有人努力绽放光彩,有人像菜花一样平凡生活。本句话表达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不是只有伟大的人生才有价值,像菜花那样的平凡人生,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同样是有价值的。

9.说明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0.举例子,作比较。此句话列举了中国和美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属于举例子。又将两者探索太空的时间形成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慢了一些。11.不能。“也许”表示推测,不确定。说明“2024年后,中国空间站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还不能确定,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逐渐”意思是“渐渐地”,说明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赶上并超越西方的领先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9.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第②段“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得从万户说起。据说,万户是明代的一个官员,他为了飞向天空,把火箭绑在了椅子上”说明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吸引读者阅读。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⑤段画线句子“1969年7月,美国成功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一直到1970年4月24日,才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列举了中国和美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属于举例子。又将两者探索太空的时间形成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比其他先进国家慢了一些。使说明更具体,更易于理解。

1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首先表明态度:不能去掉。“也许”意思近似于可能、或者、或许、兴许等。表示不很肯定。“也许象征着"说明“2024年后,中国空间站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还不能确定,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逐渐"解释为渐渐、逐步、一步一步。“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将逐渐赶上并超越西方的领先地位”说明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赶上并超越西方的领先地位是一步一步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最后表明: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轻柔(活泼,可爱,调皮均可),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柔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故乡风的喜爱和赞美。13.(1)炊烟像狂草“天书";(2)莲荡有一种大美;(3)树木则删繁就简;(4)鸟巢挂在树上像黑色音符。14.将小枣树在无风的情况下无法茁壮成长与歪脖子黄栌招了风后长成合抱粗形成鲜明的对比,得出“万物生长离不开风”的结论。15.示例:柳条在风中舞蹈,小河在风中歌唱。(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它就从我的身上唤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赋予“风”以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温柔、待人亲热、可爱、调皮,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柔、亲切、舒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故乡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可知:炊烟像狂草“天书”;

结合第③段“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可知:莲荡有一种大美;

结合第③段“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可知:树木则删繁就简;

结合第③段“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果,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杈上"可知:鸟巢挂在树上像黑色音符。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两棵树的成长,一棵是“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的小枣树,“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另外一棵是长在豆村牛鼻凹里的一棵歪脖子树,“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两棵树的不同生长环境、成长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语句“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分析作用,突出了“风是树和庄稼的灵魂”;结合第④段下文“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分析,作者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富有哲理性,使文章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15.本题考查仿写语句。仿照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飞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示例:小草在风中吟咏,大树在风中挥舞摇动。

16.①劳动给“我”小时候过新年带来很多滋味和乐趣;②劳动使“我"面对生活更有骨气,更有自信心;③劳动使我心思更加细腻,改变了“我”的气质;④劳动使“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受益终身;③劳动给“我”的写作生活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使“我"心身并健。(答到四点即可)17.“总得”有“必须"的意思,句中连用四个“总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即使是生活艰辛,条件艰苦,“我们"筹备过年的仪式感也不能减少,体现了“我们”对过年的重视。18.示例:“贺年"因劳动而甜美,作者通过叙述母亲带领“我们”贺年,来展现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积极影响,表达了对劳动、对像母亲一样的劳动者的赞颂,揭示了劳动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19.示例:①勤劳能干、细致认真。母亲一入冬就开始筹备过年的各项事宜,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马马虎虎,每件事的筹备都做得仔仔细细的。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乐观坚强。在艰苦的条件下,母亲依然把过年安排得究满仪式感,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给家人带来对来年的希望。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②③段可知,劳动给“我”小时候过新年带来很多滋味和乐趣;由第⑤段可知,劳动使“我"面对生活更有勇气,更有信心;由第⑥段可知,劳动使“我”心思更加细腻,改变了“我"的气质;由第⑦段可知,劳动使“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受益终身,也使“我"心身并健。

17.本题考查表达效果。

“总得”的本义是必须的意思,这里连用了四个“总得”,构成了排比,强调了“我们”在今年到来之际的各种筹备,表现了对生活的仪式感,体现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18.本题考查对标题内涵的理解。理解文章标题内涵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贺年”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文章主要写了小时候,在新年到来之际,母亲带领“我们"劳动来为新年做准备的内容,表现了劳动带给“我”的各种积极影响,比如各种乐趣和滋味,让生活更有信心,终身受益等,表达了对像母亲一样的劳动者的赞颂,对劳动的赞颂。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本文中老舍的母亲一到入冬就开始筹备过年的各项事宜,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马马虎虎,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细致认真的人。由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母亲依然把过年安排的充满仪式感,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给家人带来对来年的希望,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乐观坚强的人;

链接材料中朱德的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由地主家看不上的饭食,母亲却能做的有滋有味,赶上丰年,母亲还会缝一些新衣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20.选文开头生动描写了两名学生做“意念控制”实验的情景,引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2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意念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瘫痪患者诸多动作的控制。22.首先是为瘫痪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次还可以实现对瘫痪患者诸多动作的控制。23.“有可能”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推测。原文意思“微电子肌电桥"通过认证后,在全国推广应用是具有可能性的,但不排除并未推广的可能,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4.不好,太过直白,仅仅交代了说明内容。原题联系热门电影,不仅交代了说明内容,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解析】20.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随着一名学生的动作,实验室另一端一名被蒙上双眼的学生,手臂和手指也跟着做起同样的动作,甚至优雅地弹起了电子琴”可知开头描写了两名学生做“意念控制"实验的情景,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意念控制技术。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结合句中的“比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患者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做出拿杯子的动作,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本段中心句“这项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对瘫痪患者诸多动作的控制"。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文章从第⑤段开始说明“意念控制”技术对瘫痪病人的意义。⑥⑦两段为一个,第⑧段为一个。故结合第⑥段“实验表明,偏瘫病人瘫痪的手臂、手腕和五指,都可以在本人或他人健康肢体神经或肌电信号的控制下,同步实现相应动作,从而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第⑧段“另外,这项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对瘫痪患者诸多动作的控制”可概括出其两点作用。

2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首先回答字面义:“有可能"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推测。其次带入到文中回答文中意思:“微电子肌电桥”通过认证后,在全国推广应用是具有可能性的,但不排除并未推广的可能。再表示删去后意义的改变:删去与事实不符。最后表明其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方面的作用。

24.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本文的说明对象即“意念控制"这项技术,改为“意念控制”能起到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但是相较于“地球上的‘阿凡达’"太过直白。而原题中的“阿凡达”联系热门电影,不仅交代了说明内容,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第②段中的“这一切犹如电影《阿凡达》中,下肢瘫痪的陆战队员被科学家在身上贴满电极,连接电脑的程序控制,就化身成为潘多拉星球上的‘阿凡达’照应,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5.瘦老头拿出麻线放飞自己的风筝,人们看到风筝飞向高空争抢购买。瘦老头没有卖掉风筝,用剪刀剪断了所有风筝线,风筝飞向蓝天。26.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风筝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写出风筝兜着风瞬间冲向天空,越飘越远,轻盈洁白的样子。27.瘦老头“满足”是因为自己做的风筝每一个都是精工细做而成的,自己有家传了几代的好手艺;“遗憾"是因为这么好的手艺做出的风筝却无人赏识。28.对比。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胖老头,表现了胖老头唯利是图、庸俗狡黠的商人气味,反衬了瘦老头的高傲自信,对艺术的执着和技艺的高超。29.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瘦老头对人们不认识风筝好坏的鄙视和责问,表现了瘦老头不屈从于世俗的自信与高傲。30.风筝属于蓝天,只有蓝天才能公正评判风筝的好坏,突出瘦老头技艺高超。突出中心,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只看外表而忽视内在的世俗,希望人们要注重内在,注重品质。

【解析】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第一部分:胖老头卖出风筝,瘦老头却一只也没卖出去。对应文章第①段到段;

第二部分:对应文章第段到段。结合第段“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第段“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可概括为:瘦老头拿出麻线放飞自己的风筝,人们看到风筝飞向高空争抢购买。

第三部分:对应文章第到末尾。结合第段“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可概括为:瘦老头没有卖掉风筝,用剪刀剪断了所有风筝线,风筝飞向蓝天。

2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句中的“懂事似的摆了摆"憋着劲儿”“像一片轻盈的云"可知本题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筝人格化,把风筝比作一片轻盈的云。结合“往上蹿”“飘闪"轻盈”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风筝兜着风瞬间冲向天空,越飘越远,轻盈洁白的样子。

27.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画线句在第段,结合第段“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帖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可知瘦老头“满足”是因为自己做的风筝每一个都是精工细做而成的,自己有家传了几代的好手艺;结合第段“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可知“遗憾"是因为这么好的手艺做出的风筝却无人赏识。

28.本题考查次要人物作用。

结合文章第段“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可知胖老头卖的风筝劣质,胖老头是唯利是图,段“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第段“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可知他庸俗狡黠。而本文的主人公瘦老头是高傲的,宁愿放飞风筝也不贱卖,有着对艺术的执着。二人形成鲜明对比,胖老头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2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句中的“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矜持地问”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结合下文第段“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以及后文放飞风筝的情节可知此处描写出瘦老头对人们不认识风筝好坏的鄙视和责问,表现了瘦老头不屈从于世俗的自信与高傲。

30.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结构上,可从尾段的作用来分析,题目是“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可从呼应文题,卒章显志的角度分析。内容上,考生只要理解“蓝天"为什么是“公正”的,这个问题可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蓝天用它独有的方式展示了瘦老头精妙的手艺,这是对瘦老头执着于艺术的褒奖;从表达文章主旨上看,传递出“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被表象迷惑而忽视内在,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注重内在,注重品质,才会是人生真正的赢家"这一文章主旨。

31.开篇描写雷雨过后植物生长更快更茂盛的自然现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雷电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2.(1)雷电给植物“施肥”。(或增加氮的供应量,帮助植物生长;或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2)帮助有些植物消除自己的竞争对手。(3)促进植物新陈代谢。(4)促进种子发芽。(答出三点即可)3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红杉靠火灾来除掉自己的对手,继续生长并占据优势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雷电帮助植物除掉竞争对手,促进生长的作用。34.B

【解析】3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你有没有注意到,雷雨过后,植物会生长得更快,而且看上去会更新鲜、更明光、更翠绿!这是什么原因呢"可知,文章首段以雷雨过后植物生长更快更茂盛的自然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以自然现象提问,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即:雷电的作用。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第④段“而雷电就是通过增加氮的供应量起到帮助植物生长的作用的”,第⑧段“雷电会增加硝酸盐在土壤中的含量——它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根离子,并添加到土壤中,进而增加硝酸盐的含量,就像是往土壤中增添了肥料”,第段“除了会给植物‘施肥’,雷电还对植物的生长有其他帮助作用”可概括为:雷电给植物“施肥"。(或增加氮的供应量,帮助植物生长;或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

根据第段“它可以帮助有些植物干掉竞争对手”可知,雷电可帮助有些植物消除自己的竞争对手;

根据第段“雷电也可以促进植物新陈代谢"可知,雷电能促进植物新陈代谢;

根据第段“此外,雷电还可以促使种子发芽”可知,雷电能促使种子发芽。

3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

结合第段“有些树木,比如红杉就以抗火著称,其厚厚的树皮可以保护它们不受大火伤害。它们就是依靠火灾来清除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这样才能继续生长并占据优势"可知,本句列举红杉依靠火灾来除掉自己的对手,继续生长并占据优势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雷电对植物生长的积极作用,这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第⑦段“土壤中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作用”可知,“土壤中的硝酸盐除了来源于微生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来源,选项中“都来源于微生物的作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B。

35.元宵节时母亲招呼“我们"做萝卜灯;“我们”和母亲一起做萝卜灯;母亲点燃了四盏萝卜灯,令“我"和哥哥异常兴奋;我们每年元宵节都做几盏萝卜灯。(答出三点即可)36.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将母亲做萝卜灯、赏灯等主要内容串起,点明了文章的主旨。37.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节俭乐观。(答出两点即可)38.示例: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心中有希望,能勇敢乐观地面对困难,不放弃并为之努力,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解析】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转眼到了元宵节,母亲兴致勃勃地招呼我和哥哥说:‘你俩不是觉得今年的年过得没年味儿吗?咱来点有气氛的!我教你俩做萝卜灯,元宵节有了灯,福气和运气就都来了!’哥哥兴奋地说:‘对,灯象征光明和美好,咱们做萝卜灯,就能迎来光明和美好!’那个年代虽然没有‘仪式感’这个词,但在孩子们心中,过年一定要有些有仪式感的节目,否则就太无趣了。做萝卜灯对我来说,不仅是新奇的游戏,更是节日的仪式,我当然乐得参与”可概括为:元宵节时母亲招呼“我们"做萝卜灯;

根据第④段“母亲从家里储藏的一堆萝卜中,挑出外形修长的。她让我和哥哥打下手,帮忙把萝卜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把萝卜的头尾切掉,只留下中间的一段,用来做萝卜灯。那矮墩墩的一段萝卜,实在是谈不上美观。可母亲却把它捧在手里,端详一番之后,对我们说:‘这材料不错吧,这段萝卜做出来的灯肯定漂亮!’我知道母亲手巧,她的手一定能像魔术师的手一样,变幻出漂亮的萝卜灯。母亲用小勺把萝卜的中间挖空,用来放灯油和灯芯。挖好之后,萝卜灯的雏形就出来了,依旧是丑丑的。不过不要紧,母亲再用刀在萝卜灯的边缘雕刻一些花纹,用来做装饰。经过母亲的巧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