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_第1页
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_第2页
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_第3页
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_第4页
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2.如表所示为居延(今内蒙古与甘肃交界处)汉简(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简牍)中的部分记载,居延汉简的成文时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初。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当时居延地区()简牍1“……谐居延为田(管理屯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简牍2“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简牍3“……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延都亭部……”A.丝路贸易的兴衰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兼并的猖獗 D.赋税征收的烦琐3.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4.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 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5.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6.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其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A.革新了办学理念 B.旨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C.瓦解了科举制度 D.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7.如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1859年西医师28人1876年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1897年教会医院50所1905年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8.1924年11月,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俄国相同,俄国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国相同的。中国同俄国革命都是走同一条路。所以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的关系,实在是一家。”这表明孙中山()A.主张联合苏联开展民主革命 B.强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C.决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号召国人积极参加国民大革命9.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政府筹建了酒精厂、纺织厂、化学厂等一批公营民用企业;成立了管控对外贸易的机构——裕民公司、贸易管理局,调剂商品运销;保护了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业等私人经济。由此可见,此时的晋察冀边区()A.注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B.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C.侧重发展公营民用企业 D.积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该决定主要意在()A.加快科技体制变革 B.集中领导科研事业C.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11.阿玛尔纳艺术是指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如图是典型的阿玛尔纳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壁画)。据此可知,该作品反映出阿玛尔纳艺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A.推崇神权至上 B.凸显法老庄严形象 C.反对宗教迷信 D.注重现世生活情趣12.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A.居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B.摆脱封建主控制C.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 D.经济独立性较强13.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的父辈和祖先都非常注重教育,鼓励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这最有助于说明文艺复兴()A.并未影响天主教会统治 B.对欧洲社会影响有限C.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14.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C.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影响 D.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15.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 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16.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2年国情咨文里宣称,“新近加以扩大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将以我们大量丰饶的农产品来解救许多国家的饥馑”,他在白宫专门设立“粮食用于和平办公室”,在其任内,“粮食用于和平”的援助每年平均支出在15亿美元左右。这反映出美国()A.与苏联冷战逐渐缓和 B.试图控制中间地带C竭力保持美元优势地位 D.借机转嫁农业危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熙晚期,在浙江,鉴于“田归不役之家,役累无田之户”的弊端,地方官员提出“均田均役”之法。在江苏,官府制定《征收条例》以消除赋役繁轻不均的弊端。在湖南,当地采用人丁随粮摊的类似举措。在四川和广东,一些州县开始尝试按照田地数量征收赋役的探索。雍正即位后,主张实行摊丁入亩,这一主张逐渐成为政治共识。山东巡抚黄炳奏请援照浙江省之例“按地摊丁,以苏积固”;直隶巡抚李维钧上疏请求将所属“丁银摊入田粮征收”。经过讨论,朝廷认为推行摊丁入亩的好处大致有三:一免贫富不均之叹,二免逃亡转赔之苦,三免吏胥贿嘱之弊。最终,户部依照李维钧的建议,将丁银均摊到地粮之内并造册征收。于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在雍正元年(1723年)拉开帷幕。——摘编自崔华杰《清朝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亩》(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印度铁路修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担保利息,主要由私营铁路公司筑路时期;1870—1882年,除私营铁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参与修建并经营铁路系统的新时期;1883—1914年,由政府补助的私营铁路公司再度活跃时期。到1914年,印度的铁路里程已长达35000英里,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拿破仑战争到二战前,欧美和平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表所述。19世纪初近代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英国一些宗教人士宣传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鼓吹和平主义,并得到英国自由贸易派的支持。后者认为在和平条件下,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自己在工业上的优势,从而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随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美得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大发展。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和平主义运动进入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成立了和平主义组织;跨国的和平主义组织也成立起来。1907年9月,第16届国际和平大会在慕尼黑召开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在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反战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和平运动兴起;国联进行裁军与反战活动,但成果相当有限20世纪30年代和平思潮及其运动呈现绥靖化趋势,欧美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和平运动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甚至恐战的社会潮流,这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扩张行为——摘编自刘炳香《历史的另一面:欧洲和平主义思潮(1889—1914年)》等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时段,围绕“和平主义”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存在“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一个是指亚非拉广大落后国家,一个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地带都反对美国控制。1963年5月,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在瑞士与法国一些工业界人士举行重要会谈,此后法国工业界人士对中国开展一系列访问。美国从1963年8月起扩大对越南的武装干涉。戴高乐多次对美国进行谴责,并敦促美国撤军。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关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赵怀普《中国谋求打开对欧关系的努力》材料二1978年,中法双边贸易总额为19.5亿法郎,1979年一跃到28.3亿法郎;1978年12月,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发展中法经济关系和合作的长期协定。1980年后,中法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1985年4月,中法两国又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发展经济和合作的长期协定,以及法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的文件。双方声明:“两国将采取一切有益措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特别在能源、电讯、信息、运输、航空、农业等方面扩大合作。”——摘编自陈福星《论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4年中法建交的动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法经贸关系发展的条件。(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处理中法关系所秉持的原则。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鲜明特点,C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鲜明,未体现诸侯挑战王室权威,排除A项;此时宗法分封并没有逐步弱化,排除B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所示为居延(今内蒙古与甘肃交界处)汉简(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中的部分记载,居延汉简的成文时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初。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当时居延地区()简牍1“……谐居延为田(管理屯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简牍2“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简牍3“……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延都亭部……”A.丝路贸易的兴衰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兼并的猖獗 D.赋税征收的烦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材料中的“居延为田(管理屯田)”“用田作为事”“买客田居延都亭部”等信息可以看出,居延地区有屯田、用田作为事、买田等农耕活动,这反映了当时居延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居延地区与丝路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丝路贸易的兴衰,排除A项;虽然有田地的买卖,但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排除C项;简牍中没有提供关于赋税征收的具体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说明古文运动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项正确;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与唐诗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薄古非今的弊病,排除B项;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 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可知南宋后期,南北方饮食风俗差异缩小,是南北区域文化融合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饮食习俗,而非各民族习俗,排除A项;材料所述文化融合主要是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自然发展而成的,材料未提及“官府引导”,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明显超过北方,而非趋于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5.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利于紧急事务的处理,反映了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D项正确;三司制属于地方制度,不涉及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三司制是在传统地方制度基础上的变革,没有彻底颠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三司在地方分掌其职,没有涉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不能说明形成了地方治理“网络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6.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其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A.革新了办学理念 B.旨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C瓦解了科举制度 D.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材料中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受西方办学的影响,办学理念发生了创新,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洋务学堂革新了办学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仍然是传统的科举制度,所以并未瓦解科举制度,排除C项;“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1859年西医师28人1876年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1897年教会医院50所1905年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859年至1905年,教会医院数量增加,医师数量增加,体现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没有涉及民众对于西学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增加的西式医院是中国人自建的还是列强投资的,排除B项;医学救国晚清时期是一种救国理论,但并非“社会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8.1924年11月,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俄国相同,俄国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国相同的。中国同俄国革命都是走同一条路。所以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的关系,实在是一家。”这表明孙中山()A.主张联合苏联开展民主革命 B.强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C.决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号召国人积极参加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材料中提到“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俄国相同”“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关系,实在是一家”,表明他认识到中国和俄国在革命目的上的相似性,强调了与苏联合作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主张联合苏联开展民主革命的意愿,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俄国的合作,而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排除B项;孙中山主张联合苏联开展民主革命,但不是决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与俄国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号召国人积极参加国民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9.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政府筹建了酒精厂、纺织厂、化学厂等一批公营民用企业;成立了管控对外贸易的机构——裕民公司、贸易管理局,调剂商品运销;保护了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业等私人经济。由此可见,此时的晋察冀边区()A.注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B.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C.侧重发展公营民用企业 D.积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政府筹建了酒精厂、纺织厂、化学厂等一批公营民用企业”“保护了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业等私人经济”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后期,在边区大力发展公营工业、鼓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反映出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和根据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反映了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贯彻,B项正确;对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业等私人经济的保护,并非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排除A项;据材料“晋察冀边区政府筹建了酒精厂、纺织厂、化学厂等一批公营民用企业;成立了管控对外贸易的机构——裕民公司、贸易管理局,调剂商品运销”“保护了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业等私人经济”可知,边区政府也建立了一批公营企业的同时对私人经济进行保护,不能说明侧重发展公营民用企业,排除C项;个体手工业者,私人工商业者在抗战后期之前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该决定主要意在()A.加快科技体制变革 B.集中领导科研事业C.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这一决定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加强各环节对应机构的协作与联合,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并不是要加强集中领导,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1.阿玛尔纳艺术是指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如图是典型的阿玛尔纳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壁画)。据此可知,该作品反映出阿玛尔纳艺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A.推崇神权至上 B.凸显法老庄严形象 C.反对宗教迷信 D.注重现世生活情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图片中埃赫那吞夫妇相伴相随,漫步于庭园中,且充满了世俗社会的生活气息,这些都展现了阿玛尔纳艺术具有注重现世生活情趣的显著特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并没有刻意突出神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埃及统治者法老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材料也不涉及迷信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A.居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B.摆脱封建主控制C.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 D.经济独立性较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成立了有利于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旨,体现了城市经济活动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居民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体现的是经济交流的增加,并非独立性较强,排除D项。故选C项。13.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的父辈和祖先都非常注重教育,鼓励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这最有助于说明文艺复兴()A.并未影响天主教会统治 B.对欧洲社会影响有限C.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主要局限在上层社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批判教会的腐朽和堕落,排除A项;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C.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影响 D.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C项正确;16世纪路德宗教,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初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统一,制度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初德意志还处于未建立统一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 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要求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且不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意在淡化意识形态,同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可见此时的苏俄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专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建设,说明其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苏俄此时是进行重工业建设还是轻工业建设,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列宁指导代表团在即将参加的热那亚会议中如何对待西方国家,并不能因此断定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16.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2年国情咨文里宣称,“新近加以扩大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将以我们大量丰饶的农产品来解救许多国家的饥馑”,他在白宫专门设立“粮食用于和平办公室”,在其任内,“粮食用于和平”的援助每年平均支出在15亿美元左右。这反映出美国()A.与苏联的冷战逐渐缓和 B.试图控制中间地带C.竭力保持美元优势地位 D.借机转嫁农业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美国)。根据材料“新近加以扩大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将以我们大量丰饶的农产品来解救许多国家的饥馑”,肯尼迪设立“粮食用于和平办公室”,通过粮食援助,美国可以增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而扩大其在中间地带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与苏联冷战的情况,且在当时美苏冷战并未缓和,排除A项;提供粮食援助与保持美元优势地位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C项;美国提供粮食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选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熙晚期,在浙江,鉴于“田归不役之家,役累无田之户”的弊端,地方官员提出“均田均役”之法。在江苏,官府制定《征收条例》以消除赋役繁轻不均的弊端。在湖南,当地采用人丁随粮摊的类似举措。在四川和广东,一些州县开始尝试按照田地数量征收赋役的探索。雍正即位后,主张实行摊丁入亩,这一主张逐渐成为政治共识。山东巡抚黄炳奏请援照浙江省之例“按地摊丁,以苏积固”;直隶巡抚李维钧上疏请求将所属“丁银摊入田粮征收”。经过讨论,朝廷认为推行摊丁入亩的好处大致有三:一免贫富不均之叹,二免逃亡转赔之苦,三免吏胥贿嘱之弊。最终,户部依照李维钧的建议,将丁银均摊到地粮之内并造册征收。于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在雍正元年(1723年)拉开帷幕。——摘编自崔华杰《清朝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亩》(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理由。【答案】(1)历史作用:以耕种土地为标准收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摊派不均的弊端;摊丁入亩实际上取消了人口税,减少了百姓因丁税沉重而流亡的社会现象;土地数量相对稳定,而人口则时常变化.摊丁入亩有利于国家税收的稳定.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员借人口税盘剥百姓。(2)示例一补充:有利于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理由:实行摊丁入亩,改变了征税方式发生变化,清政府不再按照人丁征税,而是把丁税摊入田亩中,地丁合一,按照田地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能够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进而巩固了清朝封建统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补充: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理由:实行摊丁入亩,征税方式发生变化,清政府按照田地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就迫使农民为缴纳地丁正确银而变卖农产品,从而客观上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清政府不再收取实物,而只收银两,客观上也给予农民农业种植的自由权,农民为增收会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客观上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历史作用:据材料“官府制定《征收条例》以消除赋役繁轻不均的弊端”“免贫富不均之叹”可知,以耕种土地为标准收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摊派不均的弊端;据材料“丁银摊入田粮征收”“免逃亡转赔之苦”及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实际上取消了人口税,减少了百姓因丁税沉重而流亡的社会现象;据材料“吏胥贿嘱之弊”可知,土地数量相对稳定,而人口则时常变化。据材料“将丁银均摊到地粮之内并造册征收”可知,摊丁入亩有利于国家税收的稳定,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员借人口税盘剥百姓。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还可以从巩固清朝统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摊丁入亩巩固了清朝统治,可以从摊丁入亩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摊丁入亩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可以从国家赋税征收统计地丁银,农民就要把农产品出售以及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增加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印度铁路修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担保利息,主要由私营铁路公司筑路时期;1870—1882年,除私营铁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参与修建并经营铁路系统的新时期;1883—1914年,由政府补助的私营铁路公司再度活跃时期。到1914年,印度的铁路里程已长达35000英里,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答案】(1)状况:打破政策束缚催生近代铁路建设热潮;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依赖于列强,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向民间开放筑路权;商办铁路声势浩大但成效有限;总体发展曲折。主要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政策调整;清末新政开展;技术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大肆掠夺控制筑路权。(2)影响:加剧印度殖民地化;便利英国对印度的资源掠夺;客观上促进印度交通近代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催生印度近代工厂诞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甲午战后(中国)。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可知打破政策束缚催生近代铁路建设热潮;根据材料“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可知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依赖于列强,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根据材料“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可知向民间开放筑路权;根据材料“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可知商办铁路声势浩大但成效有限;根据所学可知,总体发展曲折。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政策调整;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的开展;根据所学可知,由于近代科技落后,所以依赖于列强;结合国际背景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列强资本输出,大肆掠夺控制筑路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可知加剧印度殖民地化;便利英国对印度的资源掠夺;根据材料“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可知客观上促进印度交通近代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可知催生印度近代工厂诞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拿破仑战争到二战前,欧美和平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表所述。19世纪初近代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英国一些宗教人士宣传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鼓吹和平主义,并得到英国自由贸易派的支持。后者认为在和平条件下,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自己在工业上的优势,从而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随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美得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大发展。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和平主义运动进入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成立了和平主义组织;跨国的和平主义组织也成立起来。1907年9月,第16届国际和平大会在慕尼黑召开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在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反战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和平运动兴起;国联进行裁军与反战活动,但成果相当有限20世纪30年代和平思潮及其运动呈现绥靖化趋势,欧美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和平运动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甚至恐战的社会潮流,这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扩张行为——摘编自刘炳香《历史的另一面:欧洲和平主义思潮(1889—1914年)》等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时段,围绕“和平主义”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位于欧洲,它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欧美主要国家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人们对战争心有余悸并反思世界大战的危害,这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发展。一战后,欧洲各国需要稳定的和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