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 论文_第1页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 论文_第2页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 论文_第3页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 论文_第4页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小学教学的“德育化”倾向摘要:然而,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德育渗透,甚至“德育化”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位教学,冲淡了语言工具的文学性和工具性,显然这样的语文课就变“味”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应该回避“德育错位”的误区,使得语文教学回归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让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生字词学习中、课文阅读中,从而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倾向化;教学回归;学科本位《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贯穿于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自然无可非议,但若只是一味的进行说教,不仅使得语文课成为了思想品德课,而且让语文学习变得“面目全非”,显然这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笔者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对“德育化”倾向的现状及存在弊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措施,使得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形成健全人格。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化”倾向现状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逐渐了德育的思想,将德育与语文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其思想品质,这种教学思想固然不错,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现阶段部分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德育渗透”,而是逐渐的朝着“德育化”方向发展,完全模糊了语文和德育的概念,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1.片面追求形式,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化”倾向是一种对待语文学科中德育教学的一种思想和态度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的追求的形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时政、宣传思想教育、甚至通过开展活动来达到德育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承担了语文学科不该承担的教学任务,使得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严重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素质,这种只形式没有将德育和语言教育融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大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本质。2.注重德育说教,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将德育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将德育内容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导致部分教师顾此失彼,在语文课堂中过于注重德育说教,过于强调一篇文章给学生带来的启迪和教训,而忽视对课文优美语言文字的品味,没有让学生在阅读课文、鉴赏课文中,通过自主的探究、细心的品读,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从而使得“德育”直白而僵硬。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优美语句,在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个人品质。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对文章中优美字词、语句和段落的赏析和品读,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等等,这些语句的描写,充分刻画了桂林山、水的各自特点,在教学中不引领学生细细的品味这些语句,而一味的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使得学生无法深切的体会到文本中所描绘的景色,更加无法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用谈及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化”弊端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可否认,文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最佳素材和载体,语文学科作为文学学习的主要课程,对于品德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若在语文教学中,以德育为宗旨,完全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拼读,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会完全混淆德育与语文的概念,使得语文学科越俎代庖,把思想品德课的事情抢着做了,反而让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在无形中冲淡了语文学科的文学艺术性和语言工具性,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强烈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体会情感、产生共鸣、形成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三、呼唤语文教学回归,合理有效渗透“德育”1.生字词学习中渗透德育生字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在认识生字词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中国的汉字不仅博大精深、构造鲜明,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汉字的发展历史及构造特点,引导学生在探索汉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中所蕴含的思想品质,从而使得识字教学与德育教学融汇贯通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生字“敬”时,“敬”一字的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示尊重,有礼貌的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表示谨慎、不怠慢。“敬”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美德,对老人要“敬孝道、敬奉”、对夫妻要“相敬如宾”、对老师要”敬重、敬爱”,这些词语中传递了礼仪知识和品德思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联想与“敬”有关的词语,如敬爱、敬仰、敬奉、敬重、敬佩、敬老爱幼、崇敬等等,并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让学生在运用这些词语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敬”的含义,无形中培养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2.课文阅读中渗透德育(1)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对英雄人物的深刻描写,而这些人物身上又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品质闪光点值得学生学习和钦佩。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这篇课文歌颂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谱的生活作风,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周总理工作一夜的视频片段,从视觉上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出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和同桌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接着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让学生分组设计问题,并互动讨论,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过程中更加全面、多层次的了解周总理,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人格品质,由此,在无形中让学生对周总理产生敬佩之情,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德育教育,学习了周总理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2)剖析关键字词中渗透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情感往往隐藏于字里行间,而其中也同样渗透着德育意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围绕文章的中心,从字词入手,到段落、到篇章,指导学生深刻的进行剖析,在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底蕴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品德教育,力争做到“字求其意,句求其旨,章求其训。”使得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重点抓住文章中片段“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对其中的“拉”、“撑”、“护”三个关键字进行分析,对于“拉”和“护”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撑”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老师的言行品德,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演示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结果学生们有的直接趴在桌上,而有的学生虽然双手撑在桌子上,但身体离桌子很远,此时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谭老师用手撑在桌子上,且身体离桌面很远,形成了一个拱形的空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砸下来的东西,保护课桌下的四个学生,这一个“撑”字,充分体现了谭老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四个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留给他们的是生的希望,而付出的确实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者仅仅用一个了撑字,去将谭老师誓死捍卫学生的高大人物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一幕能让学生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的敬意不由而生,感受到这是一位多么无私付出的老师。可见在关键字词的分析过程中,无形中给予了学生最好的品德教育,这才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正确思路。(3)课文朗读中渗透在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是让学生感受文章韵律、品味文字语言、体会作者情感、认识生字词的一种教学活动。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品味,对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及高尚情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采取默读、齐读、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时体会到作者由景及人,对虚度光阴时感到惋惜和无赖。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懂得珍惜实践,从而实现对学生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四、结语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自然不可偏废,但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思想的培养,切忌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我们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要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将语文教学作为引领,让学生在字词、语篇的浸润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获得体验,获得感悟,一同成长。参考文献[1]孟燕丽,吴丽.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