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寒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锌》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答案〗1.C2.C3.B4.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5.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A.“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C.“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B.“九月寒砧催木叶”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B.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C.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7.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C.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对父亲的话不是十分认同。D.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8.“大轴”是一个戏曲名词,指一台戏的最后一出,这一出一定会由剧团中最棒的角儿担任主演。毛泽东的出场就有“大轴”的意味,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9.“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答案〗6.C7.C8.①情节设置上,毛泽东的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高潮,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作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②人物塑造上,“目光清澈如水”“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等描写突出了毛泽东坚毅、深邃、善思的个性;而与学生的对话也突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③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9.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杨开慧对父亲的话不是十分认同”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对父亲的话不是十分认同”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情节设置上,毛泽东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高潮,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做了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结合原文“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坐下吧’”“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可知,人物塑造上,突出了毛泽东个性深沉的形象,也凸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结合原文“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杨昌济微微一笑”“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则吾愿足矣”可知,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结合原文“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乙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10.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大猪,“彘”指小猪。C.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D.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12.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文侧重于谈礼义教化的重要性,说明对百姓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重要,必须二者同时抓。B.乙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14.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意义。〖答案〗10.C11.B12.A13.(1)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2)越过邻国(或“晋国”“别国”)把远方的国家(或“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14.①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权利。②办学教民: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民众向善。〖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材木”作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D;“无憾”的内容指的是“养生丧死”,与前文关系密切,其间不能断开;“王道”作下句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豚’指大猪,‘彘’指小猪”错误。“豚”指小猪,“彘”指猪。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说明对百姓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重要,必须二者同时抓”错误,从文中“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来看,物质文明和礼义教化的精神文明,有先后之分。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制”,规定;“事”,赡养;“畜”,养活。(2)“越”,越过;“鄙远”,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邑;“焉”,哪里;“陪”,增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由原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办学教民: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民众向善。参考译文:甲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乙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送友人游蜀刘沧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青萝拂水花流影,翠霭隔岩猿有声。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虽然直接点出本诗的题材内容,然着一“游”字便淡化了离情别绪。B.诗歌首联交代友人入蜀的时间和行踪路线,“蜀山云雪”给人美好想象。C.诗歌的中间两联写景由远及近、声色兼备,生动描绘出蜀地独特的风物。D.诗歌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语言简洁不繁缛。16.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诗人为什么说友人“无劳倦”?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友人入蜀正值春季,蜀山高耸入云,峰顶白雪皑皑,沿途绮丽景色能够激发友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不觉辛苦。

②友人入蜀并非单纯游山玩水,愉悦耳目,而是“心期万里”,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歌的中间两联写景由远及近、声色兼备”错误。诗歌颔联写景以近景为主,视听结合,颈联写景是远景,运用视觉感官为主;两联写景顺序应为由近及远。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三联通过对“云雪”“青萝”“水花”“翠霭”“高木”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蜀道上诗意美好的景色,作者在送友人时看到的这蜀地特有的景物自然让人萌生喜悦之情,轻快的心情让旅途不劳倦,因此纵使疲倦也被这美景所治愈而放松了。最后一联“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中“心期万里”写出另一重要原因,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友人满怀期待的心情胜过了旅途的疲惫,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主人和客人被琵琶声打动,于是打听弹奏琵琶者,但弹奏者不肯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三、语言文字运用与名著阅读(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诗作诞生的奥秘和实际年龄无关,与心理年龄有关。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四下流徙后,一家大小终在成都团聚。杜甫有了一处①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夜雨落下,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②的诗人,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他在一夜好梦之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对他惊讶。雨停了,万物得以沐洗滋养,焕发出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③。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但她的清淡内敛是最大的怜悯,她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安身立命(遮风挡雨)②风尘仆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③哀鸿遍野(流离失所)19.改为: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20.①修辞上使用了拟人手法,将“夜雨”人格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更有利于表现夜雨的“清淡内敛”。②句式上使用了两组整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对应“多年漂泊”“四下流徙”,语境指草堂让杜甫身心有了寄托,可填“安身立命”“遮风挡雨”。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遮风挡雨:遮挡风雨,比喻起保护作用。②语境形容杜甫在草堂之前的漂泊的生活状态,可填“风尘仆仆”“颠沛流离”或“穷困潦倒”。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颠沛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穷困潦倒: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③此处和“世间的苦难深重”并列,指百姓的苦难生活,可填“哀鸿遍野”或“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比喻到处是背井离乡、呻吟呼叫的灾民。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没有说完,中途更换了主语“眼前盛景”,导致和前面句子叙述主体不一致,可在这句话前面加上“使”或“让”;二是“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对他惊讶”主客倒置,不合逻辑,改成“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修辞上,以“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来描写雨,赋予春雨以人的感情特点,这是使用了拟人手法,更有利于表现夜雨的不事张扬,“清淡内敛”。句式上,“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这是两组整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二)名著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全书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