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女,52岁。突然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
通,脉弦滑而数。针灸时选A.内关、水沟、太冲、合谷、十二井穴
2.男,43岁。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兼见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针灸
时选B.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3.女,有偏头痛病史3年,头目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甚,脉
细弱,舌质淡。针灸时选A.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4.男,27岁。左侧面部板滞、麻木、口角向健侧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
平坦。针灸时选A.阳白、鱼腰、地仓、颊车、合谷、昆仑
5.女,36岁。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冷则加剧,舌苔白,脉弦紧。针灸时选
C.肾俞、关元、犊鼻、梁丘、阿是穴
6.男,48岁。腰部隐隐作痛已1年有余,伴有腰腿酸软乏力,神疲,伴有滑精,脉细。针
灸时选B.肾俞、委中、志室、命门
7.男,59岁。诉腰部疼痛,值天气变化时加重,酸麻,有时甚至不可俯仰,舌淡,脉紧。
针灸时选D.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8.女,32岁。经常不易入睡,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红,脉弦。针灸时选
A.申脉、照海、侠溪、行间
9.女,28岁。诉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胀痛。大便不调,脉弦。针灸时选
C.水沟、内关、神门、太冲、曲泉
10.男,39岁。左侧腰腿部疼痛,表现为左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呈阵发性,放射性疼痛。
针灸时选D.足少阳和足太阳
11.女,43岁。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脉
细数。针灸时选E.内关、郑门、神门、巨阙、太溪
12.风热感冒,针灸时E.大椎、曲池、合谷、风池、列缺
13.痰湿侵肺型的咳嗽,针灸时选C.手太阴与足太阴经为主
14.女,57岁。昨天因外感风寒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咳吐稀痰,张口抬
肩,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针灸时选A.列缺、肺俞、尺泽、膻中、风门
15.男,63岁。患有哮喘病10余年,时作时止,昨晚又出现呼吸急促,喉间疾鸣,语言
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脉细无力。针灸时选B.肺俞、太渊、太溪、足三里、气海
16.女,36岁。因感受风寒后,时吐清水,食后乃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大便澹薄。
针灸时选A.心包经、胃经及相应募穴
17.男,49岁。胃腕部胀痛,疼痛连胁,暧气频频,呕逆酸苦,苔薄白,脉沉弦。针灸时
选A.中脱、太冲、内关、足三里
18.男,37岁。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兼见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舌红苔
黄。针灸时选E.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19.急性腹湾病人,治法C.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为主
20.慢性腹泻病人,于黎明之前腹中微痛,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细。针灸时选
B.神阙、公孙、天枢、肾俞、足三里
21.女,23岁。今天上午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脉滑数,苔黄
腻。针灸时以C.手足阳明经、任脉经穴为主
22.湿热下注型瘾闭,针灸时以D.足太阴和足太阳经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23.女,28岁。月经40天左右1次,色暗有块,量少,行经时小腹冷痛,舌苔薄白,脉
沉紧。针灸时选C.三阴交、气海、子宫、归来
24.女,28岁。2年前经期淋雨后出现痛经。经期腹痛拒按,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得暖痛
减,苔白腻,脉沉紧。针灸时选C.中极、地机、次醪、三阴交
25.女,38岁。每次行经血量少色淡,少腹柔软喜按,绵绵作痛,面色苍白,心悸,舌淡,
脉细弱。针灸时选C.三阴交、气海、脾俞、足三里
26.,50岁。月经紊乱一年多,阵发性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针灸时以
D.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7.女,6岁。梦中遗尿,每夜1〜2次,精神略显不振,针灸时以
D.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8.男,26岁。突然皮肤奇痒,搔抓后出现片状疹,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疹迹,口干,便
结,舌红,脉滑。针灸时选D.曲池、合谷、血海、膈俞
29.女,20岁。因右下腹痛被诊断为“肠痈”,兼见发热恶寒,恶心,便秘,苔薄黄,脉数有
力。针灸时除选阑尾穴外,还应取A.上巨虚、天枢、曲池
30.胎位不正常病人,针灸取至阴穴,临床上采用D.温和灸
31.一稻腮病人,针灸治疗时以A.手足阳明经、手少阳经穴为
32.蛇串疮的治法在于E.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33.张某,男,29岁,因在操作机器时不慎伤及右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针灸治法为
苏厥醒神
34.心绞痛病人,针灸基本治疗时选A.内关、阴邢、膻中
35.男,21岁。上体育课时左踝扭伤,疼痛不能走路,血肿明显。采用E.刺络拔罐
36.向某,女,30岁。晨起后发现右侧项背牵拉疼痛,头向右侧倾斜,颈项活动受限,针灸
治疗除局部取穴外,还可用B.小肠经、胆经穴
37.女,37岁。突然暴病耳聋,鸣声高亢,兼畏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数。针灸忖除局
部脸穴外,可配取C.侠溪、中渚、外关、合谷
38.女,19岁。患“慢性鼻窦炎”多年,涕黄浊量多,鼻塞重而持续,头晕头重,以前额为重,
神倦纳呆,苔腻,脉滑数。针灸治疗除局部穴外,可取C合谷、列缺、阴陵泉
39.男,30岁。右上齿痛两天,伴龈肿口渴,口臭,便秘,脉滑数。某医师予针灸治疗,取
合谷、颊车、下关,还可取B.内庭
40.男,53岁。长期咽喉不适感,隐痛,咽喉稍肿,色暗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针
灸时选C.太溪、鱼际、照海
41.肝火烁肺型咳嗽,针灸时选B.肺俞、太渊、三阴交、行间
42.•脾虚带下病人,针灸治疗时选A.带脉、中极、足三里、阴陵泉
43.•气虚便秘病人,针灸治疗时选A.天枢、归来、支沟、脾俞、气海
44.一阴虚“阳痿”病人,针灸时选A.肾俞、太溪、三阴交、关元
45.女,29岁。产后乳汁分泌量过少,乳房胀满疼痛,身有微热,脱痞食少,舌烦红,苔薄
黄。治疗时采用E.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46.女,56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脉细数。针灸
取穴B.肺俞、脾俞、肾俞、复溜、太冲
47.叶某,男,61岁。因胆绞痛要求针灸治疗,针灸时选A.胆囊穴、阳陵泉、日月、期门
48.对肾绞痛病人,针灸治疗时以E.足太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49.女,49岁。因患“急性肾绞痛”半小时。针灸治疗时选B.肾俞、三阴交、三焦俞、阴陵泉
50.女,40岁。因近日工作紧张,休息欠佳,双目肿痛;兼口苦,烦热,便秘,脉弦滑。针
灸治疗以A.肝经、胆经、大肠经穴为主
51.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B.少商
52.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B.申脉、后溪
53.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A.列缺、照海
54.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A.合谷
55..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A.内庭
56.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E.内关、足三里、中院
57.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C.畏寒喜暖
58.治疗实证瘾闭的穴组为A.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俞
59.治疗眩晕之实证以A.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60.胃肠积热之风疹,治法为B.毫针泻法
61.扭伤的取穴原则,一般多采用E.近部取穴法
62.月经不调,一般分为B.经早、经迟、经乱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种病症,系颈部伤筋。
【辨证】主症颈项强痛,活动受限,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和上
臂放射,颈项部压痛明显。
兼见恶风畏寒者,为风寒袭络;颈部扭伤者,为气血瘀滞。
【经络辨证】本病属手三阳和足少阳经筋证。
【治疗】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
肩痛者,加肩鹘、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而瘫
是以口眼向•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口眼咽斜。
【辨证】
主症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
眼裂变大,
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
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
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
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
形成“倒错”现象。
兼
见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
黄腻,为风热证。
【辨证】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
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
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
损;神疲乏力,面色光白
,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治疗】3)实证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
皖、阴陵泉。
(2)虚证治法治法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牌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
交。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咽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咽、
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辨证】1、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咽斜。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
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
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
弦滑,为见痰阻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
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
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
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
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
阴虚风动。
2、中脏腑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兼
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
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
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
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
亢者,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
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斜者,加颊车、地仓;上
肢不遂者,加肩、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
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
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
神阙。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
【辨证】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
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
神疲乏力,面色光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治疗】(1)实证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脱、
阴陵泉。
(2)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
三阴交。
13.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
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
【辨证】主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
头痛,胸胁胀满,舌红,
脉弦,为肝阳上扰;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出汗,纳差倦怠,舌淡,脉细
弱,为心脾亏虚;头晕
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肾不交;心悸
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
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脱闷噫气,暧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
滑数,为脾胃不和。
【治疗】治法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
者,加心俞、脾俞、足三
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
内关;脾胃不和者,
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
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感冒:又称伤风、冒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
【辨证】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
兼见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咯痰液清稀,肢体酸楚,
苔薄白,脉浮紧,
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浊涕,咯痰稠或黄,咽喉肿
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感冒;
夹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治疗】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
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
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
加委中。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一般声痰并见,
故并称咳嗽。
【辨证】1、外感咳嗽主症咳嗽病程较短,起病急骤,或兼有表证。
兼见咳嗽声重,咽喉作痒,咯痰色白、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
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
脉浮紧者,为外感风寒;咳嗽咯痰粘稠、色黄,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
薄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热。
2、内伤咳嗽主症咳嗽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兼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兼见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脱痞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
滑者,为痰湿侵肺;气逆咳嗽,引胁作
痛,痰少而粘,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者,为肝为灼肺;干
咳,咳声短,以午后黄昏为剧,少痰,
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红少
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亏虚。
【治疗】(1)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
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太渊三
阴交肺俞
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
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内外(联系脏腑、支节)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十二经脉:指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条络脉,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
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督、任二脉的腌穴。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腌穴。
阿是穴:指系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根据疼痛或敏感的反应部位来定穴。
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腌穴。
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腌穴叫做络穴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腰背部的腌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
鄱穴: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腌穴。
八会穴:既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腌穴。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腌穴
行针:指针刺入腌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指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隔物灸: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腌穴部位的皮肤隔开灸的方法。
灸法:指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腌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指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面瘫: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主要症状的疾病。
痹证: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
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特征的病证。
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征
感冒:外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等为特征。
(1)十二正经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规律:阴经与阳经在手足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和阴经在胸部交接。
(2)双手进针法的分类与临床运用:
①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腑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脸穴,此法适宜短针进针②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
针尖固定在所刺腌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法。
③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将
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④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或
食、中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拇指或食、
中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进针。
(3)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
原因:病人精神紧张,或素体虚弱或饥饿、劳累、大汗后、大吐后、大泻后、大出血后,或
体位不当,或医生手法过重等。多见初针病人。
表现:轻者,表现为头晕目眩,神经疲倦,恶心欲吐;重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冷汗,脉细弱;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脉微欲绝。
处理:立即出针,停止针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
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或晕厥者,可用手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髅、
涌泉、内关、足三里等,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应配合西医抢救。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精神紧张;尽量采取卧位;对体质虚弱或
老年病人,取穴宜精,手法宜轻,宜少留针;对过累、过饥、过渴者,应令休息、进食、
饮水后,再予针刺。医生在针刺时,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刺伤性气胸:原因:针刺胸背部腌穴时,针刺过深或方向不当,刺破肺组织,使气体进入胸
腔内所致。
症状:轻者胸痛、气闷、妨碍呼吸:严重者伴有呼吸困难、口唇紫纳、出汗、心率加速、
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患侧胸部叩诊时呈过度反响,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严
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检查可以确诊。
处理:•旦发生气胸,立即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平静,切勿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
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对
严重者应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预防:凡针刺背部第10胸椎以上、侧胸弟8肋骨以上、前胸部第6肋骨以上、锁骨上窝
部的腌穴时,必须思想集中,选择适当体位,严格掌握进针深度。提插幅度不宜过大,
胸背部腌穴可采用斜刺或横刺。对肺气肿患者针刺胸背部时更应特别谨慎。
隔物灸的分类和作用:
①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针刺数孔,然后将姜
片置于应灸腌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此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
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②隔蒜灸:把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薄片,中间针刺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应灸腌穴
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此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
用于治疗爆疡、肺熔等。
③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此法具有
回阳、救逆、回脱之力。多治疗伤寒阴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