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山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游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民间,兴于先秦两汉。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游侠形象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始于汉魏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6在《结客少年行》的题解中说:“《后汉书》曰:‘祭遵尝为吏部所侵,结客杀人。’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题解》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按结客少年行,言少年结任使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孤作此曲也。”自汉魏至隋,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虽有所出现,但数量有限,未成规模。到唐初,经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人的推进,大有发展,至盛唐蔚然成风。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党联朋,各置矮马,饰以蒋金络,并绕以花树下往来,使仆人执酒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饮。”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诗句,是这一状况的最好明证。②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有其特定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是游侠诗产生的前提和文化背景。游侠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道家的“独往高蹈”“狂放不羁”的出世风格,实质上,这种道家风格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入世、建立功业的渴望。可谓信誓旦旦,铮铮铁骨。“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王维《燕支行》),未至战场即已想象功业在怀。“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的高适,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的气概,“万里不惜死”,以便“一朝得成功”(《塞下曲》)。杜甫称之为“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十三五书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这与初唐的哀怨牢骚、中唐的迷茫彷徨以及晚唐的低沉凄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认识盛唐诗人文化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盛唐气象下游侠精神的生动体现。③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盛唐游侠诗中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则是盛唐气象的诗人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如岑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王昌龄“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少年行》),很是放荡不羁。就连人们一向认为,寒酸穷儒模样的杜甫,也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并且还有“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的铮铮豪言。狂放不羁,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所以后人评价盛唐诗歌总是说“盛唐气象”。④要之,游侠诗所彰显的盛唐诗人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刚强劲键的精神内核、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的文化人格是盛唐气象的反映和张扬,是盛唐文化特有的文学现象。——杨金锋《盛唐游侠诗的文化解读——兼谈对盛唐气象的再认识》(有删改)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一篇《游侠列传》,而班固的《汉书》作为一部初衷是续写《史记》的史著,也继承了这一内容以一个儒者的眼光用生花的妙笔为后人生动真实地记录了西汉一朝的社会边缘群体——游侠。相对于极力为游侠找合法地位的《史记》,《汉书》在开头却更多地阐述了游侠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其自战国至西汉的发展演变概况。在班固看来,在春秋以前,即上下相顺、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时期是没有游侠的,游侠的产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的结果。这种观点表明了班固撰写《汉书·游侠传》时的基本态度,即对游侠是贬抑的,但班固却并没有因为贬抑的基调而全然否定游侠,一笔抹煞他们的优点,而是仅在文首评论中,用“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真实地描写出游侠的基本特征。班固一方面按正统价值观念贬抑游侠,而另一方面却又赞赏他们的一些乐善好施、张扬洒脱的行为,使得他在两方面的张力中,最终找到了平衡,使得他对于游侠的事迹的描写基本采用了中性词,这种平衡也很大程度上带有儒家“中庸”思想的痕迹,应该是受到了儒家提倡的“理性”“理智”思维的深刻影响。可见儒家思想对于班固客观地叙写历史是益大于弊的。——于艳华《中国古代的特殊群体:游侠——读〈汉书·游侠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侠产生于民间,兴起于先秦两汉,它虽然是社会中的一个边缘群体,但众多古籍都对它有所提及,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B.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汉魏时就有出现,但数量不多,规模未成。到唐初因为众多诗人的推进和政治经济等原因而蔚然成风。C.游侠形象从表面上看带有道家的出世风格,而实际上,儒家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才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内核。D.游侠诗要么表现建功立业的精神斗志,要么表现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独立人格、自由的追求,成为盛唐文化特有的文学现象。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引《后汉书》对游侠形象作阐释时,强调了游侠有结党报怨、年少狂放、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等特点。B.《开元天宝遗事》以及王维的《少年行》都同时提到了游侠饮酒的事,可见,无酒不侠已成为盛唐时尚。C.后人评价盛唐诗歌总是说“盛唐气象”,是因为王维、高适、杜甫、岑参等狂放、磅礴、浑厚的诗风所致。D.班固能在褒贬游侠的过程中找到平衡,采用中性词去描写他们的事迹,儒家“中庸”思想对他的客观叙写应该是有影响的。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思路清晰,从游侠到游侠形象,再到游侠诗,最后讲游侠精神,体现出作者对游侠文化的深刻认识。B.材料一中的大量引用,证明了游侠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盛唐气象中的一枝独秀。C.材料一第二段先分析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的原因,再对比盛唐与初、中、晚唐诗人的精神斗志和内核,论证有力。D.材料二在阐释班固对游侠的态度时既看到了他对游侠贬抑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对游侠赞赏的一面,客观而又辩证。4.《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游侠正体现了这一君子人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立足哪些方面对盛唐游侠诗作了文化解读?请结合材料概括阐释。(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邦德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下了。“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穆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再见!”姑娘说。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B.在询问窗外天气的过程中,“我”与那位姑娘实则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都刻意避开了对可见事物的直接回答,以此隐藏自己盲人的身份。C.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这也是“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的原因。D.“进门的男人”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揭晓了姑娘的盲人身份。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匠心独运,文中送行夫妇对姑娘的不放心,以及姑娘被“我”的声音吓了一跳等多处细节都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B.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用诗意的语言塑造了诗意的画面。C.小说运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既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D.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8.请结合文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小说写得引人入胜的。9.小说中“我”和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但两人似乎都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是盲人。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B.“国人立其中子”中的“立”与《项脊轩》中“而母立于兹”中的“立”意思不同。C.“我安适归矣”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不同。D.“常与善人”中的“与”,指帮助;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姜夔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注]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注]轻盈:与下句中的“端正”意思相同,借指为歌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灯”照应了“岁暮”二字,描绘了人们张灯结彩迎新春的景象。B.下阕开头五句词人描绘了青年时代畅游名都、出入歌馆的浪漫生活。C.全词结尾词人自我宽慰,春天马上要来了,到时寻春觅花做伴。D.本词与词人的《扬州慢》一样,都能给人以“黍离之悲”之感。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欢意少”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布局数千年变化不大。林黛玉进入贾府时,“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以明清标准,一射之地明确有130步,由此可知《阿房宫赋》中“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建筑之密。(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抒发了金陵繁华不再、烟草依旧的感慨。三、积累与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此时,我正站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准格尔丹霞地质公园的观景台上,如痴如醉地听着民歌《黄河船夫曲》。歌手的声音

,仿佛猛虎呼啸于山谷一般,他的目光里荡漾着一层湿漉漉的水雾。我的脚下就是

的黄河,它宛若一匹骏马奔驰在内蒙古高原上。此刻的黄河是灵性的,她智慧地改变了天下黄河向东流的步伐,逆流而行,自东向西,流出了一段夺人眼目的传奇。黄河,

,就是黄泥沙多的河。但谁能想到此刻的黄河之水会是碧蓝一顷?她像一面微倾的镜子,映照着两岸风光,映照着蓝天白云。她用智慧的脚步,丈量出一道壮观的峡谷景观,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河岸边水清见底,游鳞可见,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准格尔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河在这里却出现了“天下黄河向东流,龙口回头朝西走”的奇观。这里山脉如龙,河边的龙口小镇因地得名。黄河水似不甘被拘束在狭长的晋陕大峡谷中,从龙壕峡谷中倾泻而出,于河中央留下了两片不小的滩涂,仿若两个金元宝,浮在水中。18.下列选项中,与画横处的句子句间关系相同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C.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我”“谁”两个代词,各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进而又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毒素,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与其他环境变化相互作用,对陆地系统产生影响。例如,水生藻类进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我们即使不喝被藻类污染的湖水,不吃被藻类污染的水产品,

。藻类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可以通过风力驱动、动物或人类活动,

。停留在空气中的藻类被动物和人类吸入时会沉积在呼吸系统之中,从而对其健康造成危害。空气中藻毒素会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更严重的威胁。研究发现,吸入藻毒素的小鼠,会出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肝脏出血、肾脏和肠道损伤等症状。对人类来说,吸入空气中藻类毒素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近几十年来,水体中的藻类在种类、频率、规模和地理范围上都有所增加,这意味着空气中的藻类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另外,气候变暖会提高光照强度,人类的夜间灯光会增加光照时间,会促进空气中藻类的形成、传播,空气中藻类毒素浓度会增大。目前还没有关于营养物质和空气中藻类生长的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开展,但是,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氮、磷等污染物对空气中藻类和藻毒素的生长有何影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风景,不只是背景衬托了人,更是人改变了背景。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联系生活或时代环境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于文无据。由原文“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知,文中只是说《史记》中对游侠有记载,但并不是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B.“到唐初因为众多诗人的推进和政治经济等原因而蔚然成风”错误。由原文“到唐初,经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人的推进,大有发展,至盛唐蔚然成风”可知,到盛唐蔚然成风,而不是初唐。C.“游侠形象从表面上看带有道家的出世风格”错误。由原文“游侠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道家的‘独往高蹈’‘狂放不羁’的出世风格”可知,原文中是“似乎”带有道家的出世风格,选项说法太绝对。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狂放、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错误。由原文“按结客少年行,言少年结任使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孤作此曲也”可知,“按结客少年行,言少年结任使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孤作此曲也”是郭茂倩的观点,“狂放、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属于对象弄错。B.“可见,无酒不侠已成为盛唐时尚”推断错误。通过两首诗的表述,无法得出“无酒不侠已成为盛唐时尚”这个结论。C.“是因为王维、高适、杜甫、岑参等狂放、磅礴、浑厚的诗风所致”错误。由原文“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有其特定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是游侠诗产生的前提和文化背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而诗人们的诗风只是盛唐气象的一个折射面。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证明了游侠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盛唐气象中的一枝独秀”错误。材料一中的引用,每处都各有其用,不能笼统地说它证明了什么。4.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止息。游侠渴望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其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契合了这一君子人格。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游侠温良泛爱,乐善好施,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契合了这一君子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将君子的处事比作天,天的运行是刚强劲健,那么君子处事也应像天的运行一样,应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止息。由原文“游侠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道家的‘独往高蹈’‘狂放不羁’的出世风格,实质上,这种道家风格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入世、建立功业的渴望。可谓信誓旦旦,铮铮铁骨”“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可知,游侠渴望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具有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而这一精神内核契合了这一君子人格。“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将君子的人格比作大地,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而君子也应像大地一样,能够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由原文“在文首评论中,用‘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真实地描写出游侠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却又赞赏他们的一些乐善好施、张扬洒脱的行为”可知,游侠具有温良泛爱,乐善好施,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的品质,而这一品质契合了这一君子人格。5.

①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②游侠精神体现的文化人格: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③游侠人格表现的审美特征:气势磅礴,风格浑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有其特定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是游侠诗产生的前提和文化背景”可知,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由原文“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盛唐游侠诗中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则是盛唐气象的诗人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可知,游侠精神体现的文化人格: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由原文“狂放不羁,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所以后人评价盛唐诗歌总是说‘盛唐气象’”可知,游侠人格表现的审美特征:气势磅礴,风格浑厚。6.C.“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错误。从文中可知“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且从“我”在列车上享受静谧和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我”的内心依然向往美好的事物。“我”小施骗技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些乐趣。故选C。7.A.“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错误。应是为后文埋下伏笔。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文中多处细节应该是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埋下伏笔。故选A。①小说使用大篇幅的对话来完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②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使得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令读者身临其境;限知视角的使用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③小说以顺叙为主要叙事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文中关于“我”的情况介绍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对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并与下文相照应,使得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9.答案一: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能够出去旅行,结交朋友,和陌生人正常的交谈,像正常人一样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情感。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乐观向上的。小说中的“我”在列车上大胆的和遇到的姑娘交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细腻的心感受到姑娘的美,和姑娘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是盲人,但他们不自卑,不埋怨,如常人般感受周围的一切,用心生活。答索二: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我认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敏感多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刻意隐瞒,假装可以看得见东西。小说中“我”和姑娘谈话时,曾担心她是否发觉自己是盲人,谈起天气时还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上来一个新旅伴时,“我”又想着可以施骗技了。这都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伤害而做的伪装,是自卑心理引起的。10.【答案】B【解析】连词,因为。11.【答案】BDF(对一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A.正确。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句意: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B.正确。拥立/站。

C.正确。到/出嫁D.“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等待。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恐怕年岁不等待我。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14.【答案】(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2)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2)得分点:“奔驰”,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告诉”,申诉(苦衷);“许”,被许可1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3分)【答案】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和孔子的评价“求仁得仁”可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体现的是“仁”。结合“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宁愿饿死,不食周粟,体现的是“义”。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可知,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体现的是“孝”。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可知,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参考译文: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15.D16.①岁暮时节,漂泊他乡。②美好年华已逝。也曾“轻盈换马,端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