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摸底考2(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七省专用)

02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

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

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

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

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

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

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

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中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以

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

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

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

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

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

有异。

西汉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十六国时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

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中国古代历法

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

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闵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

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

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

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代天文官员们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给出

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

中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多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

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

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领导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

时于一体,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其中从公元1010年到

公元1106年,就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测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

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

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否则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

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

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侧重几何

学。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天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

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

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是干支纪日法,即运用十天干(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

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

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这一天夜晚

最长;将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

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

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

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

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古人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

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大约11日。

每三年累计相差33日以上,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

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

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

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用以

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

联。

(摘编自张闻玉马明芳《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

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痕迹。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天文官员们除了留心记录奇异

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数据

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纪日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

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

的纪日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错,材料一第1段中只是说“它的渊源可

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B.“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除了不断提高天体

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

更为关心的内容”可知,帝王更关心奇异天象。

D.“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长的纪日法”错,材料二第2段只是说“干支纪

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没有说是世界上迄今

所知出现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故选Co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

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

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甲寅元”的发明,中国才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在明清时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

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

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错,根据材料一第5段中的“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而采

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可知,中国天文学在明清时期停滞不前的

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

故选Co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天垂象,

见吉凶”可知,“记录星象预测吉凶”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范畴;

B.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

可知,“观察天文预测节气”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范畴;

C.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

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可知,“测量天体坐标位置”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

研究范畴;

D.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

论探讨”可知,“研究天体内部规律”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范畴。

故选Do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4分)

【答案】①“观象授时”是我国上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

的授时方法。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用以指导农耕生产。(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1)首先分析“观象授时”的概念。

由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便以日

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

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概括出其概念:“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

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

(2)分析其意义

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

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的

信息可概括出意义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

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①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②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

“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并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

历法的主要任务;③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指出

其意义。(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

材料二共五段。

第一段“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

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

第二段中“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公元前

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尚

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

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

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第三段中“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

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到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第四段中“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

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

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

可知,这三段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

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调配

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

根据末端首句话“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分析,

最后介绍了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最后采用“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的框架回答行文思路,可

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

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

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

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

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

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

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

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

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

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

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

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

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

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

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

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

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

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

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

有的红如脑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猪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

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

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

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

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

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

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

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

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

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

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

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

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

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

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

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

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沙梁

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戚。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

闯荡生活。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

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

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

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

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

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我认识这个老人。我

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地让他们越种越

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搭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正是黄昏,

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

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

声牛哗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节选自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韵”附着了浓浓的主观意识,是历史的遗迹、

现实的草木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境。

B.甲文作者认为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

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独属于自然的。

C.乙文中,当“我”站在黄沙梁附近,吹着来自荒原的风时,对乡村的熟悉感一

下子就涌上心头,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长的乡村变

得荒凉而陌生。

D.乙文作者虽然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打拼,但故乡依旧是“我”的“根”,是精

神家园,不能轻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说“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湿处,也是一个人

最大的隐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表述有误,作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和人的

生命是融的,“小溪”是生命的源头,给“我们”以滋养,又沟通人与人的联系,对

“鼠草”的描写里揉进了“村女”“羊”“山”等,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彩菌”点

缀过不知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着“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这些来自

自然的意象都与人发生着各种联系。故选B。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选文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甲文赋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态

和情感;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

B.甲文运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纽带,它滋养生命,并使

不同的生命个体建立起联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

和卑微。

C.乙文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

的手法,为下文张本,写出作者不想回到故乡,害怕回乡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

陷入虚无的心情。

D.两篇选文都采用片段连缀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画面结构而成,乙文回忆了两次

靠近故乡的经历,两文都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表达作者独有的感

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A.“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表述有误,乙文中对“村

里的狗”并没有拟人。故A不正确。

B."‘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表述有误,根据原文

内容,“鼠麴草”象征普通的生命个体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态度一一纯洁、坚强,而

不是渺小与卑微。故B不正确。

C.“作者不想回到故乡”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内容,“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

进它,打扰它”可知,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回到故乡,又害怕回故乡。故C不

正确。

故选D。

8.“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一“逝”一“留”,“村”都是关键

词,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选文中“村庄”的不同意蕴。(4分)

【答案】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庄”是十多年前就消逝的山村。这个“山

村”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纽带。体现作者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平凡的自然

中蕴藏着最深刻的生命体悟。②《下这个村庄》中的“村庄”是指作者的故乡沙梁。

这个“村庄”是“我”的精神家园,“留下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希望,表现出现代人

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求而不得的伤感。(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庄”,根据原文内容,是已经消失了的村庄,“它像

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但在

“村庄”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传说和故事的余韵,那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纽带,“最可

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

人们。”这里的鼠麴草陪伴着人类,净化人的心灵,“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

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村庄的蘑菇“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

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从这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的

自然观,人是自己的一部分,自然养育人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平凡的自然中蕴

藏着最深刻的生命体悟。

②《下这个村庄》中的“村庄”是指作者的故乡沙梁。作者一开篇就写到“我给自己

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这是游子对故土的思

念。“村庄”也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写道“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

根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

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条,砍折我的梗权,但无法整治我的

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黄沙梁。”这段话,充分表现了在城市文明中,无法适应的游

子,他的根都在故乡。住在城市的刘亮程,永远记得遥远的黄沙梁,坚守心中的那一

块净土,给自己的灵魂,一个憩息的家园。“留下这个村庄”表现出现代人对精神家

园的渴望与求而不得的伤感,作为精神家园的“村庄”,“村子的地全播荒了”,他

只“莫名地流着泪”。“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

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这些句子中蕴含着,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

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痛惜。

9.两篇选文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异曲同工之妙。(6

分)

【答案】(1)虚实结合:甲文中“小溪”“鼠草”“采菌子”是眼前的人事,属于

实写;对七十年前村里人们的怀想、对村女缝纫和牧羊的想象等是虚写。乙文中“我”

来老沙湾是当下的现实,是实写,“我”的两次回忆是虚写。(2分)(2)妙处:①

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形成今昔对话深化主题:甲文立足

现实的草木风物,在想象中回想过往,体悟生命最本真的哲理;乙文在现实与回忆中

表达对精神家园的珍爱,以及精神家园难以留存的痛苦。③虚实结合,实写才不枯燥,

虚写才能落到实处。甲文中的生命哲理依托写实内容才更丰富和深刻,自然风物因有

生命体悟才更生动;乙文中依托回忆,当下的“我”“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每点2分,最多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两个文本中虚实结合的内容,再分析异曲同工之妙。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实写:眼前的小溪流,“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

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

成一个阴凉的所在。”眼前的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

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采蘑菇,

“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

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虚写:“我

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

么,一任地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

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景象,在七十年前

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

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留下这个村庄》实写:“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

它稍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回老沙湾是当下实写。

虚写:“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

吹刮我的身体。”“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两次回忆曾经回归故

乡是虚写。

分析虚实结合手法的妙处,可以从内容、主题、读者、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一、从内容上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实写眼前所见之风物,并展开联想虚写,能拓

宽写作视野,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比如《一个消逝了的山

村》写到鼠麴草时,展开联想,联想到少女、村庄,展现出生命的纯洁、坚强、质朴。

《留下这个村庄》不仅仅立足于当下的描述,还关于回忆的叙述,实写回到黄沙梁,

虚写前两次回到村庄时的所见所感,极大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可读性,为读者提

供更丰富的阅读审美空间。二、从主题上看,形成今昔对比,深化文章主题。《一个

消逝了的山村》实写"小溪"''鼠草”“采菌子”是眼前的人事,并联想到对七十年

前村里人们的怀想、对村女缝纫和牧羊的想象等,展现出自然风物让我们感到生命的

质朴、美好、恐惧、渺小与神圣;自然风物让人们声息相通给生命许多滋养等。《留

下这个村庄》乙文在现实与回忆中表达对精神家园的珍爱,以及精神家园难以留存的

痛苦。“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

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

光秃秃的村子。”“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

沙梁村。”“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其中我有对故乡深深的依恋,同时又

有故乡难留的深深痛苦。三、从表达效果上看,虚实结合,实写才不枯燥,虚写才能

落到实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要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需要通过实写自然

风物,虚写人事,才能将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写生命哲理依托写实内容才更丰富和

深刻,自然风物因有生命体悟才更生动;《留下这个村庄》依托回忆,展现我对故乡

难以割舍的情怀,结合当下想要融入村庄而不得的失落和忧伤才更加真实,当下的“我”

“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目:“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

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

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目:“公不欲朕封禅,

以社稷未安邪?”目:“安矣。”“四夷未服邪?”目:“服矣。”“然则何为不可

封禅?”对口:“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縻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

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觉,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

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

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目:“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日:“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

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

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

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

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

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

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

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目:“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

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栋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

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

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

渐多起来。行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