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_第1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_第2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_第3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_第4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2023北京]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2.[2023.6浙江]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3.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之士,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4.[2024江西联考]汉时,臣子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言上谏,甚至直指君父的过失,进行辅弼,期望君主“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这主要反映出()A.汉代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B.君臣关系渗透儒家伦理C.士大夫匡扶人君维护统治D.官僚群体践行人本思想5.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6.[2023江南十校联考]唐朝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A.阶层流动性增强B.户籍管理松弛C.三教并行的影响D.魏晋遗风盛行7.[2023海南]“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8.(2023·湖南,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9.(2023·河北邢台期末)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沿袭北方定窑工艺,生产的梅瓶、玉壶春瓶等,造型多样,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美。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很丰富,如龙凤、人物几何图案等,繁缛华丽的装饰中,既有中国传统纹样,也受到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材料可佐证中华文化的特征是()A.绵延不断 B.和而不同C.多元一体 D.兼收并蓄10.(2023·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A.核心理念不同 B.发展轨迹不同C.运行机制不同 D.处世方法不同11.(2023·山东济宁期末)《史记》里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人物形象孔子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汉文帝仁爱宽厚,从谏如流,休养生息孙叔通倡导礼仪,主张礼乐教化韩信千金赠漂母,知恩图报,信守承诺《史记》如此塑造人物形象,本质意图在于()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B.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D.提升统治者的政治威望12.(2023·福建南平期末)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二、综合题13.(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嬗变的转折点。随着人类历史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发生于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具有了时代象征意义。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礼俗到法理、从神圣到祛魅的文化现代化转变。——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2023北京]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解析材料强调传统音乐的作用,其可以使人“温舒而广大”“方正而好义”“恻隐而爱人”“乐善而好施”“整齐而好礼”,这种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中华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贤任能与尊重个性自由,A、B两项错误;多元互鉴强调的是互相学习,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2.[2023.6浙江]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解析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反对苛政”属于孔子民本思想的表现,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该主张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A项错误;“相生相胜”是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兼爱”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D项错误。3.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之士,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清初朝廷在人才选拔中采取了各地举荐、官员推举的方式,选取学行兼优之士;在文化传承上则召集文人编纂明史,修纂儒经传注,编成《康熙字典》。上述举措意在承续华夏传统,客观上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了对早期儒家经学进行“疑古辨伪”的方法,证明“孔孟本意”,探究每部经书内容的原始意义,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中的措施并没有围绕弘扬程朱理学与保存历史文献展开,故C、D两项错误。4.[2024江西联考]汉时,臣子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言上谏,甚至直指君父的过失,进行辅弼,期望君主“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这主要反映出()A.汉代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B.君臣关系渗透儒家伦理C.士大夫匡扶人君维护统治D.官僚群体践行人本思想解析据材料“期望君主‘闻其过失而改之……永有天下也’”可知,汉代臣子之所以直言进谏,目的是期望君主闻过而改,维护统治,故选C项;汉代臣子辅佐君主与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本思想,排除D项。5.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解析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人们发现《墨子》中的记载与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有相似之处,这促进了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墨学复兴,但未涉及其对传统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轻实验,排除D项。6.[2023江南十校联考]唐朝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A.阶层流动性增强B.户籍管理松弛C.三教并行的影响D.魏晋遗风盛行解析由关键信息“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关键信息“以羽化登仙为目的的仙游”可知受道教发展的影响;由关键信息“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可知受佛教的影响。综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旅游思想受到三教并行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凭旅游思想的多元化无法判断户籍管理是否松弛,排除B项;“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是受魏晋遗风的影响,但D项不能概括材料整体,且“盛行”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7.[2023海南]“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解析17世纪的西欧正处于社会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启蒙运动方兴未艾。部分欧洲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中国,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部分来服务于现实,他们将找到的有益部分结合欧洲特定的语境进行改造,以便更好地发挥有益部分的作用,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就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欧洲学者在翻译“楚弓楚得”的典故时,将“弓”换成了西方骑士的“盾”并非曲解原著,而是基于欧洲特定的语境作出的调整,更便于欧洲人理解,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欧洲人援引中国典故时加以调整,未体现文明交融对世界文化繁荣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欧洲学者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是基于欧洲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排除C项。8.(2023·湖南,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光绪年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深化对国家自强的认识,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两项。故选C项。9.(2023·河北邢台期末)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沿袭北方定窑工艺,生产的梅瓶、玉壶春瓶等,造型多样,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美。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很丰富,如龙凤、人物几何图案等,繁缛华丽的装饰中,既有中国传统纹样,也受到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材料可佐证中华文化的特征是()A.绵延不断 B.和而不同C.多元一体 D.兼收并蓄解析:根据材料“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美”及“既有中国传统纹样,也受到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可知,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D项正确;“绵延不断”指历史悠久,不断传承,排除A项;“和而不同”指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排除B项;“多元一体”指形式多样,存在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A.核心理念不同 B.发展轨迹不同C.运行机制不同 D.处世方法不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汤因比认为西方的文化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有大一统文化,能实现各个民族和谐共处,能调和各地之间矛盾,提出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季羡林认为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提出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同,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崇尚和谐共存,西方文化则倾向于认为“不同即敌人”,容易发生竞争和冲突,A项正确;核心理念不同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轨迹、运行机制、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即核心理念不同才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所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1.(2023·山东济宁期末)《史记》里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人物形象孔子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汉文帝仁爱宽厚,从谏如流,休养生息孙叔通倡导礼仪,主张礼乐教化韩信千金赠漂母,知恩图报,信守承诺《史记》如此塑造人物形象,本质意图在于()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B.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D.提升统治者的政治威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深受儒家“仁、礼、信”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封建礼教对民众的要求,说明司马迁意在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体现了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政治威望提升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12.(2023·福建南平期末)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可知,顾炎武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合理的,而若一县的土地归县令所有,则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这与传统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不同,体现了其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和而不同的信息,“和而不同”指人与人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是合理的,没有体现天下为公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挑战传统,没有描述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3.(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