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香港百年的视频资料】师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来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二、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47页,齐声朗读全文。师很不错,大家的朗读高昂激越,充满自豪感。新闻我们天天接触,同学们可否告诉我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呢?生强调真实,不能虚构、凭空捏造。生要新鲜,否则就成“旧闻”了。(学生笑)师说得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归纳出了新闻报道的两大特点:及时性和真实性。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师好,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大家一起说说看。生第1、2、3段……生还有第5、6、7、8、9段。师好,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生(抢答)背景材料。师大家非常聪明,回答完全正确。那么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生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师这位同学对消息的结构非常了解,报纸肯定看得不少。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生导语。生主体部分。师正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师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生“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生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师这些标志着什么?生(齐声)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师好,综合大家的意见,导语部分告诉我们:(幻灯显示)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师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生我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师(顺势引导)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生(受启发)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师(鼓励)好,继续!生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生老师,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师(笑)同学们说会不会?生(想当然的)不会!师为什么?师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生(迫不及待)老师,我明白了。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师非常好!此文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灯显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三、问题探究师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生英国曾自封为“日不落帝国”。生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师好。那又该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呢?生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生现在他们又坐“不列颠尼亚”回去了。师很好。这既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文中像这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师现在让我们纵观全文,该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意?生永别了,一去不复返了。生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课堂小结】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从海上走了,永远地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也终告洗刷。请不要忘记香港的过去,也不要忘怀香港回归的喜悦。让我们为香港的未来欢呼,为我们中华民族明日的腾飞欢呼。【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板书设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段落第1.2.3.5.6.7.8.9段第4.10段结合的作用使得历史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作品的厚重感【第二课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导入新课师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推进新课二、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师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师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生“可怕”。生“居然”。生“不该”。师同学们找得相当准确。“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生不是。师为什么?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出人意料。生本来不该有却有了。师(抓住学生话头)第2段也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生灰暗的天空。生凋零的花朵。生令人窒息的悲剧。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反语。师对,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生在第3.4.5段有交代。师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生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师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生参观者身上。师好,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师哪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生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生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生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生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生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师还有同学补充空白吗?生还有倒数第2段。师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生这样更能感染读者。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生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师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生(笑)还没寻出味道来。师那再细细品味。哪位同学能替他道出味道来?生我觉得作者应该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师分析得有条有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分析共享吗?生我觉得作者应该是在控诉。雏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生老师,“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师谁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生作祷告应该在教堂嘛。师好,那么换个地方作祷告有用吗?比如集中营。生当然没用。师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师“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生否定句!师对,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生第2段的4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生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生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师同学们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生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师他为什么要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生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作答吗?生因为“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生因为在奥斯维辛让人感到窒息。生在奥斯维辛没有上帝保佑。师好,请同学们推选一位代言人为大家总结陈词。生我觉得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师请同学们把掌声献给你们出色的代言人。【课堂小结】师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深刻揭露。纵观全文,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结合你们上回完成的剪报谈谈看法。生一般的新闻报道很客观,很少有个人情感的抒发。生这篇报道很感性。生这篇报道主观性很强。生这篇报道把眼光放在参观者的内心感受上。生文章直接描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敏捷,眼光也很敏锐。此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板书设计】记者参与程度定义作品旁观者(零度写作)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作为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感《别了,“不列颠尼亚”》纯主观性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拓展延伸】董建华在就职典礼上致辞新华网香港2002年7月1日9时08分电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董建华在宣誓就职后致辞。董建华在致辞中回顾了过去5年香港走过的历程和当前面临的境况后说,香港的发展方向相当明确,必须要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巩固和发展其国际金融中心、商业服务、信息及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提供高增值的服务,推动新的增长。董建华说,如同香港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又一次来到了转折关头。过去,在每一次转折关头,身经百战的香港人,都能够转危为安,屡战屡胜。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一股旺盛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表现在香港人自强不息、能屈能伸、勇猛进取、灵活应变、刻苦耐劳、永不言败的个性特点上。他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艰辛,也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世界的变化,催逼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激励着我们;“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鼓舞着我们。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在奋斗目标上精诚团结,在坚定信念、共同承担上万众一心,彻底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将香港经济发展起来,将“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成功向前推进。鉴赏提示:这是一篇短消息,第1段是导语,写了董建华在就职典礼上致辞,直接点题。剩下的自然段是消息的正文部分,是对导语部分的扩展补充。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篇短消息的金字塔结构,体会其主次分明的写法。习题详解1.命题意图: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参考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到的新闻报道,体会文章独特的写法。参考答案:这主要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管破洞保守治疗方案
- 新近员工安全培训
- 2024年度离婚协议及财产分配2篇
- 氯气使用安全培训
- 2024年度技术研发合作合同标的为人工智能应用3篇
- 2024年度版权授权出版合同2篇
- 《常用药物常识》课件
- 《多元回归》课件
- 《天连锁酒店》课件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发明专利的许可与使用3篇
- T-NAHIEM 96-202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配置标准
- 儿童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查房
- 个人简历电子版表格下载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考英语3500词汇(诵读加记忆)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实施计划
- 设备的前后期管理与改造
- 平面模特新人培训方案
- 企业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的影响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课件
- 外部压力与心理的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