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潍坊市昌乐高二语文(上)12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擿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虽赓续了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D.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C.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D.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4.请分析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别了,武器①(节选)[美]海明威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博内罗呢?”我问。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太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央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你们是什么人?”“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哪一团?”他又说了。“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B.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D.“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逃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上御文华殿,举袍示辅臣曰:“此何色也?”居正以为青。上曰:“紫也,久而色渝。”居正曰:“紫易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享国长久,未必不由此。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上深然之。七年二月,上患疹,慈圣太后命僧于戒坛设法度众。张居正上言:“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圣躬违豫,惟告谢郊庙社稷,斯名正言顺,神人胥悦,何必开戒坛而后为福哉!”事遂寝。二月,河工成。先是,淮安有水患,河决入淮。上以问张居正,因上言:“故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使。”乃降玺书,即其家拜都御史,使持节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帑藏不问出入。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于是当事者日夜焦劳,盖逾年而堤成,转漕无患。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触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B.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C.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D.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袨服,古时既可指黑色礼服,也可指盛装艳服,文中指的是前者。B.郊庙,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帝王祭拜天地和祖先。C.河工,即修筑河堤、开浚河道等治河工程,古时多指治理黄河的工程。D.丁酉,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在文华殿向辅臣展示袍服,询问颜色,张居正没有认出是紫色;他借题发挥,希望神宗效仿皇祖做个好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很对。B.神宗患上麻疹,慈圣太后开设戒坛为皇上祈福,张居正表示反对,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C.淮安发生水灾,经张居正举荐,朝廷重新任用潘季驯为都御史,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一年以后堤防修成,漕路畅通,忧患解除。D.张居正向朝廷请求,让户部核实并全部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的累计欠税,再责令完成每年规定的赋税,这样做对官员和百姓都有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2)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4.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关于节俭的意义,张居正与司马光的看法侧重点有何不同?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狭小的高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领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画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C.颈联的“更”字表明作者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作者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日:“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水与月,认为从变化的角度来看,“

”;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

”,因此,并没有什么好羡慕的。(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正是在总结历代帝王的盛衰变化中发现了那些承担天之大任的君王往往呈现出“

”的特征,这使得能够善始善终的君王特别稀少,并以此告诫唐太宗要积德义以及积德义的具体做法。(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

”两句进行评价,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不过对他过分谦虚也是有保留的。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百年前熠熠生辉、色彩斑斓的艺术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光泽黯淡、体质“孱弱”,甚至一触即“灰飞烟灭”。在文物工作者们____________之际,不少博物馆纷纷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者干脆自己组建实验室,将高新科技运用到文物传承保护、活化利用中。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是一支冲锋在前的文物修复队。队伍数次携带重达数百公斤的大型科研设备奔赴拉萨,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___________地开展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举世闻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一块汉代的织锦。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国丝技术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将它成功复制出来,_____________了汉代高超的织锦技艺。“文物以载道”,士以弘道。为了让文物承载的价值______________,为了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文物人一直在努力。心之所善,是每位文物人的心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束手无策

坚韧不拔

再现

人所共知B.力不能支

坚韧不拔

再现

路人皆知C.力不能支

自强不息

展示

路人皆知D.束手无策

自强不息

展示

人所共知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汉字“蜀”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B.文物工作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C.青铜鸟脚人像“分离”3000年后首次“合体”。D.写作中的公理、“婆理”、大道理,还是少讲为妙。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8月8日,我们迎来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期间,“2022年全国大众欢乐冰雪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主题活动在部分省份有序开展。线下活动如火如荼,___①___,骑行、跑步、滑板、跳绳等项目,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平台陆续上线,深受群众喜爱。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民健身系列公益视频广告和海报,引导群众积极健身、___②___。秋季天气转冷,健身时一般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并根据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___③___,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健身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盐,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此外,运动锻炼还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情况下进行。俗话说“春困秋乏”,睡眠充分不仅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获得健康,恢复体力。2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睡眠充分不仅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B.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C.睡眠充分不仅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获得健康,恢复体力。D.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群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并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如薛宝钗咏柳絮:“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史湘云咏菊:“萧疏篱畔科头①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注】①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贾探春咏菊:“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红楼群芳虽然都凋零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千古流芳。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女性最应该拥有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女性形象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2.B

3.D

4.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

5.(一)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错误,应该是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C.“两者内涵相同”错。材料一中提到“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二者内涵并不相同。D.“如果……也就不会……”假设推导错误。材料一说的是“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消解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所以“《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代面貌。A.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B.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C.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D.选项说的是报告文学的价值,符合这个观点。6.D7.C

8.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人才是傻瓜,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②“反复说”别人傻可以体现出撤退官兵内心的忐忑与不安(答“体现对博内罗的担忧和同情”,也可得分)。

9.①让作品中的人物“我”直接说话,没有作者立场的直接表露。②表达上,很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多是中性的描写。③客观、冷静的表达,能让读者更为独立、理性、深入地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场面很大,“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说官兵惊恐、狼狈逃命的状态。B.“绝望”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官兵盼望又不相信的情绪,并无“绝望”。C.“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错误,由“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擅离部队,明令枪决”可知,是搜索他们认为擅离部队、叛逆的官兵,且是“明令枪决”,并非“残忍杀害”。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过于绝对,文中曾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们心理的推断。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依据原文“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可知,博内罗认为大撤退有危险,会被“打死”,而“我”和皮安尼认为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傻”;依据原文“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可知,“我”和皮安尼认为大撤退是没有危险的;但从后文看,战场宪兵把撤退中的一些官兵杀掉,这说明撤退是有危险的,前后构成对比,让小说情节产生波澜。(2)依据原文“‘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可知,“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的想法和做法“傻”,好像我俩很坚定撤退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反复说”别人傻恰恰是他们内心不安和忐忑的表现。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1)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事件,而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只是故事的亲历者,所以“我”在文中的表述代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如“我”对博内罗走了的评价,如“我”与战场宪兵的对话,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立场的内容。(2)文中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很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如写撤退的场面,只是说“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对撤退的态度;如写审判中校场面的时候,只是用“他告诉了他们”“他又说了”“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中校说”“中校问”展现审判过程,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中校被审之时的情绪表现,同样也没有展现审判者的情绪,都是中性的描写。(3)文中在写撤退之时遭遇的审判、枪决,“我”是把整个过程客观冷静地表述出来,并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渲染,无论是被审者和审判者,都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这就给了读者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体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反战的主题。10.D11.A

12.B

13.(1)不幸碰到年成不好,眼下赋税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

14.张居正认为节俭关乎国运民生,司马光认为节俭可以安身立家。【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征收赋税的额度繁多,年份混淆,百姓竭尽脂膏而官吏填饱欲望,更有甚者,还有不肖官员趁机掠夺财物。“年分”是个固定词组,做“淆杂”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小民竭脂膏”与“胥吏饱溪壑”是两个对称句式,应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文中指的是前者”错误,根据原文来看,当今皇帝穿紫色衣服时间久而颜色变了,张居借“紫易渝”来告诉皇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要效仿皇祖,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节俭为上,因此应该指后者。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错误,原文“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可见,“戒坛”从皇祖有命开始,就至今都处于禁止状态,神宗还没有开设祭坛,谈不上“曾开设”,且在他上言之后“事遂寝”,停了这件事。也不是“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而是当时僧人众多,“恐生变败俗”,害怕会产生事变。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歉”,收获不好的年份;“目前”,眼前的;“积逋”,积欠的赋税。(2)“虽”,即使;“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应为“以为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貌”,表面上。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司马光这段话的意思是: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可见,他认为如果不能节俭,家人就无存身立足之地;所以司马光认为节俭可以安身立家。张居正说“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可见,他认为一件衣服的节俭与否,都关系到民间几十个人的寒暖,推而广之,在更多事情上节俭与否,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好坏。故而张居正认为节俭关乎国运民生。参考译文: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举起袍子展示给辅佐大臣看说:“这是什么颜色呢?”张居正认为是青色。皇上说:“这是紫色,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所以颜色改变了。”张居正说:“紫色容易改变。从前皇祖不喜欢盛装艳服,自己穿的衣服直到破旧了才肯更换,在位时间长,未必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希望皇上把皇祖作为效法对象,节俭一件衣服,那么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能够穿得暖了;轻贱一件衣服,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要遭受寒冷,不能够不想到这点啊。”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七年二月,皇帝患了疹子,慈圣太后命令僧人在戒坛上举行法事超度众生。张居正进言说:“戒坛奉皇祖的命令,禁止开设直到今天。因为当时僧人有几万之多,害怕生出变化败坏风俗。如今怎么适合又开启这风气呢?圣上因为生病而心情受到影响,只有向郊庙社稷坛告罪,才是名正言顺,令神仙喜悦的,何必要开设戒坛然后才能得到福分呢!”这件事便停止了。二月,黄河工事建成。在这之前,淮安有水灾,黄河决堤进入淮河。皇帝拿这件事问张居正,张居正于是上奏说:“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以任用。”皇帝于是降下玺书,在他家中拜他为都御史,让他持节治理黄河。一切让他便宜行事,并长久任职,使用钱财不问收支。那些执行命令不能完成任务的,就关押进诏狱里审问定罪。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事务的人日夜操劳,大概过了一年而堤坝建成,转运粮饷再没有忧患。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进言说:“使百姓安定的办法,在于要察觉百姓的疾苦。如今还有一件事是百姓的忧患,就是带征税粮(各省应征之钱粮,凡因故而积欠,即将其匀为数份,分年与各该本年钱粮一同征收者,称为带征)。百姓的财力有限,一年的收入,只能够供一年之用。不幸碰到年成不好,眼下赋税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有关部门逃避责任,往往把今年所征的赋税全部用来抵从前积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欠的赋税,又成为将来的带征税了。况且征收赋税的额度繁多,年份混淆,百姓竭尽脂膏而官吏填饱欲望,更有甚者,还有不肖官员趁机掠夺财物。请求陛下告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税款,全部都予以免除。将每年规定征收的税款,责令其尽量征收完毕。在百姓来说容易办理,在有关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于官于民两方便利的事。”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下诏后,朝廷内外都非常高兴。15.A16.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由颈联“更喜”可知,领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淋”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算”,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