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2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抒写人生感悟,体味生命真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山的那边》“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着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努力登攀,才能到达理想的巅峰;《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对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总结与升华。人生路上,困难重重,面对困难要坚定信心,将困难化整为零,化简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同时,也可以将本课作为探讨中西教育差异的一个契机,对中西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的差异进行理性的探讨;《生命生命》从三种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笔,抒写对人生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一首遥远而熟悉的人性真善美的绝响,人木同性,全文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衰败,藤萝的命运,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典范。儿时丰富的想象力赋予生活以多彩多姿的色彩。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下,人自能享受到许多物外之趣。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七、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八、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十、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海理想境界山海理想境界山艰难险阻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学目标:知识训练点: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能力培养点: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情感体验点: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课型:讲读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本课目标: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2.讨论文章的主旨。㈡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2.课前热身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3.合作探究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⑵四边互动: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4.达标反馈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国作家。⑵给加点字注音。啜泣()嶙峋()眩目()纳罕()训诫()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5.学习小结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⑵方法归纳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2.实践探索⑴实践活动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⑵巩固练习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我顿时……我又照着做了。……然后,。作用: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㈣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第二课时㈠本课目标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㈡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2.课前热身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3.合作探究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⑵四边互动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4.达标反馈⑴仿句①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②正纳罕。③暮色开始四合,。④我小心翼翼地。⑤带着的口气说。⑥我的信心大增。⑦产生了一种成就感。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5.学习小结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㈢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2.实践探索: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⑵巩固练习①解词造句闷热:纳罕:小心翼翼:灰心丧气: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㈣板书设计“我”遇险时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杏林子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理解课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能力培养点: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2.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情感体验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珍爱生命。2.从各种不同的生命现象中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课型:自读课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每个段落中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然后再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教学设计:㈠本课目标朗读课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㈡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⑴请同学们欣赏《春》中的一段录像。⑵看黑板前两幅瓜苗的挂图,一幅是“茁壮成长,昂然挺立”的;一幅是“仅仅活了几天”就焉了的。并听录音解说词:小瓜苗生长在墙角的砖缝里,它却能“冲破坚硬的外壳”,“茁壮成长,昂然挺立”,这让“我”肃然起劲;但它在没有职光、没有泥土的条件下,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再也没有新的养分可以供给,它活不了几天就蔫了,这也是植物生长的规律。2.课前热身⑴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展示投影)骚扰()小憩()茁壮()糟踢()庸碌()辜负()⑵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各部分的关键词句,如:“生之欲望”“生命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等。3.合作探究⑴整体感知文章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生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跳动感受自己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和人类本身这三个角度,对生命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⑵四边互动互动1: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侧重于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侧重于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个侧重于积极的生命意识。互动2:三个事例为何如此排列?◎对于这三个事例的思考是逐层深入的:从动物、植物写到万物之灵的人,由生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而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互动3:为什么前两个都是举的小昆虫、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举这样的小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呼唤人们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互动4:说小瓜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是否自相矛盾?◎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就没有养分可以吸收,活几天就夭折了。互动5:小瓜苗只活了几天,怎么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小瓜苗只活了几天,这是由它自身的营养机制决定的。但这粒香瓜子掉进墙角的砖缝里,在没有阳光也泥土的情况下,冲破坚硬的外壳,成长为小瓜苗。从这个角度上说,小瓜苗确实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4.达标反馈⑴本文选自《》,作者()原名(),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巨痛,写作四十多篇()和()。⑵仿句①令我肃然起敬。②昂然挺立。③足以擎天撼地。④我可以也可以。⑤遇福遇祸,或喜或忧,。⑥看不厌,看不厌看不厌,看不厌,看不厌,看不厌。5.学习小结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发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⑵方法归纳阅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观察生活,感悟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长给我们的启示,获得生存的勇气和方法。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凭借自己增;加生命的厚度,让生活更为充实而意义。㈢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链接一:从生活中举一两个对你颇有启迪的事例。链接二:我们在赞美墙角砖缝中瓜子顽强的生命力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这粒瓜子落在瓜田里,它的命运又怎样?(启迪学生从生存环境、个人与集体等角度去探讨。)2.实践探索⑴实践活动观察小动物和生长中的植物,感受它们生命的力量。⑵巩固练习①比较杏林子和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请以“生命像……”为开头写一个排比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㈣板书设计生命生命杏林子事例 思考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心跳:生命意识 奋斗紫藤萝瀑布宗璞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2.学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能力培养点:1.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2.学习文中多侧面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情感体验点: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教学重、难点: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课型:赏析课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导入课文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板书课题。作者、作品背景简介整体感知:范读课文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默读思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思考题: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课堂交流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研读与赏析(上)教师导学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自主探究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全班讨论、明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2.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4.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2.领会修辞的作用。3.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设计检查作业研读与赏析(下)教师导学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合作探究[小组讨论]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课堂讨论]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e.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体验与反思质疑交流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归纳问题,讨论明确: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经验反馈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作业布置: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2.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宗璞赏花 忆花 悟花充满生机 稀落伶仃 枯木逢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童趣沈复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能力培养点: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情感体验点: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教学重、难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背诵全文。课型:朗读课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教学步骤及过程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请一学生讲讲。(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1.教师正音。藐()小 项为之强() 鹤唳() 怡()然土砾() 壑() 虾()蟆()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⑤驱之别院(代虾蟆)(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2.讲解联系答案。(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五、小结(1分钟)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六、布置作业(1分钟)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2.翻译全文。(B)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八、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教学步骤及过程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富有创造性)(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五、小结(1分钟)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六、布置作业:(1分钟)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八、教学后记:九、板书设计: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积累新鲜词句。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理想和信念。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通过模仿,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正确朗读,积累新鲜词句。 ⑵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2.难点: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教学方法设计:1.充分组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音艺术美。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研讨,重视过程和方法,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四、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14个课时。精读课文个两课时,略读课文各一课时,作文两课时,复习检测评价三课时,机动一课时。五、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也是人生,侧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理想课文类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三)德育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学法指导: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带○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2.正音、正字、释词。3.默读。三、感知课文内容: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5.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四、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布置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①检查作业。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二、研讨与赏析(二)

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五、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 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教学后记:

短文两篇:《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能力培养点: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情感体验点: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学习方法:研讨点拨法。教学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一、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3.识记字词三、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四、研讨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六、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七、布置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0②预习《第一次真好》。八、板书设计:行道树 张晓风关键词: 神圣 痛苦 深沉 行道树 原始森林同伴(奉献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第一次真好》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二、整体感知①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②默读课文三、独立思考,出示问题: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四、研讨探究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五、研读赏析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出示问题组: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六、体验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七、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八、拓展巩固: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九、板书设计: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柚子树结实累累(喜悦、新奇)十姊妹孵出小鸟(惊喜)第一次:新鲜刺激、回味无穷。十、教学后记:人生寓言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2.理解、积累新鲜词语。能力培养点:1.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德育培养点: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文教学方法:1.自读与点拨结合法。2.延伸积累法。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教具准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白兔和月亮》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二、简介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三、整体感知: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四、体味感知: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五、探讨研究: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六、拓展延伸: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七、巩固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落难的王子》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二、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思考品味: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四、问题探究: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五、拓展延伸: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六、体验反思: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七、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八、巩固训练:1.完成“研讨与练习”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九、板书设计:人生寓言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心旷神怡地赏月 诸神赏赐(主题词:得失之患) 接着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销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十、教学后记:第三单元春朱自清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能力培养点: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情感体验点: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3.全班交流后小结。五、布置作业: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

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 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 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 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 多、轻盈、

细密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春草图: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三、拓展延伸: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五、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根据课文中和的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能力培养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准确的描写。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情感体验点: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课文类型:阅读讨论型教学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归纳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再概括出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速读测试。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l.本文题目是:;作者是:;本文写于:年以前。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夏算是个宝地"?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济( )南 伦敦( ) 髻( ) 镶( ) 贮( )蓄 水藻( )测试记录阅读速度:/分钟理解率:%阅读效率:字/分钟(二)激疑质疑。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三)精读导引。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第2、3题都是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四)疑难讨论。1.C√。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1)济南的天气;(2)济南的山景;(3)济南冬天的水色。而第1自然段是写"天气"的,第5自然段是写"水色"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的。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对比,得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以情动人。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小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低语,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对比都用得十分出色。例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动而逼真,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譬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等,色彩鲜明悦目。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晒"、"睡"、"醒"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老舍写作用纯正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1.《济南的冬天》;老舍;1934。2.无风、晌晴、温晴。3.写风同北京比;写日光同伦敦比;写日光的强度与热带地方比。4.采用的是景物的排写顺序。第1段写天。以表现济南的冬天的暖;第2段写地,以表现济南冬天的舒适;第3、4段写山色,以表现济南冬天的秀气;第5段写水光,以表现济南冬天里孕合着的春色,并顺势用一句话勾勒了济南冬天的总体形象。5.先是用一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指出济南的"出奇"不单是因为经常有温暖的阳光,还因为它有迷人的山水;继而写济南的地理特征:是"山围城";然后写济南人情态的特征:因为山就是依靠,山就是温暖,所以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6.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7.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8.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9.A.拟人;B.比喻;C.拟人10.(l)jǐ(2)dūn(3)jì(4)xiāng(5)zhù(6)zǎo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