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7·课标全国Ⅰ,25)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2.(2016·课标全国Ⅰ,26)古代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专制的影响3.(2016·课标全国Ⅱ,25)科举制的历史影响4.(2015·课标全国Ⅰ,25)汉代外戚干政5.(2015·课标全国Ⅱ,25)汉代地方吏治6.(2013·课标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的变迁考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辅佐皇帝的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2.内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关,变成执行机构。3.三省六部制(1)演变eq\b\lc\{(\a\vs4\al\co1(①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行机构。,②西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③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④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度。))(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负责具体事务。(3)作用eq\b\lc\{(\a\vs4\al\co1(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②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二府制(1)演变eq\b\lc\{(\a\vs4\al\co1(①五代十国:在三省六部之外,另设枢密院。,②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③元: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教材补充『史论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eq\a\vs4\al((1)郡国,并行制)eq\b\lc\{(\a\vs4\al\co1(①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②概况: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郡、县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由王国实施统治和管辖。,③影响: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④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2)刺史制度eq\b\lc\{(\a\vs4\al\co1(①目的: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②实施: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③职能: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县三级制。3.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2)内容: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教材补充『历史概念』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史论观点』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考点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形成(1)中国古代实行世官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3)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完善(1)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4)元明清进一步完善。3.作用(1)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2)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誊录制度所谓“誊录”,就是抄写试卷,是宋朝用于杜绝舞弊的方法之一。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誊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誊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誊录与封弥合称誊录弥封制。『史论观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巧学妙用]【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漫画说史】“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时空构图】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漫画说史】古代回避制度★任官回避制度最早推行于西汉时期,对维护中央集权,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漫画说史】范进中举★漫画中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考法1史论阐述类——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科举制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更有利于”“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度”。★清误区本题属于分析比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对科举制选拔的内容及标准理解不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无法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eq\a\vs4\al(史论链接)』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考法2史料主旨类——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考题2】(2017·课标全国Ⅰ,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汉代地方管理体系变化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提取一个变化: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数量。由“15、24”到“68、108”。★清误区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片面认为西汉中央直接管辖王国区域的扩大是激化中央与地方王国矛盾的体现,而实际上管辖区域的扩大恰巧是二者矛盾得到解决的最好例证。『eq\a\vs4\al(史论链接)』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侠,对于抑压地方豪侠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考法3史料主题类——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eq\a\vs4\al(读史用史)』(1)史料一论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与隋代相比较,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9分)提示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如何评价这一制度?(16分)提示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eq\a\vs4\al(方法突破)』回答历史设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答案的角度,如第(1)问,根据史料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权力分配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专制”则强调皇帝的决策权;“评价”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回答。『eq\a\vs4\al(史论链接)』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考法4开放探究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影响史料『eq\a\vs4\al(读史用史)』史料呈现了我国古代历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从史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提示信息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3: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答出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eq\a\vs4\al(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图示信息提取类,历史图示是一种比文字材料更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解读信息得出核心主题或变化趋势,并据所学知识阐述分析。(1)界定范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如考生所提取的信息1、2都体现了地方区划的“演变”。(2)提取信息:可从区划的层级、名称、变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提取,如信息1的层级,信息2的名称。(3)逻辑论证:论证分析时主要阐述对古代行政区划出现这一变化的认识,如信息1分析了层级变化的意义。但缺少对这一变化特点的概括,如三级制占主体地位。『eq\a\vs4\al(史论链接)』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1)措施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③加强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汉武帝的“推恩令”。(2)特点①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自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学科素养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独特的文官政治命题专家史论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士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此外,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素养解读』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其核心概念如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考题例证』(2018·河南洛阳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轻文的风尚C.以武治国的方针 D.兴武抑文的国策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故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排除。答案A『命题突破』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历史因素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归纳分析时可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评述。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析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内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河北保定模拟)“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得出地方方镇割据一方,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的“方镇”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3.(2018·山西太原模拟)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解析通判是地方监察机构,不具有行政权,故A项错误;由“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丧失,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解析元朝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元代行省决策的方式,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B项错误;“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说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C5.(2018·河南濮阳模拟)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箫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A.丞相职权范围宽 B.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解析材料未体现丞相职权范围,故A项错误;对相权的监督并不是皇帝来行使的,由御史大夫来监督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根据“屡屡遣使”“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可知刘邦对后方的丞相不放心,可以通过将萧何的亲属送到军营刘邦身边才可使刘邦放心,这反映了皇权对相权的防范,故D项正确。答案D6.(2018·湖南长沙模拟)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解析建设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机构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7.(2018·河南洛阳模拟)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遭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完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决策更加科学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8.(2017·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C.标志着唐朝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度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解析据材料“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宋代实施二府三司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相权对皇帝的约束力有限,故D项错误。答案A9.(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解析从材料中官员有违法行为会遭到弹劾,可知是监察制度在监督官员防止腐败,故C项正确。回避制度是指亲属不得同一部门为官,不得回原籍做官等规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拯弹劾官员不是出于官场争斗,而是为维护法纪,故B项错误;从材料“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不涉及道德操守,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8·山东日照模拟)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解析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C项正确。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解析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程序,并没有提到考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故B项错误;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的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7·广东惠州模拟)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材料讲述从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到唐代可以凭“牒”考试,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据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受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四川德阳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为实现边疆的内地化,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治边政策相比,国民政府的治边政策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从“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得出:突出有效、直接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疆域与统一、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巩固、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及国民政府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得出: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突出,迫使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据材料二“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据材料二“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淡化了民族歧视意识。答案(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