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人口、聚落与城市辐射目录01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知识通关演练(2023·辽宁卷)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方式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跨省0.390.420.380.360.360.360.360.37省内跨市0.290.270.300.310.300.300.290.28市内跨县0.320.310.320.330.340.340.350.351.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2.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4.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6.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8.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9.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11.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2023·浙江6月选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省(区)流入人口(万人)流入率(%)流出人口(万人)流出率(%)甲155.12.51152.118.9乙1618.725.1236.23.7丙339.113.160.32.3丁100.24.2241.410.01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1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2023·浙江1月选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15.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17.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2023·福建卷)一天中,区域的居民活动类型(工作、学习和休闲)越丰富,活动地点总数越多,区域之间人口流动越频繁,其活力越高。我国N市基于大数据测算城市活力,下图示意该城市工作日两种高活力类型。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8.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19.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20.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A.A B.B C.C D.D22.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2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2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2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2023·浙江6月选考)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2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9.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0.(2023·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31.(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经济方案,推动本土制造、本土市场和本土供应链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该国宜发挥劳动力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工业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图左为印度略图,图右为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1)从气候角度,简述该国常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因。(2)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3)从产业结构角度,简析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4)说明该国宜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理由。回顾知识体系(可用简单思维导图)回顾核心考点考点1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1.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的分析(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气候气温一般来说,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实例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政治因素战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政策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第二次世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文化因素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生人口人口分布特征描述2.人口数量变化(1)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经济;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4)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②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5月开始实施“全面三孩”政策。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调整人口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3.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人口迁移类问题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①看生产力发展水平a.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b.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②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③看年龄分布特点a.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影响较大。b.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影响较大。c.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影响较大。④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a.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b.轻工业发达地区,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力较大。c.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的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d.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总结】(3)从三个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①三个角度a.从辩证角度,分析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b.从区域角度,分析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c.从三大要素角度,分析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②四个方面a.从人口数量方面分析,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b.从性别比方面分析,轻工业区男性占比降低,重工业区男性占比增加。c.从职业构成方面分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从交通运输方面分析,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迁出地交通压力减小。【总结】(4)利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4.人口容量的分析(1)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①影响因素②特征(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①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均为人口警戒值。②环境人口容量能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人口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促使人们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政策提供依据。③人口合理容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人口战略、政策、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考点2城乡空间结构和地域文化1.城市区位和空间形态(1)城市区位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2)城镇空间形态2.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功能区图示特点分布位置公共空间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居住区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生产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3.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1)主要城镇功能区及其特点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形态在城镇中广泛分布占地面积小,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中央商务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高级居住区普通居住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多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多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2)影响功能区的因素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政策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城镇政策和城镇规划干预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文化地域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为广场和教堂,北京市中心为故宫建筑群环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应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镇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3)城镇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4.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是农业活动区域,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景观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如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农业生产景观,福建永定土楼——乡村聚落景观。在丘陵地区民居往往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利于防洪;农田分布在低地,便于灌溉。福建土楼的构造适合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城镇一般由聚落发展而来,许多城镇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镇景观。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景观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成形,独特的城镇景观又加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城镇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某种用途,或是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或是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考点3城镇化及其影响1.城镇化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的判读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同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如下图: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要素影响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4.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立卫星城。②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类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民居住条件。③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建造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5.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1)城市内涝: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地面的下渗能力,如铺设透水砖,增加下凹式绿地等。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考点4城市辐射功能城市辐射功能图示法理解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4.城市的辐射功能(1)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资源因素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因素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易混易错归纳1.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和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原因都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2.我国正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并未进入逆城镇化阶段。()3.城市的规模越大,往往其辐射功能越强。()(2024·湖南·二模)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虽然2023年三季度结婚登记的对数略有上升,但是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完成下面小题。1.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的原因有()①生育观念改变②生育基础削弱③生育成本提高④功利性生育增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就目前来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主要原因可能有()①部分家庭在疫情期间积压的生育计划逐渐释放②2023年结婚对数有所增长③龙有吉祥寓意,龙年存在生育小高峰④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有关生育率持续下滑带来的影响,错误的是()A.政府债务压力增大 B.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C.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 D.医药、养老、医疗等行业发展快(2024·湖南·二模)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显示,淮北市()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5.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A.交通发展 B.产业结构转型 C.政策规划 D.人口迁移(2024·四川成都·二模)表为近两年我国西部两省区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省区2022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2023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城镇乡村城镇乡村甲1350.641141.781368.051097.43乙2280.32933.022287.45903.986.表中数据表明()A.甲省区城镇化率更高 B.乙省区人口变化幅度更大C.甲省区劳动力不足 D.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7.乙省区常住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区()A.乡村收入水平低 B.城镇产业结构升级C.产业向城镇转移 D.城镇辐射功能减弱(2024·江西九江·二模)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图),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源 B.交通 C.地形 D.宗族9.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包括()①阻挡冬季寒风②方便田地的灌溉③降低暴雨频率④提高陡坡利用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能力提升】(2024·河北保定·一模)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差异。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全省及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直接因素是()A.长寿化 B.少子化 C.城镇化 D.晚婚化2.关于各省老龄化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发达 B.西部地区老龄化省间差异最大C.吉林省比浙江省城乡差异更大 D.只新疆一省未进入乡村老龄化(2024·河北·二模)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分散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日本东京都市圈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198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1.64%,至2020年已达80.4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各圈层呈明显梯度分布态势。图示意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各圈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变化率。完成下面小题。3.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整体变化趋势是()A.持续上升 B.上升-下降-上升 C.持续下降 D.下降-上升-下降4.201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为()A.核心区 B.过渡区 C.外围区 D.边缘区5.198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的变化,反映出近10年来()A.高技能行业向外扩散 B.一般技能行业向心集聚C.高技能行业向心集聚 D.一般技能行业均衡分布(2024·河北·一模)近年来,世界各国乡村人口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东亚和南亚、北非和南非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尤为普遍。日本农政学家将人口收缩背景下的乡村空心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人的空心化、土地的空心化、乡村的空心化(下图)。完成下面小题。6.村庄机能临界点是()A.甲 B.乙 C.丙 D.丁7.最先导致人的空心化的是()A.工业化加速 B.生育观念改变C.特大城市出现 D.城市发展政策优惠8.缓解乡村空心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加快乡村城镇化速度②促进乡村教育、文化的发展③重化工业转移到乡村④增加普通服务业等就业岗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4·甘肃·模拟预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境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源得以开采利用。近10余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下表显示该地不同时期常住人口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19491990200020102020人口(万人)1.6031.2333.2049.8646.829.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增长率高 B.农业土地开垦 C.生态环境改善 D.矿产资源开发10.该地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为()A.单核集中 B.均匀分布 C.多点集聚 D.带状分布11.旅游业发展对该地人口特征的影响包括()①常住人口快速增加②流动人口规模扩大③男女性别比达到平衡④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4·湖北·二模)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位于美国西海岸,是美国人口第一大州。下表是2000年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县人口、面积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县名县人口/人面积/km2县首府首府人口/人首府为中心连同一些其他小城市的人口/人洛杉矶951933810548洛杉矶369482012365627圣迭戈281383310890圣迭戈12234002813833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776733121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7767334123740沙斯塔1632569805雷丁8086516325612.下列关于加州人口及城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加州各县城市化水平相同 B.旧金山的城市辐射功能最强C.加州各县的人口密度差异大 D.从美国东北老工业区迁入加州的人口少13.洛杉矶是加州第一大城市,制约洛杉矶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 B.科技水平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2024·陕西汉中·二模)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县城和小城镇作为服务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向户籍所在县城或所在县的乡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为专业村镇形成提供扩大市场、改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培养带头人等方面的条件。案例县域选取了河南省巩义市(县级市,城镇化高水平丘陵县)、漯河市临颍县(城镇化中等水平平原县)、洛阳市嵩县(城镇化较低水平山地县)。下图为2005-2020年不同尺度的城镇人口规模演变速率图,下表为河南省以及三个案例县域内小城镇的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时间2010年2020年项目常住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河南省9402.43622.038.5%9936.65507.955.4%巩义市80.836.645.3%78.551.165.1%漯河市临颍县71.124.534.5%59.429.850.1%洛阳市嵩县50.710.220.1%54.322.441.3%14.2005—2010年,与全国平均、河南省平均相比,案例县域内小城镇演变速率指数较高的原因是()A.小城镇规模较小 B.国家和区域政策 C.农业技术的提升 D.就地城镇化减弱15.城镇化发展初期,影响小城镇规模的关键因素是()A.产业发展水平 B.对外交通通达度 C.经济发展基础 D.区域的地形特征16.与异地城镇化相比,就地城镇化能够()A.改善小城镇的环境 B.减少劳务输出数量C.加剧乡村的老龄化 D.扩大城乡间的差距17.(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处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内部空间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与重构,中心城区原有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办公楼宇,多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迁至核心区以外地区。下图示意杭州市2000-2012年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变化情况。杭州市中心城区由内到外可分为核心区、内圈层、外圈层。(1)指出与核心区相比,2000-2012年外圈层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的变化特征。(2)说明杭州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变迁给相关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3)结合市场因素,分析杭州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面积逐年增加的原因。18.(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人口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生育率降低、人口外流导致城市人口收缩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2010~2020年东北地区有将近60%地级市的市辖区出现人口收缩,县城和县级市人口收缩的个数占比更高,87个县常住人口减少了将近700万,占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的63.2%在中小城市人口下降的同时,也有沈阳等特大城市人口仍保持增长。(1)依据图所示,描述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2)简要分析沈阳市成为非收缩型城市的原因。(3)针对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收缩状况,不同人士提出了两种观点,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合理性。观点一:适当收缩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特大城市;观点二: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减少人口外流。19.(2024·福建厦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通过亚当桥来到了斯里兰卡(图)。这里森林广布。早期雅利安人聚居在降水较少的西北沿海地区,刀耕火种,依赖降雨种植粮食。随着人口增长,雅利安人的居住地逐渐扩展到岛屿北部平原。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修筑众多蓄水池,并逐步形成庞大的堤坝—水渠—蓄水池—水库灌溉系统,斯里兰卡进入繁荣的农业文明时期。20世纪70年代,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启动。该工程预计2024年完工,建成后可向北部供水,使蓄水池一年四季均能蓄满。(1)解释早期登岛的雅利安人仅居住在斯里兰卡岛西北沿海平原的现象。(2)说明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在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建设大灌溉系统的原因(3)说明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并分析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斯里兰卡岛北部粮食产量的变化。
专题07人口、聚落与城市辐射目录01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知识通关演练(2023·辽宁卷)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方式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跨省0.390.420.380.360.360.360.360.37省内跨市0.290.270.300.310.300.300.290.28市内跨县0.320.310.320.330.340.340.350.351.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2.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D2.A【解析】1.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2.发展劳动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4.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答案】3.B4.C【解析】3.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由于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4.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进行不断地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6.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答案】5.B6.C【解析】5.对比2003-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结合图中比例尺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时间跨度相同,因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大于中部,A错误,B正确;中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C错误;西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错误。故选B。6.中部地区人口外流会影响中部中部地区人口重心,A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都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方向,从而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BD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跨境贸易是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引起人口迁移,C符合题意。故选C。(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8.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9.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答案】7.A8.C9.B【解析】7.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8.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9.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11.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0.A11.D【解析】10.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2023·浙江6月选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省(区)流入人口(万人)流入率(%)流出人口(万人)流出率(%)甲155.12.51152.118.9乙1618.725.1236.23.7丙339.113.160.32.3丁100.24.2241.410.01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1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答案】12.C13.D【解析】12.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13.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人口为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答案选D。(2023·浙江1月选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15.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答案】14.B15.C【解析】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分布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15.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17.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答案】16.D17.B【解析】16.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2023·福建卷)一天中,区域的居民活动类型(工作、学习和休闲)越丰富,活动地点总数越多,区域之间人口流动越频繁,其活力越高。我国N市基于大数据测算城市活力,下图示意该城市工作日两种高活力类型。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8.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19.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20.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答案】18.B19.D20.D【解析】18.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繁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19.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常住学校,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流通频繁,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大,地铁对其影响大,A错误;人口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与地铁影响高低关系不大,BC错误;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流量小,人口数量少,地铁对其影响较低,D正确。故选D。(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A.A B.B C.C D.D22.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答案】21.D22.C【解析】21.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特点,A错误;C图中有较多水稻田,该村落以桑基鱼塘为主,并未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误;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故选D。22.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2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2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2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答案】23.C24.D25.C【解析】23.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24.读图可知,当地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浑河南岸地区处于下向风,重工业发展势必会导致城区空气污染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及工业发展导致人居环境差是抚顺向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不是转回南岸的原因,排除A;抚顺市是资源型城市,当年如果煤炭枯竭了,则无法支撑转回南岸的工业,所以煤炭资源没有枯竭,排除B;读图可知,浑河以北有丘陵,对发展不利,但北岸仍有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地待开发,只是分散,对工业建设不成问题,况且工业也可以就山地开发,空间大小并非是限制抚顺重新回到南岸的主要原因,仅为次要原因,从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角度,地形地势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否则1972年重心不会向北转移,11年以后才考虑搬回南岸,因为北岸没有工业经济基础,在当时那个年代城市除了工业发展经济很困难,排除C;抚顺市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发展的工业部门对煤炭需求大,所以经济依赖重化工业,当时(1983年)经济发展缓慢,如果仍然在北岸大面积开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回到南岸可以获得集聚效应,降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利,D符合题意。故选D。25.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2023·浙江6月选考)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2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答案】26.A27.C【解析】26.由四幅图明显可以看出该县级城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延伸,所以说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图中没有信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A。27.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市,该城市为县级城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卫星城镇,B错误;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C。(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9.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28.A29.C【解析】2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29.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30.(2023·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多沿河流分布;新镇位于岛屿沿海地区。(2)根据材料信息“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古镇传统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排列紧密,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屋顶坡面较大,当地降水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当地为山区,便于就地取材。(3)有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古镇与新镇并存,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体验和舒适度,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新镇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提高游览价值;古镇为传统建筑,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影响:古镇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完善,人口大量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31.(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经济方案,推动本土制造、本土市场和本土供应链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该国宜发挥劳动力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工业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图左为印度略图,图右为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1)从气候角度,简述该国常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因。(2)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3)从产业结构角度,简析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4)说明该国宜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理由。【答案】(1)西南季风不稳定/季风不稳定,降水变化大/降水年际变率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水旱灾害频繁/洪涝、旱灾频繁/。(2)向南/西南。推力:北方农业人口多。拉力:南部港口经济发展/海港发达,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投资环境好。(3)农业/第一产业:比重(占比)偏高/大。工业/第二产业:比重(占比)较低/小。工业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主;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属技术密集型,吸纳劳动力较少/劳动力数量需求。(4)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较低;工业品附加值低,宜海运;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详解】(1)该国为印度,位于南亚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旱涝灾害频繁。受其影响,粮食产量不稳定,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该国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2)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可知,人口迁移的方向为往南部和西南部迁移。人口迁移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迁出地的推力来看,北部为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从迁入地的拉力来看,南部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人口迁入。(3)城镇化比重较低,说明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较少,可从产业结构或人口迁移的拉力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读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图可知,该国农业占比为17.7%,占比偏高;工业占比仅为29.1%,占比偏低;而工业设计的产业部门中,乙汽车、钢铁、化工和医药等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信息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因此该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少,对劳动的需求量有限,工业和服务业等吸纳的劳动力较少,导致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4)印度人口众多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劳动力丰富;出口导向型工业多为代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较低;该国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利于运输附加值较低的工业品;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广阔;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利于产业集聚,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回顾知识体系(可用简单思维导图)回顾核心考点考点1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1.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的分析(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气候气温一般来说,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实例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资健康管理办法
- 企事业单位绿化养护项目招标
- 通信工程商品混凝土施工合同
- 儿童节目制片合作协议
- 珠宝共享租赁协议-时尚活动
- 短期技术研发聘用合同
- 网络安全服务招标申请
- 汽车制造业装卸规范
- 2025厨师承包餐厅合同
- 市政工程人员文明施工承诺书
- 2024年院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专项测试题有答案
- 《小数除法:人民币兑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药物干预研究
- 舞蹈鉴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市政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方案
- 期末检测(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考试历年真题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药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百度文
- JGJ/T 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2024海南省图书馆公开招聘财政定额补贴人员15人(一)(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