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2.时空观念通过教材和课件,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分析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出现的新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期世界的变化,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学习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难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明至清中叶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时空思维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①粮食作物: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②农业多种经营: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①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②商人群体: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二)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想: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三)陆王心学的背景,核心,内容,特点/评价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核心:“致良知”。内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即致良知。②知行合一。③理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特点/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四)明后期李贽与明末三大家思想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五)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①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⑤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六)明至清中叶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具体表现: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进行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走向闭关自守;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渐废除;江南经济转型;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并存;市民文化不断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逐渐落后于西方。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强。对外关系上:开始受到外来侵略;从政府间的主动交往到逐步闭关,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达标检测1.(2024·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2.(2024·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3.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4.清代年画《女十忙》(见右图)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5.从明朝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这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6.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奢侈性消费增加 B.科举制度的没落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重文的社会风气7.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8.明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