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高考专用)民国前期1912-1928年: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丙容概览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命题点0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命题点0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B•核心素养拿高分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

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

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

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

舆论,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

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丧心病狂

之徒”“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

除D项。

2.(2023•高考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

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可知陈独秀的演讲号召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登上政治

舞台,故选C项;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处境的做

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时间不

符,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排除D项。

3.(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

“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

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对领导工

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决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

人运动,故选C项;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党

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1927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

除D项。

4.(2022•天津高考•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

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由“各省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可以得

出,这是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信息,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由宣传到发生再到结果的过程,所以反映了辛

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只具有反帝的特征,不符合“民族民主革命”、“各地新

政府的建立”,而且也没有建立过革命团体,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与题干

中所述“民族民主革命”等政治领域的信息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五四运动属于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不能体现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也并未发生在各个省份,排除D项。

5.(2023•辽宁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

“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

映了当时()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

“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地方官厅是商会的上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

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

项;“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排除B项;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发

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

前的思想辩论,排除C项。

6.(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

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

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一系列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

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故选D项;“废帝宣统”说明清帝已

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项;“(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逮

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丧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

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2022•湖北高考•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1919年1925年

反“二十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

组织领导

与,组织化程度低有一定的组织性助,组织化程度高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

参与群体城市土绅、商人为主

声援参与与,难分主次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

基本形式制外货、罢课、罢市、罢

救国储金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打倒帝国主义”

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不平等条约”

波及全国30多个省

运动规模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会城市和商埠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一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

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

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

动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答案】(14分)

(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

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

(2)原因:

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

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

高。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结合所学得出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

政党领导。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一“集会通电”、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一共产党……然后

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据材料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结合所学得出社会各界的

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据材料一“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结合所学这些事件

发生的时代背景得出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据材料一

“城市土绅、商人为主”“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工业不断发展

,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进步思想的传播,民

众得到启蒙;据材料一“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结合

所学得出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8.(2022•北京高考•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

文①

1916年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

史②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

《亚洲》,1917年第8期

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⑪《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

《旅欧周刊》,1920年

⑭《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

他年第3期

资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

料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T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

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答案】(12分)

(1)文献史料:档案:①②③⑤

报刊:④⑥⑦⑨⑩⑪⑫⑬⑭

书信:②⑧

公文:①②③⑬

(2)参考答案示例:

选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

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

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

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

三、华工个人的选择

四、结论

参考资料:①③⑤②

【解析】

(1)档案: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威海市档案馆

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

项工资案》;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都属于档案。

报刊: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

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⑨“《国

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⑪“《在

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

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⑭“《华

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都属于报刊。

书信: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

帝的信》(译件),都属于书信。

公文:①《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

致英国公使的信》;③《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

(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都属于公文。

(2)第一小问选题,据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如甲华工赴欧的原因。第二小问选题意义,据材料”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结合所学得出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

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

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小问研究提纲,一、一战的爆发

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

用途、薪金表》;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可供参考的资料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

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

歌》;四、结论,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即参考资料

为:①③⑤②。

【命题点0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表2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2.2811.6414.8421.36

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

金融业资本22.8321.0626.29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答案】A

【解析】据表2数据可知,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比重从2.28%增加到21.36%,结

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数据

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从表中数据看,商业资本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占

主导,因此商业贸易日益萎缩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金融业资本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涨幅不大,而

且金融体系制度如何无法反映,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

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表格只提供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的比重和发展

态势,并没有提供其它经济部门的数据,所以无法判断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排除D项。

2.(2021•湖北高考•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表1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表()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

征集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

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

展品料),工艺品、美术品、教

类、农产类、饮食制品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

类别育品、古物品

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

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

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

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

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

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3.(2022•湖北高考•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MI119244伍内包修”的W

图3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的孩子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

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

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

国的新民之一。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一一关于知识和

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

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

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示例2

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

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

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

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解析】

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

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

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

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

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

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一一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

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

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

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命题点0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行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

我们的宗旨.……

图2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即创

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

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B项;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

“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少

年的社会”及“社会的少年”,但是并没有述及新少年在新社会中国所宣传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据

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

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

2.(2022•广东高考•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

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

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

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D

【解析】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

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材料中的“鹰”是指社会上的旧

势力,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D项正确;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

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

排除C项。

3.(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

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

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

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初期,新旧之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之后有了更高的判别标准。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

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于古

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故选D项;据所学,东西文化论争,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出现,“五

四”前后争论尤为激烈,而非五四时期引发,排除A项;据所学,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等人已经对儒

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继承,排除B项;据材料“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可知,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之

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

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

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

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

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

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

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

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

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5.(2021•天津高考•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

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

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

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

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

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

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

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

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

项。

7.(2022•山东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

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

“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

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

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

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

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

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

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

哪里。(13分)

【答案】(13分)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

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

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解析】

第一小问社会关注的原因,据材料“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

有余辜’”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展开,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

激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妇

女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一方面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三纲五常思想根深蒂固;据材料

“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结合所学得出一

直关注女子解放和家庭问题的新文化领袖们出席追悼大会并现场作了演说,对事件有直接推动作用;据材

料”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结合所

学得出李超追求女性平等权,却受旧家庭、旧制度压迫致死,李超之死唤起了更多的女性参加到反封建婚

姻、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制度的行列中来,对李超这样一位平凡女子的关怀,也体现出五四新文化人

对男女平权思想之信奉及对弱势者之真诚关怀。第二小问新生的出路,据材料“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

道路……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他只是不理会”结合所学得出梁漱溟希望通过启发女性的情感来

推动女子解放,女子每个人的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妇女群体的解放;据材料“一、家长族长的专制……四、

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结合所学得出胡适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探讨“李超们”新生的出路;据材料“我们

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是社会底重大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无产阶级先锋陈独秀态度最为激进,

要求彻底改变社会制度以避免悲剧重演,但没有指明方向。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

“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

责任,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标志

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共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男女平等。

8.(2021•湖北高考•18)【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12分)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

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

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

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

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

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

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

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

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分)

【答案】

(1)背景:①西学东渐;②戊戌维新;③清末新政;④民国建立;⑤政府示范与推行。(任意一点2分,

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关键词错别字不给分,只答新政不给分,国民政府不给分)(全抄材料

给2分)

(2)影响:①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②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③促进社会消费;④促进旅

游与休闲经济发展;⑤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得出西学东渐;据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

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得出戊戌维新;据材料一“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

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清末新政;据材料

一“1912年民国肇建……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得出民国建立;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新政……”

“1912年民国肇建……”结合所学得出政府示范与推行。

(2)据材料一“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结合所学得出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据材料二“也为

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结合所学得出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据材料二“对于整个社

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社

会消费、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角度入手。

B•核心素养拿高分

、选择题

1.(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7)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

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

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

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

【答案】D

【立意】本题主要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材料“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可知政党政治不

适应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也说明政党政治在中国缺乏民主社会基础,故选D项;传统社会道

德是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道德,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

可知政党收益不及预期是材料反映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鼓吹政党政治”是对西方模式的宣传,

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移植,排除C项。

2.(2024•山东新高考高三12月联考•7)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

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

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

A.推进民主革命B.推动社会进步C.促进经济发展D.改变落后习俗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

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