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课前检测:基础知识检测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2、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3、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5、非曰能(

)之,愿学焉。6、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7、莫(

)春(

)者春服既成课前检测:基础知识检测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同“已”,止)也2、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3、方(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表示长度的数量词)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人民富足)。4、如(至于)

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5、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6、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7、莫(同“暮”)春(农历三月)者春服既成对比阅读,深度理解文本——课前检测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材料二: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中的“季路”即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B.材料一中“是故哂之”的“是”与材料二中“无乃尔是过与”的“是”意思相同,都译为“这,此”。C.材料一中“风乎舞雩”的“风”与材料二中“既来之,则安之”的“来”活用不同。D.材料一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与材料二中的“虎兕出于柙”都是状语后置句。判断2、“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语意和用法相同。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中的“是”与《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是”语意和用法一样。×√B任务一、回顾复习,整体感知(1-20段)(一)、读课文,大致梳理文意(二)结合语境,快速读背下列词词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然则废衅钟与?”3.“不识有诸?”4.王曰:“然,诚有百姓者。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7.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8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任务二、圈画得分词,并翻译句子1、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2、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怜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是这样,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之上运转了。用秤称一称,这样之后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这样之后才能知道长短。任务三、归纳句式——宾语前置圈画出句中宾语,并翻译句子1、臣未之闻也2、莫之能御也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5、夫子之谓也6、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7、何以异?”任务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御”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语意和用法相同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的“舍”与“锲而不舍的舍”语意相同,与“舍瑟而作”语意不同。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宜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4、《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齐桓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譬、善辩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5、《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当堂检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翻译标红词语和句子2、结合《齐桓》第20段,思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实行仁政《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课时课前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御”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语意和用法相同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的“舍”与“锲而不舍的舍”语意相同,与“舍瑟而作”语意不同。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宜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4、《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齐桓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譬、善辩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5、《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任务一、圈画得分词,并翻译句子1、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2、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怜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是这样,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之上运转了。用秤称一称,这样之后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这样之后才能知道长短。任务二、回顾复习,感知文意(21-35段)(一)、读课文,大致梳理文意(二)结合语境,快速读背下列词词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抑(

)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2.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4.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5.海内之地,方(

)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6.以一服(

)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

)其本矣!7.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8、其(

)若是,孰能御之?任务二、回顾复习,感知文意(21-35段)(一)、读课文,大致梳理文意(二)结合语境,快速读背下列词词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抑(难道)王兴甲兵,危(使...陷入困境)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2.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朝见)秦楚,莅(统治

)中国而抚四夷也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攀爬)木而求鱼也。4.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5.海内之地,方(纵横)千里者九,齐集(总算)有其一6.以一服(战胜)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同“盍”何不)亦反(通

返)其本矣!7.天下之欲疾(痛恨)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8、其(如果)若是,孰能御之?”任务二、回顾复习,感知文意(21-35段)9.苟无恒心,放(

)辟(

)邪(

)侈(

),无不为已。1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

)民也11.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2.奚(

)暇治(

)礼义哉?13.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悌(

)之义任务二、回顾复习,感知文意(21-35段)9.苟无恒心,放(放荡)辟(不正)邪(不老实)侈(过度),无不为已(通“矣”,语气词)。10.及(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之,是罔(通“网”,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捉,陷害)民也11.乐岁(丰年

)终身饱,凶年(

荒年)免于死亡12.奚(何)暇治(讲求)礼义哉?13.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任务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中的“抑”与《伶官传序》中“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欤?”中的“抑”语意和用法相同。2、“殆有甚焉”中的“殆”与《项脊轩志》中的“殆有神护者”的“殆”用法相同,都是表推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与《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殆”语意相同。4、“其若是,孰能御之?”的“其”和《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其”语意相同。×√××任务四、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