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一、书写(3分)二、语文知识积累(15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wù(),便是敬。(梁启超《敬业与乐业》)B.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yōng()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利哈乔夫《论教养》)C.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A旁wù()B附yōng()风雅C撬()开【答案】①.骛②.庸③.qiào【详解】①旁骛:拼音为páng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注意“骛”与“婺”的区别。②附庸风雅:拼音为fùyōngfēngyǎ,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③撬:拼音为qiào,用杠棒或尖利的工具借助支点拨动或挑起东西。2.诗文名句默写。(1)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杜甫的《月夜忆舍弟》)(6)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7)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白在《行路难(其一)》比喻自己理想终将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沉舟侧畔千帆过②.湘水无情吊岂知③.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鸡声茅店月⑤.月是故乡明⑥.山雨欲来风满楼⑦.浮光跃金⑧.静影沉璧⑨.长风破浪会有时⑩.直挂云帆济沧海【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畔、湘、岭、茅、璧、沧”等字词容易写错。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本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指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C.“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事、描写,也可抒情、议论,目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文体上都属于“记”。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答案】A【详解】A.有误,“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故选A。三、阅读(47分)(一)名著阅读(8分)4.擅长绘画的艾青,其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请从色调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秋·艾青雾的季节来了——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收割后的田野上……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而深秋的访问者——无厌止的雨就徘徊在它的上面……人们都开始蛰伏到那些浓黑的屋檐里去了;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一九三九年秋湘南【答案】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雾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全诗出现较多暗色调的词语,如“泥黑”“阴暗”“浓黑”“褐色”等,暗示诗人内心的阴暗、忧伤与彷徨。而诗中唯一的“绿色”,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抹鲜亮的绿是希望,是对光明、阳光的向往与追求,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详解】考查对诗歌的赏析。注意题干要求从色调角度赏析,结合艾青诗风和诗歌中出现的表示色彩的词语赏析。在这首名为《秋》的诗作中,作者运用了雳、雨、田野、黑泥、黑马等多个意象,“泥黑、阴暗、浓黑、褐色”等多种晦暗的色调来表现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眼中的秋。“秋”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当中,是一-种阴暗、忧郁、悲伤的传统意象,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并把它升华为自己对“秋”的理解,即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雳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这样的一个季节不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吗?作者在此时是阴暗的、忧伤的、彷徨的,环顾四周,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只是盲目地从一个地方辗转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正如作者诗中所说:“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四野最后的绿色。”“绿色”在这里还象征着作者心中所向往的圣士,代表了光明、希望。全诗前文所有的词语都较灰暗,如“泥黑、阴暗、浓厚、黑色”等词,而只是在最后出现了“绿色”,这一抹鲜亮的“绿”是作者的希望、社会的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可以说全诗的基调虽是艾青式的质朴、忧郁、哀伤,但也充满着其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5.根据《水浒传》阅读积累,回答问题。(1)下列情节与“宋江怒杀阎婆惜”直接相关的是()。A.血溅鸳鸯楼 B.拳打镇关西C.火烧草料场 D.智取生辰纲(2)《水浒传》采取链式结构,选择一组人物,结合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A.鲁智深林冲B.林冲杨志链式结构:是文章或作品结构的基本形态之一。其特点是,事件与事件或故事与故事之间以某种线索纵向串连,形成一种链环式的套构关系,明套暗连,纵向贯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富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答案】(1)D(2)示例:A小说叙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被荐往东京大相国寺,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后与林冲相识,为救护林冲大闹野猪林,之后情节转入叙述林冲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这样的纵向串联,以一个人物转换到另一个人物来推动情节发展,并在人物交集中突出人物的共性与个性,使小说脉络清晰,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小问1详解】A.“大闹野猪林”是鲁智深;B.“拳打镇关西”是鲁达;C.“火烧草料场”是林冲;D.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一事败露,衙门要去缉捕他,宋江通风报信,使他们逃脱。晁盖吴用一伙人逃去梁山,激林冲火并王伦,占据了梁山。晁盖命人送黄金给宋江报恩,宋江只收了一根,其余的退回。这根金条和晁盖给他的书信被他的妾阎婆惜发现了,因为阎婆惜背着宋江有外遇,所以以此要挟宋江,要求离婚,住房及房内一切不动产归她,宋江都答应了。她因曾见信内提到送宋江很多黄金,于是又向宋江提出将这些黄金送她。宋江并未收下黄金,所以拿不出来,阎婆惜又不信他的解释,他被逼无奈,才失手将她杀死。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从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结合二者的故事情节分析概括即可。示例:B小说叙述林冲风雪山神庙,在上梁山在路上,遇到押解花石纲失败逃走的杨志,林冲要取投名状,二人厮杀了一场。白衣秀士王伦请他上梁山,杨志不肯。之后开始叙述杨志流落东京(开封)后只得卖祖传宝刀,不想遇泼皮牛二捣乱,一气之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充军到大名府,杨志到大名府后,却得到北京留守梁中书的赏识,被留在府中听用。后押解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劫走。纵向串连,形成一种链环式的套构关系,以一个人物转换到另一个人物来推动情节发展。明套暗连,纵向贯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富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4分)九(8)班准备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甲】星月的来由顾城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乙】罗伯特·史蒂文森从客厅和厨房投来的灯光,透过了布帘,栅栏和玻璃窗;窗外有千万颗星星,正在高空穿梭不停。它们比一棵树上的叶子还要多,也多过了公园和教堂里的人群。天狼、北斗、猎户和所有的天神,还有水手的导航精灵,这些星星们都落进墙边的水桶,桶里一半装着水,一半装着星【A】大人们发现了我,紧抓住我的衣襟,他们把我丢上了床,我眼中的光辉,却仍然闪烁不停,脑海中,还旋转着划过天空的星群。【丙】雪图多尔·阿尔盖齐晶莹纯洁的雪花,我期待着你下凡。你,栽种在蓝天上花瓣。【B】蓝天正在凝结,为寒冬制作项链。整个天穹都在忙碌,为你准备洁白的衣衫。但是,你同星星和月亮一起来到我们人间,永远难免涉足尘埃搜集整理阶段:6.某小组搜集了甲乙丙三首诗歌(如上所示)。根据诗歌内容,你认为这组诗最应安排的朗诵单元是()A.哲思短笺 B.时代浮光C.情寄风物 D.童心无价7.该小组在查找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乙诗不同的译本,发现标题有不同的翻译。结合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为乙诗选择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A睡前的逃跑B该睡的时候溜了诗歌研读阶段:8.为更好地完成朗诵,该小组一起设计了朗诵脚本。仿照示例,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朗诵小贴士朗诵时,应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朗读设计示例:《星月的来由》一诗前两句重读“想”“撕裂”“只”,尤其是“撕裂”一词,表现作者的痛苦和无奈。诗歌后两句朗读时语速渐快,语调轻快,表现作者情感由痛苦转化成希望,留给人无限的期冀和想象。

9.经过对诗歌的理解和研读,为更贴合这组诗歌特点,该小组决定以“星辰大海”为组名。请你整合诗歌内容和主旨,阐述“星星”意象的丰富内涵。【答案】6.D7.示例:应选择《睡前的逃跑》作为诗歌标题。本诗描写了一个孩子在该睡觉的时候却偷偷溜下了床,留恋大自然的灯光,久久不愿回房的情境。译者把这一行为比作“逃跑”,饶有趣味地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以《睡前的逃跑》为题,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状态。8.示例:A句中前两句重读“紧抓”“丢”,语速较快,表现出“我”不得不暂时打断美好想象的无奈之情;后两句朗读时语速渐慢,语调轻松,重读“闪烁不停”“旋转”,表现“我”的好奇心从未停止,让人感受到孩子的童真与美好。示例:B句朗读时语速轻快,重读“凝结”“项链”“整个”,展现出雪花的高洁,读出雪花即将铺满大地,天地银装素裹的隆中;“洁白的”重音轻读,体现雪花的晶莹和轻盈,表现诗人内心美好的想象。9.示例:《星月的由来》一诗中,“星星”代表着诗人努力追寻的光明和希望;《睡前的逃跑》一诗中,“星星”代表了自然的美好、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险;《雪》一诗中,“星星”和“雪”“月亮”都象征着人内心所追寻的纯洁的理想。三首诗中,虽然星星这一意象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寄寓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的探索与追寻。“星辰大海”中的“星”代表着小组成员们对美好的追寻,引人遐想。【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甲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月亮和星星想象成树枝在天空戳出的小窟窿,充满童心童趣;乙文从一个留恋大自然的孩子的视角,写天上的星星落进了水桶,非常新奇有趣;丙文从一个渴望下雪的孩子的视角,写雪花是种在蓝天上花瓣,非常有趣;综合以上三文的主要内容,三首诗都充满童真童趣,所以最应安排的朗诵单元应突出“童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理解。根据题干,结合乙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确定标题。标题的选择,要求能概括文本内容,并且与文本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逃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留恋自然灯光,不愿入睡的情形,语言风趣,充满童真童趣;“溜了”虽然也是逃跑的意思,但是过于口语化,与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不一致。故选择《睡前的逃跑》这一标题。示例:应选择《睡前的逃跑》作为诗歌标题。根据“大人们发现了我,紧抓住我的衣襟,他们把我丢上了床”,可知诗中的孩子在逃避睡觉;根据“我眼中的光辉,却仍然闪烁不停,脑海中,还旋转着划过天空的星群”,可知孩子对大自然的依恋。以《睡前的逃跑》为题,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状态。而《该睡的时候溜了》,语言则显过于直白,缺少诗韵与童趣。【8题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题干,知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因此,朗读设计要紧紧抓住这些方面。示例:A句中前两句重读“发现”“紧抓”“丢”三个词,语速要稍快,声调稍低,表现出“我”被大人发现时内心的紧张与无奈;后两句朗读时语速渐慢,语调轻松,重读“光辉”“闪烁”“旋转”,表现“我”虽然不得不上床,但好奇心并未停止,还一直沉醉在大自然之中。示例:B句朗读时语速要略慢,重读“凝结”“制作”“忙碌”“准备”,展现出下雪前天空的情形,并且在轻松舒缓的朗读中,展现出雪花的高洁,并激发人联想出读出雪花即将铺满大地,天地银装素裹的情形;“洁白的”重音轻读,语速要更慢,意在体现雪花的轻盈,营造和谐美好的氛围。【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本题要联系诗文内容,并总结诗歌主旨。示例:《星月的由来》一诗中,“星星”是树枝在撕裂天空时戳出的小窟窿,“撕裂”是一种探寻,“星星”则是努力追寻的结果,是未来的希望;《睡前的逃跑》一诗中,“星星”是顽皮的精灵,代表了自然的美好,时刻引诱孩子们去探索,因此,那藏匿与水桶中的精灵,就是未知世界的最大的魅力,激发我们好奇与探险的欲望;《雪》一诗中,“雪”是栽种在蓝天上花瓣,是圣洁美好的象征;和后文的“星星”“月亮”一样,都是诗人内心纯洁美好的理想。三首诗中,“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都寄寓了诗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的探索。“星辰大海”中的“星”,象征了对美好不懈追寻的组员们,这样的表达既新奇,又充满诗意,令人赞叹。(三)非文学类作品阅读(11分)阅读朱光潜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完成下面小题。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朱光潜①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情移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③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A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我们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④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B阿米儿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⑤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就见到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诗,只是一种符号。如果我不认识这九个字,这句词对于我便无意义,就失其诗的功效。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在欣赏也是在创造。⑥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中取得多少,就看他在自我中能够付与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诗与其他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着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创造永不会是复演,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选自《诗论》(有删改)10.补全以下两位同学的对话。小义: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小乌:是的!“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印证了这个观点。11.根据文意,下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A处还是B处?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我选择放在__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完本文后,小义看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朱光潜先生在文本中说:“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这句话是不是太过绝对了,我不是特别认同。对于这位读者的留言,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帮小义回复这位读者。13.古诗中处处可见“意象与情趣的契合”,以下是小义运用上文观点分析两首诗歌的过程,请你为他补全内容。溪村即事(元)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绝句(元)王庭筠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答案】10.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或“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或“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11.①.选择B处②.该句中的“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与B处下文中提到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相符合,B处下文中提到的“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以所举例子都印证了该句中的“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这句话,所以选择B处。12.示例:赞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不同,每个人所见和所感就不会一样,例如(生活中的例子,言之成理即可)。所以我赞同作者的观点。示例:不赞同。虽然文中说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但是并不是说大家所见到的和感到就一定会不一样,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说明知己之间是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境界,生活中这种事情也是有发生的,例如(生活中的例子,言之成理即可)。作者的观点过于绝对,所以我不赞同。13.(1)清幽(2)周诗通过与山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3)王诗以月亮迟迟不肯落到西厢房,流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4)④【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一句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根据①段“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是以人情移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可知两者意思相同,结合③段“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可知,答案是: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或“即景生情,因情生景”。【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位置。“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意思是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既没有绝对相同的景,也没有绝对形同的请。这是一种观点,从A、B两处后文看,都是对前面的论点进行论证。A处后面“比如欣赏自然风景……”是举例论证;B出处后面“阿米儿说得好……”是引用论证。B处引语“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印证了“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B处下文举陶潜、杜甫、李白等人的例子,论证了“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这与“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相吻合。而A处下文的例子,证明了“即景生情,因情生景”,与题干中的意思不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应用。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示例1:我赞同。因为作者⑥段说“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事实也是如此,有一次作文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有个圆圈,结果有的同学说是圆圈,有的同学说是句号,有的同学说是月亮,有的同学说是一枚硬币等等不一而足,这很好的说明了性格、情趣和经验的不同,所见和所感就不会一样。所以,我赞成朱光潜先生的观点。示例2:我不赞同。文学和美学不是数学,讲求精确的数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用基本一致的模糊概念,可能更能领略文学中的美。比如看悲剧,我们都能留下同情的眼泪;看喜剧都能发出会心的微笑,说明不同性格、情趣和经验,也能感受相同的境界和意境,达到感情“共鸣”。我和同桌的性格和经历就不相同,但欣赏陶渊明的《饮酒》,我们都能感受到陶渊明的闲适和恬淡。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太绝对了,我不敢苟同。【13题详解】本题考查应用和赏析。《溪村即事》首联写山村与世隔绝,一尘不染。颔联写野鹤僧人,超然物外。颈联写竹树梅花,秀丽清香。尾联写人物,志趣相投。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幽深。表现了作者鄙薄世俗,甘居林泉的思想感情。《绝句》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后两句,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1)根据《溪村即事》“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的意思“在清溪的南边,竹影摇曳,曲折的溪水边传来阵阵梅花的幽香”可知,“竹”在“溪阴”,“梅香”“曲闻”,可见,环境的清幽;根据《绝句》“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的意思“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可知,诗人用一个“瘦”字把“竹”和“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不同凡响;可见,也有清幽的意味;故两诗的环境都具有“清幽”的特点。(2)《溪村即事》“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山翁”可能是隐居岩林的高士畸人,也可能是躬耕山村的淳朴老农,不管是哪种人,不管他们僻居深山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诗人心目中,他们都是归真返朴的体道者。他们邀请偶入此中、赋性与之相近的诗人饮酒,不须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须谈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平凡的“闲话”,便是世间至文,斐然成章。一个“总”字是全诗唯一的虚字,却最实在地表达了诗人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绝句》“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3)题干引领分析的是“意象”相同、情景相同,而情趣不同(意),这与④段“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的分析相吻合,能证明④段“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的观点。故应放到④段。(四)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欧阳修的两篇书信,完成下面小题。【甲】修再拜。人至,辱书,甚慰。永阳①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每登临览泉石之际,惟恐其去也。其后徙官广陵,忽忽②不逾岁而求颖,在颍逾年,差自适,然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也。今足下在滁,而事陈君与居。足下知道③之明者,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乐也。(选自《答李大临学士书》)【乙】某再拜启。山州穷绝,比④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_______宠⑤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⑥!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愧刻!(选自《与韩忠献王⑦》)【注释】①永阳:今安徽来安。下文的“滁”“颍”分别指安徽的滁县、阜阳。②知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③忽忽:喻时光之快。④比:比较。⑤宠:宠爱,这里指韩琦给欧阳修赠送芍药花。⑥欣荷:欣喜和恩宠。⑦韩忠献王:韩琦,曾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1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登临览泉石之际课内迁移法: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________(2)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________(3)山州穷绝查阅词典法:①极、尽②断、停③消失________(填序号)(4)岂胜欣荷!联系成语法:美不胜收________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16.阅读过程中,小义发现乙文的文字空缺,于是他向老师求教。老师给他提供了一张知识卡片和三个备选字,根据知识卡片和文章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阐述理由。知识卡片书信,古时也叫尺牍,作为古人交际的重要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往往言辞恳切,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_______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A.敬B.辱C.谨17.欧阳修初到滁州,曾写信给韩琦倾吐内心苦闷:“惟尸禄端居,未能报国,此为愧尔。”但是在【甲】、【乙】和《醉翁亭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乐”,结合三篇文章简析欧阳修“乐”的内涵。【答案】14.①.观看、欣赏②.困厄不得志③.①④.能承受、忍受15.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16.选择B项。理由:“辱”意为“屈辱”,作者正想要在这里种植佳木,韩琦就给他送了芍药花。“辱”放在这里是谦逊地表达韩琦给自己送芍药是受委屈、降身份,表现出作者非常谦逊的态度以及对韩琦行为的感激之情。“敬”“谨”二字是敬辞,“辱”是谦辞,根据知识卡片的提示的书信自谦而敬人的特色,作者评价韩琦为自己做的事情更适合用谦辞。17.①与贤者相处之乐:甲文中“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欧阳修虽仕途受挫,却得见友朋之真情,在滁州与好友杜君共处、相游的快乐。②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虽然被贬,但是却能欣赏到独特的山水之景,景物给作者带来快乐。③得好友馈赠之乐:作者正感叹景色幽致而无佳木美草之憾,就得道好友馈赠的芍药十种,实为心有灵犀的惊喜之情。④与民同乐:乙文中,作者未忘勤劳政务于身外,理教场于亭畔,以警盗起于饥年。也常与同僚“宴集于其中”,“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醉翁亭记》中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以百姓之乐为乐,与民同乐。欧阳修“乐”体现了他的伟大情怀。【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大意是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观看,欣赏;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登临览泉石之际”的大意是每次登山观览泉石山水的时候。览:观看,欣赏。(2)根据上文“足下知道之明者”,大意是您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聪明人,可知后文要讲述的必然是人世之理,也就是“穷极变通,知道进退”的道理。因此,“穷”的含义为“困厄不得志”。(3)查阅词典,可知“穷”有如下含义:①极、尽②断、停③消失。“山州穷绝”用来形容山州的状况,穷的意思穷困,所以“绝”的含义当是“极、尽”,故选①。(4)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胜:能承受、忍受。所以“岂胜欣荷”的意思是“这真是难以承受的欣喜和恩宠啊!”胜:能承受、忍受。【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应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句大意:去年夏末秋初,偶然在州城西南丰山的山谷中寻得一股泉水,水冷味甜。“昨夏秋之初”是前置的时间状语,“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是主谓部分,“丰山之谷中”是地点状语,据此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古文化常识。根据知识卡片,书信用语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所以这个词的选择,既涉及词语含义,又涉及“谦词敬语”。解答示例:选择B项。理由:“辱”意为“屈辱”,是谦辞;“敬”意为“尊敬”,“谨”意为“恭谨敬重”,两者都是敬辞。作者正想要在这里种植佳木的时候,韩琦就给他送了芍药花。作者感激,因此这里要表达既谦逊又感激的情感。根据知识卡片的提示的书信自谦而敬人的特色,作者评价韩琦为自己做的事情更适合用谦辞,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因此选择“辱”,意思是“对方送我花的行为辱没了对方,从而表达对对方的尊敬”。【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主题理解。根据甲文中“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可知有与博学贤能的人相交往的乐;“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也”,欧阳修虽然被贬,却能享受到好友好友真情和美好的自然风光,因而心情愉悦。根据乙文中“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可见作者时刻关注政事,设置教场于亭畔,并且常与同僚“宴集于其中”,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可知作者正感叹景色幽致而无佳木美草之憾,就得道好友馈赠的芍药十种。根据《醉翁亭记》中“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作者被贬到滁州,自己发愤图强,使得滁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以百姓之乐为乐,与民同乐。纵观这三篇文字,均体现了欧阳修“以民为乐、以美景为乐、以真情为乐”的伟大情怀。参考译文:甲文:欧阳修再拜顿首。人到了这里,承蒙您有书信给我,很是欣慰。永阳是一个贫瘠偏僻的地方,多山川树林的美景,又曾经有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在此居住。欧阳修在滁州三年,幸得和博士杜君一起相处,很快乐。每次登山观览泉石山水的时候,只担心杜君会突然离开。他后来升官到广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